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蜀吴三国,偏偏东吴能坚持到最后?
东吴凭借长江天险,最早的划江而治了。孙权堪称"衣冠南渡"的东晋、南宋、南明众王朝的开山鼻祖了。
曹操当年没有诸葛亮的千古预言书,能够预测到"衣冠南渡"能够坚守半壁江山,不草率出兵,也就不会有"赤壁之战"的惨败了。
三国三老,随着曹操、刘备先后去世,独有孙权一人在世。孙权一人当政了几十年,坐山观虎斗,看蜀国北伐中原,乐得心花怒放。
待到魏灭蜀国,晋代魏国,孙权早已作古。继任者昏庸残暴,民心尽失。司马炎安排妥当,渡江南下,无所阻拦,迫降东吴,三国归于晋。
古代,没有坚船利炮,长江天险防守到位,可以是固若金汤。待到现代有了坚船利炮,如果海防疏忽都可以如履平地,更不要说江防河防了。因此,只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攻破海防;同样,方能确保国防稳如磐石。
为什么魏蜀吴三国,偏偏东吴能坚持到最后?
曹魏被篡了,就不多说了。说说东吴和蜀汉。
非但东吴可以坚持到最后,蜀汉其实也可以。曹魏不是非灭蜀汉不可,西晋也不是非灭东吴不行。而之所以相继灭了蜀汉和东吴,完全是因为魏晋内部政治发生了剧烈变化。这个内部变化逼得魏晋朝堂必须对外搞搞事情。
先说蜀汉,做个引子。就国力而论,蜀汉根本打不动曹魏,都不是打得过打不过的问题。曹魏只需拿出一个关中地区就能干废蜀汉。这相当于用陕西省去打四川省。在古代,四川还没开发出来。所以,经过曹魏的休养生息,关中平原的战争潜力瞬间爆发,不仅可以单挑秦岭以南的蜀汉,而且还能对曹魏中央反向输血。所以,蜀汉北伐只能做做样子。
而就曹魏和蜀汉的关系来说,曹魏根本不想折腾蜀汉,反倒是蜀汉不依不饶。其间的关键人物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必须是个牛人。诸葛亮的超级大粉丝桓温收复四川后,找到了一位百岁老人。据说,老人曾在诸葛亮手下当过官。桓温就问他:当今天下,有谁能跟诸葛亮比一比?实际就是再问:你看我桓温,把你们四川都给灭了,是不是可以跟诸葛亮相提并论?老人回答说,“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翻译过来就是:诸葛亮主政的时候,也没觉得怎么样,但等诸葛亮死了,才发现就蜀汉这副烂牌能让他打成这个样子,这得多牛的水平啊,以后再也不会有诸葛亮这种牛人。诸葛亮,不仅空前,而且绝后。孔明之后,四川再也没有三国时的辉煌。
有些人牛不牛?他活着的时候,你根本看不出来。一是高手就有化危为机、化险为夷、化逆境为顺境的本事。所以,你感觉不到高手之高,甚至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必须等他死了,换个庸人或蠢人上来,你才能知道高手到底有多高、又高在哪里。一个是功绩很难瞬息而成、数年而就、当世显著。一个公司就因为换个经理就突然转亏为盈、一个单位就因为换个领导就立马改头换面、一个地方就因为换个主政就立即百业俱兴。这统统都是段子,连小说都不是。
不多评论了,还是说诸葛亮。
诸葛亮硬是靠着一己之力,把曹魏折腾得举国震动。在当时,曹魏朝野最关心的大新闻就是:诸葛亮是不是又打过来了?打过来咱们怎么办?当时的曹魏皇帝是魏明帝。“照临四方曰明”,简单说就是:无论世家大族还是平民百姓,统统给我老实点儿,我这个皇帝眼睛里不揉沙子。所以,曹魏精英集团除了好好干活,谁也不敢造次。即便如此,大家还是被诸葛亮折腾得精疲力尽。但是,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曹魏朝堂肯定举国欢腾。而魏明帝也立即放飞自我,开始大兴土木,给自己搞基建。孔明死了、不打仗了,那就赶紧享受生活。
那之后呢?之后的姜维北伐都是小打小闹。一是打不起,举国征战太费钱,再打下去就得把自己累死;二是没法打,诸葛亮之后,蜀汉根本没人能组织起举国征战。但又不能不打,兴复汉室这面旗不能倒。所以,也就只能小打小闹、做做样子。
那曹魏呢?曹魏多少有些耽于享乐的节奏。你蜀汉不打我就行,我打你也挺累的,咱们安生过日子,也挺好。
为啥曹魏会是这个态度?
