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4岁就懂得让梨,为何最终反因“不孝”被曹操所杀?

孔融何许人也?孔子后人,是其二十世孙,是建安七子之首,所以孔融是根正苗红的圣人家庭。当然,他真正为我们所熟知的便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这个故事我们中国人几乎都知道。

4岁的孔融,就懂得让梨。可是长大后的孔融,却因为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杀死,说来也是讽刺!

曹操和孔融颇有些交集,建安九年八月,曹操打下了邺城,并且把袁熙的老婆甄氏送给了自己的儿子曹丕。孔融身为圣人后代,儒家代表,对于这种掠夺别人妻子的行为肯定是看不惯的。更要命的是,孔融还是一个男癌晚期的人,习惯于口无遮拦。

他写信给曹操,“从前有武王伐纣,把妲己赐周公,今有您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又是一段佳话呢。”拐着弯儿骂曹操父子俩。当然,得罪曹操的事可不止这一件,曹操曾颁布禁酒令,孔融立马发表《难曹公表制禁酒书》来怼曹操,全然不把禁令放在眼里。

孔融作为建安七子之首,乃是大名士,而且又是孔子后人,相当于今天的媒体大V,自然在当时的社会上拥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力,一言一行足以影响舆论走向。

这三番五次的和曹操作对,曹操自然忍不了,于是授意郗虑,表奏孔融罪状,以“违反天道,败伦乱礼”的罪名诛杀孔融一家。这倒是和许攸之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这“违反天道,败伦乱礼”的罪名到底是依据何来?

主要是源于他的这句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大概意思就是,父亲有什么值得孝顺的,自己不过是他一时情欲的产物,母亲又有什么恩情呢,就好比一件器物暂时寄存在瓶子里,分离后跟瓶子还有什么关系呢?

大逆不道,大逆不道啊,这种言论出现在以孝治天下的东汉,绝对是大逆不道,放到今天也是要被喷的。

当然,孔融真就是一个大逆不道的人吗?显然不是,人家作为孔子后人,从小耳濡目染儒学思想,三观绝对正。

不忠不孝只是曹操除掉孔融的一个借口罢了,曹操非杀孔融不可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两人政治立场的不同。

早期的曹操,为了让自己的宏图大业能够看起来正派一些,把汉献帝弄到了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想成就自己的王霸之业。而孔融早就看出了曹操的野心,对于曹操任何想要更进一步的举动都处处阻挠。比如曹操“请准古王畿制”,以求封国称王,而孔融偏偏不赞成,说不能封爵诸侯。

要知道这种事儿曹操是最不能忍,当初荀彧与曹操何等亲密?但他不满曹操称王,同样落得个悲剧下场。孔融如此口无遮拦,针锋相对,自然会成为曹操的眼中钉,除之而后快!

孔融4岁就懂得让梨,为何最终反因“不孝”被曹操所杀?

孔融该杀,而且必须杀。

孔融,孔子第二十世孙,号称一时名儒。然其徒有虚名,实孔子不肖子孙。为啥这么说那,因为他不尊家训,必不得善终。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孔融与曹操共事汉室,一个锅里摸勺子,却屡屡与曹操作对,尿不到一个壶里去,你说曹操能放过你吗?早晚要把你干倒。政治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只有把对手干倒,自己才能活下去。是否仁义,那是另一说。

01

孔子诛杀少正卯

首先看看孔融的老祖宗是如何干的。

孔子主张仁德,以仁义治天下。然而,孔子当政七天就诛杀了少正卯。少正卯,何许人也?鲁之闻人,就是说,鲁国很有名望的人,一时大咖,超级网红,这个影响可就大了去啦。

这不,孔子的学生就不明白,问老师:老师啊,少正卯可是鲁国的名人,你才上班七天哪,就杀了他,这是不是不合适啊?

孔子说:小子,来来来,你坐下,我告诉你。人有恶者五: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混淆是非,搞精神污染”。 有一种罪恶就该杀,何况兼而有之,看看他是如何罪大恶极啊,不杀能行吗?

