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英国重视一战甚于二战?

英国从来不纪念二战胜利,为何却频频纪念一战胜利?

因为一战时英国米字旗飘扬在世界各个脚落,大不列颠帝国作为老牌帝国战胜了德奥的挑战,为了庆祝历史性胜利丶在全球最大英联邦殖民国内耀武扬威,歌功颂德而形成的盛大节日。而二战英国不再是主角,曾因绥靖政策屈从德国,敦刻尔大撤退狼狈不堪。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尽丧日寇之手,江河日下。而新崛起美丶苏充当了二战主角,灭德国丶逼日降,昔日老大帝国屈与中国丶法国为伍,共同成了联合国五常。随着全球形成了要独立丶要解放的浪潮,英国全球殖民主义受到了重创和瓦解,英联邦也不再是铁板一块。英国地位不断下降,甚至跌落前三名。二战风头尽被红场盖过,西方权柄尽归白宫。英国也只能随波逐流了。对比中国,英国经二次世界大战跌落霸主之位,而中国从百年苦难跃升为主要战胜国之一,与英国并列五常之列,中国纪念抗战的历史性胜利的热情高涨,也永远超过了英国。

为何英国重视一战甚于二战?

三点原因。

一是英国在一战期间死亡的人数远比二战要多的多,造成的英国人的民族伤痛远比二战大得多。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英国在一战时,本土约4500万人,四年大战下来,军民死亡约100万,伤166万。相当于每23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受到了战争创伤。

除了死伤两百多万人外,由于一战是典型的壕沟战。士兵在暗无天日的壕沟中,活的如同蝼蚁一般。所以很多身体没受伤的人,精神也呈现了不正常的状态。这些人日后无法融入到正常生活中,丧失了继续劳动工作的能力。这种绝望是令英国人无法忘却的。

所以说。一战对于英国,其影响,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比之下,二战对世界的创伤更大。但对于英国的战争创伤却小很多。

英国在二战期间,本土人口约4700万,但五年战争下来,死伤只有45万左右。这个数字远比一战要小的多。(仅凡尔登战役的死伤就比英国在整个二战期间的伤亡都要大)

第二个原因,英国人不怎么愿意承认,但却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英国在一战,是绝对的主角。无论是在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还是日德兰,英军都是协约国的顶梁柱。

可以说,如果没有英国,同盟国早就把法国和沙俄打崩溃了。

最后,协约国打赢一战,同时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英国联手法国逼退美国,让美国控制欧洲的时间推迟了25年。这也都是英国人值得吹嘘的一件事。

而到了二战,完全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二战的主角是苏德美。英国就是个打酱油的存在。法国也是如此,典型的龙套角色。有它们没它们,根本不影响二战的进程。

其实,这种主角与配角的身份转变,也就是为什么在安理会五常中,中美俄三国喜欢纪念二战,不怎么重视一战的原因。

中国与美俄,也不是没参加过一战。俄罗斯不必多说,沙俄就是因为一战而垮台的;美国参加一战时,诸如麦克阿瑟、马歇尔、尼米兹和巴顿等后来在二战期间叱咤风云的人物,当年都到过欧洲前线。咱们国家虽说没有派兵,但也派了十几万劳工。

只不过咱们和美俄,在一战时都给英国配戏的小角色。战争打完后,胜利果实,中美俄没分到多少。大头都被英法瓜分了。

因而对于一战,中美俄都不怎么愿意提。只有英法喜欢纪念。纪念它们最后的余晖。

第三个原因是英国人在一、二战前后心态上的转变导致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结束后,虽然战争胜利了,但英国也欠了一屁股债。从地主黄世仁变成了雇农杨白劳。一战后的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国皇家海军,亦丧失了霸主地位,被迫与美国海军平起平坐;各个殖民地也陷入了民族主义的浪潮,让英国难以继续维系统治。

一句话总结,就是受一战影响,英国的霸权地位动摇了。

所以一战结束后,英国社会普遍的反应不是为了胜利而狂欢,而是感到迷茫。

迷茫堂堂大英帝国就真的无力回天了?

1919年离辉煌的维多利亚时代,也就仅仅过去20多年而已呀。

当这种迷茫情绪渲染了20多年后,到了二战结束时,英国人反而不纠结了,看开了。

梦碎了?碎了就碎了吧。

辉煌不再了?不再就不再了吧。

反正也追不上了,那干脆就不追了。

在这种心理转变下,英国人默认了自己超级大国地位的转让,不再感到有什么奇怪的。

这种现象,就好比某人第一次被甩,往往是他最难接受,最难以忘记的经历。后面随着被甩次数多了,被甩的麻木了。这个人反而习以为常了,不难受了。

为何英国重视一战甚于二战?

