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真的没有多少文字,为什么有人感觉好难学?

初一的历史都是基本常识,大线条,有人之所以没学好,都是平时不常看历史杂志和戏剧一类。

比如说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传起,有仓颉造字、大禹治水等故事,也有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传说。有许多都可以从成语、戏剧中耳闻目睹的,也可以饭前茶后聊天所积累的。

首先,有浓厚兴趣了,才会很快入门和积累丰富的。好友三胖老婆,工作多年了,有一次看电视,还会问三胖什么"什么叫鸦片战争?"、"秦始皇结棍还是秦香莲厉害"等等之类外行话。可见,青少年没有历史兴趣和认真学习,也会对历史敬而远之。

有人沉醉在游戏前或其他,家庭、周边缺乏漫谈历史氛围,也使孩子、学生从小没有历史意识。阿杜夫妇整天叫人打牌打麻将,小子从小被棋牌经耳濡目染,说起打牌眉飞色舞,却对历史一问三不知。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却希望孩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阿达由于某种经历,总是叫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数理化"。孩子从小养成不多管闲事、更不关心天下大事,一心想出国留学,久而久之,对历史漠不关心,什么五虎将、五良将都一概不予参与,更不要说古往今来了。

一般偏文科的,又喜欢古今往来的,才会对历史特别感兴趣。而只是简单为应考而考的,都可能了解而已,时间一长,也会忘了。

对从小就非常热爱祖国的青少年来说,就一定会对历史、特别中国史才会有浓厚兴趣。一个爱国志士,如果没有对祖国的历史有着丰富了解和眷爱,怎能会产生愿为祖国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的忠勇牺牲呢?

吴玉章老年青时候,在偏僻的家乡听到甲午海战失败后,会号淘大哭。盖是自己已深深融入了中国史的海洋里。

许多年青人出国留学就一去不复返了,盖是对国家历史了解甚浅,才不会有深深眷恋故国故土的感情。

学习历史,就是培养爱国情怀的一种方式。或许有人也会在社会实践中完成爱国主义的情怀。但如果从小就从书本上养成良好情怀,长大以后一定会更有抱负,如古时诸葛亮,近代周总理和吴玉章老,才会"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