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究竟多少度?为啥古人经常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中国酿酒史,有数千年了,不说唐明皇和杨贵妃泡在酒池的浪漫故事,但闻商纣王的酒池肉林奢华极的花天酒地,大臣(叔父)比干犯颜怒谏,竟遭剜心割目惨无人道般摧残的悲剧。

酒在古代很早已成为人们佐餐之具。酒肆林立,品牌众多。三国曹操,何以解忧,唯我杜康。民间可能家家都会酿酒,酒香不怕巷子深。

老家有个大伯,是个老酒迷,一日可以无三餐,但一定要喝三回酒。家里就是用很多大玻璃缸装满自酿的酒:多少米加多少水丶酒精等挥发。据说是祖传十八代的酒文化遗传。

老奶奶根据他的年龄增长,也与时俱进,在不断加水渗透,让他不知不觉地减少酒的浓度,还要让他感觉越来越好喝了。在他年高已犯糊之时,酒的浓度已大跌过半,他还是喃喃自语:"今早有酒今朝醉"。老奶奶听了都忍俊不禁:白开水还会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古代的酒究竟多少度?为啥古人经常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古人动不动喝几坛酒还不醉,这样的情况多见于史书记载和文学作品,说明可信度还是比较高得。实际上,这点不值得奇怪,且不说元代之前,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较低,就在今天,好酒量的人也不算稀奇。

比如之前我喝酒的时候,多的时候喝过大概有七八斤啤酒加半斤二锅头,当然中间少不了几次厕所。而我见过能喝的反而是一个女孩,可以说天赋异禀,有次喝酒喝了那种青啤十多瓶,这个量算不了什么,奇的是人家喝的气定神闲,厕所都不用上,只能说个人代谢功能异于常人。而能喝的人有次在一个节目上介绍一个酒神,是鲁豫主持的一个节目,那人可以一顿喝七斤白酒,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白酒,平均度数怎么也要四十度以上,古人喝酒小坛子也就两三斤的量,加起来也可以算是几坛子了。像名人里面,能喝酒的也屡见不鲜,比如最喜欢写酒的古龙大侠,他的作品里几乎每个大侠都爱酒,更有诸多酒量惊人的奇人异士。古龙大侠自身那个酒量也是骇人听闻,当年古龙大侠多数作品都拍成电影,他自己也是个编剧,他的酒量武行的壮汉见了都怕,据洪金宝回忆说古龙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们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龙的对手。也许正因为古龙喝酒太甚,所以英年早逝,让人可惜。再一个能喝酒的比如俄罗斯人,他们的酒量是普遍较高,高度难喝的伏特加,他们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么下酒菜什么的是不需要的。

说了现代喝酒的众生相,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算在今天这个人的体质,加上现在普遍较高的白酒度数,一次喝个几坛子酒都不算回事,何况是在一贯喜欢夸张的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里呢,这事不值得称奇。在元明清时代已经有了蒸馏酒,但是民间普遍流行的还是一般家庭式作坊酿造的酿造酒,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锅头成形于清中期,已经接近于近现代了。了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数,就会明白喝几坛子酒根本不是事儿。

我们古人善于发展技术,不注重理论研究,所以没有确切记录酒精含量的记载,对于酒的描述多是老陈醇香等不牵涉量化的词,根据古人酿酒方式的记载和相关遗址的挖掘,可以推演出古代人相当一部分酿酒跟今天家庭酿米酒的基本方式和理论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今天酿酒度数最低的可以算是酒酿了,算是一种米水混合物,超市里冷藏区经常有卖,有些小孩子也喜欢买来吃,过滤掉大米,可以算是一种酒了。有些地方再深度发酵过滤一下,可以做成度数更高的酒,我某次在一个人家吃过一次家庭酿的米酒,已经进行了深度过滤,清亮剔透,甘甜中隐隐有丝丝辣口,论度数比不上黄酒,甚是甘醇,我怀疑《水浒传》里武松景阳冈喝的透瓶香就与此类似。度数再高一些的就是花雕女儿红这样黄酒了,按照今天观点来看,一般十四度左右。再高一点的就是类似清酒这样的酒了,今天的度量来看也不会超过二十度。这几种酒涵盖了大部分都古代酿酒,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低度,酒的酒精度数一旦下降,其猛烈程度也会成倍下降。就好像今天有人可以喝十多瓶啤酒若无其事,但是二两高度白酒就会歇菜。

史书里记载的事情,肯定是要有代表性的,喝酒的人多了去了,不可能喝次酒就给记录下来,只有那些天赋异禀有海量的人,才有记载他喝酒的必要。至于文学作品里,一个人如果嗜酒如命又一喝就醉,这样的人设简直就是个废物啊,根本没必要浪费笔墨。要写的话就要写武松,写乔峰,写胡铁花,这些人物喝酒越多本事越大,这样读起来才痛快淋漓呢。

古代的酒究竟多少度?为啥古人经常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好像不喝酒就不能办事一样。所以从古至今,喝酒在我国饭桌文化上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当中看到武林好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动不动就是是几碗十几碗的喝下去,那么到底是因为古人酒量大呢还是古代的酒度数低呢?

