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项羽仅仅几万兵马,如何打败秦帝国主力?
巨鹿之战中,秦军与反秦军隔营相峙。面对着几十万秦军的浩大阵势,反秦军众诸侯都趴在城墙上做壁观。
而项羽带着江东子弟三万人左右的敢死队,破釜沉舟地向秦军营进发。就是过了江把烧饭的所有锅炉全砸碎、把渡江的船只全沉江,做好了"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生死大搏杀。
项羽敢死队勇闯敌营,一路狂冲狂杀,勇不可挡,秦军前营被杀得人仰马翻,阵型大乱,四下溃逃狼狈不堪。
项羽敢死队接连冲散了秦前军数个营帐的兵力,秦军溃兵奔逃中也动摇了秦中军、后军的军心,还以为反秦军全线出击了,也纷纷逃离。把龟缩在城墙上的众诸侯却看得惊心动魄。
项羽军个个是拼命三郎,人人是决死勇士,气势若虹,一往无前。
秦军被项羽军突破缺口,被气势所吓倒,因而兵败如山倒。
秦先是骄傲,一不把反秦军看在眼里、放在心里,放松了警惕。骄兵必败。
二是秦军根本没想到还有人敢冲营,而且还是孤军深入。没有打恶仗的思想准备,一旦攻进来,却是被冲得一塌糊涂,就这样连锁反应,全军溃散。
项羽创造了以少击多的经典战役,从此秦军散沙一盘,再也没有捏在一起。秦军三大主力各自为战,见大势已去,最后都分别投降了项羽。项羽就成为了"诸侯之上楚霸王"。
巨鹿之战,项羽仅仅几万兵马,如何打败秦帝国主力?
隐藏在《史记》中的四个细节,已经明示了秦军在巨鹿之战中,几个惨败的原因。跟粮食、甬道没有任何关系!
第一,章邯在巨鹿之战中,刻意保存了实力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也就是说,在巨鹿之战后不久,章邯的手里,还有二十万人!
章邯部队的组成,是非常不容易的。当初农民起义将领周文兵围咸阳,章邯将骊山刑徒组织起来,不但击败了周文,还冲出函谷关,杀陈胜,杀项梁,成为秦国最后的中流砥柱。
那么,这一支刑徒军人数能有多少呢?据《前汉纪》记载,是有七十万。但是,这个数字是不太可信的。《前汉纪》这部书,对数字历来是有夸张的。比如说周文的军队,书上说有120万。这显然不可能,120万人一天消耗多少粮食?当时的补给条件根本供应不上来。而秦国的补给能力,也根本不足以支撑七十万大军。当初王翦攻楚时,秦国的总机动兵力也就是60万。到了秦朝末年,经济已经衰退了,哪里还可能养七十万人?从后来章邯总是搞夜袭的情况来看,他手下的军队不会太多,个人认为,二三十万已经是极限了。
既然如此,章邯在经历了巨鹿惨败之后,手中还有二十万人,只能说明他在巨鹿之战中并没有尽全力,而是刻意保存了实力。为何会如此?咱们放在下一点说。
第二,章邯没有全力帮助王离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这句话很有玄机。
首先是这个“令”字说明,章邯在位置上是要高于王离的,所以才可以命令他;其次,围巨鹿的不止王离一人,还有章邯的亲信大将涉间;其三,章邯不管打仗,专管运粮,相当于韩信干了萧何的活儿。
从巨鹿之战的规模上可以看出,这一战应该是秦国和诸侯联军的一次决战。谁能够攻入巨鹿城,谁就是秦国的大功臣。此前一直名不见经传的王离,为何会在如此重要的任务中出任主攻手?章邯真的会甘心吗?
