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智过人的小霸王孙策,遇害之后,为何没有把位子传给亲生儿子?
孙策遇刺时,年方二十六,其子尚小,而孙权已十九岁了。
孙坚孙策父子还处在创业时期,虽然孙策刚刚搞定了江东,但毕竟是外来诸侯,还没有完全收复民心,需要一个强有力统治者来主政。
吴国太做为孙家最长者,也是希望江东平稳过渡。假如年少孙策之子来上位,恐怕镇不住三代老臣的"花样之心"。
这样,孙权就是唯一最佳选择。
孙策临死前,握着大弟的手,语重心长的说:"攻城拔寨,汝不如吾。安邦治国,吾不如汝。"
孙权泪流满面,紧紧地握住兄长手:"小弟一定将父兄基业牢牢守住"。
孙策最后将子女托付孙权,然后叮嘱一句:"内事不清问张昭,外事不明问周瑜。"言毕撒手而去。
事后证明,孙策交予大帝孙权是正确的,孙权掌权之时,曹操"83万"大军杀来之日,江东文官几乎是清一色主降。要不是周瑜、鲁肃坚定主战和刘备加盟,连孙权都感到巨大压力。换作孙策小八子、小九子做主,真的不可想象会举白旗恭贺曹军。
孙权是孝子,吴国太一言九鼎,想必孙策也是孝子,会认真孝虑吴国太的建议。想必权力转交大帝孙权,是板上钉钉。
才智过人的小霸王孙策,遇害之后,为何没有把位子传给亲生儿子?
孙策临终前,夫人大乔守在房里不停地抹眼泪。孙策让夫人大乔坐到床沿上,盯着她的眼睛,拉着她的手,动情地说道:“有夫人如大乔你,此生足矣!”大乔见孙策如此悲观,更是心如刀绞!忙说道:“若有来世,还做将军的妻子”。说罢,泣不成声,梨花带雨。
孙策和夫人大乔一向感情深好。见状,不禁也流下了两行热泪。
“我已将大位传给我弟弟孙权了!我死后夫人要以东吴大局为重!因为东吴的大业就是我的命”。孙策话锋一转,道出了这样的临终嘱托。大乔闻言,悲痛欲绝,嚎啕大哭道:“我一定以东吴的大局为重!请将军放心!”
这是《新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一幕,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原著的记述基本一致。
从中可以看出孙策没有让儿子继位,而是让弟弟孙权继位,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孙策之子太小,没有办法理事。在这样的前提下,必然由其母亲代为理政,或者有辅政大臣辅理朝政。
若东吴真由其母亲大乔代为理政,或者是有辅政大臣理政,孙策最担心的就是外戚干政。东汉末年的衰败景象就是外戚干政、宦官专权造成的。血淋淋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再说东吴最重要的将领周瑜的夫人又是小乔的夫君。这样外戚内臣各有势力,矛盾重重,必然分裂。那么,处于大争之世的东吴危矣。
第二是孙权的太优秀,有掌握东吴大局的能力。根据《三国志》记载:(策)取印绶与孙权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权大哭,拜受印绶。
两项权衡,孙策临终冒险、顶荐颠覆了一个自古至汉代“立储”的传统:以嫡长子为合法继承人。这件事本身对与不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件事颠覆了“传承”的正统观念,为后世基业长青埋下了祸根。因此,孙权继位遭到了一帮忠诚的老臣反对和质疑。
孙策临终嘱托夫人大乔以东吴大局为重,实在是话里有话,意味深长!但孙权的确如孙策所料,统领江东成就斐然,连一代枭雄曹孟德也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纵观三国英雄,最会生子的莫若孙坚。长子张策,人称小霸王,次子孙权,成为东吴大帝。这一点,恐怕只有司马懿、曹孟德、刘玄德都无法相比!
才智过人的小霸王孙策,遇害之后,为何没有把位子传给亲生儿子?
