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具体是什么?能从中学到什么?

熟读二四史,不算圣人亦壮士。

中国二十四史,都是代表了中国正统的王朝历史,从夏商周、春秋战国归于秦。两汉三国复归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分至隋唐。五代十国到两宋,西夏辽金元明清。

二十四史作为历史大纲,还包含着许多封建王朝,比如大理、南诏等国,还有王莽新朝、武则天周朝,陈胜张楚、李自成大顺、郑成功收复台湾等等历史往事。

学习二十四史的过程,就是学习和发扬中华文化和文明的过程。历史上不学无术或邈视历史常识的人,不是归于失败就是沦为汉奸卖国贼,比如石敬塘等。

而学以致用、熟读春秋的人,就能成为忠义将相而青史留芳。以三国为例,诸葛亮以管仲乐毅为楷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成为一代贤相、十大武宗。而关羽手不释卷、烛光下熟读春秋,而成为武圣关帝庙。

状元丞相文天祥,誓死不降:"留取丹心照汗青"。

热爱中华历史,就能成为中华壮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十四史》具体是什么?能从中学到什么?

《二十四史》是清代乾隆年间被乾隆帝钦定的24部纪传体"正史。"具体是:(一)西汉司马迁撰的《史记》,(二)东汉班固撰的《汉书》,(三)南朝刘宋时范晔撰的《后汉书》,(四)西晋陈寿撰的《三国志》,(五)唐房玄龄撰的《晋书》,(六)南朝梁时沈约撰的《宋书》,(七)南朝梁时萧子显撰的《南齐书》,(八)唐姚思廉撰的《梁书》,(九)唐姚思廉撰的《陈书》,(十)北齐魏收撰的《魏书》,(十一)唐李百药撰的《北齐书》,(十二)唐令孤德棻撰的《周书》,(十三)唐朝魏征撰的《隋书》,(十四)唐李延寿撰的《南史》,(十五)唐李延寿撰的《北史》,(十六)五代时后晋刘晌撰的《旧唐书》,(十七)北宋欧阳修撰的《新唐书》,(十八)北宋薛居正撰的《旧五代史》,(十九)北宋欧阳修撰的《新五代史》,(二十)元朝脱脱撰的《宋史》,(二十一)元脱脱撰的《辽史》,(二十二)元朝脱脱撰的《金史》,(二十三)明朝宋濂撰的《元史》,(二十四)清朝张廷玉撰的《明史》。把这些史料归纳起来概括一下,大致可分五个种类:一是"本纪"是按年月日的时间顺序,记载一朝一代或数朝数代皇帝或皇后事迹的史篇。二是"志"是分门别类地记述各朝代的典章制度。三是"表"是用表格的形式对文献内容加以展现。四是"列传"分人物列传和外国到传两大类。五是"世家"是记叙世袭封国和诸侯及割据政权的史篇。对"能从中学到什么?"伟大领袖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讲的非常明确:"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

《二十四史》具体是什么?能从中学到什么?

清乾隆年间,朝廷把原“二十一史”和当时定稿的《明史》加以刊刻,又增入《旧唐书》、《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并被视为“正史”。具体指:西汉司马迁撰《史记》一百三十卷,东汉班固撰《汉书》一百卷,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一百二十卷,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六十五卷,唐房玄龄等撰《晋书》一百三十券,梁沈约撰《宋书》一百卷,梁萧子显撰《南齐书》五十九卷,唐姚思廉撰《梁书》五十六卷,唐姚思廉撰《陈书》三十六卷,北齐魏收撰《魏书》一百三十卷,唐李百药撰《北齐书》五十卷,唐冷狐德棻等撰《周书》五十卷,唐魏徵等撰《情书》八十五卷,唐李延寿撰《南史》八十卷,唐李延寿摆《北史》一百卷,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二百卷,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薛居正撰《旧五代史》一百五十卷,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七十四卷,元脱脱等撰《宋史》四百九十六卷,元脱脱等撰《辽史》一百一十六卷,元脱脱等撰《金史》一百三十五卷,明宋濂等撰《元史》二百一十卷,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三百三十二券。总计三千二百二十九卷用纪传体记载了上古至明代的历史。

《二十四史》具体是什么?能从中学到什么?