有可能,章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敢不如此的。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司马欣说’赵高用事於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於死”。章邯出身不高,在秦国的根基不会很高,而王离则是出身名门。如果章邯凭一己之力镇压了起义军,他的功劳就太大了。功高震主,对根基浅薄的章邯来说太危险了。所以,他很可能想到了让功。
但是,让功真的会甘心吗?王离的水平,章邯作为名将,不会不清楚。但是他仍然不敢争功,甚至不敢去亲自助攻。但是,他不去助攻,不代表他就会全力配合王离。章邯手中的军队,是他纵横天下的资本!真要是全败光了,他自己也就离死不远了。所以,他能帮助王离的,也就必然是非常有限的。派涉间去协助王离,已经是他能做的所有了。这也就能解释为何巨鹿之战后,章邯手下还有二十万人了,因为他在这一战中刻意保存了实力。
第三,两个“世家”的记录,说出了王离的真正军事能力。有人说,王离统御的是30万长城军团,是秦国精锐中的精锐,是那只打得匈奴老上单于抱头鼠窜的威武之师。
具体是否如此,现在已经不太好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王离和这支军队,在镇压起义时十分不利。《史记.曹相国世家》就明确记载“‘曹参’击王离军成阳南,复攻之杠里,大破之”。而在《绛侯周勃世家》也曾记载:“‘周勃’击王离军,破之。”
那么,王离的这两次败仗,是不是巨鹿之战呢?当然不是。因为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也就是说,巨鹿之战中,王离就被抓了,那自然不会再和曹参和周勃作战了。
这样一来,结论就出来了:王离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其实并不强。他连曹参和周勃都打不过,哪里还能抵挡英布和项羽呢?
第四,王离围城是分兵而围,各军的位置安排很有问题。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这个“围”字说明,楚军到了巨鹿城下,就立刻围住了王离;而这个“九”字,在古汉语中当做“多次”来讲。所以这句话说明,楚军和秦军并不是打了一仗,而是多次。那么就说明,在项羽进攻时,王离手下的军队并不集中,而是处在分散状态。而他自己,恰恰是暴露在了最危险的位置。
这种情况也很好理解。在围城之时,王离肯定是把自己中军的位置,摆在了最后。所以当楚军从后方攻过来的时候,他才成了突前的那一个。由此可见,王离的排兵布阵是比较保守的。而分兵则更好理解,围城战历来都是如此。想要围城自然是要分兵而围不可能将所有兵力集中于一点。但是作为大将者,想要围城,必须要考虑敌人救援的可能性,至少要设置防备后方的军队。但很显然,王离在这一点上,做得也不好。他作为围城军队的领军人物,居然能犯下这种错误,也再次说明了此人用兵能力一般。
这样,我们就可以总结出秦军,在巨鹿之战中失败的原因了:有能力的将领有所保留,主要作战的则是无能之将。看似光鲜的秦军,实际上已经早把自己摆在了不胜之地!即使打过来的不是项羽,恐怕他们也撑不了多久。巨鹿之战,项羽仅仅几万兵马,如何打败秦帝国主力?
