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抵抗英法联军的是明军会怎么样?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以1500骑兵对30000满蒙骑兵,结果满蒙骑兵以500:1的伤亡惨败。如果是擅长步战和守城战的明朝军队会怎么样?

第二次中英法鸦片战争,以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和赔款1700多万丶公使入驻北京丶开放沿海七省和长江无数口岸(包括台南)、割让九龙等而结束。就连作为翻译的法国天主传教师,私自加上可以到内地任意传教这一条,也被合法予以承认。

清政府第一次鸦片战争永久割了香港、五口通商、赔款2100万黄金,加上太平天国起义浪潮,再到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清朝从此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悲惨世界。

英俄美法加上德日意奥(奥地利)八国联军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武力逼迫"辛丑赔款",清朝已是摇摇欲坠、奄俺一息了。

英法联军凭借"坚舰利炮",打败铁矛大刀的清军,如割韮菜般,一路无阻。充分说明冷兵器再强,在热兵器面前就一堆废铜烂铁,不堪一击。

换作明朝,就是当时最先进的"郑和水军"也难抵档英法联军的火炮和现代化军舰,火炮弹药更快更强。

明朝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已出现了。但明朝满足于九州天下观,当时南洋诸国都五体投地的要入邦,都以鞭长莫及而婉拒。郑和水军是当时世上最强大的,但王朝缺乏全球战略和眼光,最后白白地与后来世界工业革命擦肩而过。

明朝缺乏进取心和全球大局观,没有搭上工业革命的末班车,不能与时俱进,加入海洋文明,那怕了解一下欧洲两牙和荷兰的海军的动态和兴亡历史,都会大有裨益。

可惜,志满意得,就是没有全球观念和全球战略,让华夏初失于工业革命,终败于洋人海洋之海盗行径。

近代国耻,无可避免,惨痛教训,没齿难忘!

如果抵抗英法联军的是明军会怎么样?

首先,明朝如果真的撑到1840年时,极少机率会遭到英法联军入侵。英法对于清國最初指望也是希望可以平等贸易,解除海禁。而明朝自隆庆开海以来,航海业极为蓬勃,江南对外贸易的兴起使到资本主义的萌发,加上东西方密切的交流是不可能使明朝再次海禁。明朝以这个局势发展下去资本主义爆发及工业革命也是可能的。明朝火器的大量发展及不断改进,使到明朝军事力量也不会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逊色,更有可能与海外各国互相比拼。因此,由于实力不足及没啥利益,英法是入侵不了中国本土。

但重要一点是明朝极有可能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及藩属国与英法交战。但毕竟是强国之间的对决,明朝不可能有清国对抗英法的那种劣势。如果照着跟着明朝发展局势来看更可能可以超越英法联军。加上葡萄牙及西班牙海上霸权的没落也是会力挺明朝对英法作战以夺回霸业。根据以上这些条件,中英法大战也许会进一步点燃成世界大战也说不定,但是中国在其中绝对是主角。至于战争结果,这是不言而喻了。

如果抵抗英法联军的是明军会怎么样?

我们可以进行推理来得出结论:16世纪的葡萄牙总归要比19世纪的英国弱吧,如果16世纪的葡萄牙要强或等同于同时期的明军,那么19世纪的英国就显然要强于明军。好了,我们来看看发生于16世纪发生的两次明葡战争。

第一次是1521年屯门之战,葡萄牙人在屯门的兵力最多不过700-800人,而明军总计有数万人。“明朝广东水师全力进攻,遭葡萄牙三艘重型军舰火力打击。彼时明王朝海疆承平日久,主要的对手多是沿海海盗及倭寇,因此多以中小型战船为主,难敌葡萄牙船队的巨炮重舰,虽然汪鋐本人身先士卒,亲率旗舰猛冲,却还是被葡萄牙人猛烈的炮火打了回来。次日汪鋐改变战术,利用葡萄牙船队船只巨大行动不便的弱点,特制了30艘小船,船上载满柴草引火之物,借南风大起之际放火扑向葡萄牙战船,汪鋐率五十艘轻型战船趁机冲锋,分割包围葡萄牙船队,此举果然奏效,熊熊烈火下葡萄牙船只纷纷被焚毁,汪鋐唯恐烧不够,又命水手趁乱潜水,将未着火的葡萄牙战船凿沉,一番激战下,葡萄牙人引以为豪的“坚船利炮”,在明军的打击下几乎全军覆没。”也就是说明军利用的是葡军船大不便的弱点,采取了火攻、近战、特种作战(凿沉)的战法打败葡军。关键点是火攻,如果没有“南风大起”就不会奏效,实际是险胜。对于这次战争有多种说法,综合《广东通志》、《东莞县志》、《明史》以及外国史料的论述,可以看到这场理应明朝大军轻而易举胜利的战役并不顺利。

第二次是1523年9月西草湾之战,葡萄牙人别都卢率五艘重型战舰和一千多名士兵再次抵达广东。这次明军早有准备,早早的为葡萄牙人扎好了“口袋”,葡萄牙舰队刚到广东新会县西草湾,明朝水师就已将他们包围,此时明军已经装备了葡萄牙人的“佛郎机铳”,火力上不弱于葡军,明朝战船更发挥了机动性强的优势,早早的切断了葡萄牙舰队的后路,经一番激战,明军缴获葡萄牙巨舰两艘,生擒葡军“总司令”别都卢。看到了吧,也就是说这次明军能打败葡军的关键点是火力持平。