其实一战二战英国都重視,只不过英国更愿意提一战而不愿提二战,因为一战作为战胜国自己觉得很荣光,虽有伤亡但在全球利益没有损失。而二战英国虽是战胜国,除了伤亡很大之外,其在世界上的利益损失太大,许多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昔日的世界霸主沦为二流国家。

在亚洲东南亚、在缅甸居然被小日本打得屁滚尿流,很伤英国绅士的面子。一向强大的英国皇家空军差点被德国空军消灭,要不是两个皇家空军冒冒失失地去轟炸柏林,希特勒盛怒之下,把攻击英国机场和英国空军的飞机调去轟炸伦敦,让英国空军赢得喘息的机会,英国真的危险了,因为英国是島国,制空权太重要了。这些话题都是令绅士们伤心的,谁愿意提呢。

我们中国的关羽喜欢提过五关斩六将,不愿提走麦城,道理都一样。

为何英国重视一战甚于二战?

楼上各位看官的观点都有道理。个人认为,“一战”的时候,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英国必须捍卫既得利益和地位,所以很重视,而且“一站”后英国是战胜国,是主角。“二战”时,英国已经不是世界霸主,没必要消耗自家人力物力财力去碰“德国”这块硬石头。敦刻尔克大撤退和英伦空战以后,英国被德国打慘了,只能勉强自保,更不光彩。后来在欧洲战场唱主角的是苏联,在亚太战场唱主角的是美国,英国作为配角也不怎么光彩,何况在印缅战场还被小日本打得很狼狈。最后的反击——诺尔曼登陆战,如果没有美军这个强有力的盟友,英国也没有能力独自登上欧洲大陆作战……。所以英国人更愿意提“一战”。

为何英国重视一战甚于二战?

谁都愿意提自己过五关斩六将,谁愿意闲着没事儿总提自己走麦城呢。

所以,俄罗斯人每年都会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却很少会提一战的时候被德国人打的有多狼狈。

因为,第2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是一场对俄罗斯人来说史诗般的大战,哪怕今天苏联已经没了,自认为承接了苏联衣钵的俄罗斯也特别愿意拿出来纪念一下,给大伙看看自己当年有多英勇。

英国正好相反,第1次世界大战虽然英国人赢得也非常吃力,但毕竟最终他还是取得了完胜,可以说第1次世界大战能够打赢德国,那是在英国人的领导下搞定的。

首先,战争开始之后意大利人马上倒戈。

为什么,凭借的是英国人的威慑力。

意大利人和德国人签条约的时候加了一条:你跟谁打都行,但是你要是跟英国人打,对不起,我不会加入的。

于是,当第1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德国人对英国宣战,意大利人就第一时间说:德国,咱俩拜拜,我跟你说过,我绝对不会和英国人干仗的。

紧接着,英法联军在西线和德国人开始了拼命的厮杀,吸引了德军绝大多数的武装力量。

但与此同时,在坦能堡之战中德军以15万军队击败俄军25万,几乎将其全歼。

从那之后,把沙俄打的几乎已经失去了和德国人作战的胆量。

陆地上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海上也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战,日德兰海战。英军集中151艘军舰,德军集中99艘军舰。

英军占据绝对的数量优势,但打的不好,被击沉11.3万吨,而德军只被击沉6.2万吨。

虽然德国人作战能力要远超英国人,损失也比英国人小得多,可是经过了日德兰海战之后,德国已经没有再和英国人开战的勇气了,实力小损失不起。

所以,只好将主力舰队撤回本土,然后用潜艇破击战的方式,试图逼英国人就范。

在潜艇破交战的打击下,击沉了协约国超过5000艘船只,但英国最终没有被德国人击垮。

就在双方打的精疲力尽的时候,美国人参战了,出兵200万,加入到了英国一方成为压垮德国人的最后一颗稻草。

所以,美国在整个一战中的重要性比英国人要差,并且不具备领导力,而法国作为英国人的小弟,整个一战那也是为英国人马首是瞻。

英国人可以理直气壮的说,第1次世界大战是在我的领导下打赢的。

打赢了之后,英国人继续拥有甚至可以说有了更强的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力。

巴黎和会,英国领导人拿着笔和尺在地图上那么一画就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疆域。

可以说,一战之后的巴黎和会成了英国人表演的舞台,法国则亦步亦趋,配合的天衣无缝。

至于美国人,没有什么人会重视他们的感受。

一战的时候英国如此硬核,他当然要经常纪念了。

可是二战却不一样了。

二战是英国人走向衰落的起点,二战爆发之前英国人还能在欧洲局势甚至是世界局势上拥有无可替代的影响力,但是二战爆发之后英国人被德国、日本逼迫的焦头烂额,不得不向苏联和美国求救。

所以,丘吉尔在和美苏两国领导人会议的时候多有抱怨,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小跟班,在美苏两个大佬面前没了过去那种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