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当时,秦王朝已经到了末期,苛捐杂税太多了,老百姓已经开始起来造反,再加上他的两个主帅不合,项羽背水一战,士气高,所以取得了这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这也是当时历史环境造成
巨鹿之战,项羽仅仅几万兵马,如何打败秦帝国主力?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秦十两军在钜鹿决战。项羽以四万楚军大败章邯四十万大军,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天下英雄豪杰纷纷影应。
周文率一支义军攻入涵谷关,打入咸阳附近的戏。
这时,秦朝最后一个名将出场了,章邯把在骊山修墓的刑徒武装起来,迅速击败周文,在南阳捉宋留,陈郡杀陈胜,斩田儋,杀项粱达到军事生涯巅峰。
章认为楚军主力败了,已为不足为虑,遂挥师北上渡黄河,攻克邯郸,赵王歇,大将陈余,相国张耳逃到钜鹿城。
章邯令王离,涉间率领的二十万长城军包围钜鹿城,自己在城南修俑道输送粮草。
赵国向楚国求援,楚怀王派上将军宋义为主将,鲁公项羽为副将救赵。
途中,项羽杀宋义成为主帅。二世二年(208)十二月,项羽派英布,蒲江军率二万人过黄河(一说漳河)。
项羽令人砸坏锅灶,烧毁帐篷,每个士兵带三日干粮,决定"破金沉舟"同秦军决战。
楚军以一当十,奋勇冲杀,各个诸侯援军坐壁上观不敢出战。
楚军击败章邯军,又打败王离的长城军团,经过九次激烈战斗,活捉王离,杀秦将苏角,涉间兵败自焚。
巨鹿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不久以后章邯率秦军投降项羽。
其实,项羽打败秦军并不奇怪。史书上说,章邯武装了七十万刑徒,这里边有很大水分。
古人出兵打仗时为壮大声势,往往夸大本军实力。比如赤壁之战,曹操二十三万兵马,可以诈称八十万。夷陵之战,刘备数万蜀军可以号称七十万。因此,章邯的军队没有七十万。
况且,章邯一路征战,刑徒军损失不小。刑徒军的战斗力也不比义军强多少,只是章邯的指挥能力出众而矣。
章邯和项梁棋逢对手,秦军也多次战败,只不过章邯技高一筹,用突然袭击的战术才杀死项梁。
巨鹿之战时,章邯率的刑徒军也就二三十万人。
而且,古代军队打仗分战兵和辅兵两种。战兵是职业化军人,专指打仗。
辅兵负责运粮草,帐篷,安营,挖战壕等后勤工作。
一般一个战兵需要五个辅兵工作,因此,章邯手中可战之兵也就五六万人。
这五六万人守俑道,兵力分散。而项羽的四万人则是死士,破釜沉舟,执置死地而后生。
用四万死士击秦军一点,取胜不足为奇。同理,王离的长城军团二十万人,战兵四万左右,和楚军兵力相当。
而且,王离的长城军团四面围困巨鹿城,兵力分散,在某一面兵力不如楚军多,此时,秦军战斗力己不如开国时强悍,曾数次被义军击败,败在项羽手下并不怨。
巨鹿之战,项羽仅仅几万兵马,如何打败秦帝国主力?
定陶之战项梁战死,之前陈胜周文败亡,楚地名将几乎全部团灭。章邯认为楚国已经不足为虑,挥师北上攻打赵国,赵国抵挡不住,收缩防线坚守巨鹿,飞骑四出向各路义军发出求救信,而秦朝朝廷为了一鼓作气一举平定诸国起义烽火,更是调派来北方的秦军精锐长城军团,由王翦之孙王离率领南下助攻,于是章邯军与王离军会师,合兵四十万,唇亡齿寒,各国义军纷纷出兵救赵,在巨鹿外围聚集了数十万人马,但都畏惧秦兵势大不敢正面交战。
楚国在定陶之战后陷入恐慌,楚怀王熊心亲自赶往盱台,兼并了项家军残部和吕臣的部队,严阵以待秦军进一步行动,谁知章邯率军挥师北上攻赵。(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收到了赵国的求援信,楚王命令卿子冠军宋义为主帅,项羽范增为次帅救赵,又命刘邦率领砀郡军西进直取咸阳。楚国救赵大军进至安阳,宋义无视巨鹿危如累卵的现实,开口闭口兵法,称最好等秦赵两败俱伤再收渔人之利,逗留了四十六天不前进。项羽借题发挥,痛斥宋义并杀死了他。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这时的项羽率领的楚军在五万到八万之间。
