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出身那么低,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帮他?

首先,刘邦虽不是一方豪门,却也是地方老大。官大官小不说,可县官不如现管。刘邦经营一个亭长,在方圆百步之内也是受大伙拥戴的一个响当当人物。

当地一个土老财办宴席,按照风俗以红包大小坐位子。可老刘只拿了一张白条大摇大摆坐上了大位。土老财没话说啊,他是此地亭长大人。

不是说刘邦小气,可他的薪水都和哥们喝酒打牌用掉了,实在也拿不出手啊。

我早就说过,亭长所管的的就是驿站丶酒家和棋牌室,刘邦在这里迎来送往的县中刀笔小吏萧何丶曹参和各路小贩樊哙丶夏侯婴和吹鼓手周勃等人,在江湖上也自有宋江般义士名声。

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纷纷响应。萧何和曹参等人杀了县官也走上造反之路。两人无伟略胆魄去领导义军,却想到了亭长刘邦。刘邦这才幸运地成了一县指挥官。

刘邦依靠昔日众弟兄,一步一步踏上了反秦之路,等到投奔项籍时,已成了一员大将。率军首先攻入秦都咸阳,已经成为与项羽比肩的风云人物。

小亭长一跃而为汉中王,最后还灭了项羽做皇长。

刘邦出身那么低,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帮他?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刘邦出身那么低,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帮他?

刘邦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人物之一,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了不起的王朝,对他顶礼膜拜的人不在少数。因此研究刘邦成了中华民族很多人的一个嗜好。

题主问:刘邦出身那么低,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帮他?

这也算是研究刘邦的一个命题吧!

对于这个命题,山野老人以为刘邦出身低是事实,至于是不是有很多人愿意帮助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从史料看,真心实意帮助刘邦的人并不多,为什么这样说呢?

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起义之前的刘邦,身边只有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人物。

早年的刘邦实际上就是一个好吃懒做的社会无业游民,这时跟在刘邦身边的也只有几个如刘邦一样毫无社会地位的底层百姓。如樊哙是杀狗的,周勃是吹鼓手,夏侯婴是赶车的,任敖是狱卒,卢绾是刘邦的跟班,曹参与萧何也只不过是县衙门的官吏。

刘邦用江湖上的那一套笼络这些人。

这些人成天跟在刘邦身后唯一的原因是讨酒喝。

跟着刘邦讨酒喝,不需要自己花钱,酒足饭饱之后拍屁股走人,剩下的事情刘邦处理。

刘邦的处理方式是记账。

然后留下一句话:“现在没有钱,等到有钱后还钱给你。”

店主大多是女的,拿刘邦没有办法。

沛县有钱人,有地位的人是与刘邦不来往的。

如雍齿与王陵,都是有钱人,他俩就看不起刘邦,不与刘邦来往。

沛县县令也不与刘邦交往。

二,起义之后的刘邦,身边多了几个名声不好的社会人物。

刘邦起义后,除了原来那班人马外,也添了新人。但这些新人也是名声不好的人物!

第一个投奔刘邦的是张良。

张良除了贵族后裔这个落魄身份外,其实张良就是一个恐怖分子。

张良曾经计划刺杀秦始皇,失败后,成了盲流。

第二个投奔刘邦的是郦食其。

郦食其是村里的看门人,自称“高阳酒徒”。

接着介绍自己弟弟郦商与刘邦入伙,因为此时郦商手里也有几千号人马。

之后,先后有韩信、陈平、叔孙通等人入伙刘邦。

韩信除了好吃懒做外,就是找不到如意的东家。

韩信先是跟着项羽混,得不到重用,不得已才来投奔刘邦的。

陈平的名声比韩信更差。

陈平在家调戏嫂子,出门后,先是跟着魏王混,之后跟着项羽混,最后才投奔刘邦。

初来乍到的陈平,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被刘邦的老友周勃等人集体联名举报。

好在刘邦看重的是人才,才让陈平留了下来。

叔孙通是个投机分子。

跟随刘邦后,先是向刘邦推荐鸡鸣狗盗之徒,因为这些人不怕死,打天下需要这些人。

刘邦登基后,才向刘邦推荐自己的门生。

刘邦身边的人不多,所以管理这些不多的人物就比较简单。

刘邦管理这些人物仍然是江湖上的那些做法,就是奖罚分明。

建立了功勋,奖励你一个国家都在所不惜。

如韩信,占领齐国后,想在齐国做个代理齐王。

刘邦就让韩信任齐国国王,除掉代理两个字。

刘邦这样做,留住了贪财的韩信。

韩信也没有让刘邦失望。

刘邦的大半个江山都是韩信替他打下的。

之后,又有彭越与英布加入了刘邦的行列。

彭越是个渔霸,英布是个囚徒。

总而言之,刘邦身边不但有本事的人不多,而且都是些名声不太好的人物。

三,登基之后的刘邦,身边也只有几个人物发挥了作用。

刘邦登基做了皇帝,真正发挥作用的也只有那么几个人物。

第一个是陆贾。

刘邦登基后,陆贾对刘邦说:“治理国家得靠文化移风易俗!”

