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家乡县城生活的年轻人都是些什么情况?

有一种叫安之若素,当年县城有一家人,大女儿考上了卫校,有稳定的职业,有心仪的爱人,后来有了幸福的家庭,一直过着"乐不思蜀"的生活。

而兄弟姐妹四人,为了追求"诗与远方",都先后离开家乡,各自寻找自己的伊甸园。老大从扛大包开始了人生奋斗之路,从小包工头到大包工头,后来打拼到了海外,将兄弟姐妹一一带到异国他乡。

而大女儿始终不为所动,她对自己的单位和领导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愿为自己的事业奋斗终生。

务实和热爱家乡,有好的领导和单位,让大女儿坚守故土,始终如一。

寻找出路,浪迹天涯,让其兄弟姐妹远走异国他乡。人各有志,一别两宽!

一种是在当地有如意的工作,成家立业了,过着安逸而快乐的日子。

一种是出外寻找合适的工作,走过千山万水,有的会回来,重新留守。有的已习惯外面的世界,把家安在了外地。

一般夫妻双方都在老家,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儿女大了,不想出外拚博了。

而没有成家的,家中有一方在外拼搏的,就有可能在外发展的。

留在家乡的,一般都是"小富即安"的心平气和之人。爱家乡,金窝银窝不如家乡的亲切屋!

留在家乡县城生活的年轻人都是些什么情况?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县城也有一片用武之地,各行各业都有前程。虽然到外面大城市捞世界,自感无限荣光。那家乡情结的人,也有长人之处,每天与家人共处,老老少少,其乐融融,生活也成了“神仙",别有一派风景。

留在家乡县城生活的年轻人都是些什么情况?

身边的同学在县城,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

一种是公务员,混得好的已经是处级,混得不好的,科员。这种人在县城地位比较高。

第二种是教师、医生。县一中等,县三甲医院、县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往下是乡镇中学和卫生院。

第三种是国企。县电信移动联通,县工农中邮等银行,农信社,县电力公司,垂管的好一点,略差一点的在县属国企。

第四种是依附体制的。比如协警、城管。

第五种自己做点生意。

第六种私企。

基本上就是以上几种。

留在家乡县城生活的年轻人都是些什么情况?

有学历的年轻人多数通过公考,进入政府部门或公立医院,还有一大部分拿到教师资格证后,进入中小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没有学历的年轻人,自谋职业的多,通常会学一门技术或手艺,如理发师,厨师等。

我们那个年代,留在家乡的年轻人多数在建筑工地打工,也有的从事室内装修,还有的做一些小买卖。日积月累,生活过得也很好。

现在的年轻人,跟以前的想法大不相同。

比如家乡有80后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种植有机玉米;也有的种植蔬菜大棚结合采摘。

还有好多年轻人开个小店,如奶茶店,炸鸡店,蛋糕店等等。

更多的是从事快递,外卖等行业。

行行出状元,只要勤奋肯干,在哪里都能开辟出自己的一席之地。

留在家乡县城生活的年轻人都是些什么情况?

考上名牌大学,是万千学子的梦想和夙愿。

但在名牌大学毕业以后,逃离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大城市,和数不胜数的本科生、中专生挤在小县城里“谋生路”,恐怕就不该是高学历人才应有的前程了。

简而言之,就是人才浪费。

以前总有人说,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毕竟大多数80后和90后在年轻时,都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大城市情结”。

但如今的00后年轻人,好像已经不太相信北上广了。

比如说,北上广深往年的“常住人口增量”每年能够达到四五十万人,几乎相当于一个中小城市的规模,但是2021年,4个一线城市总共增长了不到12万余人。

北京的常住人口,甚至还减少了0.4万人。

尤其是那些从中西部城市或乡镇农村考到大城市里就读的“寒门学子”,家庭经济的拮据和生活成本的高昂,使得很多年轻人在大城市里辛辛苦苦地求职就业和打工赚钱,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赚不到足够的薪酬待遇,更无法在大城市里站稳脚跟,最后不得不回到家乡,或是追随着工作机会的脚步,挤进就业形势相对宽松的小县城里“讨生活”。

这显然,是年轻人更加明智和务实的选择。

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大城市里就业和创业受挫以后,纷纷选择了“退而求其次”,开始转变思路,下街道、进支行、当老师、考协警……甚至甘愿盯着名校毕业生的学历和名头,在事业单位的基层岗位上应聘工作。

