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诸葛亮不倾全国之力北伐,蜀汉政权会这么快灭亡吗?
三国蜀国地小人寡,但诸葛先生身负使命,要匡护汉室,必然会上《出使表》,否则他对不起三顾茅庐之隆恩丶白帝托孤之承诺。假如诸葛无所作为,陪伴阿斗歌舞升平,也许诸葛早年听从兄长之言去求一官半职,何必跟随刘皇叔过动荡不安的生活。刘备还是识人的,诸葛隐居隆中,却自比管仲乐毅,取妻只认才不看颜,是个有远大抱负的有志之士。取士先取心,刘备能不耻下问,诚心邀诸葛共图天下,三分天下对后欣然以军师封之。左臂右膀关张也不理解:兄长何如此看中诸葛。刘备说我等之人皆是盲游的鱼,诸葛先生才是一潭活水,我等得诸葛,才能如魚得水。刘备欣赏诸葛忠义丶智慧的人品,才会在临终说出:如子不行,请你自行。诸葛却伏地而泣: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拉住刘禅手:你要事父般事相!从此刘禅每必恭相父。刘禅也知道地微人寡,本不愿北伐,然相父之志犹如父皇之志,刘禅也无所不从。其实诸葛也深知,但最好的防守是进攻。兵少就练出精兵,以一当十。六伐中原,更传授弟子姜维九伐中原。诸葛以拳拳之心谋求统一大业,欲建姜太公丶张良之功。可惜天不佑诸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假如诸葛亮不倾全国之力北伐,蜀汉政权会这么快灭亡吗?
诸葛亮北伐,是在蜀国内外交困的形势下的无奈之举。夷陵之战,蜀国七十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此战让刘备赔光家底,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至此,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三兄弟全部退出历史舞台。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接管蜀国军政大权。而此时的蜀国元气大伤,百业疲敝,内忧外困,几乎要到了亡国的地步。
诸葛亮所面对的政治环境也非常恶劣,没有了刘关张的蜀国,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的实力锐减,人才凋敝,而以李严为代表的益州派势力渐渐抬头,蜀国内部矛盾和权力斗争十分尖锐。
东吴取得夷陵大战的胜利后,占领了荆州,让蜀国东边的门户大开。而北边的曹魏集团也趁火打劫,频频在汉中一带侵犯蜀国。而云贵边疆地区又时时发生叛乱,搞得蜀国焦头烂额。这内外交困的形势,就恰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形容的那样,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深知,在这样的环境下,要使蜀国走出困境,最重要的就是振作精神,坚定信心,将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所以,他一面与东吴修好,一面出师北伐。他对天下局势的洞察力还是相当准确,他认为东吴夺回荆州后,东吴的目的就达到了,东吴没有实力与曹魏和蜀汉两国同时为敌。因此他极力再次促成孙刘联盟,共拒曹魏。无疑,他的这一步棋是极其正确的,蜀国和东吴都避免了两面树敌、两线作战,为北伐提供了安全稳固的外部条件。
同时北伐,也能凝聚蜀国内部的共识,有效压制益州派的权力挑战,牢牢树立诸葛亮在蜀国的绝对权威。所以,诸葛亮全力主张北伐,以攻代守,用北伐这颗棋子来盘活蜀国这盘大棋局。
这种以攻代守的方式,放到现代也是各个国家常用的政治手腕,比如美国、俄罗斯、印度、朝鲜等国家,都是以攻代守、矛盾输出的高手。事实上,在诸葛亮当政的十多年里,东吴多次与魏国作战,主动策应诸葛亮北伐,较好地尽到同盟的义务。只要三国鼎立的局面继续维持,蜀国就不会有亡国的风险。所以诸葛亮全力北伐,也实际上也蜀国延长了寿命。
说到这里,肯定有很多人会问:如果蜀国采用韬光养晦的国策,会不会繁荣发展下去?这是一个天真的想法。刘备死后,如果没有孙刘联盟,曹魏有足够的实力吊打蜀国。要维持孙刘联盟,蜀国就必须对曹魏持续用兵。所以韬光养晦的策略只是异想天开、与虎谋皮,在周围强敌环伺的情况下,谁会让你有韬光养晦的机会呢?所以,在当时的蜀魏吴三国中,唯有蜀国没有资格韬光养晦。
大国有大国的优势,小国有小国的无奈。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你看委内瑞拉、古巴、朝鲜和美国耗了那么多年,最后谁耗赢了?没有最后的赢家,也没有实际的输家。小国与大国的对抗,靠的是利用周边矛盾来维持局势的均衡。克劳塞维茨有一句名言:“任何战略计划都是政治性的,对一重大战略问题不可能作纯军事的研究判断,也不可能用纯军事计划去求解。”用这句话去理解诸葛亮的北伐,就会有更清晰的理解。
而且历史的结果上来看,诸葛亮北伐的效果还是很显著的。因为在长达十二年的北伐过程中,蜀国不曾丧失任何领土,并且保持着出师讨贼的攻势,不仅夺得陇西的土地,还平定了南蛮之乱。我们再简略地看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
第一次:葛亮发兵陇西三郡,先得后失。设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退回汉中。
第二次: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汉军粮尽退军。魏将王双率兵追击,被蜀军击败,蜀军斩杀王双。
第三次: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魏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汉只得二郡。
第四次:诸葛亮出兵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郃带兵援救。李严运粮不继,汉军粮尽退军。张郃追击蜀军至木门,被蜀军射杀,无功而返。
第五次:与司马懿相持于五丈原,离长安已是两百余里,蜀汉军队也开始在渭水屯田生产以解决历次北伐的运粮问题,结果因诸葛亮病故而撤退。
从北伐最终的结果来看,虽未达到兴复中原的目的,但起到消耗曹魏实力和稳固孙刘联盟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延长蜀汉政权生命的作用。
蜀汉在诸葛亮去世三十年后,被司马昭所灭。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忠烈之臣的典范,他的忠诚、智慧、功绩,为后世树立了不朽丰碑,留下了千古佳话。
假如诸葛亮不倾全国之力北伐,蜀汉政权会这么快灭亡吗?