说到古人喝酒,最著名的怕是武松了,三碗不过岗,武松喝了十八碗。不仅上山了,还打死了一只老虎,一战成名,至今都流传着武松打虎的故事。

为什么能喝如此之多呢?首先有两个方面跟我们现在有区别。

古代的计量单位和现在不一样。

我们知道,古代16两为一斤。而现在10两为一斤,这个计量单位上古代比现在同样是一两,但实际比现在要少了。

再者,古代常常说某某男子乃为八尺大汉。按照我们现在的一尺为33公分,那么八尺足身高有2.6米之多。

古代的人可能要比现在高一点,但也不会这么夸张。

根据古代的计量单位,时期不同,长短也不一样,到了明清一尺约为31厘米这样。之前到时在21--25厘米之间。

所以不能拿古代的一尺和我们现在的做衡量。

同样,作为其他用具也是一样的,同样的说法,可能要比现在的小一些。

(十六两秤)

古代酒水的度数很低,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我们知道,古代的酿酒工艺并不是很完善,跟现在的工艺根本没法比。 由于酿造工艺不一样,出来的酒度数自然不一样了。

我们现在的大多是蒸馏技术,而古代没有这个技术,用最多的还是酿酒,属于米酒的范围,不但度数不高,还带有米香的味道。

古代的酒通常都在十度以下,甚至在五六度这样,就跟现在的啤酒是一样的,所以,喝个几碗不成问题。

现在的人喝啤酒,能喝的也都在一件起步,十几二十瓶的都没有问题,下酒快。

所以,看似古人喝酒很厉害,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度数低,换成现在53度甚至六十多度的可能也喝不了多少。

因为酒文化的盛行,有因为度数低,所以古人才可以这么附庸风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酒逢知己千杯少”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侠游多少年”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太多太多,文人对于酒的痴迷,都留在了万千诗词里。

古代的酒究竟多少度?为啥古人经常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在6000年前人们刚刚摸索到关于酒的制作技术时,只会用发了芽的谷物去制作酒,所以大多都是粮食酒,以黄酒为主,度数非常低,甚至口味偏甜。秦朝以后,人们开始尝试用酒曲去制酒,制成的也是黄酒。

汉朝按酒曲和谷物的比例配方制酒,这种酒应该算真正的酒,度数10度——18度左右。

南北朝的时候,已有多种做酒方式,部分方式延续到现在。唐宋时期,比较盛行“女儿红”。似乎采用过里面的制作方式,称这种酒为“红酒”。酒度保持在18度以内的水准。

宋元时期,酒的制作有了大的突破,通过蒸馏手法做酒,有学者说,蒸馏的制酒方式便是元朝的开始。元朝时的酒和现如今的酒大体相似,但华夏人群喝的是度数非常低的清酒的。而且,虽然在元朝出现了高度数的酒,但人们仍然喜欢饮用度数低的酒曲酿酒,蒸馏而出的高度酒只有在宫廷内的重要场合才会拿出来,这些酒有的达50度。

明朝时期,人们依旧喜爱发酵的低度酒,蒸馏酒并没有得到普及。等到清朝的时候,满人统治天下,倾向于度数高的酒。蒸馏的酒已经普及,取代了发酵制成的酒。

由此可以发现,那些各个朝代有名的英雄或诗人,他们能一次喝下几十碗酒。其实并不可怕,因为这些酒的酒精度数都很低,一般人都可以做到。

古代的酒究竟多少度?为啥古人经常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在影视剧里及各种演义小说中,经常会出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情景,那一个个人头一般大的酒坛,里面装着满满的酒水,然后那些豪迈人物们喝着这些酒时就如同喝水一般,丝毫不见醉意出现。

在看到这种情节时,很多人都会先入为主地以为他们喝的酒跟现如今人们所喝的白酒一样,是酒精度数很高的酒水,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古人们大碗所喝的酒跟我们现如今的高度数白酒不同,排除少数古代真实存在的酒神之外,大多数古代人海饮一般喝下的酒其实是度数很低的酿造酒。