比如,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最近发布的《2022 年遂昌县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优秀毕业生入围体检人员公告》显示:

24位入围基层岗位选拔的人员,均为名校毕业生。

这肯定让大多数人,包括这些学生的父母和老师,一时间都很难理解。

毕竟,想要培养出像这些求职者一样,从海外名校、清华北大或985大学毕业的硕博士,少说也得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教育费用。

可是,“放弃北上广,挤进小县城”的就业新观念,却让很多父母和家庭的殷切希望,转瞬间变得有些荒诞可笑。

不得不说,这是近20年来,随着“大学生扩招”而逐年暴涨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引发的就业困境,投射在现实中的结果。

“本科的时候,我就打算回县城了。”

“回到县城工作,最大的驱动力就是实现人生价值。”

“一放假就加班,不停写材料,没有生活可言。”

当越来越多的名校毕业生,选择到小县城里“寄居”、过渡或生活,不难想象,尽管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年轻人对于从大城市到小县城的就业轨迹,早已有了应有的觉悟。

但是在真的进入县城,从事基层工作以后,很多年轻人都会发现:

其实如今在县城内的工作节奏,很可能比有些一二线城市还要繁杂忙碌。

不过在小地方上班,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比如男性公务员在婚恋市场上更加“吃香”,不仅许多女性公务员都是单身,帮他们介绍对象的同事和好友,往往是接踵而至。

相比大中型城市和沿海富裕地区,县镇和街道的繁荣发展,无疑需要更多的高学历人才。

但是对于00后年轻人来说,毕业后的工作价值观,明显更加重视工作性质和内容的舒适与稳定。而不是非要像80后90后那样,一股脑儿地挤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大城市里,即便是住在地下室,来回坐两三个小时的通勤地铁也“坚持不懈”。

确切地说,名校毕业生就业,更看重发展空间、能力提升、个人兴趣和工资收入。

所以尽管很多“小县城”发布的就业机会,看上去明显偏重基层,但是在一些高学历人才的眼里:

即便是在县镇或街道工作,但只要是事业单位里的编制岗位,给予个人的发展空间、能力提升和工资待遇的层次水平,也比大多数私营企业里的工作环境要好得多。

这一点从“城镇化”的进程就可以看得出来,很多年轻人都想在城市里工作,因为城市里的就业机会很多,但是最终选择挤进小县城的事业单位的,往往是那些一直以来对事业单位的“铁饭碗”,有着莫名好感和坚定执念的毕业生。

总之,有些“生化环材”的名校毕业生,虽然已经具备相应学科的学历证书和知识技能,但是他们相对匮乏的沟通技巧和情商能力,决定了他们在职场中并没有很强的社会竞争力。

对于他们而言,如果在大城市里就业困难,在小县城里又挑三拣四,那么想要靠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份比公务员待遇更好、更轻松的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当名校毕业生回到小县城,或许他们追求的,不过是一份让自己和父母心安理得的稳定工作。

留在家乡县城生活的年轻人都是些什么情况?

是在大城市拼搏还是留在家乡县城躺平?江西富二代周劼在其朋友圈写道:

“高中同学不少去外省读了好大学的,都

回家进了烟草、电网之类的,回家没有着

落的,就在北上广深成都”。

“我怕你会读书吗,名校研究生都别想那

么容易进我单位。这个人当年仗着自己会

读书,看不起我们这种靠父母的,社会教他做人

自己学习差,学历不够,但家里在家乡有关系,这是留在县城生活年轻人的主要特点,他们借助家庭背景,在家乡主要从事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体制内工作。

虽然成为公务员需要参加考试,但能干的都去大城市了,竞争相对小多了。面试环节的优势就不言自明了,背景特好的也有不参加考试走人才引进的。

自己学历高、能力强的,不论家庭在家乡是否有背景,都普遍选择在省会城市或一线城市工作生活了。

自己学历不高、能力一般的,如果家庭在家乡没有背景,还是会选择在大城市工作生活,毕竟大城市工作机会更多并且相对公平。

留在县城生活的年轻人,生活工作压力小,幸福指数还是非常高的。他们在大城市工作的学霸同学,将为房子和子女教育问题奋斗大半生,究竟哪一种选择好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