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粮食稀缺,古人究竟吃些啥?真如电视剧一样天天大鱼大肉吗?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很早就普及了24节气,掌握了种五谷养六畜的节气方法,农闲时下河抓鱼摸蟹,家家饲养鸡鸭鹅、猪羊兔,条件好的骑马耕牛牵狗,当然可以大碗喝酒、大碗吃肉,其乐融融!

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甚至可以上私塾读书,赶考功名。比如宋朝盛世美赴京赶考,留下妻子秦香莲一人在家劳作。盛世美中了状元,皇帝招为乘龙快婿。

秦香莲闻知丈夫做了驸马爷,上京告御状,铁面包公断案上演了铁面无私"铡美案"(经典京剧)。

可见,只要不是战乱年代,朝政清明,没有天灾人祸和苛捐杂税,百姓家有强劳力,农民们过着小安即富的日子,应当是可能的。更不要说"五谷丰登"的丰收年了。

像"桃花源"中的百姓,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连陶渊明公也喜欢在郊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闲、舒适,逍遥自在。

古时每逢佳节,族里庙会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宰猪杀羊,餐桌上总有一盘大鱼,预示着大吉大利,年年有余。直到今天,百姓吃年夜饭,还是永远保留着这一传统的氛围。中富农的家庭完全可以食有鱼肉的过日子。

古代粮食稀缺,古人究竟吃些啥?真如电视剧一样天天大鱼大肉吗?

有钱人哪个年代都是大鱼大肉,穷人只要饿不死什么都吃。

古代粮食稀缺,古人究竟吃些啥?真如电视剧一样天天大鱼大肉吗?

古代粮食稀缺,古人究竟吃些啥?真如电视剧一样天天大鱼大肉吗?

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号称困扰人类的三大难题。生活在物质丰盈的现代,我们犹豫的是选择,只要确定了心思,万里之外的食材就静静躺在楼下的超市,任君采撷。古人就没有这样幸福的烦恼了,他们面对的常常是单选题,更糟的情况则是无法选择的饿肚子。

肉之难得自不必提,粮食果菜才是普通人的果腹之物。《尔雅 释天》中称“果不熟为荒,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有幸生在盛世避免饥馑的古人,又能吃到什么?

图1 商代妇好三联甗 (一种蒸锅)

一、粮食

作为粟和水稻的原产国,我国先民在先秦时期的口粮以由稻、黍(黄米)、稷(小米)、麦、菽(豆类总称)组成五谷为主,辅以其它特色粮食。在之后的岁月中,传统粮食或渐消隐,新的品种时有出现。

汉唐时期,国人食用的尚有一种称作“菰”的水生植物,它在秋天开黄花,结黑色籽,经碾制脱壳成白色的米,称做“雕胡米”,口感顺滑清香,是当时的高级粮食。东汉郑玄将之列入汉代九谷,唐人亦十分推崇,李白诗云“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王维送别友人时也讲“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到了宋代,菰逐渐消退,这一方面是因为其产量低、成熟时间不一,更是因为菰结籽前若受菌,则会长成甘甜爽脆的茭白,宋人将菰多用来培植茭白,结籽的反而常被锄去,雕胡饭渐渐成为了传说。

图2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稻谷

麦原产两河流域,传入我国很早,备受先民重视。商代已有“月一正,曰食麦”,周人“孟春之月,食麦与羊”,晋景公淹死在厕所之前,想吃的也是一碗新麦做的麦饭。大豆产于我国东北,传说是齐桓公北伐山戎得到,故而早期大豆被称为“戎菽”。除了直接食用外,大豆还可制成我国传统的酱油,烹调出中国特色美食。

明朝末年,随新航路开辟,美洲作物传入,我国粮食作物加入了不少新成员。正德年间,玉米传入中国,在沿海地区种植,明清两代逐渐推广。白薯的传入则颇有几分传奇色彩,万历时期白薯传入吕宋(菲律宾),中国商人陈振龙见到后想带回国内,吕宋政府禁止薯种出口,陈氏“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得渡海”。回国后,陈氏一族一门六代致力于推广白薯种植,或荐之达官,或推广薯藤于各地,或著书介绍种植方法,为白薯在我国 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白薯产量是谷子的十多倍,“泉人鬻之,斤不值一钱,二斤而可饱矣。于是耄耋、童孺、行道鬻乞之人,皆可以食。饥焉得充,多焉不伤,下至鸡犬皆食之”,有利于缓解我国的粮食问题。玉米、白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代人口大爆炸。

