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马未都学历不高,但看起来很有文化,这是为什么?

人微言轻,人强一言九鼎。学历只是证明人的履历,人的地位才能证明其才干。

当一个人能振臂一呼,众人呼应,也就显示了超强社会活动力和影响力。

陈胜丶吴广奴隶出身,在秦王朝风雨飘摇之际,率先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帝王将相为什么要世袭制?穷人为什么要一直穷下去?造反,穷人才会有饭吃,穷人翻身靠革命)。众奴隶齐声呼应。

这个时候,显示了陈胜王者之风,历史上第一个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揭杆而起。

有的大富豪从摆地摊做起,学历低,但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商之道,所以能滔滔不绝丶掷地有声。

马未都有学历,但不一定最高。可他在社会上阅人无数,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善于学习丶善于总结,自然会显示出很高的素养。

最好的例子是作家莫言,农民出身,但从小怀惴作家梦,当兵后扎进了图书馆,自学成才,后来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可见,学历不等于经历,社会大学也是无形的大课堂,有人也会应运而生。成才关键是有志向。有志者,事竟成!

有人说马未都学历不高,但看起来很有文化,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马未都学历不高,但看起来很有文化,这是为什么呢?诚然,如今很多知名人士的学历都不高。

比如说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他小学没上完就回家种地了,虽然后来补上了,但是按道理说他也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段。还有近代的一位大师级人物陈寅恪,梁启超向当时的北大校长梅贻琦推荐陈寅恪,梅校长就问陈寅恪是什么学历,有什么著作,梁启超说这些他都没有,只是在国外读过十几年的书,梅校长又问梁启超,那陈寅恪的学问比他如何,梁启超说我也算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那些书还不及陈寅恪的一篇小短文,于是梅校长破例聘请了陈寅恪,后来陈寅恪成为了“教授的教授”,学生听不懂他的课,到后来来听课的全都是教授。

在上个世纪,大师辈出的时代里,这种学历不高的大师比比皆是。那么,为什么这些人学历不高,看起来都很有文化呢?这不是偶然,学历只是代表一个人的过去,不代表一个人的将来,人的命运和见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这些人学历不高,但是有文化,那就是他们背后的努力,或许没有在学校里接受过教育,但是,社会,世界,书本都是学习的地方,像马未都这些人就是通过自己自觉地学习,才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文化人!或许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还得听他们讲,很多学历不高或者根本没有学历的人还在给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讲课。所以,自觉地学习很重要,出了学校也不能停止学习,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有人说马未都学历不高,但看起来很有文化,这是为什么?

首先我想说的是——学历高并不等于有文化,我见过不少学历很高但说话幼稚如小学生,思想酸腐、僵化,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我觉得这种人学历再高也难有大的出息。

反之,有些人虽然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是后天的学习能力强,加上悟性高和肯钻研,反而能给人既有文化又有能力的感觉,马未都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马未都1955年于北京出生,祖籍山东荣成,由于那个年代的特殊性,他只读到四年级便没再读书了,然后下乡当知青,回城后又当了几年机床铣工,于1980开始文学创作。

1981年,他的《今夜月儿圆》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这篇文章让他在文坛上初露头角,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不久后他便以它作为敲门砖,进入《中国青年报》当编辑。

那年他26岁,全凭自己的实力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学历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从他写的《今夜月儿圆》来看,情节生动,用词精准而简练,已颇有专业作家的老辣劲,这肯定与他平时的努力积累有关系。

据说他非常好学,看过很多书,那个年代有段时间很多人都将家里的藏书烧了,马未都就去捡这些书回来看,比如《简爱》这本书他看过好几遍了还不知道书名是什么,因为书皮被烧掉了。

广泛的阅读使得马未都拥有深厚的知识结构和较于常人的认知,这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也体现在他挖掘作家的眼光上,比如王朔、刘震云和苏童,都是他挖掘的。