魏明帝之后,曹魏开启了正始十年。这段时间,曹魏从魏明帝时期的一切从严,变成了齐王芳的一切从宽。豪族士大夫们彻底放飞自我。除了司马懿和曹爽搞权斗,大家怎么开心怎么玩。清谈的、养生的、嗑药的,以及玩裸奔搞行为艺术的,风尚于整个庙堂。内斗加放纵,谁还关心蜀汉?当然,更懒得关心东吴。在当时,中原就是中国。至于长江以南和秦岭以南,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除非被我们感召了,然后主动归附,否则我们才懒得管。
但是,司马懿搞了一出高平陵之变,而且手段特别阴毒。对政敌,杀了还不行,还得杀人全家。所以,曹魏的政治空气陡然紧张。司马懿在世,司马家一家独大。因为司马懿的手腕大家都领教过,谁跟他斗就是死。司马懿死了,大家是不是可以跟司马家掰掰手腕了?也不行。因为司马师的手腕儿同样高明,硬是把大家全给收拾服了。
等司马师死了,司马昭也就顺理成章玩躺赢了。但司马昭太笨,跟他父亲和大哥完全不是一个段位。篡位就篡位,竟能折腾出了一个甘露之变:曹魏皇帝曹髦被司马家当街捅了个透心凉。皇帝被你搞死,你还怎么搞禅让?所以,新换上来的曹魏皇帝曹奂要给司马昭加九锡,但司马昭不敢接。这时候,司马昭必须立一个不世之功,才能顺理成章地加九锡。等加完九锡之后,他才能搞禅让、当皇帝。那什么是不世之功呢?灭蜀汉就是。于是,公元263年,曹魏举兵十八万灭掉蜀汉。等灭了蜀汉之后,再给司马昭加九锡,他就不推辞了。
所以,没有甘露之变这个大变动,司马篡魏大体会在司马昭之时完成,同时也没必要搭进去一个蜀汉。
再说东吴,东吴比蜀汉更有坚持下来的可能。第一,东吴不想招惹西晋,它没有“兴复汉室”的历史情结;第二,西晋也不想收拾东吴,对东吴,西晋的态度不是垂涎,也不是觊觎,而是鄙视。就东吴那个地方,鸟都不拉屎,折腾它干啥?
永嘉之乱而元帝南渡,晋元帝对江东豪族顾荣说:寄人国土,心常怀惭。啥意思?晋元帝根本没把长江以南看成是自家国土。永嘉之乱的时候,西晋的皇帝都这么想,那之前呢?之前就更是如此,当时的东吴都不能说是外国,而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不毛之地,呼吸的全是瘴疬之气、出没的全是妖魔鬼怪。那破地方,跟我们文明世界有啥关系?
既然这样,那曹操为啥要南征灭东吴?因为曹操也要兴复汉室,曹操有这份历史情结。兴复汉室这面旗,曹操也在打,至少前期肯定要打。以前,那地方是汉家天下;现在,那地方也得是。而西晋呢?历经汉末、曹魏之后,西晋干脆没了这份历史情结。关键是豪族士大夫们根本没有曹操那份野心。
对于魏晋精英,我们千万不要把他们类比为秦汉精英。秦汉是争心满满,普天之下都不是莫非王土的问题,而是世界那么大、我得去征服。魏晋精英毫无争心,享受着朝端富贵、安逸于自家庄园、装扮成高雅名士,这不香吗?
《世说新语》一段记载如下:
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
晋武帝司马炎打算“偃武修文”。所谓偃武修文,简单说就是举国大裁军。仗都打完了,还养那么多军队干嘛?但是,山涛不同意,而且还讲了孙武、吴起的兵法要义。于是,大家就说:山少傅所说真是至理名言。
这里面的关节点是“山少傅”。
山涛当少傅的时候,西晋还没有灭掉东吴。既然东吴还在,那司马炎为啥要搞举国大裁军?所以,《世说新语》肯定记错了。于是,不管《晋书山涛传》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统统都把这个段子挪到了灭吴之后。但是,后经各方考证,《世说新语》的记载没错。司马炎打算“偃武修文”的时间,就在灭吴之前,而山涛此时就是少傅。
也就是说,灭吴之前,司马炎就打算举国裁军了。这说明司马炎这个皇帝根本没想灭掉东吴。但还好有山涛,山涛果断阻止了司马炎的举国大裁军,怎么也要等到灭掉东吴吧?也就是说,皇帝虽然不想灭吴,但庙堂精英还想灭吴。
然而,也不是。因为山涛从骨子里就不想灭吴。
仆射山涛退而告人曰:“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今释吴为外惧,岂非算乎!”
