为何司马昭可以篡位,明朝权倾天下的首辅却不能?

昨天看《明朝那些事儿》让我引发了一个疑问,古代的宰相权力过大甚至可以取皇帝而代之,而明朝权利同样庞大的内阁首辅为何没有这样做?是因为内阁是皇帝秘书这个性质决定的,还是明朝言官谏臣的监督导致的呢?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因为可马氏家族几代人长时期的把持朝政,而明朝首辅就没有这样这样长期的政权垄断。

三国的历史条件造成了权臣大权独揽。东汉末年汉室式微,诸侯混战。皇纲不振,长期处在外戚干政,十太监擅权,强臣"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父子控制了汉廷,并逼禅让与魏国。

司马懿历经三帝熬出头,独揽朝廷军政大权,并传到了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到司马昭时,魏帝俨然成了傀儡,水到渠成,逼得魏禅让于晋。

明朝还是一个太一统王朝,皇帝也没有被权臣"挟持",首辅也没有成为最大的军事集团,首辅并没有篡权的条件和武装力量。

明朝皇帝还拥有严酷的东厂等"秘密警察"的监督,任何人都不敢违逆皇帝旨意。朝廷帮派也争斗得激烈。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最后也落得死后被开棺鞭挞的下场。

为何司马昭可以篡位,明朝权倾天下的首辅却不能?

虽然都权倾天下,但本质不同。

曹丕、司马昭走的路子一样,都是父辈打下的基础,水到渠成。司马懿是丞相、晋王,是可以开府的,也就是说有自己的王府,有文臣武将,和当年曹操一样。曹操谋士、战将如云,名义上也是大汉的官员,但也是魏王自己的,他们听命于魏王而不是汉帝。相反,朝廷大臣多无权力,政出王府,皇帝随意被废除,皇帝和朝廷已经成为摆设。司马懿也是这样从丞相再到晋王,死后传给司马昭。所以,司马昭这个晋王想废掉傀儡魏帝,只是想不想的问题。

而明朝,内阁首辅权力再大也只不过是个六七个人的议事机构的一把手,在宫城内靠墙角一溜几间破房子里办公。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朝的内阁制度,皇帝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这还是外庭,还有对等的内庭。权力是被相对分割和互相制约的。即便后来内阁首辅权力不断变大,类似前朝的宰相,但性质还是不一样。张居正位居首辅,想要推行自己的政策,也要与同僚周旋,和太监合作,并获得太后支持,更不用说要篡位了。

为何司马昭可以篡位,明朝权倾天下的首辅却不能?

明朝人对皇权也不看重了,精明过人的权臣都看明白了,做皇帝就是一傀儡,还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成年累月关在皇宫里,还不如一般人自由。

而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三国,人们对皇权还十分迷信,人人都想过过皇帝瘾,逮住机会就要上位。

为何司马昭可以篡位,明朝权倾天下的首辅却不能?

司马昭篡位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而明朝权倾天下的首辅没有这样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所以不能。

为何司马昭可以篡位,明朝权倾天下的首辅却不能?

历史上改朝换代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轰轰烈烈的战争,二是渐进式的“和平演变”。从周朝的士大夫升侯再到候变王,是一种政治、军事、经济等逐渐侵蚀、旁落、剥夺、剥夺的演变过程。自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始,中国开启了一种直接的用暴力手段推翻王朝政权的先河,当然这种方式最后成功的并不多。

由农民起义引发的朝代的变更大多最后落在个别地方割剧势力崛起的军阀手中。陈胜吴广起义的结果是楚汉争霸后以刘邦建立大汉王朝而终结;西汉末年的赤眉农民起义以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为终结;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以三国归晋为终结;隋末的以瓦岗为代表的各地农民起义以军阀出身的李渊建立唐朝而终结;唐末的黄巢农民起义以各地军阀雄起终以赵匡胤陈桥兵变建宋为终结;元末的农民起义终以完全以农民出身,但是借助明王威势而成功的。

再看看历史上利用权势“和平演变”取得政权的例子。首先是西汉的王莽,他可以说完全是利用权势逐渐地将大汉王朝的权利归为王家,最终取而代之。其实这种方式早在汉初吕后就已经给他做了演示,没有成功是因为当时开国的能臣武将还有一部分健在。而西汉末年的王皇后将娘家姪儿王莽抬到那个位置,使王家鸡犬升天,虽然她本人并没有改朝换代的心思,架不住王莽早有此心,这个过程经历了若干年的各种策划和准备,各个方面早已不是大汉天子在执政了,而是以王莽为代表的王姓诸人在执政。尽管如此,王莽弃汉改新后立刻导致了全国性的动乱,这充分说明正统思想意识、信仰的力量有多么重要和宏大!

