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明没有遭遇小冰河期,明朝是不是能持续到下一个百年?
即便没有小冰河期,明朝依然撑不下去。
因为明朝末年遭遇的问题与其它朝代有些不同——来自草原游牧民的威胁,瓦剌蒙古之类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让大明王朝逐步解决。
女真之类的问题在崇祯朝之前虽然已经初露狰狞,但并没有达到心腹大患的地步,只是纤芥之疾。对于东北地区政治掌控力的缺失才是老奴造反并坐大的根本原因。说到底是明末政治的混乱。
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借口起事,我们可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小冰河期里,这个家伙照样拉起了一个帝国王朝。
努尔哈赤收拢了辽东的女真族人,作为核心力量。他一面派人去山岭里捕获野女真,一面攻打汉人城市和屯堡获取人口和粮食。短短的时间努尔哈赤就完成了滚雪球样的成长,并开始统治那些被他控制的区域。
像沈阳这样的地方并没有随着女真人的控制而衰落,反而在所谓的小冰河期里该吃吃该喝喝该干嘛干嘛,甚至有了新的发展。
再看大明这边,崇祯末年已经是一手烂牌打的更加稀烂,崇祯皇帝并不懂得从本质上分析问题,或者它简单的回避了这些令他无从下手的问题,想转到更务实的处世态度上来。
其结果就是,他越做事,事情就越发的糟糕,刚愎自用的崇祯自从杀掉魏忠贤,废掉厂卫之权后,似乎也没有得到清流集团真正的忠心。人人都把皇帝当傻子,宣扬着迂腐文人那些行不通的所谓良策。
同样是文人,毛文龙在辽东绝地中硬生生打出了一片天地,而鼓唇弄舌,夸大其词的袁督师,却耗费了明朝天文数字的钱款,打造了一支只敢在城里龟缩放炮,坐看后金从城外拉走几十万百姓无动于衷,事后捡了几个人头还敢报捷的关宁军。
结果毛文龙还让袁崇焕杀了,事发之突然连毛文龙帐外的干儿子亲兵都没反应过来。崇祯皇帝这个时候应该对袁蛮子的为人已经醒悟,但刚愎又鸵鸟的性格让他,硬是熬着看了一场袁崇焕导演的“野猪皮上京”的年终大戏,才干掉了袁蛮子。
这个时候已经晚了,大明的巨量金钱和力量都扔进了辽东这个无底洞,收回的回报却极为可怜。皇太极只把那些堆满了给养装备的城池要塞当做予取予夺的ATM机。而柜台后全身武装却瑟瑟发抖的柜员他也不准备放过。这些人只要换个体制,立马就能变成陷阵先登的勇士。
边塞成了黑洞,这个黑洞因为天子守国门的策略,离得首都又特别的近。如果按照正常的战略,大明应该早就要启动他们的备胎——南京朝廷了。
南京朝廷和北京朝廷别无二致,文物官员齐备。从宰相到最低级的文官一应俱全。但它未启动前,只是个养老混日子的地方,所以没有官员希望自己的仕途断送在这里。
可刚愎自用,满脑子迂腐的崇祯显然不想放弃北京,他忠实恪守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信条。明明辽东已经崩盘,明明仅有山海关挡不住建奴,他却不为所动。战略的失衡不仅造成了人心惶惶,更让北地武官笼罩在文官眼皮底下,被不断的指手画脚,动辄奏本弹劾,罢官丢职送命。倘若崇祯朝廷能尽早躲到南京,或许吴三桂等边将还能发挥不一样的能力。
可笑的是,明朝不缺郑成功、李定国这样的梁柱,更不缺吴三桂、祖大寿、满桂这样的潘凤之才,他们却在最后都得不到运用。不是含恨而终,便是折戟沙场,甚至不少人直接成了后金的大将。
更可笑的是,崇祯皇帝没有等到大清破城的那一天,等到的确是国内暴民卷地皮一样的叛乱。邮政员工李鸿基因为编制被撤销,气的落草造反,几经生死越滚越大,最后硬生生将箭射到承天门上,杀入北京建立了大顺朝。
崇祯这个时候准备上吊了,他还在怪老百姓不好。
明末的百姓遭受的问题比皇帝还大。皇帝还有时间选择杀了全家再让太监陪着上吊。农民却因为极端的土地兼并落入了无法自己的地狱。但同样是明末,手工业的发展却并不萧条,反而很兴旺,商业水平也一直处在较高的线上。最大的问题还是资源的兼并——大商家几乎全是官僚士人的白手套,各行各业都需要依附官僚集团生存。
明朝这种现象带来的问题就是,工商业者连同大庄园主,他们仗着官身连税都不用交,赚取巨量金钱的同时却把纳税的重担压在了底层被剥削者身上。
大明药丸之前,崇祯皇帝曾经找文武百官们募捐,结果首辅魏藻德只捐了500两,文武百官大多只敷衍的捐个几十上百意思意思,还是太监王之心看皇上面色不好,捐了一万两。
崇祯找老丈人周奎,周奎生活奢靡腐化,这个时候居然还哭得满地打滚,好不容易也才捐了1万两。
还是那个首辅魏德藻,当李闯进城后,他直接带队投降。李自成直接说:“你怎么不去死啊?”
魏首辅居然点头哈腰的说:“我哪能死呢?我等着为新朝效力呢…”
于是李自成没有接受他的投降,刘宗敏骂他渣渣首辅,专门误国。他却回应:“我就是个什么都不懂的书生嘛,哪里懂为政,都是崇祯那昏君无道啊!”
后来魏德藻被李自成夹脑袋夹死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