“外宁必有内忧,今释吴为外惧”,这就是山涛对待东吴的态度,很有一点儿辩证思维的意思。灭了东吴、外边也就没事了,那一定就会有内忧。既然是这样,那为啥不留着东吴这个“外惧”?有个东吴在,西晋精英也会精神懈怠、也会消极腐败,但不至于太懈怠、不至于太腐败。这就是有个“外惧”的好处。所以,山涛完全把东吴当成了一个“工具人”,不是我灭不了你,而是留着你比灭了你更有好处。
但是,晋武帝不同意,非要接受杜预和张华的建议,一定要灭了东吴。
实际上,杜预和张华的分量,完全不够。他俩根本没有左右西晋国是的威望。推荐杜预镇守荆州的老将羊祜,临终上表、老泪纵横,就这,他也没能劝动晋武帝去灭东吴。更何况杜预了?
真正能够左右朝局的,是贾充、荀勖、山涛这些人。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西晋决策层。对于灭掉东吴,这个决策曾坚决不同意。山涛是有自己的“辩证”算计,而贾充和荀勖这两个家伙就有点儿能躺平就躺平的意思了,怎么舒服怎来,没事折腾东吴干啥?
但是,司马炎竟铁了心要灭掉东吴,任凭决策层怎么劝也没用。司马炎不是都准备偃武修文了吗?怎么这时候如此坚决?
完全是因为内部政治局面发生了剧烈变动,跟甘露之变的影响一样。
司马炎有个弟弟,即齐王司马攸,非常聪明;司马炎有个儿子,即晋惠帝司马衷,非常白痴。然后,就问:司马炎死后,到底传位给弟弟还是传位给儿子?
司马炎肯定想传位给儿子,毕竟是亲生的。但儿子是白痴,大家都知道。所以,豪族士大夫们就认为应该传位给弟弟司马攸。于是,庙堂博弈也就拉开序幕,大臣们各种苦口婆心、司马炎各种装聋作哑。反正,他一定要传位给儿子。
后来,司马炎得了一场重病,几乎就要呜呼哀哉了。这时候,朝堂也就暗流涌动,大臣们准备撇开白痴太子司马衷、拥立齐王司马攸。但是,司马炎突然病好了。这时候,司马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权威严重不足。
爷爷司马懿,要威望有威望、要功绩有功绩、要手腕有手腕;伯父司马师,要威望有威望、要手腕有手腕,但功绩止于平叛;父亲司马昭,要威望没威望、要手腕没手腕,但功绩是灭掉蜀汉。而自己呢?自己啥也不是。所以,自己死后,大臣们一定会违背遗志,改立齐王司马攸。
所以,司马炎必须立一个大功绩,这样才能树立自己开国皇帝的威望。那这个威望怎么树?他爹司马昭怎么干,那他就怎么干。于是,东吴也就必须死。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统一?是魏晋以来四百年尸山血海打出来的觉悟。这是从残酷演化中杀出来的逻辑和意识形态。但当局者必须迷。魏晋时期,这个逻辑还不太显明、这个意识形态还不够强烈。而魏晋精英呢?他们的确名士风流、的确自由张扬、的确敢于冲破各种所谓的封建藩篱,但是他们也的确堕落。指望这伙人能主动去关心外部世界,然后干出点儿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太难。所以,灭蜀汉、灭东吴,都不是什么因为情怀和远见,而是因为内部斗争不可收拾而只能折腾一下外部。
为什么魏蜀吴三国,偏偏东吴能坚持到最后?
