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和历史上的张飞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张飞不是演义中的莽张飞、草张飞,其实也是受过教育的猛张飞。他能和名儒高徒的刘备、熟读春秋的关羽一见倾心,相见如故,自有其一定文化涵养。

古时六艺中就包括"箭术(或剑术)",显然张飞就有过名师、得过真传,才能和关羽争夺举石擂台桂冠,打得争均力敌、不相上下。古代学武之人,名师都是要求徒弟先学"忠义仁智信"的为人之道,然后才能倾其所能传授于徒。而不会是莽撞之人,粗狂无羁,要不然张飞未遇到刘、关,按其性烈如虎,早就铁拳挥舞,连连闯祸了。

其次,张飞不是面如墨土的恶煞凶神,而是浓眉大眼、威武挺拔的武士,要不然被他半道截胡的夏侯淳外甥女,可以遵贞妇之道冷与周旋,,而不是很快就放弃抵抗而欣然地安居主妇。古时,男主极易随着地位提升,娶个三妻四妾是小菜一碟,反观张飞,就一直和夏侯女相敬如宾,经常一起画画书法,家庭中弥漫着文艺气息,而培养出的两朵金花,会被刘后主常包了。

张飞和刘关之间肝胆相照,烈火金刚自不必说。张飞其实也是柔情似水的"妻管炎"。高规格安葬夏侯渊,其实张飞也是遵从老婆的旨意,才会不惜顶撞大哥和所有人。后来很少和曹军面对面交战,也是家中有约。因此,后三国夏侯霸落难之时,不投东吴,反投劲敌蜀汉,是有道理的。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和历史上的张飞有什么不同?

答:不同点有三:一是颜值;二是才华;三是谋略。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黄许孙太两夏侯,二张徐庞甘周魏。可怜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

在三国二十四猛将的排名中,张飞妥妥排在第六位,就可知道张飞的战斗值爆棚。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和历史上的张飞有什么不同呢?
  • 颜值过于被贬低
  1.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虽勇猛,但颜值却不太好看,所以有万人敌的称呼,可真实的历史中可能不是这个样子。
  2. 刘禅娶张飞两女,如果两个女儿不漂亮,好色之徒刘禅会看得上?这与《三国演义》中张飞对比鲜明。一个奇丑无比的爸爸,怎么会有有两个漂亮的女儿?难道张飞的颜值是隐形基因吗?可以想象,妻子的美貌多逆天才能逆袭生出两个漂亮闺女?因此历史上的张飞就算不是美男子,至少颜值也是平均水平。
  • 才华被武艺遮蔽
  1.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是一个武艺超群,却有勇无谋的人,总体上被认为是一个有勇无谋、比较粗的人,这样的人估计读书少,也没啥文化。
  2. 历史上,张飞是一个将军,还一个读书人,不仅喜欢读书、书法(甚爱草书)、绘画(喜画美女)多少有点功底诗词歌赋也有一定涉猎,在打败张郃后,他率部巡游真多山,他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真多山游记》:“王方平采药此山,重子歌玉泸山涧。雪,住宿方行。”可见张飞多少有一丢丢才华
  • 多少有点谋略
  1.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不擅长用计,是个粗人,在战争中用过的几次计谋,还被人写成了歇后语“张飞用计——粗中有细”。猜测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才这样刻画人物形象。
  2. 宋徽宗为七十二个名将立庙,其中就包括张飞,能够让后来其他朝代的皇帝为其封号立庙,这不仅仅光靠勇武就能成的,计谋也很重要。也就是说,好好的一个张飞,仪表堂堂,书画全能,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的一个人,被一本小说给毁了。不仅仅相貌夸张,且没有计谋,诗词歌赋就更不用说了。
墨泼说
  1. 张飞的形象在历史和小说中的差异,这是来源于民间对故事的接受程度;
  2. 虽然小说或影视作品有一定的改编,但民间故事将历史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下来了;
  3. 英雄主要的特点会被无限放大,稍次的始终会被遮蔽。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和历史上的张飞有什么不同?