这里孔子是否有私心哪?不好妄加揣测,但少正卯素来与孔子有隙,是不争的事实。在孔子收徒讲学的时候,少正卯也在收徒讲学,而且学生很多,搞得孔子的讲课处“三盈三虚”。就是说,孔子办了个辅导班,少正卯在他旁边也办了一个。孔子的学生都跑到少正卯那里去啦,就剩下颜回一人傻乎乎的呆着没走。大家知道,颜回家里很穷,经常交不起学费。估计不交学费,少正卯不会收他,是不是这个缘由没走呢?反正孔子是吃不上饭啦。

公平竞争,和平共处,这没二话,问题出在两个人指导思想不同,采用的教学大纲也不同,讲授的内容更不一样啊。这个就不行啦,孔老夫子逮着了这个个机会,就痛下杀手,毫不心慈手软。

02

前行后效

现在再来看看曹操和孔融的故事。

建安九年八月,曹操攻下邺城,为其子曹丕纳袁熙妻甄氏,说“甄氏真吾儿之妻也,”曹操对这个婚姻是非常满意。 不料孔融听说后写信给曹操,说“从前武王伐纣,把妲己赐给周公。现今您又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又是一段佳话啊。”

曹操心想,我咋就没听过这个典故呢?曹操喜欢看书,那是有名的,"御军三十余年,手不释卷"。故事,典故知道的多了去了,却没听说过这个。于是便问孔融啥个意思啊?孔融轻飘飘地说“现在这个情况不就是吗?”哦,你这是拐着弯儿骂我们爷俩啊!这还了得,就曹操这个老脾气,哪能受得了这个啊,可曹操想,不能因为这个就办孔融吧,要不谁还跟着混哪?再说,这事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孔融说得是呢!忍忍吧,不过这个梁子算是结下了,给他攒着吧。

后来,曹操以“酒可亡国”为名颁布了一道禁酒令。嗜酒如命的孔融立马不干了,大发牢骚,专门写了一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令书》来怼曹操,旁征博引,列数圣贤先哲因酒而建功立业的史实和传说,并且盛赞“酒之为德久矣!”。并且说啥子“尧不喝千钟酒就不能太平治世,孔夫子不喝上百觚,就不会成为大圣人”。总之吧,酒就是好的不得了,你不能禁止。说完就回家,和一群狐朋狗友饮酒作乐去了,全不把禁酒令放在眼里。

曹操也是个好酒家,否则哪来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哪?! 东汉末年,连年征战,岁俭民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粮食都快没有了,酒这种奢侈品不如省省吧!可以说,曹操是站在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做出的利国利民的决策的,可孔融偏偏要摆出一副名士书生的做派来,发表高论。

孔融作为当时的名士,建安七子之首,相当于今天的媒体大v,一言一行足以影响舆论走向。曹操即便宰相肚里能撑船,但也经不起孔融如此挑衅,忍无可忍,无需再忍啊。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言论虽然有罪,但罪不致死。如果据此杀掉孔融,最多就是量刑过当,也能堵住悠悠众口,不过不能让曹操站上依法治国的高度,对自己不利,得另想想辙。这一点看,似乎曹操比孔融他老祖宗还厚道些。

于是乎,曹操授意郗虑,搜集孔融罪状,这次是真要办他的节奏啦。

通过郗虑一段时间辛勤的工作,一共也搜集了孔融五大罪状,无论哪一条罪状,都够孔融喝一壶的。这就跟孔子杀少正卯差不多了,这样也算堵住孔融他老祖宗的嘴。

其实,开始孔融与曹操的关系还是不错的,这是基于他们匡扶汉室的共同政治立场。但没多久,曹操就“挟天子以令诸侯”,想成就自己的王霸之业,而孔融始终是汉室王权的坚定维护者,其实,表里不一。两人政治关系,自此分道扬镳。 其中两件事真正触到曹操的逆鳞,让他不得不痛下杀手。