图3 古代打稻图(图源明代《天工开物》)

二、蔬菜

上古时期蔬菜较少,且质量不高。《诗经》中提到过一百三十二种植物,可充作蔬菜的仅有二十多种,其中很多今天早已不再食用如国人熟知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中的荇菜,不过是似睡莲的藻类;“谁谓荼苦,其甘如荠”的荼,则是今日的苦菜。《左传》中力推的当时“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的上流名菜“苹、蘩(白蒿)、蕰、藻之菜”,今日看来不过是些水草浮萍。

到了秦汉,情况略有改善。时人常食用的是《素问》中所提到“五菜”:葵、藿(豆类叶子)、薤、葱、韭。其中葵被称为“百菜之主”,汉诗“青青园中葵”指的便是此物,魏晋时《齐民要术》尚有专门篇章讲葵的种植技术。然而葵本身“性太滑利,不益人”,唐代种植逐渐减少,明代已不甚食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将之列入草部,不再视为蔬菜。这时韭菜食用较普遍,但韭黄甚为稀有,宫中方有条件在温室中培养食用。萝卜、蔓菁(大头菜)也是汉代重要蔬菜,直到唐代仍是冬季的重要补充粮食。大蒜在东汉是传入,取代了国产的低产量独头蒜。

图4 藿,豆类作物的叶子

魏晋到唐宋,国人饱受摧残的味蕾终于得到了拯救。原产于印度、泰国的茄子在西晋传入,西汉传入、原产印度、时称“胡瓜”的黄瓜开始普遍种植,菠菜、莴笋也在这时传入推广,受到一致好评,著名吃货苏轼便曾盛情称赞菠菜“雪底菠菱如铁甲”。我国从汉代开始人工培养改良的菘菜(白菜)在这时也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南北朝时,士大夫便以“春初早韭,秋末晚菘”为蔬菜上品,宋代白菜培养成功后滋味甚是鲜美,苏轼称赞其为“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

元代时原产北欧的胡萝卜传入,由云南逐渐向全国推广。辣椒、西红柿于大航海时代传入,辣椒在清初便迅速推广,西红柿先仅用于观赏,晚清才作为蔬菜食用。

图5 嘉峪关魏晋1号墓彩绘砖——进食

三、水果

不同于先民在蔬菜上的不幸,我国的原产水果较为丰富。

先秦时期,樱桃、桃、杏、梨、柰(沙果)、李、枣、栗、山楂、柿子便已经在中原普遍种植。樱桃因“最先百果而熟”,特别受到重视,在仲夏时要用于祭献宗庙。桃、杏、李、柿产于我国,或是仅在我国作为果树栽培,后逐渐传向世界。梨受先民培育较多,两汉时有专营梨园致富的人家,拥有千棵梨树的果园,收入“与千户侯等”;经过特殊培养的梨质量上佳,如真定御梨便被曹丕赞为“大如拳,甘如蜜,脆如菱”。栗子和枣多种在北方,被视为重要的补充粮食,战国时北方的燕国“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

图6 汉人胡食画像砖

南方果木亦十分繁盛,但限于运输条件,北方少有享用。最知名的南方水果是我国特有的荔枝,汉武帝破南越之后荔枝传入北方,与龙眼一同种植在上林苑,并为此建造了挟荔宫。然而北方温度偏低,荔枝难以成活,盛夏中为能食此美味,汉武帝、汉和帝、唐玄宗均组织过驿马昼夜兼程运送荔枝。龙眼与荔枝产地相类,但相对果小味淡,被南方人称为“荔枝奴”。荔枝难以北移,橘树的北移却相当成功,三国时,被汉人视为“尧舜所不常御”的橘树便“播万里而遥植,列铜雀之园庭”,种在了中原。

历代外来水果亦不在少数。汉代葡萄传入,与我国野葡萄杂交,形成新的品种,广泛种植,南北朝时长安已是“园中户植,接荫连架”。同时传入的还有核桃和石榴。二者在汉末便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曹植称“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石榴经过我国先民的培育更是发扬光大,北魏时洛阳白马寺所产“白马甜榴,一实值牛”,极为名贵。

图7 宴饮图,中唐前期

宋金时,契丹破回鹘,得到西瓜瓜种,传入内地,元人食用惊叹其味道如“醍醐灌顶,甘露洒心”。

晚明时,美洲水果传入,如菠萝、火龙果、草莓等。晚清时,欧洲苹果传入我国,取代了我国传统的柰、林檎果(绵苹果)。

先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求的不过是三餐温饱。斗转星移,今日的国人早已不必受困于食材的贫乏,反而多有富贵病缠身。生猛海鲜固然可口,粮食果蔬自有滋味。均衡饮食,调和阴阳,这才是长久之道。

古代粮食稀缺,古人究竟吃些啥?真如电视剧一样天天大鱼大肉吗?