秦军方面可能也出现了问题,章邯与王离一是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少府,一是名将之后久经战阵的宿将,指挥权无法协调,于是作了分工,章邯军在外围建立甬道,阻挡救兵并保障王离军后勤补给,王离军则担任主攻巨鹿任务。项羽率领楚军赶到之后,先派遣英布和蒲将军带两万军队渡河作战取得小胜,陈余请楚大军渡河,于是项羽率领全部楚军渡河,过河后命人烧毁渡船,砸掉烧饭的铁锅,每人只带三日口粮以示如不取胜则不生还的决心。(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过河卒子无退路,楚军在项羽的鼓舞下士气如虹,行军迅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保护甬道的秦军,章邯军主力回援,楚军在大部秦军的包围下如大海孤舟,但他们结成战阵,背靠背作战,人人以一挡十,死战不退。(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其时诸侯军队在外结营,听得杀声震天,纷纷出营观看却不上前救援“作壁上观”,项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哪里被包围就冲突到哪里,秦兵无人敢撄其锋,所向披靡,楚军看到如战神般的主帅,信心大增越战越勇,章邯的大军渐渐不能支持,楚军直逼王离主力。
得知粮道被切断,王离军求战心切,见到楚军马上分兵,一部围巨鹿,大部队回头进攻楚军,楚军将士人人悍不畏死,项羽英布奋臂大呼,恶战不退,楚兵喊杀声震天响,前仆后继,杀红了眼,不知生死为何物,经过九次激烈战斗,章邯率残兵败退,王离被项羽活捉,又杀死了秦将苏角,涉间举火自焚,巨鹿围解。战后,项羽坐在营中接见各路义军,诸侯战栗不己,“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对项羽心悦诚服,尊为上将军。
巨鹿之战,项羽仅仅几万兵马,如何打败秦帝国主力?
巨鹿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但仔细分析起来却有不少疑点,尤其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史记·项羽本纪》等史料记载冲突极多。我认为巨鹿之战应当是诸侯联军战胜了王离+章邯才对,仅将功劳划归项羽名下是不实的,《史记》对项羽之功或许有夸大之嫌。而王离和章邯之所以先后投降,除了战场形势之外,国内形势的影响同样致命。
巨鹿之战背景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二年),面对各地叛乱,在陈胜大军已经杀入关中的情况下,秦二世胡亥采纳了章邯的建议,对骊山刑徒进行改编,在章邯的统领下,先是击败陈胜大军,随后前往各地平乱。
△章邯击败陈胜军示意图
在章邯的统领下,仓促组建的秦军势如破竹,同年腊月,陈胜被杀。次年6月,在确认陈胜已经遇害的情况下,项梁召集楚地叛军推举楚国王室后裔雄心为楚怀王(史称后怀王),项梁自任武信君,陈婴(苍头军)任上国柱。
见章邯连续击败叛军,秦二世随后增派长史司马欣、董翳增员章邯,章邯则率军向楚地进发。魏王魏咎、齐王田儋先后战败,田荣被围困在东阿城。随后项梁率军救援田荣,在东阿城下击败章邯,章邯被迫率军详细撤退,双方在濮阳东再次交战,章邯再败。
△章邯行军路线(红色)
秦二世得知章邯战败后,连忙征发兵力增员章邯,使得章邯逐步稳住阵脚,而刘邦、项羽则同时绕过章邯,向定陶方向进军。项梁随后也率军向定陶进军,但遭遇章邯偷袭,项梁战败被杀。定陶之战后,项羽、刘邦率军退至彭城,为稳定军心,项羽刘邦请楚怀王迁都彭城,吕臣同时率军向彭城靠拢,防止秦军追击。
△定陶之战示意图(红色章邯、紫色项梁、黄色刘邦项羽)
项梁战死后,章邯认为楚地叛乱已不足为患,于是渡过黄河向北进军,攻向邯郸方向。于邯郸附近大败赵军,赵王赵歇、大将陈馀、丞相张耳逃往巨鹿城。章邯则令王离、涉间围攻巨鹿。赵王赵歇连忙向各路诸侯求援,楚怀王令宋义、项羽率军六万北上支援。同时,楚怀王定下了“先入关中者王”的承诺,刘邦引军西去。
△巨鹿之战行军图(紫色为秦军、红色为楚军)