其一,“请准古王畿制”。曹操政治所要经营的第一步就是以魏郡为中心,,以冀州为依托,谋求封国建制。而孔融偏偏上奏说应当遵照古时京师的体制,颖川,南阳,陈留,上党,三海近郡,不封爵诸侯。其意图就是为了抑制曹操扩大地盘,防止曹操自立为王,曹操要想完成霸业就必须除掉孔融这块绊脚石。

其二,“崇国防疏”。刘表种着皇家的地,却年年不交公粮。朝中有人主张讨伐,孔融却抛出“崇国防疏”的论调,说刘表虽然昏僭恶极,罪不容诛,但考虑到国体和国防需要,还是应当隐瞒刘表祭祀天地这件事。就你小子这点花花肠子,老奸巨猾的曹操又怎会看不出来,这是在为刘表开脱,为的是保留汉室宗亲的诸侯力量来牵制他呢?曹操要成就霸业,就必须扫除豪族政治障碍,而孔融不改名士派头,不识时务,拥刘贬曹,在舆论上对曹操的王霸之业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反对曹操禁酒,自然也算一罪。这还不够啊,还不足以打到孔融的七寸上,那就再找两件。

曹操督促郗虑继续调查,郗虑还真又找到了。

除了郗虑,还有个路粹也是个多事的人,也没闲着,而且他那个笔杆子很是了得。

他说:孔融曾经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卯金刀就是繁体的“刘”字。在北海郡时,看到天下大乱,召集队伍,想夺刘家天下,自己做皇帝。后来跟孙权的使臣谈话时,又毁谤朝廷。在朝里,不守礼节,常常不戴帽子就走进宫廷。别看今天穿衣戴帽,人各有好,但在那时候可是死罪啊。

这是不忠,找到了,还得再找不孝。

大家都知道,融四岁,能让梨。十三岁,其父死啦,哭的站不起来,需要人扶才行,这可是大孝啊。

咋办啊,领导指示继续找。

功夫不负苦心人,还真叫他们找到了,一下子还找到两件。

一件是孔融跟祢衡相互标榜:有一天,祢衡向孔融拱拱手,说“你就是仲尼不死啊”,孔融随手还礼,“呵呵,你就是颜回再生啊!”看这马屁拍的,孔融他老祖宗也躺不下去啦。还很不巧被玩潜伏的郗虑听个正着,藐视圣人,罪莫大焉。

另一件当是孔融说过的最惊世骇俗的言论“亲子无亲论”。 他是这么说的。:“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啥个意思呢?就是说啊,“父亲有什么值得孝顺的,儿子不过是他一时发泄情欲的产物。母亲又有什么恩情呢,就好比一件器物暂时寄存在瓶子里,分离后跟瓶子还有什么关系呢?

我靠,这番言论就是放到今天,也是够大逆不道的,更何况在以“孝治天下”的东汉哪?! 这不是作死吗?

不忠不孝,大逆不道,证据确凿。杀你没商量。

“唯才是举”的曹操真的会因为孔融的不忠不孝而诛杀他吗?不是的。

根本而言,还是政治的对立。孔融旗帜鲜明地将自己的命运与形同傀儡的汉献帝联在一起,处处与权倾朝野的曹操作对,由此铸成了合家被杀的悲剧。

最后看看孔融的老祖宗咋说的 :

《论语》之《子张问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边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啦’。

看看,孔融的老祖宗说得多好啊,可孔融就是不听啊,口无遮拦,放浪形骸,只能是咎由自取啦。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信矣,古之人不余欺我。

孔融4岁就懂得让梨,为何最终反因“不孝”被曹操所杀?

孔融生于153年,是孔子的第20世孙。历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很小的时候,孔融就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和孝心。

孔融4岁时,与大家在一起吃梨子。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自己吃,而把大一些的梨子让给别人。

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梨子?