俗话说得好: 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很多影视作品中古代人们的食物和现在几乎一模一样,许多穿越剧作品中,主人公只是换了个时空和身份生活,除了礼仪和穿着,其他方面似乎没有太大的改变,其中包括饮食。

其实,这是不符合历史的,古人的食物和现代根本不一样。话说,皇宫贵族的饮食自然是上乘的,他们拥有全天下最好的东西,这一点毋庸置疑。

可是,撇开王孙贵族的食物不谈,古代穷人们每天吃的食物却不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

古人一日两餐

可是,真实古代的穷人生活并不像现在普通家庭一般,影视剧里老百姓饭桌上和现在差不多的伙食也是虚构的,古代的穷人吃的食物放到现在,人们一定难以下咽。

世人皆说魏晋南北朝时期荒唐又美好,的确那个时代的包容性很强,但所谓文艺美好的生活都是上层阶级,底层的穷苦百姓连温饱都是很大的问题。

那时候饿鸡遍野,人们没有食物来源

古代人并不是像现在一样遵循一日三餐的原则,那时候人们每天只吃两餐。现代人们除了一日三餐,还会有别的小零食或者加餐,尤其是很多人喜欢吃夜宵。

古代的穷人们,别说零食和夜宵了,连主食都不够吃。一日两餐也和古人的生活习惯有关,古时候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都是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早上大约是现在的八点到九点吃第一餐饭,之后的时间就是辛勤劳作,直到下午三四点左右之后才回家吃第二餐饭,然后就要准备休息了。

那为什么中午不回家吃饭呢?那时候人们只靠着种地来维持生计,中午往返再加上吃饭会耽误很多时间,也就少了很多收入来源,所以为了节省时间,就不吃中饭了,这样也节省了很多粮食。

珍稀的盐和油

在古代,他们不像现在轻易炒个菜就可以的,那时候的油和盐都非常稀有,可以说得上是奢侈品了。古代盐铁是专卖制度,非常稀缺,这样珍贵的东西贫苦老百姓是没法当成日常用品的。

很昂贵的价格只能买到很少量的盐,必须得省着用才行,烧菜只能放一点点。在很多电视剧中会出现盐贩子,其实就是因为当时盐很稀少,很多人通过贩卖低价的私盐来发家致富。

人人熟知的陈友谅,以前就是个盐贩子,在过去贩卖食盐是要被抓起来砍头的,可是即便惩罚如此严酷,还是有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卖盐,就是因为盐十分稀少。

油是一切烹饪的基础,缺少炒菜用的油,可想而知,古代老百姓的饮食自然是非常寡淡的,根本就不像电视剧中所演绎的那样丰盛、奢华,即使大户人家也做不到。

古代食物类型

古代粮食产量不高,农活全靠人力劳动,效率低下,要是再遇到恶劣的天气,那可能会颗粒无收,白白劳作。古代物质非常匮乏,好的食物自然都是皇宫贵族们才能享用的,平民百姓能够填饱肚子已经很不错了。

因此,他们并不在乎吃什么,只要有的吃就可以。有时候能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窝窝头,这大多是用杂粮做的,原本是用来饲养牲口的,但有时被人们拿来自己充饥。

古代穷人都会营养不良,再加上还要拼命劳作,体质都很差。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身材一般都不高,寿命也几乎只有现代人的一半,甚至更短。

很多沿海地区的人们,主要就是通过打渔来获取食物来源,他们的食物就是在海里捕到的各种鱼类和海鲜。不过,古代因为捕鱼的技术的落后,所以这也不能保持他们生活的富足。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文化交流频繁,胡人的很多食物比如葡萄、芝麻、甜瓜、核桃等一一进入中原,这时中原的饮食结构才慢慢开始发生变化,那时还出现了豆腐。

隋唐时期,因为与西域的交流更广,饮食又一次发生了改变,宋元明清时期,中原与海外的交流也不断增加,饮食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满汉全席”也就应时而出了。

总的来说,古代社会的饮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到了现代食物种类越来越多,烹饪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古代粮食稀缺,古人究竟吃些啥?真如电视剧一样天天大鱼大肉吗?

古代粮食不一定稀缺,人口少,土地也很少会被商品楼占用,养殖业也很成熟,各地交流不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