刘邦把陆贾臭骂了一顿!

刘邦说:“你老子我是马上得天下,诗书有个屁用!”

陆贾说:“陛下马上能打天下,马下不能治理天下,秦始皇的教训近在眼前。”

于是,刘邦采纳陆贾的建议,重视诗书的教化作用。

第二个是叔孙通。

刘邦坐天下后,跟着刘邦打天下的那些人物,在朝堂之上,没有一点规矩,让刘邦头痛。

叔孙通说:“陛下,我帮您训练朝仪,让这些没有规矩的功臣俯首帖耳。”

刘邦同意了叔孙通的建议。

叔孙通训练朝仪后,使那些野蛮惯了的功臣上朝有了规矩,让刘邦尝到了做皇帝的尊严。

第三个人物是萧何。

萧何整理秦朝法律,重新修订了汉朝的法律,使刘邦治理天下有了规矩。

张良在刘邦登基后,云游四方去了!

陈平跟着刘邦征剿不听话的诸侯王。

至于如何治理天下,史书上说刘邦是利用黄老学说,这只不过是为刘邦贴金。

刘邦那些人哪里懂得黄老学说,一定要说刘邦是无为而治,不如说是放任自流。

刘邦得天下后,经济发展迅速,不是刘邦治理的功劳,而是刘邦不治理的功劳。

那时的社会经历动荡之后,恢复了平静,天下百姓都希望安居乐业。

刘邦的政府不理会天下百姓,天下百姓正好一心一意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生产,所以让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再加上刘邦不断减税,百姓生产积极性更高,由此才促进了农业生产。

综上所述,刘邦得天下,而且创建了一个伟大的王朝,并不是有很多人愿意帮助他,而是刘邦顺应了潮流,给了少数几个有本事的人施展才能的舞台,才使刘邦战胜项羽,创建了一个伟大的王朝!

刘邦出身那么低,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帮他?

先秦到秦朝时期,人们在选主公的时候,一般都只会选帝王将相及贵族出身的人,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有主公的样子。乃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为了积攒人气,招募大家入伙,陈胜、吴广都不敢说是自己在当主公,而是把扶苏、项燕这两个早已去世的贵族出身的人提出来当主公。直到后来,他们的声势变得很大以后,才敢说自己就是主公。

不过,当陈胜、吴广亮明身份,表明自己就是主公以后,他们所得到的支持就没有之前多了。尽管陈胜已经称王,但是反而拥戴他们的并不是很多。包括武臣等很多人都背叛了陈胜,而且陈胜最终还被自己的车夫给杀掉的。

(陈胜吴广起义)

假设陈胜当年继续打着扶苏和项燕的旗号打下去,而不是自己急急忙忙就走到前台,说不定他们最终就成功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那时候的人,都只相信帝王将相及人家出身的人,才是能够当主公的。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绝大部分主公也都是帝王将相及贵族后人。

比如,项羽是贵族之后,田广是贵族之后,魏豹是贵族之后,赵歇是贵族之后,韩王信是贵族之后。六国的那些后人,除了项羽以外,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本事,但是他们却都能够拉起数量庞大的队伍,称霸一方。若不是后来遇到项羽,韩信这些能征善战的人,三两下就把他们给灭了,说不定他们会形成很大的气候,重新恢复春秋战国时期的样子。

总之那时候的人,在认主公的时候,基本上都只认帝王将相及贵族之后。

但是有一个人,却自始至终都得到大家的认可,并且他的队伍还越来越大,这就是刘邦。要知道,刘邦并不是贵族之后,他也没有像陈胜、吴广那样,拉一个贵族之后出来撑场子。刘邦并没有这么宣扬,可是他却获得了老百姓的支持,他的队伍也变得越来越大,最终还夺得了江山。那么,为什么这样的规律,在刘邦这里就不成立了呢?刘邦究竟有什么样的本事呢?

