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主和亲为什么不能偷偷换人呢?
古代"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明面上都是诚信有加。皇上不会亲自操刀,都是身边太监或宫廷办主任主管。难免不鱼龙混杂。
汉时王昭君和亲,只因她性傲丶从不行贿,画师毛延寿将她画了很丑。汉帝从画中自然挑了王昭君,待到上堂时,美貌如仙的王昭君,惊艳倒了皇上,想反悔:要送就送最好的,来人,把美人妃带上!
可匈奴左贤王早已看得春心荡漾,一把抱住汉皇:落子无悔!
汉皇目送美人远去,当既将毛延寿处于极刑:肥水不外流,犯了欺君罪!
三国关羽讨要秦将军夫人,曹操爱美心切占为己有,并美其言:老夫要送则送黄花闺女。将曹娥硬塞于关羽,将一举两得:女婿将来总要孝敬岳父吧。其实曹娥是养女,甚至是婢女。
也有亲将爱女奉送和亲。李世民为和西藏吐蕃,诚心诚意将文成公主送出。文成公主带去大唐文化,帮助吐蕃飞速发展。并使疆域和平共赢发展了几十年。
总之,戏法人人会变,看穿了就不稀奇了。
古代公主和亲为什么不能偷偷换人呢?
我是炒米,我来回答。
所谓的和亲并不等同于如今的异国婚姻,这里面多少带着点自欺欺人的屈辱感的。和亲特指中原王朝把公主或者假扮成公主的宗室女子嫁给外番异族的,美其名曰“和番”、“和戎”。
意思是为了“化干戈为玉帛”,我们中原王朝大人大量,把公主下嫁到外番,这样外番就算和天子攀上亲戚关系了,以后就别打打闹闹,兵戎相见了。
但实际上这多少都是自欺欺人,但凡打得过别人,何必嫁女儿去外番?《汉武大帝》里刘彻道出了和亲的本质,“用女人胸脯换和平。”
和亲公主的命运往往是悲惨的,翻阅史书,她们一辈子不停上书求归,而被人“视而不见”。
比如王昭君,的确人家本来是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呼韩邪死了,本来任务结束可以回来了吧。不行,朝廷说,你得留下,得服从胡俗,为汉匈和平继续发光发热。王昭君结果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
生活条件艰苦,和生活方式不习惯这些都是其次,关键是文化差异,要知道在汉文化中,嫁给父子两代人,这是典型乱伦,内心一辈子过不了这个坎。
还有著名的刘细君和解忧,一个表示“愿为黄鹄兮归故乡”,一个"愿得归骸骨,葬汉地。"穿越千年,读得让人心痛。
所以可想而知,谁愿意去当和亲公主?凡是去当和亲公主的,都是逼不得已的。皇帝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就重赏宗室,让宗室派女儿冒充公主。宗室也不愿意,就只能找那些得不到宠幸的秀女、宫女。所以一旦选定之后,皇帝首肯之后,换人?即便皇帝本人,有时也非常无奈。
清朝时,著名的十三爷胤祥的小女儿因为性格开朗,是个开心果。所以被时为雍亲王的胤禛认养为养女。雍正即位后,顺理成章地成了“四公主”——和硕和惠公主,一直都是在宫里长大的。
雍正养了她7年,其实就一个目的,“和亲”。最终16岁时下嫁喀尔喀博尔济吉特氏多尔济塞布腾,下嫁后因为心情抑郁,仅两年就死了。实际上,以和惠的身份,贵极一时。无论生父还是养父都是当时最有权力的人。
然而也正是因为她的这层身份,注定了她必须为“满蒙联姻”作出贡献。试想一下,如果换成一个宫女,满蒙联姻,将沦为笑谈,雍正将得不到喀尔喀博尔济吉特氏的支持。
古代公主和亲为什么不能偷偷换人呢?
这压根算不上是个问题啊。送去和亲的自古以来又有几个真公主?
就像文成公主就是亲王之女,昭君就更不用说只是一个宫女了,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果你国力强盛,他娶公主娶的是一种庇护,和你结亲会让他有安全感;
如果互相都没有必胜把握,他娶公主为的是公主的嫁妆以及后续的贸易权限;
如果你国力虚弱的话,就算真把公主嫁过去,那公主本人由于左脚先进门都会成为他兴兵的借口。
综上所述,公主只是和亲的一种工具罢了,是不是皇帝的种并不重要,只要来个女人穿上皇家冕服,再坐进和亲的轿子里就可以了~
古代公主和亲为什么不能偷偷换人呢?