孔融回答:我是小孩子,应该吃最小的;大人辛苦了,应该吃大梨子。

父亲连连夸奖孔融。后来,《三字经》中出现了“融四岁,能让梨”,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孔融对汉朝是忠心耿耿的。

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不少忠于汉室的大臣随后来到许昌,孔融也到了许昌。

汉献帝授予孔融的官职是将作大匠,不久又提升孔融为少府。

汉献帝每次召集群臣,下令他们回答有关政事、以及上报相应对策时,大大小小的官员们都是一言不发,挂个官职而已,好像朝廷大事与自己没有关系,但是,孔融不一样。

孔融总是引用前人的事例、前人的著作,作为明确的证据,提出毫不含糊的建议,供皇上决策参考。

孔融生活在东汉末年,社会混乱。社会舆论倾向于恢复残害罪犯肉体的刑法。孔融有自己的看法。

孔融向皇上建议:君主没有管理天下的科学方法,百姓大众就会散漫松懈、而且不服从管理。希望利用古代的刑法致使他们的肢体残废,不是杜绝犯罪行为、增长美德的好方法。

当年纣王砍断早上不怕寒冷而下水的人的小腿,天下老百姓都骂纣王残暴狠毒、丧尽道义。

受了刑罚而残疾的人,都有不想活下去的念头、也有想办法死去的决心。这些人大多数都会采取冒险行动,不再回到正常的生活道路上,社会更加混乱。

赵高等人采取暴政,是当时的最大祸患,他们不但不能禁止有人做坏事,相反,却阻断了百姓做好事的道路。

朝廷中主要大臣觉得孔融的建议很有价值,就采纳了,最后没有恢复残害人体的刑法。

孔融对汉朝忠心耿耿,所以,对那些篡夺汉朝权力的位高权重的大臣则是经常轻慢、讽刺。

曹操攻占邺城之后,进行了残酷的屠杀。但是,曹操却将袁绍家的女人都留了下来、掳掠到自己的军营中。

曹操的儿子曹丕看见袁绍的儿媳妇甄氏非常漂亮,就偷偷带到自己的营房中、占为己有。

孔融知道这件事之后,写了一封信给曹操。信中说:武王伐纣的时候,俘获了妲己,并且作为奖品、赏给了周公。

历史上好像没有这样的事情,于是,曹操就询问孔融:这是从哪一本书中看到的?发生在哪一段历史上?

孔融回答:把现在发生的事情对比一下就清楚了,是我想象出来的。

曹操对孔融讽刺自己家里的事情,已经有点不满意了,但是,碍于孔融影响很大,没有对他采取惩罚措施。

207年,曹操对北方的乌桓(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孔融不赞成这场战争,就冷言冷语地嘲笑曹操。

孔融说:大将军(指曹操)命令军队征讨遥远的乌桓,是很少有的事情,周朝时肃慎(少数民族)不进攻木苦矢,西汉时丁零偷盗苏武的牛和羊,可以一并讨伐啊!

孔融公然诋毁曹操的战略决策以及大政方针。

几乎曹操每一项举动,孔融都要发表与之相反的言论和建议。

那时候,战乱频仍、到处饥荒,曹操认为禁酒既可以节约粮食、也可以提高军队战斗力,于是,向皇帝上奏章、请求禁酒。

禁酒应该是好事,可是因为是曹操的主张,孔融又高调反对了。

孔融说:高祖醉酒斩白蛇,开创了汉代四百年大业;汉景帝醉酒幸唐姬,才有后来的光武中兴。汉家伟业离不开酒,美酒铸造了高尚的道德,怎么能不让人们喝酒呢?!

孔融越说越觉得自己伟大,曹操越听越觉得孔融在跟自己作对。曹操对孔融由不满意到心生恨意了。

此时,孔融之所以处处与曹操高唱反调,完全是憎恨曹操的阴险奸诈。

虽然孔融多次冒犯了曹操,但是,考虑到政治影响,曹操还是一忍再忍。其实,曹操也是在关注孔融会不会越发放肆。

曹操的隐忍,纵容、助长了孔融的胆子越来越大。

孔融甚至针对国家大政提出:一千里范围内,不得分封诸侯。这是公开反对曹操的施政大计了。

曹操发现孔融关注的大事越来越广泛,就担心他对自己的宏伟大业越来越不利。

曹操的风格就是阴险。他虽然很憎恨孔融,但是,表面上还是假装满不在乎。

有一大臣叫郗虑,与孔融关系很不融洽。他悉心探测曹操的心事,判断曹操一定憎恨孔融。郗虑用轻蔑鄙视国家大法的理由,上奏皇上请求罢免孔融的官职。曹操认为郗虑的上奏很有价值。