众所周知,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历史中,三国一代名将张飞是一个被塑造成威武却是鲁莽,嫉恶如仇正义感十足的粗人、莽夫的形象,而这些形象随着小说以及话剧的流传开来,渐渐的在人心中根深蒂固,让人一谈起张飞就会联想到这样的一个直爽大汉的形象。然而真正历史上的张飞真的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吗?其实在我看来并非如此,张飞的形象与小说中的描述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入,陈寿曾在《三国志》中有记载:"飞雄壮威武,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真实历史中的张飞其实比起小说中所描写的鲁莽形象要更加的细腻以及足智多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历史中的张飞,张飞乃是涿郡人,字益德,,其年少之时便练文习武,年仅十三,便练就了一身不俗的武艺,并且通过读书识字懂道理,产生了对当今世道不公的不满,因此立志除恶来平定天下还给天下百姓一个太平盛世。而幸运的是他的理想并不是无法实现的妄想,东汉末年间,朝廷已经逐渐无力控制压制各地,遂而天下大乱,各方势力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群雄逐鹿,而这样一个混乱的年代给了有着不俗武力的张飞一个很好的舞台。

于光和七年的二月,黄巾起义爆发,各地纷纷大乱,刘备与张飞关羽结为兄弟,遂而张飞随其兄弟一起讨伐黄巾军,来平定叛乱,而在个个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张飞与其兄弟关羽被人冠上万人之敌的称号,可谓是威武一时,而其大兄刘备也是皇叔,其礼贤下士的特点,也使得张飞对其尊重万分。而这种追随也突显了张飞眼光的独到之处。而至此张飞开始了他对刘备的长期追随,这长期的追随经历之多,可谓是艰辛万苦,然而在这长达三十八年的追随时间里,张飞的忠心也可谓是日月可鉴。例如在刘备丧师失地,经历挫败,可谓是最狼狈无立锥之地的时候。

那时名声已然不小的张飞对其也是始终不离不弃,不曾怠慢,可谓是忠心耿耿而在阳长坂一战上,为护刘备,其对曹军大吼,宣其名,敢为有胆量大之敌与之交战,可谓是气势汹汹威慑一方,竟是使得曹军无一人胆敢向前逼近,而刘备也在张飞的保护下度过了如此危难的紧要关头。如此看出张飞此人胆量之大,以及对兄弟肝胆相照忠心耿耿的性格品质。

而再说夺取益州一战,张飞率领大军攻打巴州,而这场战役中,可以说将他的聪明才智表现的淋漓尽致.当时的战役中巴郡太守严颜,占地利优势,又令其手下官兵严加守备,从而护住城池,拒绝投降,而在其后备充足的情况下也不出战,这样死守的情况,可谓是弄得张飞焦头烂额,若是久拖必定耽误援助刘备的大事。张飞在深思熟虑后,下令不再攻城,施计,称手下发现可绕过巴郡的小路,严颜安插在其中大军的间谍听闻回去禀报,严颜大喜命军前去阻截,遂而被张飞给擒拿,而在被俘之后张飞却将其释放,又将其奉为座上宾,如此一来二去终使严颜归降,至此攻下巴郡,得以前去援助刘备,才有了后来大名鼎鼎的三分天下之势。这足以证明张飞其人并不如小说中所讲鲁莽无智。那么对于小说中与历史上的张飞还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见解呢?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和历史上的张飞有什么不同?

《三国演义》中,张飞被塑造成一个威猛残暴、忠诚有谋的形象:鞭打督邮、当阳退曹、义释严颜、大败张郃。这些高光时刻令读者津津乐道,忘却了他残暴施虐的一面。他的死正是因鞭笞部下而被暗杀,令人扼腕。

《三国志》中,张飞的形象与演义比较符合,除鞭打督邮被作者移花接木把刘备之事用到他身上外,其它战役包括死法,都与演义相差无几。陈寿将他与关羽并列,称“飞,万人敌也。”可见其武力值爆表。且其对刘备忠诚忠毅,为刘备“爪牙心腹之臣”。他最大缺点,就是“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部下)”,对部下非骂即打,“暴而无恩。”刘备“常戒之曰”:您刑杀过重,又时常鞭打部下,打完还留在身边,这是取祸之道。张飞置若罔闻,依旧故我。所以他被杀后,军营中都督官表报刘备。刘备听说张飞的都督官上表,还没看表就长叹:“噫!飞死矣!”

但在明代,张飞被曝出文雅的一面:“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曾在涪陵留下刁斗铭,元朝有人赞其书法造诣超过同时代的钟繇等人。三国至元明,时间跨度太长。张飞果真如此,其间不应藉藉无名。故存疑。

《智囊》载:马超投蜀后,大大咧咧直呼刘备。关羽欲杀之,张飞止之,建议以礼节屈之。次日,刘备召诸将入,马超入座,见关张二人舍座侍立于刘备身旁,大惊,从此以主上礼节对待刘备。从此可见,张飞的确粗中有细。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形象,起码有八成与《三国志》中的张飞相同。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和历史上的张飞有什么不同?