综合这两次战争,第一次是火攻险胜,第二次是引进了先进火器全胜。可能大家会说明军有了“佛郎机铳”这种先进武器好歹与英军能拼一把。暂且不说“佛郎机铳”的有效射程是多少,如果佛郎机铳真的那么强,为什么还要在明熹宗天启(1621-1627)年间引进红夷大炮。这里有个数据可以参考:佛郎机铳的有效射程是1华里(0.5公里),欧洲16世纪中期以后的火炮(红夷火炮)的有效射程一般在1400码(1.28公里)至1500码(1.37公里)。明军再能擅长步战和守城战,在远距离武器打击下也只能溃败。

可能还有朋友指出战术比武器更重要,抗日战争就是以弱胜强。这里要明确一个事实:抗日期间,中国军队都是经过了近代战术训练了的,即便是游击战中也是采取了近代战术。更加进一步,可以再看看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所表现出的战术素养是非常高的。两次明葡战争中,火器战术并没有成熟,远比不上19世纪英军采取的战术。

因此,无论在武器还是战术上,明军最多也只能与同期葡军相近,对抗英法联军的结果不会优于清军。战斗意志再顽强也是要建立于一定基础之上,评判孰优孰劣的标准并不是一次两次的胜利,而是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理性的结论。

如果抵抗英法联军的是明军会怎么样?

《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这种假设性的问题有点脑洞大开……

其实不说什么“历史不可以假设”这样的大话套话,单单做做简单的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没戏,败的更惨。

明军又不是没有跟西洋军队交过手,国姓爷去台湾打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热拦遮与赤嵌楼,可是正儿八经的明军正规军去对付一个不怎么发达的西方小强:从人数上来看是数万对数百,从装备上来看是冷兵器对付冷热兵器混用,有人说国姓爷是被清军一路撵到金厦代表不了明军的最高水平,那龟缩在热拦遮的几百荷兰殖民者更只是武装团伙而已。更不用说荷兰尽管贵为“海上马车夫”,实际上在军备上极为落后:以海军建设来看一直到特罗普时期还坚持着武装商船为主的海军建军战略,相比较随后崛起的海上老流氓大英帝国差了不止一个身位,陆战在随后的欧陆风云中更是根本就不入流——相比孔代亲王、古斯塔夫二世以及西班牙大方阵为代表的西欧近代早期陆军战术,荷兰陆军败多胜少,处于欧洲中下游水准。

就这样的一场在荷兰人看来规模不大、也没有大书特书的战斗,愣是被国姓爷的明军打成了围困战术——热拦遮城实际上防御水平一般化,并不是西欧真正意义上的棱堡-堑壕体系,防御方的火力与人数也相当孱弱。

就这样一个战役要点,明军坐拥20:1以上的兵力优势,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居然攻不下,不仅攻不下还损失惨重,以至于整整围困到了荷兰人吃干抹净开城投降才算告终。就这水平的明军,你告诉我可以用它去对抗200年后的英法联军?对抗已经经历了三次军事技术革命、完全火器化、具备了完善的步炮协同与小群战术、拥有科学的棱堡防御体系、更加凶悍的英法联军?

假设问题 没有定论

如果抵抗英法联军的是明军会怎么样?

明军和清军有本质区别,明注重科技,清注重骑兵,如明有神机营,红衣炮营,火充营等火器兵种,清主要是骑兵。到了19世纪清的腐败及八旗的退,特别是后期清军己经没有战斗力可言。中国清朝一代就给毁掉了,人没有血性了,全给奴性化了。明其实灭亡既不是李自成,也不是清朝。主要是明朝内部的党朋之争,那是明着暗着生与死的对决,如东林党掩党的斗争。他们不顾百姓、明朝的生死,只顾党派的利益,其中死了多少名将,如李如松、毛文龙、袁崇焕等。都成了党派的牺牲品。李自成只是压倒大明的最后一根稻。既使最后南明时期都没能团结对外,几年时间换了五位皇帝可见不一班。明朝并不是输在装备和科技上,是输在内斗上。其实明朝的科技还是非常发达的。反观清自从吴三桂放入关后,打丈还是靠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之流才打下江山的。就是康熙大帝时,打台湾还是靠的汉人。后期清军满人己经没有战力可言,太平天国时要不是曾国慆、李红章的湘军、淮军恐怕那时已经亡了。清朝两百多年科技就没怎么发展,后期清军用的大炮还有明朝时期的。可见科技发展已非常滞后。如果19世纪的英法对阵19世纪的明军,英法必败无疑。再说明开放,清锁国。

如果抵抗英法联军的是明军会怎么样?

猪尾巴给中国留下了什么,明朝有惠及今日的本草纲目,有雄伟壮观的八达岭长城,有江南四大才子的书画作品,有代表当时百姓生活水平的明式家具及服饰,明朝的内阁称阁老,猪尾巴朝代称奴才,明朝的大臣可以顶撞皇帝,站直发言,猪尾巴朝代的重臣个个腰都弓成了驼背,明朝的皇后可以把首饰冲军饷,猪尾巴朝代的太后把军费拿来过大寿,明朝皇帝宁死不屈,猪尾巴的皇帝当了敌人的走狗,明朝不和亲不割地,猪尾巴朝代的卖国条约是多如牛毛,明朝是虽败犹荣让人怀念,猪尾巴朝代是多活一天中国就要倒退一年,遗臭万年的朝代是不值得留恋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