谢邀,如果诸葛亮不北伐,行不可为而为之,克己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强兵固边,待天时而发,蜀国是不会这么快就灭亡,历史将重写。拙见。
假如诸葛亮不倾全国之力北伐,蜀汉政权会这么快灭亡吗?
蜀汉亡国与诸葛亮北伐没有多大关系,与后来姜维的北伐关系是比较大的。为什么同样是北伐,诸葛亮北伐没有导致蜀汉变弱,而姜维北伐却导致蜀汉虚弱呢?我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第一,诸葛亮北伐时,曹魏篡汉不久,天下人心未定曹丕篡汉是在公元220年,诸葛亮北伐是在公元227年,距离曹氏篡汉只有七年的时间。两汉存在时间共计四百余年,人心思汉,当时曹氏篡汉被认为是大逆不道,是“国贼”,因此,曹魏江山并不稳固。特别是关西,由于被曹魏征服最晚,加上军阀林立,反曹魏的力量甚为强大,这对诸葛亮北伐是非常有利的。
在曹丕篡汉后,刘备自立为帝,建立蜀汉政权,高举“汉”政府的旗帜,这在当时是很有号召力的。因此,从政治上说,诸葛亮是以正统的“汉”政权自居,讨伐篡位夺权的曹氏,站在政治至高点上,无疑是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与支持。我们看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说法:“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因此,北伐是有情怀的,有强烈使命感的。.
第二,诸葛亮北伐,并未使得蜀国衰落诸葛亮发动五次北伐之战,实际上并未使得蜀国衰落。
为什么呢?
其一,以攻代守,避免自己的土地遭受损失。在历史上,一般是强大的政权对弱小的政权发动进攻,而诸葛亮则反其道而行,以弱小的政权进攻强大的政权。看上去这很不合常理,但细细想,主动进攻总比被动挨打要好。为什么诸葛亮会选择主动进攻呢?应该说,蜀国在地形上是有一些优势的。“蜀道难,难以上青天”,蜀国位于四川盆地,中间是肥沃的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四周则高山环绕,“黄鹤之飞尚不得过”,这是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在东汉初期刘秀统一中国的战争中,盘踞在蜀地的公孙述就是凭恃此险要地利,成为最后一个被消灭的军阀。诸葛亮的想法,即便北伐不能成功,守住蜀国还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北伐最糟糕的结果,也就是退回固守蜀地,这与不进取没多大差别。
其二,诸葛亮虽频频发动战争,大后方经济稳定,民心稳定。诸葛亮是非常伟大的政治家,在刘备死后,他成为蜀国实际掌权人,实施一系列稳定社会、经济的措施,内政上以法治国,史书称:“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外交上联合东吴,结为同盟,共同对付曹魏;在经济上则充分利用天府之国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种植粮食,使得百姓能丰衣足食。因此,即便发动五次北伐,并没有引发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不满。
第三,同样是北伐,为什么姜维北伐引发蜀国有衰弱呢?同样是北伐,为什么诸葛亮北伐并没有引起蜀人不满,而姜维的北伐则遭到反对呢?
