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是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类吗?
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有霸权主义行径。生活中,曹操确也是如此霸道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后半句无所厚非,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显示无所畏惧丶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强者气概。前半句"宁我负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我都可以蛮横无理丶滥杀无辜。这明显是暴力主义丶暴君理论。曹操是很有才华的一代枭雄,文治武功当列前茅。就因这口吐狂言,而令人大跌眼镜。在史上争议不断,亦正亦邪,亦黑亦白。戏剧舞台上就给了花脸角色。凡是大有作为的英雄豪杰,正人必先正己。曾经游手好闲的亭长沛公,在一旦投身救国大业了,就十分听从身边的人建议,攻入秦都咸阳,一反常态,正人君子,约法三章:不许奸丶盗和杀人。连项羽谋士范增都惊奇:此人秋毫无犯,判如两人,不是胸有大志,何能如此收敛?收卖人心!当即要项羽小心,楚霸王竟不以为然,后来果让范增猜对了。当初曹操落难,陈宫私放并愿生死相随。曹操多疑杀了人,竟不思追悔,对陈宫讲了上述话,竟让陈宫大失所望,捉放曹,本敬重曹公欲干一番轰轰烈烈事业。奈何曹操名不副实,不忠不义,卑鄙无耻,陈宫偷空远离而去。曹操如能明智修身养性,不要狂妄自大,本来忠义谋士荀彧丶陈宫丶徐庶等人都会生死相随。而一旦"急称王",不注意细节得失,就会人才远离,上下离心离德。给对手刘备丶孙权可乘之机。不仅没有完成统一大任,而且让司马氏"以其人之道制以其人之身",曹氏政权最后旁落他手,也是因果报应!曹操本有着得天独厚优势和高人一等才华,本因有隋文帝丶宋太祖丶明太祖等都无可比拟的良好态势,如果胸怀再宽阔丶境界再高明,咸服人心,延揽天下一切贤良,何愁天下不统一丶建立不朽之功业!
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是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类吗?
我是文旅心通,以曹操说过“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说他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有失公允。
我先和大家大概捋一捋曹操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样的话,据《三国演义》记载,曹操是在刺杀董卓失败,和朋友陈宫借宿吕伯奢家中,晚上听见吕伯奢几个儿子磨刀霍霍声音,误以为其家人要杀害自己和陈宫,干脆先下手为强,杀了几个儿子,后来发现人家是要杀猪款待他们,误杀了家人,最后曹操干脆一错再错杀了吕伯奢,说了这句话。陈宫和曹操从此分道而去。曹操因此得到奸诈枭雄的“雅号”。
这个故事极为精彩,流传很广,大家都信以为真。其实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三国志》中没有记载这个故事,《魏书》记载是吕伯奢的几个儿子。见曹操随身带的财物起歹心,与之冲突,被迫杀了其几个儿子,并没有杀吕伯奢,也没有说那样的话,属于防卫过当。
小说《三国演义》一个主题就是褒刘贬曹,及时如小说所述,曹操顶多只能算个过失杀人,乱世出英雄,在危机时刻,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有疑心也很正常。“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何况曹操那样的大人物,刘备不是也在逃难时,为了加快速度,几次将儿子、女儿扔下车去;项羽有时攻打一座城,就要进行屠城,惨无人道;刘邦做了开国皇帝后,不也诛杀功臣,忘恩负义。亲情、友情、恩情在权力、利益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以此来评曹操有点不公平。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是曹操在危险环境中说的话,不能作为判断人性的标准。
人在生气危机、发怒、恐惧时,他的智商几乎为0。曹操说那样的话就好像我们生气时说过的气话一样,不能算数的,就好比我们生气时跟别人发火说一些极端的话,实际上过后就有点后悔,聪明的人就向别人认错,双方和解。何况后来人把曹操这句话添油加醋,理解为“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曹操可能只是就是论事说吕伯奢不能负我,大家以为天下所有人都不能负曹操,大大扩大了打击范围,这个曹操简直就太坏了。
曹操的性格是极其复杂,他时而多疑,时而温柔,时而傲霸,时而残暴,时而多情,很难把握,仅凭这句话,就说曹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不对的。曹操的文学才华,军事政治才能是极高的,应该受到后人的尊重。
大家好,我是文旅心通,拥有两年文化创作问答经验,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大家有那些好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赞同的话给我点赞、转发,热切希望您关注我的头条号文旅心通。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是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类吗?
