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没有引起将领们的兵变?

宋朝赵匡胤是在"陈桥"兵变中,被石守信等部下拥戴下披上龙袍的。

坐了天下后,960年4月昭义节度使李筠和11月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先后反叛,赵匡胤带兵都耗费巨大财力才平叛。

赵匡胤深知五代十国很多都是手握兵权的将领改朝换代。他深忧中和赵普商量对策。赵普建议,应收回将领的兵权,才能免于兵变。

赵匡胤才特地举办一酒宴,请石守信和王审琦等老将,赵匡胤开诚布公讲出了心中疑虑,石守信等人一听就慌忙下跪:"皇上,我等忠心耿耿,决无异志!

赵匡胤似也感动地:"众爱卿,平身"。

赵匡胤情深意长的说:"我愿与爱卿共富贵。今后,你们每人置一大块房产田业,享尽荣华富贵,我还要和你们做亲家,永不猜疑!"

就这样,石守信等功勋老臣都一一交出兵权,去各地庄园过上豪华生活。但各自做为地方禁军职务,为皇上把关。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大大加强了大宋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基本上实现了政权统一的状态,为经济丶文化的良好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没有引起将领们的兵变?

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能成功地杯酒释兵权,而没有引起将领们的兵变?

杯酒释兵权的过程

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坐不上皇帝这个宝座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现在每晚都睡不好觉啊"

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

宋太祖继续说:"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

石守信

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穷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多置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

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为何宋太祖赵匡胤不用擅杀功臣,只通过一顿酒宴就成功解除了将领的兵权,而没有引起大的兵变呢?

1.宋太祖赵匡胤的个人威望和魅力。赵匡胤跟随后周世宗柴荣四处南征北战,因功不断升迁,做到手握兵权的殿前都点检,有着雄才大略和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石守信等将领都是心甘情愿奉其为主,宋太祖有很多强硬的办法收缴兵权,但他并没有做,而是坦诚相对,把心中的问题说出来,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将领主动交出了兵权,避免了五代十国藩镇日后割据做大的局面。

与赵匡胤结拜的义舍十兄弟

2.石守信等人是骑虎难下,不得不从。赵匡胤已经把话挑明了,而且赵匡胤掌握了当时最精锐的禁军部队,说白了兵权不交也得交,现在赵匡胤基于兄弟间多年的情谊,没有撕破脸,而是给了承诺与好处,让他们知难而退谋求善终的结局。如果他们不想交出兵权,估计赵匡胤要重走杀功臣这一条老路了。

掌握精锐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

3.石守信他们肯知难而退,保全自己和子孙后代。说白了这些人当初奋勇杀敌,建功立业,也是想着日后的荣华富贵。既然已经被皇帝猜疑了,不如就此知难而退,毕竟保全自己个家族最重要。而赵匡胤也是信守承诺,保全这些人以及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各取所需,他们也就没必要再去造反。

总结:杯酒释兵权对双方来说都是双赢的局面,赵匡胤收缴回了各地节度使的兵权,加强了中央对军权的控制,解除了宋朝开国之初的潜在威胁。石守信他们虽然失去了兵权,但得到了荣华富贵,保全了自己和家族。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没有引起将领们的兵变?

一碗高沫儿聊历史,今天咱们来聊一聊宋太祖的请客艺术。

后周显德七年正月,东京汴梁东北陈桥驿中,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大戏。

戏中主角,时任后周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在一干手握重兵大将的拥立下,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宋天子。

所谓屁股坐的位置决定脑袋里的思维,上位前生怕手底下的弟兄掌握的兵少,成功上位之后只恨将领管的兵太多。

由此引发出一场流传千古,知名度仅次于“鸿门宴”的酒席,就是“杯酒释兵权”,一顿酒下来,开国大将们纷纷放弃兵权,回家种地抱娃子,享受生活去了。

历来开国之君对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问题都是非常头疼,小心翼翼操作的。而咱们的赵官家请人吃了顿饭,就将问题解决了,和风细雨没有一点反弹。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下面咱们就试着分析一下。

第一、自身战功卓著镇得住

赵匡胤出身官宦世家,父亲赵弘殷就是一员猛将,从小受家庭熏陶,兵法武艺无一不精。

21岁刚开始从军就跟随时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征讨割据陕西自称秦王的李守贞,初上战场便屡立战功,受到郭威的器重。