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姜维北伐时,曹魏在北方的统治已经稳若泰山。公元253年,费祎遇刺身亡,姜维成为蜀国军界一哥,从此拉开年年北伐的序幕。此时距离曹丕篡汉已经过去33年,整个政治背景已经与诸葛亮时代完全不同了。如果说诸葛亮北伐时,曹魏帝国仍然极不稳定,但经历三十年的经营,魏国已经稳若泰山了,这时姜维要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帜,无疑没什么号召力了。
其二,蜀国新生的一代,对原先的“大汉政权”已经没有感觉了。曹氏刚刚篡汉时,无疑引起天下人的不满,但是时间过去33年,随着老一代的逝去,新生一代人对两汉帝国已经陌生了,毫无感情可言。这时谁还去讲什么“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呢?自己的小日子过得好才是硬道理。姜维作为陇西人氏,他还有北伐的雄心,但别人真的没有了。
其三,姜维的北伐过于频繁,穷兵赎武。姜维北伐的频繁程度,比起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公元253年到258年,年年北伐,有时甚至一年发动两次北伐。这种战争频率,是弱小的蜀国所无法承受的。所以朝中许多文武大臣都反对姜维的北伐,比如征西大将军张翼、中散大夫谯周等。谯周写了一篇《仇国论》,分析敌分态势,认为“我与彼皆传国易世矣”,就是说蜀、魏都开国几十年,开国皇帝都死了,传给后人。“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什么意思呢?魏刚取缔汉室,大家骂曹氏为逆贼,几十年过去了,谁还记得大汉帝国,谁还记得汉献帝?诸葛亮“光复汉室”的口号,在姜维这个年代已经失去号召力了。
其四,姜维在内政上没什么成绩。姜维在北伐一事上效法诸葛亮,但是在内政治理上,他是远远不及诸葛亮。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姜维都无法制得住佞臣黄皓。姜维作为军政一把手,由于专注于北伐,内政完全顾不上,使得黄皓在朝中得以呼风唤雨。黄皓甚至想除掉姜维,打算以阎宇取代姜维。此时黄皓的权势已是枝附叶连了,上有天子保护,下有右大将军阎宇称兄道弟,还有一大帮所谓的士大夫巴结附和。姜维慑于黄皓之势力,竟然不敢呆在京城,索性长期驻兵于外,因而朝廷被一帮小人搞得乌烟嶂气。这也为后来蜀国迅速灭亡埋下的伏笔。
假如诸葛亮不倾全国之力北伐,蜀汉政权会这么快灭亡吗?
蜀国的灭亡与村夫无关!
每一次北伐都是怎么回家的?如果马谡听话……,如果如果,不要如果了。天意有云:
老天无意助尔功,
汝等何必逞英雄。
大道总是过客路,
小鸟不及未识庸。
算了吧,多干活多挣钱
多做事,少寂寞
这,才是正道[大金牙][大金牙][大金牙]
假如诸葛亮不倾全国之力北伐,蜀汉政权会这么快灭亡吗?
我的答案是:会!
原因:蜀汉最大的矛盾并不是和曹魏的矛盾,而是蜀汉内部的阶层矛盾。只有不断的北伐转移国内矛盾,才能确保不祸起萧墙!
蜀汉内部势力蜀汉势力的构成:
在刘备进入益州之前,益州主要有两股势力,分别是刘焉带入益州的东州派和益州本土势力。刘备入侵益州后,又加入了荆州派。在权利分配上,荆州派是绝对领导,东州派次之,最底层的是益州本土势力。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这三股势力:
蜀汉统治势力--荆州集团:
主要代表:诸葛亮、马良、马谡、杨仪、蒋琬、费祎、魏延、向宠等
蜀汉的统治势力是荆州世族,他们在赤壁之战开始支持刘备,让刘备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在关羽丢荆州之前,荆州世族会给予刘备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以确保荆州集团的绝对统治地位。这种支持可以对蜀汉内部其他两股势力进行很好的压制。但是随着关羽大意失荆州后,这种支持就断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蜀汉后期没有人才!
蜀汉中间势力--东州集团:
主要代表:法正、李严、吴懿、许靖、黄权、刘巴、孟达、董允等
这股力量在刘备入川初期就选择了投靠刘备,他们中的很多人直接选择了投降。而刘备和荆州集团也一直想拉拢他们。就比如,法正是刘备的军事总参谋长;李严是刘备的托孤大臣;董允是诸葛亮极力推荐的人。
蜀汉底层势力--益州集团:
主要代表:张翼、张嶷、马忠、谯周等
这股势力人非常多,但是出名的基本没有。这个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只是由于政治斗争的关系,导致他们不被统治阶层信任。由于长期的压迫,所以在曹魏大军压进时他们就是坚定的投降派。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最强的益州势力其实一直处于被压制状态。蜀汉的内部矛盾非常严重。
假如将中心放在建设上通过对上面势力的分析,我们知道,益州集团处于最底端,但是他们数量众多。如果诸葛亮将中心放在内部建设上,必定依靠益州世族集团。长期下去益州集团必定开始掌握更多的实际权利,然后蜀汉内部开始分裂。到时候无论是魏国还是吴国,只要派一支军队打过来,蜀汉将直接灭亡。这是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诸葛亮的期望我认为诸葛亮北伐的用意有三个:
一、北伐的主要目的是将内部矛盾引向外部,减少内部矛盾的关注度;
二、他希望在北伐上有所突破,在占领魏国一部分土地之后可以提升益州世族的地位,以此缓和和益州世族之间的矛盾;
三、给曹魏以压力,不然其有伐蜀的空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