巨鹿之战经过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形势图(如下图)。按照史料记载,秦军方面:王离率军10万围困巨鹿,章邯率军20万左右驻扎在巨鹿南方棘原,修筑甬道保证粮食输送。诸侯联军方面:项羽六万大军驻扎安阳(宋义被项羽杀死)、赵将陈馀率军数万驻扎巨鹿以北、燕国和齐国援军在东部遥望。
△巨鹿之战形势图
按照记载,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二月,项羽率领楚军到达巨鹿南黄河(另说漳水)后,派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过河援救巨鹿,但在陈馀的催促下,项羽随后也率军渡过黄河(另说漳水),并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巨鹿,击败章邯麾下驻守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项羽率领楚军九战九胜,击退章邯,活捉王离,杀死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巨鹿之围随之而解。
△项羽
王离战败后,章邯率军撤退至棘原,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漳河以南,两军对阵,相持未战。前线失利之后,秦二世派人责问章邯,章邯无奈之下派长史司马欣回咸阳解释,非但没能见到秦二世,还在返途中遭遇赵高追杀。司马欣返回后,对章邯说“如今赵高独揽大权,我们取胜也必为赵高所嫉,恐难生还;若败,更免不了一死。”
之后,陈馀给章邯书写了一封劝降信,章邯进退无奈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投降。
巨鹿之战疑点巨鹿之战疑点其实很多,尤其是各种史料的冲突,重点是时间上的冲突,导致这场经典战役变得极为扑朔迷离。下面简单列举几个重大疑点:
1、项羽是怎么突破章邯大军,围困王离军队的?按照史料记载,巨鹿之战完全就是项羽率领六万楚军取胜的,那么他是怎么率领六万楚军冲破章邯二十万大军的防线,并用六万人就围困了王离十万大军的,且是在章邯20万大军眼皮底下完成合围的,这实在让人感觉匪夷所思。
△秦军巨鹿部署
2、楚军战斗力问题。根据章邯平叛的经过来看,楚军面对章邯临时拼凑的秦军并未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即使在“破釜沉舟”的激励下,战斗力难道就突飞猛进了?要知道这次项羽面对的可不是章邯手中的杂牌军,王离手中的十万兵马可是真正的秦军精锐(蒙恬手中的边军)。而且在王离投降之后,史料记载项羽多次率军渡河攻击章邯,却对章邯的秦军无可奈何,最终章邯还是在国内压力的逼迫下投降的,楚军战斗力前后差距这么大?
3、时间上的冲突。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的记载,项羽是在公元前207年11月发动渡河作战的,而王离却是在2个月后才投降的,那么项羽的军队是如何在只携带了三天粮食的情况下,面对章邯20万大军,围困王离10万大军长达2个月之久的?
4、地点上的冲突。在击败王离后,《史记》中出现了“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这句话让人十分费解。在击败王离,联合了赵军、齐军、燕军等诸侯军之后,项羽为何又退回了漳水以南和章邯对峙,而不是在兵力大涨之后乘胜追击?
△王离投降后章邯处境极为不妙
5、没有准确战果。整个巨鹿之战都没有战果,只记载了项羽“九战九胜”,至于杀敌多少、俘获多少之类的数据全部没有,这在《史记》中是比较少见的。此外,项羽大败王离和章邯之后,战败的章邯竟然一直驻扎在棘原没有动地方,反而是获胜的项羽退回了漳水以南,岂不奇怪?
……巨鹿之战诸如以上之类的疑点极多,类似的有关于项羽渡河到底渡过的是“黄河还是漳水”的争论,关于王离围困巨鹿时间的争论,关于王离投降原因的争论,关于王离为何对巨鹿围而不攻的争论等等。
这场战役看似经典,实则矛盾重重,项羽功绩被夸大的可能性极高,合理的解释是项羽的主要作战范围就是在漳水以南,而漳水以北的作战主力应当是诸侯联军。且王离和章邯的投降更多是因为国内李斯被杀、赵高专权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