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为什么打仗却那么厉害?
韩信青少年时代,是个落魄的孤儿,常常到河边蹲在浣衣大妈处,讨一口饭吃。有一年大年夜,河边空无一人。韩信饿得实在不行,就在河边挖小螃蟹、泥鳅、小鱼等,火中烤了吃。吃了睡。
就这样在柴火旁度过了新年。
浣衣大妈上班第一天,就看见韩信捧着一本破旧的书,一边在地上放小石子,就以为韩信在打棋谱。
浣衣大妈直到晚年,韩信衣锦还乡,送了一车海鲜和一车金银珠宝,酬谢大妈当年"哺育"之恩。
韩信三跪九谢:"感谢大姑当年免费供餐,韩信才不致伤病饿倒。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浣衣大妈说:"区区小事,无足挂齿。当年韩公子萧洒佩剑,熟读"兵书",埋头研究兵法,胸有甲兵十万,当会大鹏展翅九万里!"伏地叩首:"感谢大将军挂牵浣女,更祝大将军建千秋功勋!"
韩信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为什么打仗却那么厉害?
世界上有很多事是难以捉摸的,打仗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此前并没有上过战场打过仗,甚至是连军校,兵法都没有读过看过。但是,他们上了战场,就能指挥百万雄师,就能披荆斩棘,取得一次,两次无数次的胜利。
韩信就是这样人物中的优秀代表。
那么韩信根本没有打仗的经验,他为什么在当了大将军之后,打仗就那么厉害呢?
我觉得任何一个打仗厉害的将领,他首先是一个心理专家。这样的人早已把各式各样的人给分析捉摸透了,无论是自己的敌人,还是自己的手下,早已对他们的想法了如之掌了。
我们就拿韩信打仗的真实事例来举例说明吧。
韩信在跟随刘邦之前,是不得志的。先是跟着项梁混,项梁战死之后,他又跟着项羽混,在跟着项羽的时候,韩信曾给项羽提过好几次意见,但是,并没有被项羽采纳。
韩信知道在跟着项羽,已经不能出人头地了。
所以,他开始投奔了刘邦。
到了刘邦这里,他还是不受重用,是萧何向刘邦推荐了他,刘邦看的萧何的面子,才给了他一个大将军的职位。
韩信要证明自己是个打仗的料,所以,他告诉刘邦,能带着刘邦杀出汉中,和项羽争霸天下。他告诉刘邦,只要刘邦肯用他,打败项羽那是迟早的事情。
韩信当上大将军之后,所打的第一仗,就是历史上极其有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战。
这一战韩信就是用的心里战术,他故意做表面功夫迷惑敌人。当时把守汉中通向关中唯一的出口的人,是名将章邯。
因为章邯很能打,所以,项羽故意把他放在关中,就是为了防止,刘邦日后打出来。章邯好给刘邦一个措手不及。
韩信知道章邯就在路的尽头等着自己,所以,他命令一些老弱病残,开始修理栈道,摆出一副,把栈道修好之后,就带领士兵打出去的样子。
可是,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障眼法。
韩信在让那些老弱病残,修理栈道的时候,他早已秘密地带着精锐部队,翻越秦岭去了。要知道翻越秦岭,这可是个大工程。
章邯作为老秦人,他对秦岭一代的地形太熟悉了。
在他印象里,秦岭就是一座翻越不过的鸿沟,所以,他压根就没想过,韩信会通过翻越秦岭到达关中之地的陈仓。
结果当韩信的大军到达陈仓,打了胜仗之后,章邯还在栈道的尽头等韩信出来呢。
韩信拿下关中的陈仓之后,迅速拿下了汉中很多地盘,当章邯听说韩信杀出来之后,在赶去和韩信打仗,已经来不及了。
最后章邯被韩信围困在废丘城,两个人相持了大概一年的时间。章邯眼瞅着城池就要被韩信攻破了,所以就选择了自杀。
这一战韩信利用的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越是敌人想不到的事情,你去做的话,成功的概率就会越大,韩信就很善于把握这种机会的人。
韩信的成名之战,也就是背水之战的胜利也是如此。
他先是利用敌军的贪婪之心,让自己的士兵和敌军对峙的时候,故意丢掉旗帜,战鼓,佯装撤退,让敌人去抢,好让他们的队形出乱,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因为古代打仗的时候,若是抢了敌军的战鼓或者旗帜,都是可以分到丰厚奖赏的。
其次就是背水列阵,韩信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激发士兵的潜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也就是说在那种情况下,只有每个人,豁出命去和敌人硬拼,才有可能取得胜利。也只有取得胜利,他们才有可能活下去,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最后韩信又成功了,打败了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
你看韩信打仗永远都是用心里战术,让部下或者敌人,产生共鸣,最终取得胜利。
本回答首发于悟空问答,原创不易,看完的亲,随手给个赞吧,谢谢。
韩信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为什么打仗却那么厉害?