谢谢邀请。魏蜀吴三国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三国都能重视人才,积极进取。曹操、曹丕、刘备、诸葛亮、孙权、陆逊等等都是政治家。偏偏东吴能坚持到最后,有人为因素、有地理位置因素。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孙权称帝的时候曹操、曹丕、刘备都去世了。孙权和哥哥孙策、父亲孙坚三代经营江东,比较稳定,但是称帝理由跟曹丕、刘备相比不充分,曹丕称帝起码表面上是汉献帝刘协“禅让制”,刘备是刘皇叔,一直以振兴汉朝为目标。孙权完全是靠实力打拼敢称帝,孙坚获得的传国玉玺还让孙策给袁术了,孙权称帝时候蜀汉官员有的都很气愤,认为是僭越篡逆,后来在诸葛亮劝说下才平息愤怒。曹魏更生气,孙权的官职,连吴王称号等都是曹魏封的,这次称帝显然是另起炉灶。孙权敢称帝,完完全全依靠东吴境内稳定,文武百官和百姓的拥护。这样政权基础牢固,生命力较强。孙权182年至252年,曹操155年至220年,刘备161年至223年。孙权活了71岁,是相对长寿的,229年48岁孙权称帝,在位23年,在位时间较长,有利于巩固稳定东吴的政权,孙权后期虽然没什么大的作为,在立储等方面做的还不算太好,但是也比曹操、刘备去世时候留下乱摊子强。曹操感慨生子当生孙仲谋,刘景生儿子不行。孙权在用人,稳定江东等方面比孙策都强。曹丕曾率大军到达江边,感叹:彼有人焉,不可图。江东孙权方面始终有栋梁之材。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等等都非常优秀,这为东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为东吴坚持最后创造了条件。蜀汉263年灭亡,曹魏265年被司马炎代魏建晋,东吴280年灭亡。魏蜀吴三国蜀最弱,魏最强,吴居中。古代,北方政权想消灭南方政权隔着长江天堑,不容易,曹操南征,在长江流域赤壁之战遭到惨败。东吴有长江为天然屏障有利于生存,而且东吴水军比曹魏有优势。这是东吴坚持最后重要原因。东吴很重视用人的人品,没有出现曹魏司马懿那样的人物。像孙权对曹丕重用贾诩很不以为然,贾诩能力强,是公认的。但是,孙权认为贾诩人品存在不足。曹操提倡“唯才是举”,可是过分强调能力,忽略人品有时就会吃亏,曹魏就被司马懿父子给颠覆了。蜀汉是实力弱,而且从历史进程来看,北方政权想消灭南方政权,往往要先攻占蜀地。而且当时姜维还为避祸,躲到沓中屯粮。刘禅没听姜维加强防守计划,宦官黄皓又误事,结果导致蜀汉灭亡。但是应该𠄘认蜀汉忠臣很多,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等后代为保卫蜀汉而死,人品还都是很好的。曹魏政权能够被司马家族取代跟曹丕、曹叡寿命短有关。再加上曹氏子弟在外面没有强有力的藩王勤王,拱卫朝廷有关。淮南三叛是反对司马家族,可是力量弱被镇压。东吴能够坚持到最后跟东吴政权内部相对稳定有关,虽然吴末帝孙皓非常残暴昏庸,但是东吴内部也没有出现大规模造反起义现象,最后是西晋的六路大军消灭了东吴政权。
为什么魏蜀吴三国,偏偏东吴能坚持到最后?
我认为魏蜀吴三国,东吴亡国在最后,原因在于:
一,东吴称帝之前就是诸侯争霸一方,根深蒂固的小朝廷。不但文臣武将群星拱月,忠心辅助孙家,而且兵强马壮,实力雄厚。
二,东南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国富民强。人口稠密,兵源粮草充足,有利屯兵养马,威震八方。
三,长江是东吴的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兼之东吴人深知与熟练利用自然优势,极力训练水军,打造战船,形成了捍卫家园,保护国疆的坚强砥柱,国疆固若金汤。
四,由于孙权一代注重国力增强,注重人才笼络和利用,使之人才济济,文武成群,方方面面,集思广益,为东吴的坚强添砖加瓦,扎实如铁壁铜墙。无怪当年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五,由于司马晋江山篡夺而得,心中难免愧疚,最怕半夜鬼敲门。一来,蜀亡在先,魏自己也有损伤,须休养生息。二来,晋篡魏亡,须得安抚己伤,还得变中生变。三来,因以上种种原因,孙家不比蜀魏两个囊中之物,实属难得到手,所以也让其延期而终了。
为什么魏蜀吴三国,偏偏东吴能坚持到最后?