酿造酒

所谓酿造酒就是不需要经过蒸馏的酒,大家平常所接触到的啤酒、红葡萄酒、黄酒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出名的三大酿造酒。

经常喝啤酒、红酒、黄酒的人,都知道这类酒的度数有多么之低。

酿造酒一般被称为原汁酒,它是通过酵母把食物中的淀粉、糖分转换成酒精,最终才形成了我们所知道的酿造酒,因为保留了酿造食物的原本风味,酿造酒才被称之了原汁酒。

如果喝的是啤酒,想必现如今很多人都比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豪侠们要厉害。

仅就我所见,一个人能喝下半箱啤酒的案例就不在少数,更不用说诺大中华土地,酒量超凡者的酒量了。

蒸馏酒

蒸馏酒和酿造酒有所不同的是,它们比酿造酒多了一道工序,这道工序就是蒸馏。

而蒸馏酒的原材料非常繁多,例如高粱、大米、小麦、葡萄等等,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人用来做蒸馏酒。

然后这些食物经过发酵、蒸馏,就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蒸馏酒。

除了我们所知道的白酒之外,外国的白兰地、伏特加、朗姆酒等等都是高度数的蒸馏酒。

在喝这些蒸馏酒的时候,很多人就不能像喝啤酒一般豪气了,如果酒量不行,强行喝太多蒸馏酒的话,是有极大可能会丢掉性命的,现如今很多新闻案例就证明了这点。

蒸馏酒的历史发展

接下来我们再谈一下我国蒸馏酒的起源。

关于我国蒸馏酒的起源,很多人说是唐朝,但经过相关学者的考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宋朝。

是从宋朝开始,蒸馏酒才真正出现于我们的历史中的,最后经过多年的发展,蒸馏酒才在明清时期完全扩散在了全国各地。

我们现如今所看到的很多电视剧、历史演义背景大多数是在宋朝、明朝、清朝时期,在这些朝代白酒已经出现了,但并不意味着那些时代人们喝的就一定是白酒。

就如同白酒是我们的国酒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国内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喝低度数的啤酒、红酒。

以此类推,古代人们除了喝白酒之外,肯定也有很多接受不了高度数酒的人会选择去喝黄酒或者用酿造手法酿造出来的白酒。

在这种条件下,古代人喝好几坛酒都不会醉的情况就不会显得太过于离奇了。

所以说这就是古人经常喝好几坛酒也不会醉的原因,最主要还是古代人们所喝的酒度数低。

古代的酒究竟多少度?为啥古人经常喝好几坛都不会醉呢?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样,有着它自身的光辉篇章。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到上古时期,至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古代一些文人骚客很是爱酒,甚至说是无酒不欢,那么古代的酒有多少度?为什么喝酒能喝好几坛才会醉呢?

其实古人喝的是发酵酒,酒度不高,应该在10度以内!(由酒精杀菌作用决定),

先秦时代酿酒,兼用曲、蘖两种酒母,到了汉代,以蘖酿造的醴逐渐消失,汉人制曲,多以麦为原料,有大麦、小麦、细饼等多种酒曲。到唐代,酿酒技艺较之魏晋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出现了以大米为原料,直接由曲母培养而成的红曲,有更强的糖化力和酒精发酵力。度数达到8、9度上下。

北宋的时候采用了“连渣拌饭法”,把米蒸好了冷却后拌入曲渣,一年四季根据时令的不同放的酒曲或大或小,这样做可以使酒更醇,度数可以达到11-18度。技术落后的穷乡僻壤,酒品质估计差点,酒精度三五度的都有,跟啤酒差不多。怎么喝就看喝酒的场合和个人的酒量了。在宋末的时候,游牧民族把蒸馏技术传入我国,中国酒精度数越来越高。

我们现代人通常把酒作为一种实现功利的工具,却忽略了酒最本真的东西。古人把饮酒视为一种养身方式,酒有舒筋活血的功效,能促进血液循环,只要把量控制到恰到好处,对人的健康是有益无害的。

而现在人喝的蒸馏酒是将酒精进行提纯,酒度通常高达30到50度,所有问题应该回答了!

并不是古人的酒量比较大,我们看到电视剧或者文艺作品中很多豪饮者,对坛而饮,武松也有喝十八碗的经历,之所以这么喝,主要是为了解渴,而不是像现在的烈酒,越喝越渴,古代这么低度数的酒,喝个十碗八碗不算多吧,试想如果你喝的是醪糟,估计肚量大一点的都有可能喝十八碗!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千杯不醉的理由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