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爆发黄巾军起义,刘备会不会一辈子卖草鞋呢?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造就了皮鞋匠丶流浪汉和屠夫桃园三结义,让刘备平步青云踏上了出将入相丶开创了蜀汉政权。
没有汉末黄巾军起义,就可能没有刘备的什么事,专心从事着小买卖,来养家糊口。就是一代枭雄曹操,也轮不到把持朝政,更谈不上“挟天子以令诸诸侯"。
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官僚体制下,当时选抜制是"举孝廉",都是曹操这样有一定背景的豪门出身。像刘备这样的小人物,没有靠山丶没有财势,是很难被选上的。
刘备虽然也是皇家后裔,但家族没落早已沦为弱势群体,特别是没有父亲的孩子倍加艰辛。他曾读于名儒卢植门下。只因卢植早被朝廷任用,刘备年纪尚小,还没在社会上有任何建树让恩师关注。
直到朝廷发布勤王令,卢植带兵勤王,才让刘备燃起了人生希望,结识了关张一同勤王,这才就有人生转机。没有卢植和勤王令,没有关张的肝胆相照和鼎力扶持,刘备也许永远还是在路上吆喝"买草鞋了!"
历史有时是偶然的,但又是必然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如果没有爆发黄巾军起义,刘备会不会一辈子卖草鞋呢?
即使没有黄巾军起义,刘备的能力出色,一样有机会出头。
东汉时期还没有科举制度,一个人想当官,要么是群国等地方政府向朝廷举荐,要么就是朝廷直接征召名士为官,要么就是被高级官员聘为佐吏,最后一条就是军功。
而刘备因为年幼丧夫,导致家中贫寒,所以少年时不得不和母亲贩履织席为生,家境贫寒,早年也没什么名气,历史上是靠着镇压黄巾军起义才得以出仕,因此看上去似乎没有黄巾军起义,刘备就只能默默无闻一辈子了。
不过实际上刘备的出身并不低。他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祖上世仕州郡,累代为官。像他的爷爷刘雄就当过东郡范县的县令。
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虽然到东汉末年的时候,汉室宗亲遍地都是,刘备已经是远支,更加不值钱,祖上也没出过什么大官,但是显然也不是什么普通的草民,可以算是寒门,也就是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出身。
凭着这个出身,加上族人的资助,刘备得以拜名士卢植为师。刘备读书并不认真,倒有几分声色犬马,因此他学问如何不好说。但是在卢植门下他还是得以结识了不少有身份的人,比如说后来给他帮助不少的公孙瓒就是其中之一。
公孙瓒的门第比刘备要高不少,不过他母亲身份地位,影响了他在族中的地位和仕途,开始只能当书佐这样的小官。后来靠着岳父的资助,才得以拜卢植为师。大概因为同样出身低微的原因,所以公孙瓒和刘备关系很好,亲如兄弟。历史上刘备也是靠着公孙瓒的提携,才得以成为众诸侯的一员。
(公孙)瓚深与先主相友。瓚年长,先主以兄事之。
而公孙瓒学成以后,因为其上司太守刘其犯事被发配交州时,公孙瓒慨然冒死随行跟随左右服侍而名噪天下,一举成名。后来被举孝廉,并出任辽东属国长史。此后公孙瓒在边境上和鲜卑、乌桓等部落作战时屡建战功,步步高升,最终成为镇守边疆的重要军事将领。
刘备读书虽然不咋样,但是善于待人,又喜欢结交豪侠,很多人喜欢和他结交。加上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人的资助,他也是纠结了不少豪杰之人,关羽、张飞很可能就是这个时期跟着他的。
(刘备)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其实从这里就看出,刘备早卢植门下毕业以后,就不是靠贩履织席为生了,而是有了一定的名气和自己的事业。
而且刘备也不是一个甘于寂寞之人,如果没有黄巾军之乱,他肯定不会在家乡带着这么多豪杰荒废度日,很可能去投奔公孙瓒。
公孙瓒和刘备关系本来就好,自己在边疆又需要用人,当然会接纳刘备,并让他在自己手下帮忙。而从后来历史看,刘备带兵打仗还是非常出色的,在边疆地区靠军功混一个出身并不难。
另外从历史上刘备在当安喜县县尉时鞭打督邮以后弃官而逃,却还能跟着都尉毌丘毅去征讨贼寇,再次以军功出仕看。他和老师卢植的关系可能也不错,不然一个小小的县尉犯事以后也不可能这么轻松再次复起。
因此刘备在仕途上还能得到卢植的帮助。
自己有能力,又有公孙瓒、卢植的扶持,即使没有黄巾军起义引发东汉末年的乱局,刘备在相对太平的环境下没法和历史上一样混得风生水起,但是搏一个出身还是不难的。
更何况东汉末年的社会矛盾极多,即使没有黄巾军之乱,也难逃乱世之局。刘备一样有机会出人头地。
如果没有爆发黄巾军起义,刘备会不会一辈子卖草鞋呢?
东汉王朝:朝廷内部交替专权、轮流坐庄,动不动还搞皇帝一把;世家大族把持着国家命脉,阶层固化严重。乍一看,和某个小国颇有几分神似。
汉朝的选官制度,采用的是察举制和征辟制并用。察举制是依靠地方官府、世家高门,向朝廷推举人才;征辟制度是朝廷、州郡向下征召人才。
无论是哪种方式,最终的决策权都在既得利益者手里。这份雨露是很难滋润到刘备这个落魄皇族身上的。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
黄巾之乱,是用外力打破了汉王朝的稳定局面。原本的地方豪强纷纷“要求进步”,从而带来了大量的人才需求。但即便是在《九品中正制》施行之下,还是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
直到隋唐以前,寒门弟子想要出人头地的难度,是现代人不可想象的。即使在爆发黄巾之乱的情况下,刘备的咸鱼翻身,也是多种力量综合的一个结果。
黄巾之乱,导致原有体系坍塌;好歹占了一个皇族的出身;求学之时接触到高规格的社交圈;拉拢到足够的人才资源;关键时刻,往往能够狗屎运爆发。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黄巾之乱给了刘备咸鱼翻身的机会,但如果不是他自身的能力、运气出众的话,恐怕就算想安心的卖草鞋,都求之不得了。
就拿开头所说的某个小国来说吧,几年前做过一个调查,收到的结果是这样的:
如果回到两千年前,刘备遇到的困境,要比这个还严重许多。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黄巾之乱是给了他一个机会,但却不是决定性因素。要不然刘姓皇族百十万,为啥成功的仅他一人而已。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刘氏基因里可能镌刻着不服输的品性和逆天的运气吧。
刘邦以区区亭长之身,逆天翻盘项羽;刘秀是个宛城卖粮的穷小子,运气却逆天到被称为“位面之子”;刘备半生潦倒,却能成为三国巨头之一。
“君子藏器於身,待时而动”,修炼好自己的能力,才能应对局势的变化。单纯地把刘备的成功,归功于黄巾之乱的话,只能说有些偏颇了。
如果没有爆发黄巾军起义,刘备会不会一辈子卖草鞋呢?
没有黄巾起义,还是会有军阀混战。汉灵帝就非常忧心世家大族的势力,于是推行州牧制度,不再选拔官员而是拿出来卖……他试图用这些方法改变世家控制地方,垄断人才的现状。但是后来证明这些都失败了,世家门阀还是推翻了他的王朝。刘备并不是靠镇压黄巾起义发迹的,他依附于各个地方势力,最后得到隆中望族——诸葛亮的加盟才开始崛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