至于说到曹操魏及司马的晋,这二者与王莽还是有所区别的,主要二者靠文治武功逐步巩固和赢了政权。就曹魏与司马晋朝也是有区别的,当年曹操至不过是利用“皇牌”,而司马氏是直接夺“皇牌”,虽然都没有直接改玄更张,换旗易帜,但走的路径大致相同。

到了隋朝杨坚那里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他依仗女儿当皇后特有的宝戚地位,加之个人军事上特有的才干以及利用皇室内部的矛盾和他人心上的苦心经营,最后才会一举代儿皇帝而改大隋成功。他文韬武略也证明了他改朝换代的可行性。

宋太祖赵匡胤则又是一个特例。他那个时代本来改朝换代就如同戏台上走马换将那么简单容易,短短5、60年,仅北方就更换了五个朝代,而南方先后有10个国家。做为军阀出身的赵匡胤自然也有这种便利,他这种成功是那个时代特殊环境所造成的。

那么再来看看那些个权臣们,历史好象没有一个权臣能够夺权改朝成功的。从秦时的赵高,到历代的权相,即使明朝的冯宝、于谦、张居正、严嵩等,还有清朝的曾手握重兵的曾国幡都只是空有权势而无改朝换代的实力。就是袁世凯也只不过借助国民革命的气势逼得清皇退位,而建立的是民国政府。他而来当了皇帝,那只不过是一场闹剧而已。

那么这弄臣权相为何无法实现改朝换代的梦想呢?道理很简单,人心所向。自古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些人一无尺寸之功,也无经天纬地之能,表面上他们权倾一时,但实际上仇恨他们者遍及天下,一旦有风吹草动,时局转向,他们立刻便会走向灭亡之路。中国影响最为久远的思想基础便是正统天道人事,皇权天定,这是不可违的。

综上所述,最根本的一点,人民的思想意识的信仰是根本。如果一个政权失去了这个道义上的信仰,那么灭亡只是迟早的事。反过来,任何人,任何势力如果逆这个道义的信仰而行也是自取灭亡。

为何司马昭可以篡位,明朝权倾天下的首辅却不能?

答主其实已经自己回答了,最重要原因就是在于明朝内阁本质上就是一个咨询建议机构,内阁成员的权力来自于自身兼任的六部尚书以及各种荣誉加衔,而其更本质的权力基础则来自于分享皇权。

我们从中学的课本上就一直在学,到了明清时代,皇权集中达到了巅峰,巅峰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朱元璋取消了宰相,自此之后,明清再也没有真宰相。

我举一个例子。就是大家可以发现唐宋时期到了王朝中期都曾经发生规模比较大且影响深远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比如唐中期杨炎等人开始的两税制改革奠定了此后大唐王朝的赋税基础,而北宋时期更是有王安石变法,从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对北宋王朝进行了改革。我们不去论两场改革的成效,但只从这两场改革能发生就可以知道,唐宋时期还存在着一个统筹朝政的政府首脑在,如此才可以牵头主导如此规模的改革。

而明清时期呢?大家也许会提到张居正改革,但根本上来讲,张居正改革与唐宋时期改革还是不同的。首先,因为身为帝师、深得皇太后信任及本身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手段过硬这几个因素,让张居正成为明清时期唯一一个接近唐宋真宰相的“假宰相”;另一方面,张居正的改革更多的是一种在现存条件下的优化和顺水推舟式的整合,比如他清量田亩,目的就是把偷税漏税查出来,著名的一条鞭法,则在张居正主政之前就已经在大明地方上开始施行,并没有打破现有规则,改革的深度不够。

而清朝更是典型。清朝在清末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前唯一一次大规模改革是什么时候?没错,就是雍正帝时期的改革。这场改革中我们看到过一个朝堂之上说一不二推行改革的核心大臣了吗?没有,那个核心是雍正帝自己。那为何是皇帝亲自推行改革,那是因为清朝此时一切权力彻底归于皇帝,张居正还能借力的皇太后后宫势力也早被关进笼子里了,真正诠释了什么叫“皇权集中”。

所以我们再来看明朝内阁,乃至内阁首辅所谓的权势。本身内阁成员权力只是为皇帝提供咨询建议,明后期诸多看似权势滔天的首辅更多是来自于自身所带的六部尚书或者各种荣誉加衔。明朝的内阁地位和执行机构六部是并行的,所以明朝内阁成员本质上不能指挥六部尚书,大家共同对接皇帝,这和唐宋及之前朝堂上各种执行机构还得和宰相汇报有本质的不同。

至于司马昭,那更是没法比。司马昭是身兼文武、控弦数万,权力基础来自于他控制的猛将劲卒,也就是军事力量。再往后看,到了唐朝时期还有“出将入相”的神话(典型的比如李靖同志),宋朝就已经没有武将担任宰相的情况了,更遑论明朝了。所以本质上,其实经过宋朝的改革,中华帝国最主要的两对矛盾,也就是皇权和相权之争、中央和地方之争,都已经以皇权和中央的完胜而终结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