如果你有时间翻翻《二十四史》,你会惊讶地发现,古人太奇葩了,做了那么多不可思议的怪事。

《晋书》中记载了一个最抠门的人,名字叫王戎,他一生的爱好就是大量的屯积财物,多会手里都拿着一把牙签,别人不明白,其实他是用牙签记录自己的钱财。女儿结婚时用了他万缗钱,女儿回娘家,他就黑个脸,女儿明白他爹是啥人,赶紧还了钱,他立马笑容满面。

侄儿结婚,他送去了一件单衣,侄儿很意外,叔叔咋大方了一回。没想到侄儿一结完婚,他就把衣服要回去了。

王戎家有李子园,每年李子成熟后要拿出去卖,可是他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如果人们买了李子,吃了李子肉,再拿李子核去种,长成树,能结好多李子,那么他们等于拿买李子肉的钱,买了李子树,我吃大亏了!于是他做了一件葩的事,在每一个李子上钻一个小眼,将核钻坏,这样别人就不能当种子用了。你说这人多奇葩。

但也有人患有炫富的病,石崇和王恺两个富人就喜欢对掐。王恺用麦芽糖浆刷锅,石崇就用当时很少有的蜡烛生火;王恺用紫色的丝绸做成四十里的布障,石崇直接做了五十里长的织锦布障与之抗衡;石崇用花椒和泥涂抹房子的墙壁防虫,王恺就找来珍贵的药材赤石脂抹墙……晋武帝想让王恺赢,就悄悄送给他一枝二尺高的珊瑚树,王恺认为这东西是稀世之珍,就拿着到石崇家显摆,没想到石崇一铁如意将珊瑚敲碎了。王恺大骂石崇玩不起耍赖皮,没想到石崇哈哈大笑,叫人把自己收藏的珊瑚拿出来,三四尺高的有六七株,光彩夺目,让王恺随便挑。

太张扬不是好事,有个叫权臣看中了石崇的宠妾绿珠,喜欢的不得了,他不给,结果被诬陷谋反,诛了九族。

在读《五代史》时,你会发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原型,竟然是周太祖郭威。郭威还是平民时,住在上党,街上有个屠夫长得很键壮,经常欺男霸女。郭威就假装喝醉了,让屠夫按他的要求切肉,稍不如意,就大骂。屠夫蛮横惯了,把切肉刀递给郭威,拉开衣服,坦胸露腹说:“你敢杀我吗?”郭威一刀捅了他……施耐庵写《水浒传》时,一定看过这个段子。

读《新元史》时,竟然发现《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有一个叫默尔忽思的酋长,被另一个部落的酋长拏乌尔出卖,钉死在木驴上。默尔忽思的老婆传话说丈夫死了,无依无靠,要投靠拏乌尔,带了10头牛,100只羊,100皮囊酒来到拏乌尔部落。拏乌尔心花怒放,设宴招待默尔忽思的老婆,当拏乌尔部落的人喝得酩酊大醉时,100个酒皮囊中隐藏的勇士冲了出来,杀死了拏乌尔,为丈夫报了仇。难道是阿拉伯人抄袭了元代的故事?

《二十四史》就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史书,时间跨度达1800多年。《二十四史》按时间顺序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记载了很多精彩故事,3200多卷,够你看一辈子的。

《二十四史》具体是什么?能从中学到什么?

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撰写的,并且被历朝列入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二十四史”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基本总括了中国古代各朝。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史记》,终于清乾隆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总计一共有三千二百一十三卷,大约有四千万的字,都是统一的用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而成的史书。

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在三国时期,社会上就有了三史之称。而这三史历来都是指《史纪》《汉书》和东汉刘珍所编撰的《东观汉记》,而在范晔的《后汉书》出现之后,就取代了《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

“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地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规模巨大、卷帙浩繁。正是有“二十四史”的存在,使得我们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读完二十四史?

四千万字什么概念?差不多就是“书山学海”。有好事者统计过,假定一个人每日读1万字,一年读365万字,他需要读将近11年才能读完1遍。所以,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历史上能做到这个地步而且有条件完成这个目标的,其实不多。

读完二十四史

01 学习历史优秀人物的为人处事思维

02 以史为鉴,明辨是非

03 增加知识量,提高文化层次

04 提升个人格局观,修身明理

05 读历史通管理,历史集大成连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列举一下历史大家的名言,以供赏析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1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二十四史》具体是什么?能从中学到什么?

自汉到清陆续 编写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清乾隆时定为“正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 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 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共三 千多卷,近四千万字。“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地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规模巨大、卷帙浩繁。正是有“二十四史”的存在,使得我们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三国时期,“三史”就已经出现。当时的三史通指《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和东汉刘珍等编撰的《东观汉记》。后来,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出现,取代《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就有了“前四史”。

到唐朝,官修南北朝八史:《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徵等)和《晋书》(唐·房玄龄等),再加上之前的“前四史”,就形成了“十三代史”。

到宋代,在“十三代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共十七部,形成了“十七史”。

到明代,又增加四史:《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了《明史》(清张廷玉等),加上先前的“二十一史”,总名为“二十二史”。后来又加了《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成为“二十三史”。而在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学者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经乾隆皇帝钦定,也列入正史,合称“钦定二十四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