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皇帝临终前向崇祯交待魏忠贤“忠贞可计大事”,弟弟为什么读不懂哥哥的一片苦心?

崇祯皇帝死前说:文臣个个可杀。他是不是后悔杀魏忠贤了?有魏忠贤制约文臣,朝政是不是更好?

网上常常看到这样的史论观点,他们认为魏忠贤虽然很坏,但却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如果让他掌握权力,或者大明王朝的结局不会那么惨。如果崇祯皇帝不在继位之初就除掉了魏忠贤,或者大明朝也不会亡的那么快。原因是,天启一朝,大体是魏忠贤治理的。似乎也不比崇祯朝差,甚至还更好一点,起码没亡国。于是,他们就就觉得,崇祯不应该除掉魏忠贤,而是应该利用魏忠贤牵制文官集团。朝政就不会一坏至斯,最终亡国了。这种观点,看似很有道理,其实只是一厢情原,既没道事,也不可能。

历史上的皇位传承,上代皇帝对下帝皇帝都会有所交代,这就是所谓的遗诏或是遗训。这个交代,往往是上代帝王政治经验的总结,希望下代帝王吸取上代经验,在国家治理和政治生活中少走弯路。明代朱元璋就有《洪武宝训》,就是朱元璋政治经验的总结。比如太监不得干政之类的原则,对后世的政治治理确实是有好处的。上代的政治经验和政治安排被后代严格遵守,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是前代的政治安排与后代的政治现实相符合。其次,是要后代的帝王对前代十分敬佩,愿意按他的指示办事才行。天启皇帝关于魏忠贤的交代,任何人接位都是不可能遵守的。

明熹宗朱由校这个人,《明史》对他的评价是: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虽有刚明英武之君,已难复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明朝从嘉靖皇帝之后,纲纪开始败坏,等到万历皇帝的时候,国家政治已经坏的不像样子了。这种情况,就是英明神武的皇帝上来,也很难起敝振衰。但朱由校又是一个平庸懦弱之人。他当皇帝的时候,权力是被女人和太监窃取,赏赐不以其功,惩罚不以其过,许多忠良被害,老百姓早已离心离德。这样的朝廷,怎么可能不亡呢?

这个问题,没看清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魏忠贤很有能力,可以为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所用。但天启朝的政治现实却并不是魏忠贤为天启所用,而是天启为魏忠贤所用。也就是说,天启朝的政治,体现的不是皇帝朱由校的意思,而是魏忠贤的意思,由于朱由校是一个懦弱的人,他对国家大事的处理,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于是,一切任魏忠贤去折腾。而崇祯皇帝就不一样了,他是胸有志向的人,他是想以自己的意志来治理国家的,怎么可能容忍魏忠贤这样的人存在?

明朝万历和天启在时间上是紧相连接的。万历初年,是张居正掌握朝政十年。天启一朝,七年时间,大都是魏忠贤当家。把张居正和魏忠贤比一下,就知道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人才?张居正在国家大事的治理上,虽然也全凭己意,但他的行为,是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比如,他对万历的教育,是希望万历成为一代明君的。当万历沉迷于书法的时候,张居正告诉他,当皇帝的主要工作是国家政治,而不是书法。李太后的娘家人要封官,张居正也让他们按规矩来,不要封的太高。这些做法虽然让万历和李太后不高兴,但对国家是有利的。

但魏忠贤的行事做法却不是这样,他是标准的黑社会做法,顺和者昌,逆我者亡。没有任何道德底线。这样的人能称为人才吗?我们看看《明史》所记载的天启皇帝临死之前两个月的国家大事都做了些什么,就能看出魏忠贤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和天启之间是什么关系。

朱由校是天启七年七月初生病,八月二十三日去世。享年二十三岁。这么年轻去世,与魏忠贤引诱他服春药有很大关系。这些我们就不说了,只说这两个月的国家大事:

七月初一,天启生病,身体不适。

七月初二,罢免袁崇焕。

七月十五日,封魏忠贤的孙子魏鹏翼为安平伯。

七月十八日,孙慎行被遣戍。

八月初二,加魏忠贤的儿子魏良卿为太师,孙子魏鹏翼为少师。

八月十一日,天启皇帝召科道诸臣,谕:魏忠贤,王体乾忠贞可计大事。封魏忠贤的侄子魏良栋为东安候。

八月二十日,天启皇帝进入弥留状态。

八月二十一日,天启驾崩。

八月二十二日,崇祯皇帝继位登基。

看过唐史的人都会记得这样一个情节,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之前,把当时最有本事的大臣徐茂公贬官出朝。等到高宗继位之后,重新启用,以便使他感激新皇帝,并为之效力。这是李世民的政治智慧。我们再看看天启皇帝的做法,能让人觉得他是一个具有政治智慧的皇帝吗?

最后这两个月的时间里,天启皇帝做的大事分两方面,一方面是贬官,一方面是升官。贬官的是得罪魏忠贤的,升官的是魏忠贤的儿孙。他的儿子魏良卿居然被封为太师,这个称号大概只有张居正等个把人生前得到过。魏良卿算个什么东西能得到?等到把儿子孙子封到顶了,又来封侄子。天启皇帝把魏忠贤家抬到这样的高度,崇祯继位之后如果以魏忠贤为辅佐,请问崇祯拿什么来答谢魏忠贤,唯一能拿出来的,大概就只有皇位了。所以,崇祯上台之后,唯一的选择,只有除掉魏忠贤,才能确保自己的皇位安稳。

我在看《明史魏忠贤传》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崇祯上台之后,在很快的时间里,就收拾了魏忠贤。他是八月二十三日登基,到十一月初一,魏忠贤被发到凤阳,出发六天,十一月初六,魏忠贤自缢身亡。这时,离崇祯上台只有短短七十一天左右。在抄家的时候,发现客氏的家里有八个宫女。《明史》说,客氏之所以把这八个宫女带回家来,是“将效吕不韦所为”。

吕不韦的故事,了解历史的大概都知道,他把怀孕的小妾送给秦国的继承人,最后使自己的儿子当上了秦国国君。客氏和魏忠贤也想效仿吕不韦的做法,把宫女带出宫去,用自己家的子弟让其受孕,然后还回宫去,冒充天启皇帝的后代。通过这个事情可以看出魏忠贤与客氏对朱由校的态度。皇帝只是他们获得权势和地位的工具,他们的内心是绝不会忠于皇帝的。天启皇帝早晚要死在他们的手里。而现实也是一样。可怜的天启皇帝被人卖了还在替人数钞票,还在说“魏忠贤忠贞可计大事”,确实是够糊涂的了。这种情况,大概除了天启皇帝之外,天下人个个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可能用魏忠贤吗?

至于说到明朝的灭亡,那就是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了。原因可能很多,这里说点个人浅见。一个王朝的兴盛,与领导人的个人素质有很大关系,与谁来帮助,关系并不大。原因很简单,人才随时都有,就看识不识人,会不会用。刘邦有识人之能,萧何韩信张良就能为其所用。跟了顶羽,这些人就都不是人才了。

崇祯灭了魏忠贤之后,在清理庵党的时候,有扩大化的倾向。本来,魏忠贤倒台之后,内阁掌权的韩爌、李标、钱龙锡等人觉得,把做恶的几个人收拾了就行了。可是崇祯坚决不同意,最后坚持把奏折上拍过奄党马屁的人都收拾了。这些被收拾的人里,有内阁成员,有六部尚书等等。这些人虽然拍过魏忠贤的马屁,有小人特质。但他们其中有许多并没作太多恶事。而且,这些人中有许多是比较能干的。他们跟着坏人固然可以干坏事,但跟着好人也可以干好事。崇祯的这种处理方式,明显的把一部分人推到了对立面上,客观上加剧了党争。增加了内耗。

由于崇祯自己能力有限,但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主,这就好像一个开车的司机一样,方向错了,找不到路,无论技术怎么好,开的多用力,都到不了目的地。相反,像天启那样,干脆把方向盘交到魏忠贤的手里,比自己开还强点。

崇祯皇帝虽然能力一般。但与一般人比较,他也不傻,甚至还挺聪明,天启皇帝的一片苦心,他岂能看不到。因此,也就用不着我们为他操心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