谢邀回答
韩信,汉初三杰之一,被称为战神、兵仙,当初韩信弃项羽投刘邦,刘邦便筑台封将,拜韩信为大将军,可是在这之前韩信从未带过兵打过仗,可刘邦就敢让他做三军统帅,韩信也并未让刘邦失望,在垓下大败项羽。
韩信年轻时,率性而为不拘礼节,但熟读古人的兵书,精通布阵之法。后,秦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韩信先投项梁、项羽的军队,做了个执戟郎中,而自己向项羽献谋献策可并没有得到项羽的认同和采纳,志向远大的韩信便弃楚投汉。
来到汉地后,结识了夏侯婴、萧何等汉朝高层,且常与夏侯婴、萧何谈论天下大势,韩信的军事才能让夏侯婴和萧何等人相当信服。后来韩信被萧何和夏侯婴的极力举荐给刘邦,然后被刘邦重用,拜为大将军,统帅三军。
韩信被拜将有几个原因
1、萧何和夏侯婴作为汉朝高层,经他们举荐,肯定会引起刘邦的信任。(虽然有萧何的月下追韩信)
2、与当时的大环境有关,秦末汉初天下大乱,在我国历史上逢乱必出豪杰,如东汉末年、隋朝末年、元末及清朝末年无不是如此。韩信自从汉中起兵到垓下围困项羽可谓是无一败绩。
3、韩信的个人原因,韩信曾受胯下之辱,被封齐王后却没有报复让他受辱之人,反而以德报怨让他做官。
4、刘邦知人善用,刘邦曾经说过,带兵打仗不如韩信,出谋划策不如子房,治国方略不如萧何,所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韩信如鱼得水。韩信从汉中起兵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先迷惑三秦,最终兵出陈仓吞并关中地区。后来东经攻打赵国,采用背书之战,将赵地平定。最后兵围项羽与垓下,采用四面楚歌的战略,最终逼迫项羽在乌江自刎,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正是因为于萧何、夏侯婴的举荐和刘邦的知人善用,才让韩信的统兵之才展现出来,在那个乱世之中大放异彩,最后以极高战绩称为兵仙、战神。
韩信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为什么打仗却那么厉害?
闭门造车,出则合辙。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转化问题。
我们常听人批评某某书生,整天人知道读圣贤书,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面,闭门造车。
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闭门造车还有后半句,叫做出则合辙。
意思是,关在小黑屋里面设计,只要合理,出了门就可以直接投入使用,根本无需实践检验。
这就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转化问题。直接经验是当一人亲自实践并且验证正确的经验,间接经验是前人已经亲自验证为正确的经验。
比如1加1等于2,这一类的数学推理,是前人已经验证正确的间接经验,我们再使用这些数学公式时,根本不需要再次实践验证,直接使用推理就行了。
而且可以百分之百肯定,推理出来的结果不用实践验证就是百分之百正确的。
包括韩信在内的许多军事将领,在独立带兵打仗之前,连军队是什么样都没有见过,为什么刚刚领兵作战,就能获得巨大的胜利?
原因就在于,这些将领头脑中,已经掌握了前人总结并且验证为正确的军事理论。他们虽然没有直接经验,但是却可以运用前人正确的间接经验打胜仗。
韩信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为什么打仗却那么厉害?
韩信的成功完全得益于刘邦给了他几十万的降军秦兵。这些秦军在当时非常能征善战,如果不是秦朝内部发生了问题,刘项在秦兵的战争中胜算的机会不大。
秦军纪律严明,战法先进,武器装备在当时为世界一流水平。韩信除了自身优秀的原因外,这一支秦军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另外一点,秦军对项羽恨之入骨,项羽在西安以东坑杀二十万秦军的做法,使得以后秦军在对项羽的做战中,表现非常勇敢,宁可战死,也不降项羽深深埋在秦军的心里。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刘邦得秦军可得天下。
历史记载总会挂一漏万,相信韩信也是一步步从底层士兵做起,干起来的。这样的军事天才史记往往只说了结果,朝信成长中艰辛过程少有记录。
韩信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为什么打仗却那么厉害?
韩信虽然没有带过兵,但是他在落魄之时一直熟读兵书,而且其在项羽帐下做郎中时,也目睹过很多战争场景,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能够及时将军事理论与实战场景相结合、对比来思考。
而且他投靠刘邦之后的每一战,都有充分的时间来做战争准备和谋划,所以他虽然以前没有经历过实战,但是却每战必胜,这也是原因之一。
另外,韩信确实很有军事天赋,他虽然熟读兵书却不拘泥于兵书,他能够举一反三,根据现实场景和具体情况调整战术,比如垓下一曲吹散江东八千子弟兵,这就是兵书上所没有的神来之笔。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熟读兵书的著名人物,那就是兵败常平,成为纸上谈兵的笑料的赵括。实际上赵括完全有可能成为军事天才的,只是赵国的人才培养和用人制度误了他。白起在秦国是一级一级建立军功,通过实战成长起来的战神。而赵括空有理论和天赋,却没有机会在军中历练,终于给他一个机会,就是秦赵两国赌国运的倾国之战。遇到的对手还是百战将军白起,时机上又是朝野急于速决的时候,对于一个年轻的将军第一次挂帅就担起这么大的担子,实在是不堪承受之重。
如果他能够有韩信那样的机会,一仗一仗认真谋划,慢慢的打,很有机会成为一代战神。所以一切自有天意,造化弄人,徒叹奈何,可惜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