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看三国演义的人多数是同情和偏爱蜀国?

身边的同事都说老关张死了后就没什么意思了

三国演义是一部精采的历史演义,罗贯中的中心思想就是宣扬了刘汉的正统观。书中人物众多,但主线就是刘关张和诸葛亮,演绎了勤王和匡扶汉室的史诗。

在宋朝动乱的年代,先后有辽丶金等游牧民族侵犯中原王朝,涌现了杨家将丶岳家军的精忠报国。当时民间说三国的评话就已非常火爆。史传一讲到刘关张的坎坷艰难,听众就心情悲痛丶潸然泪下;一讲到曹操奸诈丶司马氏阴险,听众就无限愤慨丶义愤填膺!

可见三国刘备仁义丶曹操篡汉,已被打成标签。罗贯中再以神来之笔展现了三国的历史画卷,给后人更加深了褒扬蜀汉丶贬责曹魏的历史观。

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丶三顾茅庐丶温酒斩华雄丶三英战吕布丶千里走单骑丶舌战群儒等精彩篇章,让人百读不厌丶回味无穷。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忠义,关云长的传奇和恩怨分明,都让人感叹和喜爱。

几百年来,人们爱屋及乌,喜欢三国演义,也更喜欢刘关张和诸葛亮。

如何看待看三国演义的人多数是同情和偏爱蜀国?

人家蜀国是“正统”,皇帝姓刘嘛。不管真假,当时好多人相信,因为皇帝都信了。当时又不能测DNA。虽然陈寿不怎么待见,罗贯中却处处向着它。用了大量笔墨去美化。蜀国的几位开国元勋现在是不是都有庙宇供后人祭祀?什么刘备庙,张飞庙,赵云庙,最多的还是关帝庙,几乎各地都有,因为关羽是武圣,还是财神,“权力”太大了,这都是罗贯中的“功劳”啊!哈哈。没听说过有曹操庙,白脸奸臣,恨还恨 不过来呢,还想享受香火,做梦去吧。蜀国人物出来都是正面形象,如刘备的仁义,关羽的忠义,诸葛亮的睿智,勤恳和赤胆忠心。蜀国人物出镜率高,事迹丰富,情节精彩。如张飞喝断当阳桥,赵子龙七进七出就阿斗,关羽温酒斩华雄等等,广为流传,被后人津津乐道。其他两国有吗?很多悍将被被选择无视了。

如何看待看三国演义的人多数是同情和偏爱蜀国?

记得有位作家说过,文学竞赛到最后,就剩了人格。《三国演义》虽说是文学作品,但却取材于历史题材,七分实,三分虚是它的基本架构。尽管作者秉承了拥刘抑曹的封建正统观念,但千百年来人们对忠奸善恶,是非曲直的认识和判断,无不归结到赞美仁善,厌恶丑恶的价值层面上来。于是施仁政者得到大家的拥护,施残暴者遭到反对。这大概就是读《三国演义》的价值取向吧?

如何看待看三国演义的人多数是同情和偏爱蜀国?

这全是作者罗贯中的巧妙的笔法所造成!《三国演义》只所以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才子书,原因就在于此!(一),作者叫你笑,你会心花怒放大笑而不止!〈诸葛亮三气周公瑾,关云长放水淹七军,玄德征吴赏六军,诸葛亮计夺三城,这些桥段看后会心花怒放!作者叫你哭,你会呜呼哀哉哭不停!〈落凤坡庞统殒命,关云长败走麦城,刘先主托孤白帝城,马谡拒谏失街亭,五丈原诸葛禳星。这些桥段看后不会不悲!所以说作者叫你看三国掉眼泪不掉都不行!(二),《三国志》共65篇(魏30,吴20,蜀15),以曹魏为正统。而《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写刘备忧国忧民爱民如子。写刘关长桃园三结义,仁义礼信占全,兄弟情谊浩荡千秋,写三顾茅庐,孔明出山匡扶汉室行正义之师,按理应得天下。使读者无不心向蜀汉!(三),《演义》开篇,写曹操不过乃乱世之奸雄,又曹操自称,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更兼错杀救助者吕伯奢,借督粮官之头以激励将士,夜宿龙床奸淫宫女,为嫖邹氏致典韦战死。凡此种种,皆为读者痛恨曹操埋下伏笔!纵上可知,都是作者安汉,向刘,贬曹,讥吴的笔法,造成了凡读《三国演义》者,大都期望蜀汉一统天下而曹魏灭亡!又由于事与愿违,因而又造成看三国掉眼泪者居多!〈再加上毛氏评注时在卷首刋增了杨慎的《临江仙》,更使《演义》添色增辉,令读者爱不释手〉。

如何看待看三国演义的人多数是同情和偏爱蜀国?

因为皇叔逃难还不忘百姓,带着百姓一起逃一一太感人啦!

如何看待看三国演义的人多数是同情和偏爱蜀国?

因为儒家思想意识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根深蒂固。无论是作者罗贯中,还是广大的读者,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因此都存在着正统的思想观念。

罗贯中也把儒家思想贯穿于《三国演义》的始终,比较崇尚刘备。因为刘备是汉献帝的皇叔,就理应是刘备一统江山,别人都没有这一资格。

思想在于灌输,《三国演义》影响广泛,自然也就引起了多数人的支持和拥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