但是,他也只能忍着,因为如果没有美苏两个国家,二战是必然会失败的。

从贡献上来说,英国人的贡献也是远远低于美国和苏联。

整个二战期间,美国打赢了太平洋战海战,几乎全歼日本联合舰队,还在日本本土种了两颗蘑菇。

大西洋海战如果没有美国,英国人早就被打垮了。

对德的战略大轰炸主力也是美国人。

所以,战争结束之后,大西洋和太平洋被美国所控制,英国人只好从这里撤走了。

战争期间,美国还支援了盟友超过2,000万吨的物资,其中大部分都是被英国人接收了,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英国人连饭都吃不上了更不要说打仗。

和苏联也不能比,整个苏德战争德军死亡380万,被俘300万,其精锐几乎都丧于苏联人之手。

苏联也是二战期间第1支进入柏林的盟军部队,是打败德国法西斯的绝对主力。

所以,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英国人在二战中的贡献要比前两位差的多的多。

陆地上英国人相当于一战时期的意大利,海洋相当于一战时期的法国,总之和真正的主力要差得远。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比不上东方战场上我国对二战的贡献。

而且,战争结束之后霸主易手,形成了美苏两强争霸的格局,英国人只好在全球范围内战略收缩,百超过90%的殖民地独立。

在二战前,他控制了3,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结束之后只剩下不到30万平方公里了。

于是,从一个世界级大帝国退化成一个小小的岛国,这有什么可纪念的呢?

为何英国重视一战甚于二战?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同样是世界大战,同样有英国参战,同样给英国带来了改变,但是改变的性质不一样。

经过一战之后,英国的世界老大地位虽然受到美国挑战,但表面上英国没有受到明显削弱,殖民地还有所增加。

经过二战之后,英国彻底沦为二流国家,失去了欧洲和世界主宰的地位,还把巅峰时期得到的殖民丧失殆尽。

所以英国人对二战的纪念没有一战那么隆重,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关羽再生,他一定对过五关、斩六将和水淹七军津津乐道,对自己走麦城那段经历羞于提起。

虽然两次世界大战,都因为美国的参战而让胜负天平向英国等国一方倾斜,但是一战中英国还是主角,至少分量跟美国一样重。

在二战中,美国的成为戏份最重的男一号,英国变成了配角,心里的失落是难以言状的。

所以,英国人对一战更怀念,纪念的时候更动情。

一战是在1914年结束的,五年之后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就将每年的11运11日定为一战纪念日。

每年的双十一,中国人忙着往购物车里放东西,英国上至国王首相,下到黎民百姓,朝野人士都在忙着纪念一战。

英国人隆重纪念一战,还有一个意思在里面,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悼念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不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先烈付出。

一战英军伤亡超过100万,仅仅索姆河一战伤亡就是二战总伤亡的几倍,所以一战比二战更触动英国人的灵魂。

2020年的一战胜利纪念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身着黑色套装,表情凝重出席了纪念仪式,当英国国歌奏起的时候,女王潸然落泪,向阵亡将士致敬。

一战后,英国政府在曼彻斯特竖立起一块巨大的碑石,纪念着一战战死的军人;而在爱丁堡的陆军博物馆里面,有好几个大大的纪念册,详细记录一战、二战之中英国军人的阵亡情况,包括姓名、籍贯、在哪次战斗中阵亡的,都有来有去、一清二楚。

很多人都说英国纪念二战没有一战隆重,是因为二战之后英国失去了世界霸权,世界主宰地位被美国替代。

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就日渐衰落,世界经济格局就发生改变。

一战爆发之前,英国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在海外一年的投资高达40亿英镑,占据了当时世界投资总额的百分四十三。

一战让英国政府花去了430美元,不仅有大量的黄金储备流失,还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沦为了净债务国。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战前美国的黄金储备猛增,从20亿美元飙升到40亿美元,美元替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

但是英国通过一战,不仅巩固了它一战以前的海外殖民地,还从战败国德国手里得到了原属于德国的东非等殖民地,奥斯曼士耳其控制的中东领土也落入英国囊中。

不仅如此,英国的政治地位经过一战也没有明显下降,战后的巴黎和会上,美国提出要建立国际联盟,企图通过国际联盟建立美国主导的新秩序。

可是1920年国际联盟建立后,英国和法国却成为主角,美国却连大门都没有进。所以一战对英国来说有得有失,得比失多。

但是二战就不同了,二战美国出力最大,欧洲和亚洲战场美军演的都是重头戏,无论是英国、苏联和中国都接受过美国的大量援助,英国成为可怜的配角。而且二战之后,英国失去了海外殖民地,政治地位一落千丈,联合国中美国成为老大。因此,英国对二战的纪念热情自然不会有纪念一战的热情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