一生喜爱三国志,几番憎恨曹阿瞒。曹操是标准的“精致利已主义者”,在错杀了吕伯奢一家后,明知铸成大错,而为了斩尽杀绝,永绝后患竟残忍地又杀了吕伯奢。当时的曹操凶残毕露,说出震惊千古的这番恨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为了篡取汉室江山给儿孙,一个呂伯奢,尽管他是父执,还是自已信任的寄身的地方,一旦怀疑,一家人的性命又算什么?且看对待自已的亲骨肉又是何等残忍。
曹操在杀了伏皇后,还有两个皇子后,明知早晚有一天自已,或儿子曹丕会废掉或者弒杀汉献帝的。但他为了监视汉献帝,还是把女儿嫁给了汉献帝。
曹操在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人,说到精致,他着实很有本事,才华横溢。说到利已,他也是至毒至狠,无所不为。
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是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类吗?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为了突出曹操的奸雄形象。而历史上的曹操确实误杀过吕伯奢一家。
那一年董卓乱政曹操不想栖身事贼所以逃出了洛阳,董卓大怒发下悬赏通缉曹操,曹操改头换面潜行而东路过曹家故交吕伯奢家。本来以为可以安顿一阵,没想到夜晚听到不寻常的动静,一路担心受怕的曹操立马以为这是吕伯奢要抓他请赏,于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一口气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
一、魏书说法,正当防卫
吕伯奢到底有没有想过谋害曹操,这个是存疑的,魏书是说吕伯奢本来是要动手害曹操的,但是被曹操先下手了,如果这样说那么曹操就是正当防卫了。
不过魏书信度不高,所以这个说法不能实锤。
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二、世语记载,未说动机
而世语只是说简单说曹操怀疑要被害所以先下手为强了,至于吕伯奢是否存在想谋害曹操的动机则没有提。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三、孙盛杂记,应为误杀
而按照孙盛杂记的说法则是倾向于误杀,不然曹操也不会带着自责的说:‘与其让别人辜负我,还是我来辜负别人吧!’既然面露怅然之色误杀的可能性很大。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很有可能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然后有忏悔之意,这样一来跟《三国演义》中那个误杀后怕吕伯奢报仇的奸雄至少还是好些。
人性都是复杂的,曹操早年未尝没有以身报国的志向,不然也不会在讨董联军踟蹰不前之际孤军追击董卓了,只是随着权势一步一步的腐蚀,曹操发现自己已经回不了头了,最后终于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是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类吗?
精致的利己主义"的说法来自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的一段话: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精致利己主义者是指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就是精致+利己主义者。精致的意思与粗糙相对,指的是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不是一味的追求物质价值,有自己的生活品味的一群人。利己主义者顾名思义,就是一切活动都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人。
高智商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最大特征。
利己主义,本身属于中性词,如今加上精致的加以修饰,便更加倾向于贬义词一类了。
曹操,三国枭雄之一,高智商自然不必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一句出自曹操之肺腑而言,他的所作所为也的确像他所说那样!诚然,拿今天的观点评判他而言,确确实实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典型。
曹操: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是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类吗?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第一出发点都是“利己”,擅长伪装,事实上凡事都以有利于自己为最终目标。
他们咋看之下与普通人无异,甚至一度有人愿意吃点小亏等等,实则只为达到自己的目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擅长通过精心打扮粉饰自己的表象,甚至伪装成“利他主义者”,实则追求物质生活,一切行为活动都以利己为核心。
我们再看曹操,曹操的一生最出名的莫过于“狭天子以令诸侯”,初的一看,似乎曹操也有利己主义的思想。
但是,曹操的一切政治行为是否达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呢?
曹操的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局话的语气和意思,甚至都没有半点演示。是完完全全,最纯粹的利己主义者。宁可自己对不起全天下的人,不让全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
多么的狂妄!多么的傲慢!
而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则普遍具有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各种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曹操是个纯粹的政客,政客的目的在于让自身拥有巨大的权力。曹操做到了,甚至都不需要表演。
“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最后连最起码的伪装和演示都不屑去做。就是独揽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说的中国现代大学培养的学生,他们智商高,却普遍善于伪装,表演给世俗的假象是利他,实际上是利己。
从历史观曹操,从头到尾都没有虚情假意到表演过利他。
所以,曹操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结语:曹操是出色的政客,利己的权臣,举世闻名的枭雄。他的身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因素,他的一切,都是以权力为目的。没有太多的伪装,更没有现代人的虚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