《三国演义》用十二个字来形容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把勇不可挡,作风鲁莽、性格暴躁的粗线条人物基调定了下来,和隋唐的程咬金、水浒的李逵属于同一类。

据考证,张飞很有可能是个长相文雅的男子,比如四川出土的文物,以及一些三国时期的雕像中,张飞面如满月,神态温和,而且竟然连一根胡子都没有,与《三国演义》中塑造的形象大相径庭。

而且,张飞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刘禅,一个敬哀皇后,一个张皇后。如果张飞真是豹头环眼,生出来的女儿遗传了父亲的相貌,恐怕刘禅也不敢娶。

张飞的武力值绝对很高,这一点毋庸置疑。《三国志》也说他“勇而有义,万人之敌”。《三国演义》以此为基调,尽情发挥,把张飞塑造成一个英勇无比,但也鲁莽异常的武夫,这很值得商榷。

陈寿对张飞的评价中有这样一句话:“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说明张飞对待君子的时候,还不是那么简单粗暴,义释严颜严是众所周知的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张飞的谋略。

张飞不仅有有勇有谋,而且在书法和绘画上似乎有些造诣。

据明代卓尔昌《画髓元诠》记载,张飞不但喜欢画美人,书法上更是擅长草书。《丹铅总录》记载,涪陵有一刁斗铭,上面的铭文就是张飞所写。魏国的钟繇,吴国的皇象在书法上的造诣恐怕都难以超越张飞。

据传,张飞还会吟诗作赋,他游玩真多山时,有感而发,写下了《真多山游记》。

如此看来,张飞似乎有一些儒将气息,并不是一味地逞匹夫之勇。不过,张飞的性格确实有缺陷,陈寿评价他“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也正是这一性格缺陷,害死了自己。

张飞得知关羽被害,日夜痛哭,泪湿沾襟。诸位将领以酒劝解,张飞醉后,鞭打士兵,还让这些士兵伴随左右。有人劝他应该宽容,可张飞根本不听。

有两位将领犯了错,张飞一怒之下将二人绑在树上鞭打五十,打得口吐鲜血,还威胁二人,明天将要斩首示众。

那天夜里,张飞又喝得大醉,卧在帐内,二位受罚的将领半夜时分各怀利刃,潜入帐中,把张飞杀了,二人提着张飞的首级逃到东吴去了。

张飞的强大毋庸置疑,但如此强悍的一个人,最后却落了一个如此窝囊的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和历史上的张飞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张飞没有那么鲁莽,也没有那么自大,武功也没有那么离谱。

01、演义中张飞与历史上张飞的区别。

《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文学小说,但它里面的很多内容其实都是虚构的。小说这东西比较主观,没法像真正的史料那样客观地去加载,演义与史料一对比,就能发现很多猫腻,在人物上面有非常大的差距。比如诸葛亮、周瑜、曹操、张飞这些人在历史上的形象与演义中都是有差别的。

演义中的张飞是个大老粗,武艺高强,但没什么谋略,而且还比较自大。但在正史上却有所不同,首先张飞武功没有演义中那么夸张,演义中张飞跟个战神一样,在正史上张飞武功虽然高,但还没有达到可以用狮子吼的地步,而且古代打仗也不是先让将领打一架,古时候打仗靠的是兵法兵力粮草,更不是回合制。

02、文武全才的张飞。

据说历史上的张飞是个大帅哥,并且张飞也不是个粗人,张飞是个大文豪,书法写得非常出色,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张飞瞧不起士兵尊重文人。同时张飞也是一个非常细心有谋略的人,比如著名的据水断桥,在演义中张飞一个狮子吼吓退了曹军,这是假的,但在正史上张飞确实断后拦截过曹军。

长坂坡刘备让张飞断后,张飞过了河,便让人将桥砍断,曹军追击张飞发现桥都断了,总不能趟水过河吧,只好放弃追击,这里就足以看出张飞心细有谋略。张飞也不是个自大的人,在刘备入川时,张飞曾擒获刘璋部下严颜,严颜非常忠义,张飞也对他尊重,于是放了严颜,最后严颜心悦诚服的投降,其实这里也可以看出张飞比较聪明。

【点击关注笑看风云在际,了解更多古今中外史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