孙策,字伯符,是孙坚之子、孙权之兄,为东汉末年时期群众之一。其父孙坚去世后,孙策继续经营江东,从而他也成为了东吴政权的奠定人之一。然而孙策虽勇猛有智,但后来孙策却遇刺客身亡,那时孙策二十六岁。不过在孙策临终前,虽然他有亲生子,但是孙策还是把江东交给了他的弟弟孙权接掌。
那孙策遇害后,为什么没有把位子传给其亲生子呢?
虽然很多时候是父死子继的,但当时是处于东汉末年的一个乱世时机。若继任之人不能胜任其职,不仅不会让其势力得到壮大,而且还可能会走向覆灭的。
那时江东在孙策的经营下,从而奠定了东吴政权。也就是说在孙策时,江东已经是东吴的立身之根本。有了资本后,就需要时稳固和发展。
换而言之,孙策就好比打天下的,他冲锋陷阵勇猛过人,在平定江东前,是主要需要像孙策这样勇猛的主公,但在平定江东后,虽然主公勇猛不是坏事,但这时东吴所需要的则是知人善用、纳言正听、唯才是举的主公。就如常说的创业虽难,但守业同样也难。
在孙策临终前,他是知道江东所会面对的处境,当时是天下大乱、诸侯相互攻伐之时,孙策若稍有不慎处置不当,可能就会让江东陷入内忧外患之中。然孙策那时毕竟病重,而其子又颇为年幼,如此若让其子继任他的位置,江东可能难归孙氏所有。
而孙策知道其弟孙权虽然冲锋陷阵不如他自己,但是孙权在知人善用、唯才是举、举贤任能、谦心纳言等方面上是强过自己的。他自己一旦去世,江东所需要的是能守业建业之人。若让其年幼的孩子继任,又如何能敢保会如此呢!
所以,孙策在临终前,没把位子传给其子,而是传给了其弟孙权。后来的孙权也没有辜负孙策对他的寄望,不仅在赤壁之战、夷陵之战中取得胜利,而且最终称帝建立东吴政权,和曹魏、蜀汉三分天下而鼎立。
才智过人的小霸王孙策,遇害之后,为何没有把位子传给亲生儿子?
孙家出身不高,先是凭借孙坚武勇,靠战功发迹,后继续凭孙策武勇,继续靠战功发迹。对于江南士人来说,孙家不过武夫,士人们是看不起孙家人的。比如王叡和张咨,乍一看也就是自己作死,把孙坚气到,招来杀身之祸,但如果换成袁绍袁术,这两人肯定是跪舔的。在杀了这两人之后,孙坚名声更臭,士人是团结的,才不管你个武夫受了什么委屈,敢杀士人,那你就是士人公敌。所以孙家在江东虽然势大,但世家多不服气。这一点从孙家和陆家的关系,孙家和虞家的关系,甚至和张昭面对曹操常年主张投降的表现,都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当孙策即将突然暴毙的时候,他其实非常尴尬,立自己的儿子镇不住场面,只好推个最大的,也就是他的弟弟孙权出来试试,让张昭等人顾虑于颜面,勉强试试看。就结果来看,孙权还挺争气,虽然作为他的兄弟姐妹们都没什么好下场……
才智过人的小霸王孙策,遇害之后,为何没有把位子传给亲生儿子?
孙策死时二十六岁,孙家年纪最大的就是孙权,时年十八岁,孙策儿子叫孙绍,最多也就十岁,还是个孩子。当时正值乱世,孙家也刚刚平定江东,统治也不稳固。把家业交给十八岁的孙权都不放心,更何况还是个孩子的孙绍。
十八岁的年纪今天还是孩子,当时已经是成年人了。就是这样,孙策还是不放心,临死前,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史记孙讨逆传》)并且告诉张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吴历》)
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封子绍为吴侯,后改封上虞侯。绍卒,子奉嗣。孙皓时,讹言谓奉当立,诛死。(《史记孙讨逆传》)
才智过人的小霸王孙策,遇害之后,为何没有把位子传给亲生儿子?
儿子才四岁,弟弟成年。传错了, 妻儿死无全尸 ,如何选一目了然,所以呢这是聪明的做法,传位给自己的儿子,皇位也保不住,搞不好连性命都不保,主要原因还是是儿子太年幼,只能传给弟弟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