这个事情,正如你所说,皇室是可以也会换人。可以将即将和亲的女子册封为公主再和亲嘛(比如王昭君),当然也可以直接偷偷换个女人代替公主名号出嫁,反正公主自幼生于深闺,连朝中大臣都未必见过,更何况异域番邦未服教化的山野之民?
那么如此,匈奴等和亲的民族会因为不是真正的公主而生气吗?
首先,匈奴等民族无法查证和亲来的是否真的是公主,还是其他人,和亲的女子如果不是公主,自然也是经受过一系列培训的,一般不会漏出马脚。
其次,和亲不过是为了达到政治上的目的,匈奴等民族大多数根本不在乎和亲来的是否真的是公主,要的只是一个象征。只要在明面上,汉王朝承认是用公主来和亲,在拉拢本部族,政治目的就已经达到。
第三,汉王室挑选的假公主,必然是精挑细选,挑选的公主自然很漂亮,仪态端方,可能比真正的公主还漂亮,还没有公主的娇气,出嫁出去,自然不能丢了大汉的脸面,代替公主的女子各方面是很优秀的,也许更能称夫家的意。而迎娶的王公贵族对新娘子非常满意,哪里还去计较这是真公主假公主,明面上是公主就行了。
第四,就算王公贵族对娶来的公主不满意,束之高阁就是了,作为草原勋贵,多养一口人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至于女子,还怕少了女人?
如上,汉王朝可以用假公主来和亲,但是即使是假公主,象征的却是真公主在和亲。在朝野舆论中,在史书上,这个是无法更改的。这种小聪明,只是对王室小家庭有所裨益,但是对大局却没有任何的影响,自欺欺人而已。
古代公主和亲为什么不能偷偷换人呢?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历史上似乎也确实几乎没出现过这种情况,但您说得也不是没有操作的可能。仔细想想,偷着换人恐怕还是不现实的。
其一,这种大事怕是皇帝不敢儿戏。一来古代搞和亲的国家,彼此之间的地位应该差不了多少,换言之,加入中国古代王朝要跟外藩搞和亲,对方肯定拥有一定的实力。你要是偷着换个宫女顶包,被发现了后果不堪设想啊!
其二,嫁出去的人泼出去的水,皇家间的和亲说白了也是给自己女儿成家,又不是生生给人往火坑里推,说不定女儿嫁过去小日子过得还比在家好呢。
其三,古代社会阶层森严,公主这个层级的自幼接受皇家教育,言行举止、气质和学识都是宫女无法比拟的;强行让一个宫女冒充公主,就跟当今社会你让一个小学生谈论国际大事一样,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嫁到人家宫廷里,周边都是在政治场上摸爬滚打混出来的人精,问你“公主”点事儿,一问三不知,对方可能看不出蹊跷嘛。
其四,要是找个宫女冒充公主嫁过去,那么真的公主咋办?就算是换个名头嫁人生子,那也相当于一辈子偷偷摸摸躲躲藏藏了,古人很看重名分,尤其是皇亲国戚更看重一个“名正言顺”,这样一搞怕是大逆不道。
总而言之,让一个“贱人”换“贵人”,这在古代并非没有操作空间,但和亲这种事的性质、影响力以及古人的认知,都决定了这种事情几乎没有可能发生。
古代公主和亲为什么不能偷偷换人呢?
因为没那个必要。
和亲一般是为了和平友好而送公主出去,如果已方占优势,不用太在意对方的话,派个宗室公主去就行了,不是自己亲生的,不心疼。
就算派自己亲生的女儿出嫁,那么多女儿,派个不那么喜欢的去就好了,再加上陪嫁那么多丫鬟仆人,公主也不会过的太苦。
而当对方占强势,自己想求和时,派出自己最心爱的最漂亮的女儿,会显出自哪已的诚意,如果来个偷梁换柱这种操作,公主身边那么多随从,说不定哪个势力小人受了骂就去举报了。
到那时敌国大怒,再兴兵戈,这就太得不偿失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