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什么一手好牌打稀烂?

袁绍志大而才疏,好高而骛远。出身四世三公的他,谋士如云,名将如林,袁家门客遍天下。本来佔居十八路诸侯盟主制高点,傲视群雄,手握一手好牌,可以号令天下,建立非凡的业绩。

可他却任人唯亲,狂妄自大,把好端端一盘大棋,活生生打成稀巴烂。当时曹操仅仅是他封的前敌总指挥(奋威将军),其异母兄袁术又掌管粮草补给,勤王之师刘备又依附门下,孙坚也仅是袁术手下将领。袁绍只要整合资源,提拔重用刘备等新锐,安抚好孙坚等将领,把刘表、孔融、陶谦等诸侯融络到家,认真重视曹操出兵建议,是完全可以统揽全局,稳操胜盘。

但袁绍傲慢地拒绝曹操建议,看不起而冷落刘备等人,缺乏诚意同各诸侯建立良好关系。甚至连身边谋士为他出谋划策都不以为事,还严重地和兄弟袁术闹不和。种种逆行,遂造成了众诸侯勾心斗角,四分五裂,行同一盘散沙。

而曹操一腔热血被无情冷水泼灭,独自一人负气出兵,大败而逃。逃之陈留,重招夏侯兄弟起兵之时,已决意拥兵自雄,最后成了袁绍北方最大劲敌。

官渡决战,袁绍还保留优势。可他狂忘自大,根本不重视谋士的进言和良策,严重低估曹操的战斗力。在谋士接二连三被贬损之时,许攸夜逃曹军,将乌巢粮仓、军机等全盘托出。

曹操连夜火烧乌巢,向袁绍司令部发起猛攻。袁军就之被打成稀巴烂,袁绍狼狈逃窜,不久气急攻心,一命呜呼了。

好牌还须出好牌,袁绍无谋断袁绍。

袁绍为什么一手好牌打稀烂?

谋利

袁绍为什么一手好牌打稀烂?

袁绍声势大,但是不如曹操有韧性。

实力厚,可恢复能力差。

各方面资源配置是全方位的,同时也没有突出项。

遍观三国,曹操对付任何一个对手从不是顺风顺水的,总是失败后又能快速复原,最终反败为胜。

这说明曹操在其体系内建立的回血机制很高效完善,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整部战争机器冗余度很高,战术上的失利大可用战略上的成功予以弥补。

另一方面,不单是老天爷运势起作用,曹操本人的性格、能力,以及集团综合软实力的一系列要素在当时都是无出其右。

所以,袁绍即使不被烧了乌巢,借助充足的资源与优势兵力,强行一路推塔,逼的曹军步步后退;曹操也有办法在以后的许都内线保卫战中,突出奇兵给予袁绍打击,最终多谋寡断的袁绍还是得失败。

反过来,即使袁绍固守河北,安于守成。曹操也能凭借精锐的骑兵部队,依靠快速灵活的机动性,在处处布防的袁绍优势兵力中打入楔子,各个击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