(刘邦)

很多人可能认为,这是因为刘邦尊重人才,喜爱人才,很多人才在刘邦那里,能够获得重用。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刘邦一生并没有像曹操那样,提出过“唯才是举”的口号。并且他似乎也并不重用人才。他除了特别喜欢张良以外,也就没有他更喜欢的人了。我们所得到的历史记载,大都是刘邦不喜欢人才的信息。比如郦食其前去投奔他的时候,他就对他一通嘲笑。还有很多儒生,去投奔他的时候,他也瞧不上这些儒生。看见他们戴高帽子,就把他们的高帽子取下来,在上面撒尿。有人认为他这是不喜欢没本事的假人才。但是,一般老百姓怎么知道真假呢?只能看出刘邦不重视人才。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韩信,他一直不重视韩信,最后虽然拜韩信为大将,不过是他已经走投无路,没有办法,而萧何又不断向他推荐,他才这样做的。这多多少少有点“死马当活马医”的味道,本身并不表明他认可韩信是一个人才。

当然了,也不能说刘邦就完全不重视人才。但刘邦重视人才,基本上是看这个人是否脾气相投。比如陈平有“昧金盗嫂”的行为,这样的人,和他脾性相投,所以他才会喜欢他。

但是,刘邦真正要聚集人气,与刘邦重不重视人才关系并不是很大。我们现在所谈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普通老百姓也会跟随刘邦的问题。因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他们所要跟随的主公,只能是帝王贵族及其后人。刘邦那一点,吸引了普通老百姓?

(韩信)

我认为,刘邦能够获得普通老百姓的认可和跟随,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刘邦最先攻入咸阳,灭掉秦朝。刘邦最先攻入咸阳灭掉秦朝,那么刘邦就是取代旧朝廷的那个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再加上义帝当年说过,谁要是最先攻入咸阳,就封谁为王。两方面的原因,刘邦自然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而项羽不认可他,却又得到了老百姓的同情。

二是刘邦多次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刘邦多次对外宣称,自己身上盘着龙,宣称自己曾经斩白蛇等等。这些东西在那个时代是很吃香的,因为那时候的人,都认可“君权神授”的道理。所以大家都会跟随他,这也是刘邦能够吸引普通老百姓一直跟随他的重要原因。

三是刘邦后来打仗胜率越来越高。事实上,最初跟随刘邦的人,因为在刘邦打败仗的时候,尤其准备到汉中去当汉中王的时候,很多人都走了。到了后来,刘邦打回中关中,气势上来了,与项羽划定鸿沟为界了,他的人气又起来了。由此可见,刘邦能不能够积攒人气,主要还是看刘邦自己能不能打胜仗。

(参考资料:《史记》等)

刘邦出身那么低,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帮他?

帮他的那些人很多出生还不如他呢,比如樊哙是屠夫,萧何是县吏,陈平算是二混子。再说刘邦会包装啊,又是妈和龙睡了,又是斩白蛇还是能忽悠一些人的。更重要的是,穷有时候并不影响人的人格魅力和领导力。

刘邦出身那么低,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帮他?

起家班底:樊哙屠狗的,周勃农村大席里放歌的,夏侯婴县政府小车班司机,曹参县监狱狱警,萧何县政府秘书长。

就这些你感觉能被项羽之类贵族看上吗?

其他核心人才:张良的老领导韩王成是被项羽弄死的,韩信给项羽当了两年卷帘大将。

刘邦出身那么低,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帮他?

韩信曾经对刘邦分析过项羽的性格,他说:“项羽这个人,外表看上去性情温和、彬彬有礼,而且心地善良。属下的将士有人生了病,他甚至可以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食用。但是到了关键的时候,要给人加官进爵了,项羽却变得吝啬起来,把刻好的官印拿在手里把玩着,都磨得没了棱角,还是舍不得给人家。”

这也就是说,项羽虽然是个好人,但是他只会行“妇人之仁”,只会在小恩小惠方面显得慷慨,在关键的、重大的利益面前就舍不得与别人分享了。他不肯放手提拔手下的将领,将领们跟着他混,都觉得没有出头之日,这样一来,项羽身边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了。

而刘邦不同,刘邦可是敢于出血,敢于投资,舍得孩子去套狼的主儿。韩信这么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刘邦看他真有才华,立马就登坛拜将。

后来,韩信立了战功,向刘邦提出想当个“假王(二等王)”,刘邦哈哈一笑:“当假王有什么意思?要当就当真王。”立刻就封韩信为齐王。

正是因为刘邦舍得血本,所以韩信就心甘情愿地为刘邦卖命。

后来大臣王陵也评论刘邦说:陛下你待人经常很没有礼貌,还经常戏弄、侮辱别人。但是到了关键时刻,你是真敢出血,真敢封赏。这样一来,大家还是愿意跟着你干。

因此,刘邦手下谋臣猛将如云的奥秘自然就一目了然了。刘邦就像是一个慷慨的大老板,只要是他看中的人才,公司的原始股大大方方地就无偿赠送;项羽就很抠门,对手下的人才只肯给点死工资,最多加点奖金什么的,所有的股份都死死地攥在自己手里。

如此一来,刘邦手下的文武将领们就都会有一种归属感,都会把刘邦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刘邦的事业自然就兴旺发达;而项羽手下的人显然会始终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打工仔,不会全身心投入到公司的业务之中,项羽的公司当然就无法做大做强了。

所以,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你想让别人为你卖命,那你一定要拿出足够多的钱来买才行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