曹操受到郗虑上奏的启发,认为必须找到适当的理由,把孔融处死。曹操暗中指挥丞相军谋祭酒(官名)路粹(人名)上奏、无中生有诬陷孔融。

罗列了孔融的罪状:“招揽聚合兵众”、“意欲图谋不轨”、“诽谤讥讽朝廷”、“肆意超越准则”。

孔融曾经有一段言论:父子之间没有恩情,只不过是父亲情欲所致;母子之间也没有需要报答的恩情,就像物品放在瓶子中,从瓶中出来就分离了。

曹操指责这段话是不讲孝道,孔融是大不孝之人。

208年9月26日,曹操以“不孝”和“欲图不轨”的罪名,将孔融处死。那一年孔融56岁。

孔融小的时候确实很聪明,但是,长大之后,因为愚忠于汉朝,而得罪了权贵曹操,最终被曹操以“不孝”罪名而处死!

孔融之死,不仅仅是曹操的阴险奸诈,更重要的是孔融本人没有分辨是非曲直、就一味冒犯位高权重的曹操。

你觉得孔融之死,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孔融4岁就懂得让梨,为何最终反因“不孝”被曹操所杀?

孔融死时56岁,应该不是愤青。是在赤壁大战前,曹操南下席卷荆州前夜,曹操虚张声势南下。率三十万众水兵十万准备一举兼并荆州,总计四十万。

当刘备在新野的樊城。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开始训练水军,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管控。

在二o八年七月出兵,四十多万大军南下荆州欲图一统南方。当孙权刚刚叫周瑜打败刘琦攻克夏口(武汉),正准备向北荆益方向发展。

刘备还是樊城县令,也刚刚认识诸葛亮为谋士,曹操听从尚书令荀攸之计,领大军直出宛城,遣虎豹骑袭击襄阳,使刘琮投降。

刘表病亡,曹军在向南运动放慢步伐没有急速运动想施加军威,欲不战而得整个荆州。更以谋密秘军事行动占领荆州。

九月,刘备却先得息,首先军事行动向襄阳行动并准备进入襄阳。

就是这时,曹操在征战中,在9月26月把孔融杀了。征南行动急迫展开,正是刘备向南逃跑的时候。曹操从此急速南下,追杀刘备。在当阳急追把刘备打败。

我们知道孔融在北海为相时被黄巾农民军所围情势紧急,于是派太史慈向平原相刘备求救,刘备立即发兵解救孔融。

孔融还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曹操把调他到朝中,曹操能忍受陈琳把自己八代祖宗污辱,而不究,给高官。对喜好游戏,玩弄文字的游戏的人,就算孔融抨评时政,诗叶上文章锋利,简洁俊秀戳人,不会比陈琳厉害,但没有超越曹操文学成就,而且是正是曹操在征战中,那能痛下黑手,要杀也要杀在出征之前,不会杀在出征之中。通过公正知名御史郗虑公审判杀了孔融。郗虑是东汉未年相当正直之人即不拥汉,也不护曹。是个公正官员,保持职守的人,并不是拥护曹操的红人,是法律为原则的人。并不象当华钦王朗效力于曹操,最后位至三公。郗虑是个正直之人。

孔融于二O八年八月二十九日(9月26)以欲图不轨,诱汕朝廷,不尊起仪,招合徒众。将孔融父子公审处死。并株连全家,大家都没有去收尸,脂习埋了他们父子。曹操也赞赏并赐给谷百斛。

曹操评论说,世人多采其虚名,少于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司马彪评论,“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及高谈教令,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但能张磔网罗,其自理甚疏。租赋少稽,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司马彪是西晋史学家有《续汉书》比孔融晚几十年不会有太差错。孔融之死死于泄露消息才会如此。

孔融4岁就懂得让梨,为何最终反因“不孝”被曹操所杀?