马未都曾说:“我读过的书甚至比官方系统培养出来的人读的更多,如果我按照官方系统去读书,我今天是博士后,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一语道尽了他平时的用功。

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只是体现文化的一种,后天自我的学习和积累才是最重要的,马未都的知识量多且全面,所以他给人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感觉。

马未都从当编辑开始便喜欢收藏,经常去旧货市场或者卖古董的地方淘货,而那时候又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不久,百废待兴,没有几个人有闲心玩收藏,这就给了他一个机会。

等到收藏开始热起来时,他淘回来的东西就值大钱了,这既是时代所赋予的机遇,也跟他个人的努力和远见有关。

众所周知,收藏古董文物是件极其考验眼力和甄别能力的活儿,要是看走眼了,分分钟都能倾家荡产。尽管和他同期的不少人破产的破产,改行的改行,但马未都却能一直做下来,并且做出了大成绩,这跟他的潜心钻研分不开。

马未都说:“搞文物收藏不能太贪。收藏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喜欢的门类的书读一遍,只带着钱去收藏,必死无疑。”

因此他常常能一眼就分辨出一件文物的真假以及它的出产年代,进而能对文物的价格心中有数,如此,就不容易发生看走眼的事了。

从他近年主持的《都嘟》、《观复都嘟》、《马说陶瓷》和《马未都说收藏》来看,每一集都有很多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无疑都是他从他几十年的收藏经验以及看过的书本里得来的。

这几十年里,他一边玩收藏,一边主持收藏节目和出版跟收藏有关的书,已然是一位收藏界的大家,民族文化的传播者,这样的人,何须再用学历来衡量?

他最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收藏家和商人,他还有民族大义,有情怀,比如:他创办了观复博物馆,将自己的收藏无偿捐出,只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文物。

他在其主持的某个节目中说:“文物最后大多都会进入博物馆,一旦进入博物馆,就是整个民族的乐趣。”体现出了他对文物的责任感,并且为文物找到了最佳的归宿。

也是他高于一般商家和收藏家的地方。

他精明洞察,但又不唯利是图,用他自己的话说:“人生有三个阶段,年轻时趋利,中年趋名,到了名利都有时,第三个阶段就是安放灵魂。”

所以我想套用一句网友的话来评价他——莫叹前人皆名士,人间已有马未都。

(电影烂番茄编辑:原野)

有人说马未都学历不高,但看起来很有文化,这是为什么?

学历是分不同时期而论的。相对学历而论高低。在他同期马未都的学历算是比较高的,要不然他也进不了报社。再者说学历是学习的经历,不包括自学。只要是有一定知识基础,就有能力自学成才,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这都是正常现象。

有人说马未都学历不高,但看起来很有文化,这是为什么?

有时候学历≠学问。

说一个我亲眼见到的事例,我的一个朋友报名上了一个硕士班,本来还挺替他高兴的。可是到了毕业写论文和答辩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硕士学历是咋回事了。先是东拼西凑的攒出一份“论文”,然后到了答辩的时候老师都是提前打好招呼的,结果当然是顺利拿到硕士学位。

最近这个朋友又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公立大学的博士,因为没有英语等级证书,竟然在百度上下载了一个英语培训机构的证书PS了一份,至于课题选项什么的都是找人代写的。

我这才理解到为什么中国的学历在国外让人家不承认和看不起。

博士学历都能造假还有什么学历不能。

有人说马未都学历不高,但看起来很有文化,这是为什么?

马未都 姜文 王朔 高晓松等等他们这些人 得益于红二代的身份 父辈们给他们成就了富足的生活 在那个艰难的时代 别的年轻人还在用劳动才能换来食物果腹 他们却衣食无忧 所以有的是时间去看各种文学小说 也有方便条件接触前沿的东西 而别人都在为了活着而努力 所以他们比别人见识广很正常 但我并认为这是什么光彩的炫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