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的上海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

今非昔比,鸟枪早已换炮了。

上海早先除了租界洋房和石库门外,老百姓大多居住的是棚户区、矮平房。

人有三急,上海当时也有三挤:住房挤、乘车挤等。

一到夏天,几乎家家户户拿出椅子坐在家门口,马路两旁却是人头攒动,公交车在当中慢慢行驶,拐弯处特别小心,不要碰了乘风凉的人群。

男的赤膊,女的长辫子,无论男女老少,都几乎一样随意。大门洞开,邻家出入如大家庭般。

上班时,除了少数人骑自行车外,大多挤公共汽车。单位都是分配不流动的,上班换二、三辆车花一二个小时是正常的。

站点上,汽车来了几乎是用尽吃奶的力气挤上去。当时人说人挤铁不觉痛、人挤人吵不停。几乎时常有女人怒目金刚:"侬不要再挤了,我吃不消了"。

有一个同事阿爸是批发站干部,家里分配到江西路上的大洋房,同事羡慕地说他家里一年四季"冬暖夏凉"。大概不要拿板凳坐在马路上风凉吧。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是千家万户进大楼。随着时政建设,拆迁户纷纷搬进广楼大厦。一条条崭新的大马路,汽车也畅行无阻了。再也见不到赤膊人坐马路,西装革履个个神气活现了。

随着空调车、空调摆渡、大桥隧道、私家车全面开花,挤车老大难早已进了历史博物馆。

如今,新一代小孩没有挤车难的概念。父老一代就是从这样的历史走来的。千万要保护好我们伟大的祖国,不能让过去的一幕再现。但也要居安思危,帝国主义狼子野心不死,亡我之心犹在,身在糖水不忘本,爱国主义永为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国强才能安居乐业!

你小时候的上海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

最大的不同,在于人际关系的亲疏。以前在 上海,除了少数的家庭有独居的洋房与别墅,除了郊县,很多人都是在弄堂房子里生活起居的,尤其是在主城区,邻里隔壁大家天天多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勿论窮与富大家多一團和气,即使小朋友有不开心吵相骂,大人們很多都是手臂把往外使,会怪自家小孩的不是,小孩也吵过算数,今天吵明朝好。男孩与女孩的玩伴多是清一色的男孩或女孩,但也不排队相互关注。每栋樓里住家多少不同,相互间基本情况大多知根知底,但極少说穿或究根究底,大家和平相处,保持平视。所以呢,会造出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市井故事来。而今,大家多住在水泥壳子内,多,少有实质性的往来,就是同一栋樓,谁住几樓几室大都不知道,除非做樓长的,所以呢显得不大有生气,不闹猛,比小时候每天所期待的东西不知要少多少倍。如今,渐渐老了,但童年的往事却历历在目,尤如看《美国往事》的味道。如今,人际关系在小区,真是淡如清水,却不见君子之交。讲不完的…。

你小时候的上海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

我小时候人与人之间关怀现在找不到了,现在是竞争拚博冷漠与过去感觉完全不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