如果您想得到答案是“东吴全是小人,全是背信弃义之徒,所以祸害遗千年”这样的答案,请不要继续往下看,以免引起您的不适。
我个人认为,东吴能坚持到最后,是因为孙权无愧于“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评价。
首先,南下江东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把北方的舰队调入长江(不打架也得靠这些船只运兵和粮秣)东边走长江入海口—徐州南下南京,其次就是中路走合肥——濡须口攻击南京,最后就是西路,由襄阳南下占据夏口(武汉),再向东。
孙权将都城从镇江迁到南京,建石头城,死死的卡住了下游的攻击线路,任何妄图从长江下游渡江的行为都会遭受到南京,镇江和长江入海口的水军封锁,而那一片长江以南就是名满天下的苏杭,一马平川➕水系发达,北方军队在这里只有被剿灭的份,京杭运河劳民伤财但是后代为啥代代都要疏通,因为可以将北方水系的战舰调入长江水系,从此江南割据难度大大增加。
合肥向南进入濡须水,进而进入巢湖,过濡须口进入长江,也是一条将打破长江水军力量的路,所以这条路的防线是孙权亲自镇守。你看网络喷子总是说“合肥十万送人头”。但是,曹魏始终没有击破濡须口防御,反而屡屡被孙权击败。
西线就更证明了孙权的厉害。西线的要害在于夏口(武汉)。这个地方的南北陆路极难走,只有水路好走。这里就是整个江东的西大门。要知道孙坚死在这里,孙策也没能最终拿下。夏口是江东的要害,但是夏口的要害确是它的两条上游江陵和襄阳。曹操拿下襄阳后,江东全员恐慌(这个时候的夏口还不在江东手里)。
天才战略家周瑜和鲁肃明确指出了江东的危机之地不在夏口,而是在江陵!但是同为天才战略家的曹操也发现了,轻骑突进,大败刘备,抢下了江陵所有军械和水军!孙权随即将大权下放,让周瑜实施他那天才般的战略——联合夏口的刘琦,刘备,精锐前出夏口,在夏口至江陵这一段长江水道寻找破敌之机!(因为这一段的陆路是云梦泽——一大片沼泽地,曹操最精锐的北方陆军无法配合水军)但是同时,孙权的后续部队随时准备进驻夏口!一旦周瑜失败,就会在夏口跟曹操决战(这里很难,因为曹操的陆路大军和襄阳由汉江南下的水军会在这里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下来的故事就是周瑜的天才表演。然后就是周瑜,鲁肃和孙权贯彻执行的江汉平原(荆州核心三角区)三分计划!
东吴用极大的伤亡拿下了江陵(周瑜随后重伤而亡),转眼发现自己的同盟竟然趁自己啃骨头的时候吃下了荆南四郡(虽然肉也不多)。就是这样,东吴仍旧用江陵换下了夏口,而不是兵戎相见。要知道夏口的上下游等于都在东吴手里了,开打的胜率可是很高的。
再然后,就是“索要湘水东二郡”,原因无他,夏口太缺乏战略纵深,为此孙权和鲁肃两个人双簧唱的蹦蹦响。
再然后,就是“背后捅刀子”。其实这是东吴一直执行的荆州战略——夏口必须在自己手里,江陵和襄阳要尽可能抢下一个,最差的状态就是这两个地方不能落到一个势力手里!夏口的安全是第一的!
孙权活到70岁,虽然只要打过长江就被曹魏暴揍,但是整个江东确稳如泰山,江东的山越被揍的消失了,台湾也去走了走,两广的土著也是被摁着头锤。要不是子孙太不靠谱,东吴说不定能熬过西晋呢……即使如此,东晋,南朝的君主出了一堆的弱智,白痴,暴君,疯子。南朝依旧长期割据在北方政权之外。防御策略延续的还是孙权传下来的那一套。一直到隋炀帝这个二百五修了大运河,江东多了一个要害……到了宋朝,洞庭湖成型,云梦泽消失,江陵和夏口的背靠长江防御组合被斩断,长江西部防线被迫前提至襄阳。江南割据的能力彻底消失。南明,吴三桂,天平天国就再也没成过气候。
为什么魏蜀吴三国,偏偏东吴能坚持到最后?
①,东吴一向占据长江天险,一直有良将。周瑜赤壁胜曹操,陆逊在猇亭大败刘备,徐盛南徐破曹丕。孙权不愧是守成之主。所以东吴多次挫败来犯之敌,但到了孙皓时,暴政失德,良将陆抗,丁奉已故,灭亡是顺理成章,三国中坚持到最后,实属难得。
②,蜀汉政权是三国中实力最弱,赖以有山川屏障。但君臣失和,大将军姜维为了避祸,离开军事要塞汉中,远去沓中,导致汉中失守,邓艾得以偷渡阴平。
③,三国中魏国国力最强,但司🐴懿熬过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人,经于在朝廷孤儿寡母情况下夺了曹魏政权,为司🐴炎称帝作铺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