三年后郭威在澶州“黄袍加身”建立后周,此后被郭威看重的赵匡胤,被安排到唯一的皇位继承人,时任开封府尹的柴荣手下。

后周世宗柴荣在位的六年见,赵匡胤征伐北汉、三征南唐,北伐契丹,从一个小小的军使积功升为殿前都点检。

柴荣是史学家公认的明君,能在他手下仅用六年时间,积累战功从开封府马直军使成为殿前都检点(相当于中央守备区司令),由此可见赵匡胤战斗力之强悍。

而且石守信、高怀德这些将领多是跟随着他南征北战的。

所以面对这帮骄兵悍将时,赵官家“罩”得住。

第二、已经有了前车之鉴

在赵匡胤称帝的建隆元年,昭义节度使李筠、成德节度使李重进相继发动叛乱,但很快叛军就被击败,二人皆自焚而死

紧接着建隆二年,罢黜慕容延钊、韩令坤的兵权,仅保留节度使的虚职。

不到两年时间四位统兵大将,两人身死、两人被罢。

这些发生在眼前的例子,参加酒宴的将领们内心的压力可想而知。

第三、运用了心理战术

酒席宴前,先是一番忆苦思甜,将宴会气氛充分带动起来,每个人都心情轻松愉快。

紧接着说出自己的忧虑,点出担心自己皇位不稳,虽然你们都是忠心耿耿,但难保你们的手下不去想搏一个富贵,给你们也来个“黄袍加身”。

这种趁人不备突然袭击式的方式,很符合心理学的谈判技巧,直接就击溃了众人的心理防线。

结合刚刚处置过的李筠、李重进等人的例子,此时的赵匡胤已经完全占据谈话主动权

随后一番良苦用心的金银富贵换兵权的教诲,心神被夺六神无主的众人这时能做的也只有唯唯诺诺,拥护官家了。

反面教材警示,自身威信又高镇得住,又煞费苦心地运用了心理战术,这一系列的组合拳下,一帮骄兵悍只得将俯首交权,由此看来,赵匡胤针对收回兵权的操作,也是很废了一番心思的。但是这番心思没有白费,大宋开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没有屠杀功臣的朝代,“杯酒释兵权”成为一个正面典型为历代史官所赞誉,传唱至今。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的一点浅见,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共同讨论,谢谢!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没有引起将领们的兵变?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历史上开国皇帝对待功臣主要有几种方式,一种如刘秀、李世民封官进爵的同时,依然委以重任。一种如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以绝后患。而宋太祖赵匡胤采用的是用荣华富贵换取武将兵权的方式来保证政权的稳定。这种方式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那为什么这些手握兵权的将领们甘愿交出手中的权力,而不起兵反叛呢?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

一、赵匡胤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皇帝手里夺得皇位后,就开始了南征北讨的过程,逐渐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建立了新的统一王朝-宋朝。此时的赵匡胤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声望达到顶点。这种情况下,武将们自然也是心怀敬畏的,反叛的心思是没有滋生的背景的。

二、赵匡胤本就出身武官,熟悉军事,后周时期就长时间执掌禁军。在国家统一的过程中,赵匡胤经常御驾亲征,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军事指挥能力得到了众将领的一致认可。这种情况下,不管哪个将领有反叛的念头,估计都得掂量一下自己的能力够不够和赵匡胤掰掰手腕,这样一想反叛的心思应该也就没有了。

三、武将们跟着赵匡胤打天下,出生入死建功立业的目的,其实主要还是希望获得显赫的地位,享受荣华富贵,恩泽子孙后代。现在只是交出兵权,依然还有显赫的地位,家族永享富贵。其实已经达到了将领们的目的。现在赵匡胤要收回兵权,众将领虽然不是十分愿意,但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选择一个当下对自己最合适的就可以了,所以众将领也就顺势交出了兵权。

由此可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是一个公平合理的交易,双方各取所需,赵匡胤收回了兵权,众将领也得到了富贵,回家安享幸福生活。而赵匡胤的威望和杰出的军事才能,让将领们也不敢存有叛乱之心。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没有引起将领们的兵变?

没有人愿意放弃到手的权利,如果这些人比较多,按现在的说法就叫“既得利益集团”。

历史上的开国之君为了权力的集中,都会对功臣进行流血的镇压!

但宋太祖则不然。太祖经历过五代十国的战乱,戎马一生,深知战争带给老百姓的伤害。而最后被手下所逼不得不(演戏而已)穿上龙袍才当时皇帝的。所以他内心对武将是提防的。

称帝后,太祖不顾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就着手剥夺武将的兵权。通过一系列操作,将领们的兵权被慢慢削减,等“杯酒释兵权”的时候,太祖已经将大部分兵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那么,被剥夺兵权的将领们为什么不反抗呢?有3 个原因:

1,太祖言而有信,深受大臣们信任。太祖答应赏赐给他们丰厚奖励,可以安享晚年。

2,将领们也就是顺水推舟而已,实际兵权削弱,谁都没有力量与太祖相抗!

3,说都有亲戚朋友是老百姓,不发生战争,可以减少老百姓的苦难。

杯酒释兵权,是历史上开国皇帝处理功臣派最温柔,最有智慧的手段。既避免了残暴血腥的屠杀,又兵不血刃顺利的收回了兵权!

探秘历史事件,点评历史人物,更多精彩与您分享。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没有引起将领们的兵变?

首先,主少国疑的情况下,将军和大臣对于朝廷的心态更多的是对与先帝的思念和对于先帝恩遇的回忆。是因为先帝的原因,才忠于幼主。可是,赵匡胤也是在柴荣身边鞍前马后多年的一级将领,官拜节度,显赫一时。更说得严重一点,赵匡胤是武将们的统帅,柴荣是武将们的君王,这是一个主管领导和大领导之间的关系。武将们对于赵匡胤的威信也是深深拜服的。所以,当柴荣驾崩之后,柴宗训不过黄口小儿,没有任何突出过人的才能显现。武将对于他根本就谈不上敬畏,所以当赵匡胤登高一呼,将领们也就接受了这个事实。而一旦政权稳固,对于赵匡胤一个成年君主而言,他的威信就是统治的基础,而将领没有足够的威信,就只能是甘居人下。即使是杯酒释兵权后,将领们也无法反叛,因为没有主心骨,没有足够的能力问鼎天下的局面,所以还不如交出权力,退居二线,反而可以保证荣华。

其次,五代乱世,政权更替频繁。大臣的忠心观念早就已经随着政权的更迭而消磨殆尽,先后仕宦三朝四朝者大有人在。这种情况下,大臣对于君王的审视会更为细致。将领们对于赵匡胤既有君臣之义,又有同袍之情。举兵造反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马上就会被打成逆贼。所以,见惯了血雨腥风的大臣们自然会审时度势,识时务者为俊杰,保住难得的平安。

第三,将领们和赵匡胤大多相识多年,对于他的人格有明确的了解,相信在他们交出兵权之后,赵匡胤会兑现承诺,起码会保证他们的全家平安。所以,他们也就不会再有反叛之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