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三国演义》,你从中悟出来了什么道理?
有人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演义)。"
就是因为三国看多了,人人都要变成老谋深算的诸葛亮、曹操和司马懿,"白相""门槛"不要特精哟!
一讲曹操横竖横,抓一把好牌,炸弹交关,啥人不服就狂轰滥炸。"宁可我白相人,不愿人白相我!"
二讲司马懿,保存实力做缩头乌龟,打死我还不出去,坍我照势不搭界,看啥人屏得牢。
三讲诸葛亮,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激将黄忠斩了夏侯渊。
想来想起,原来阿美专门学曹操,做一代枭雄,炸弹随掼掼:"只有我白相人,没有人白相我"。
再想想,当年游击队学习诸葛亮,找日本运输大队长拿枪炮,游击战、蘑菇战、地雷战、地道战,活活气死东洋兵。
现在抗疫,也要学习司马懿,坚壁清野,坚决缩在屋里厢,屏屏牢,就是不出去。
三国演义名将辈出,谋士如云。不单要骁勇善战,还要会动脑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三大战役,以少胜多。三分天下,鼎足之势。三国游戏、动漫、连环画、影视剧方兴不艾。
三国迷,三国杀,赤壁火焰映江面。
三国画,三国诗,桃园义气荡云天。
看完《三国演义》,你从中悟出来了什么道理?
〈原创〉谢邀请,《三国演义》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部才子书,除作者的写作手法高超外,其中有很多故事桥段,令人感慨万千,折射出许多值得参考借鉴的道理,限于篇幅,只能撮其要者陈述于后。
一,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演义》第73回,当刘备占据荊州,西川,东川(汉中)之后,王平刘封等又夺取了上庸诸郡!当此之际,刘备采信孔明之建议在西川称王。表到许都后曹操大怒欲起倾国之兵伐蜀与刘备决战!后听司马懿之计,选择吴魏联合夺取荊州!而荊州战略要地一丢,蜀国就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昔日,汉高祖刘帮曾说过:深挖洞,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可刘备和诸葛亮若不急于称王,派赵云或黄忠等添兵荊州,再从荊州和西川两路出兵,借曹操兵败汉中之劣势而伐魏,则三国的结局或将改写!正因为之人去荊州带來一连串的不良反应,使张飞刘备相而亡……。由此告诫人们,凡做事要权衡利弊,切忌操之过急。
二,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许攸本是袁绍部下,投曹操献计劫乌巢粮道,曹操缺粮面临兵败事危之局面!正是曹操用许攸之计烧了乌巢粮草,才能大败袁绍!反败为胜。
云长攻打襄樊,若能听司马王甫之言,用赵累守荊州,荊州能丢吗?
刘备因不听孔明赵云之良谏,出兵伐吴遭到火烧连营之败绩!以致蜀国元气大伤,只好托孤白帝城!此后,诸葛亮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因国力衰竭,以弱征强,故很难一统天下。
以上几例足以说明,为人者,不但要海纳百川从善如流,更要在决策大事时做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不可一意孤行!
三,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孔明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皆未动摇魏国之根基,而晋公司马昭伐蜀却一举成功,为什么?正应了百姓的那句话:家里不和外人欺!
第105回,当晋主司马昭了解到,蜀主刘禅溺于酒色,不理政事,信用宦官黄皓,姜维在沓中屯田,实为在外避祸。。于是派邓艾和钟会两路出兵伐蜀→一举成功!
第120回,晋主司马炎得知吴国孙皓,迷恋酒色,不修政德,专行无道,宠信中常侍岑昏,滥杀无辜,使君臣失和。又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于是,用老将杜预出兵伐吴→终于降孙皓三分归一统!以上从国家的兴亡更替中不难发现,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若吴蜀两国都励精图治,政通人和,晋主能一战成功吗?
看完《三国演义》,你从中悟出来了什么道理?
有些人,看似忠厚,其实内藏奸诈。
看完《三国演义》,你从中悟出来了什么道理?
天下大局永远不是掌握在全天下人之手,而是玩弄于几个枭雄之掌中,平民百姓永远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
看完《三国演义》,你从中悟出来了什么道理?
谢邀!回答:当看完《三国演义》,我从中悟的道理是“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看完《三国演义》,你从中悟出来了什么道理?
《三国演义》讲的是军事策略,
讲的是如何统治自己的国家,
一个国家,
最需要的就是忠臣,
一个臣民,
就算有多大的本事,
只要他不忠,
也不会有利于自己的国家。
就像人们所说的
“一次不忠,百次不用”
一个能为自己主公、国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就算不一定会给国家带来繁荣强盛。
但也不会对自己国家不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