因为一只梨,他成功当选东汉的道德模范,成为世人争相膜拜的学习典范,甚至于现在还活跃在小学课本上,孔融这只梨,不是一般的梨,而是圣梨神梨,万金不换的梨啊!

要知道,一般的四岁孩童,肯定是先挑大的,因为四岁孩童内心是真实的,他的想法会直接付诸行动,而不会考虑太多道德方面的东西。

年龄不过四岁的孔融,却懂得压抑人性,控制欲望,明明想要的偏偏不要,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他是被道德虚名绑架了,他活的太不真实了,因为时时刻刻都要装!这种个性,也为以后埋下祸根。下面这两则故事,对于孔融扭曲的个性,可推测一二。

故事一。孔融任北海相后,在路上看到一个男人在哭泣,走进一看,才知道这个人在给死去的父亲烧纸呢,孔融见这个人干哭不掉泪,而且精神状态似乎很好,丝毫没有憔悴的模样。于是就认定这个人孝心不纯,是假孝心,于是就将这个人杀了!

故事二。袁绍的儿子袁谭攻打北海,双方展开持久战,打了半年多,孔融的军队死伤殆尽,最后只剩下了几百人,眼看敌人就要攻破城池了。孔融呢,还兀自在城楼上方,谈笑自若,边饮酒边看书,仿佛置身事外一样,最后北海城被攻破了,孔融夹着尾巴独自逃跑了,老婆孩子成为俘虏。

当时的孔融作为孔子的后人,影响力还是很大的,无数文人骚客喜好与其交往。北海城陷后,孔融逃到曹操那,曹操待之如上宾。曹操以爱才著称,此举可充分展示爱才惜才的伟大形象,以吸引更多人才归附。

但孔融呢?他对曹操专权跋扈不拘礼法的行为,早就有所耳闻,自亲眼所见后,更是深恶痛绝。自此,处处与曹操对着干。

曹操儿子曹丕,乘乱娶了袁绍的儿媳妇甄氏,孔融就暗讽曹操与甄氏乱伦;曹操打仗粮食不够,下令全面禁酒,孔融带头违反禁令,工作日饮酒还不来上班;曹操要去打刘表,孔融就散布谣言说,此次远征必败。

最后,曹操忍无可忍,动了杀机。他令人给孔融罗列了罪名,基本上都是欲加之罪,罪名之一居然是“不孝”,真是令人大跌眼镜啊。这些“不孝”罪名,据说源于孔融的这些言论: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这些话真能出自孔融之口,孔融说这话的时候是谁听到的?又是哪个有心人故意记录下来的呢?怕都是些莫须有的罪名吧!

孔融4岁就懂得让梨,为何最终反因“不孝”被曹操所杀?

朋友们好,我是一个喜欢用哲学思考历史,用逻辑探索真相的人。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在历史的长河里遨游。

孔融4岁即以孝道闻名,为何最后却因“不孝”而死?

孔融真的孝吗?

“融四岁,能让梨”只是讲了他的一个美德,说他能尊敬和友爱兄长,并没有说他“孝”。

应该说,他是一个非常不孝的人。应为,比他让梨更出名的是他说的下面这段话: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翻译一下就是:父与子之间,哪有什么亲情?探求结果的本源,不过是情与欲的产物而已。母与子之间,又怎么论?也很简单,比如把一件东西寄放在瓦罐中,拿出东西之后,两者就不存在什么关系了。

这种言论,就是放到现在也不敢随便说啊,何况那种年代。

所以,曹操特别讨厌他,在加上曹操要整治“清谈误国”的现象,于是就把他杀了。

孔融死前还心存侥幸希望曹操放过他的两儿子,结果他的儿子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果然,一家全部被杀。

这样的人,在任何时候对国对家对社会都百无一用,死了一点也不可惜。

感谢朋友阅读,欢迎留言探讨、点赞和转发分享,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