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还记得在百家讲坛上讲《庄子》的于丹吗?她现在怎么样了?

央视开创的"百家讲坛“,曾为大众普及和推广中华历史,刮起了一股清新的春风,造就了许多大师,例如易中天的三国丶于丹的论语等。

作为女学者于丹也一时风光无限。但于丹据说太着重于"心灵鸡汤"而失重于"历史大观“。历史名人名言应该是鼓舞后人特别是青年昂扬爱国主义的警世之作,而不单纯是暖胃顺气的"小菜一碟“。

如此学风下,于丹也满足了大师风头,而放松了对自己自律严格要求,作风松垮。在访欧期间,为一般旅馆大发雷霆,要享受"名人"高贵待遇。

在校演讲,又犯了自以为是的错误,班门弄斧,宣讲论语断章取义,引起论语老专家不满。本因先征求和采纳老教授的观点,不能自树一帜,树敌无数。只有正确阐述老教授的治书精神,才不能漏洞百出,遭致不满。

于丹口才不错,我也曾喝过"心灵鸡汤"。但想不到不过几年,于丹老师却被逆转,其中骄傲丶大意丶不重小节是败走麦城的主要原因。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但更要不鸣则已,一鸣而慎行。

你们还记得在百家讲坛上讲《庄子》的于丹吗?她现在怎么样了?

于丹现在已经退出银屏很多年了,但依然还是一个名人,经常参加出席很多活动,于丹是一个成功人士,曾经风光无限,现在过气了也无可厚非,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作为名人,获得了名誉地位财富后,就要激流勇退,否则言行稍不注意,必然会有是非,于丹就是犯了这个大忌。

下面星火情殇来和大家一起探讨交流这个问题。

于丹现在的生活一定非常好的,名誉地位财富都拥有了,只是没有了昔日的风光。

于丹曾经被称为国学大师,被称为文化教母,于丹因为在百家讲坛上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讲座而走向了银屏,成为了一个文化明星,于丹也因此获得了名誉、财富、地位,于丹是一位成功的人士。

现在这个时代,成功的人很多,也许通过一件事就能获得成功,一炮而红,一夜而红,随之而来的就是名誉财富地位,很多人成功了,但也因此迷失了本心,最后被人们所抛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们可以把一个人抬到高空里,也可以把一个人抛掷尘埃中,如果一个人成为了一个明星,就要记住观众永远是你的衣食父母,观众能够给你名誉和地位,也能剥夺这一切。

于丹就是一个例子,她的名誉和地位已经不复如前,

红遍了半边天的于丹,她的滑铁卢是因为伦敦事件,2009年于丹到伦敦参加活动后,一篇《于丹伦敦街头撒泼记》的文章说,于丹在伦敦要大牌,酒店房间更换了三次,这篇文章是于丹失去昔日光环的开始。

而后北大举行昆曲讲座,邀请了于丹,于丹受邀在昆曲讲座结束后做讲话总结,北大学子便开始连连嘘声以示抗议,喊到:于丹,下去!,于丹就这样被北大学子哄了下去,因为于丹不太精通昆曲,认为于丹不谦虚。

从此以后,于丹这位国学大师跌下了神坛,于丹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认为于丹的国学讲座是以赚钱为目的,于丹对国学理解的太肤浅,讲的都是些生活常识,却被包装成了心灵鸡汤,含有很浓的铜臭味。

因此,可以用庄子讲的一个故事~每下愈况来形容于丹,于丹就这样慢慢地从银屏上消失了,于丹讲了很多庄子的道理,然而她自身却没有按照庄子的道理去做人做事,结果于丹也成了庄子所讲的一个故事,于丹曾经被人们抬到了空中,而最后又被人们丢弃到尘埃里,本文观点认为并不是于丹所讲的东西没有道理,而是因为她所讲的道理都是给别人听的,希望别人按照她的道理去做,而于丹自己的为人处世,却完全和自己所讲的道理相悖,于丹讲论语心得,讲庄子心得,因此获得名誉,财富和地位,于丹一定是成名后,因为不谦虚得罪了人。

现在的于丹,她的名誉和地位已经被人们剥夺了,风光不在依旧,她剩下的只有财富,她已经退出了银幕,退出了国学这片净土。

她的国学心灵鸡汤,已经不被大众喜欢,她已经回归了老本行的传媒领域,于丹说:“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回到银屏前为大家讲课!”机会还是有的,关键是于丹的讲课内容会不会还能让大众接受,国学讲的不仅仅是文化,不仅仅是道理,而是讲人的行为能否和自己的道理融合,道理不仅仅是讲给别人听,更重要的是自己身体力行,自己讲出来的心得,自己都不信,都做不到,听的人难道会信么?所以这样的道理没有太多意义。

总之,于丹现在已经退出了银屏,她不再是一个文化明星,她曾经是一个成功人士,如果她成功之后,能够按照自己所讲的道理去为人处世,今天也许依然会活跃在银屏上,一个普通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必讲什么谦虚,可是当一个人成名后,在衣食父母面前,一定要谦虚,谦虚,再谦虚,所以国学的最高境界是讲如何做人做事,言行一致才是一位国学大师的基本标准,显然,于丹还没有达到国学大师的标准,希望于丹能够继续努力,本人还是非常佩服于丹的。

你们还记得在百家讲坛上讲《庄子》的于丹吗?她现在怎么样了?

于丹又讲孔子、又讲庄子,就是不讲共产党的信仰,做为一名共产党员,背异了自己的信仰,她注定失败!

你们还记得在百家讲坛上讲《庄子》的于丹吗?她现在怎么样了?

静静的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你们还记得在百家讲坛上讲《庄子》的于丹吗?她现在怎么样了?

于丹老师,知识渊博,口才很好,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但是,缺少实实在在的内容,讲课过于虚幻,过于文绉绉的。

你们还记得在百家讲坛上讲《庄子》的于丹吗?她现在怎么样了?

风过认为,国学不衰,于丹不倒

于丹老师

于丹老师成名,是因为在百家讲坛,讲了《论语》和庄子的节目,是不是国学大师,现在怎么样了,这问题不重要,关键是她和许许多多的国学老师一样,让国学从人们心目中奉为圣贤之书、不刊之论、不敢越雷池半步而班门弄斧的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将“高山仰止”的国学,从虔诚的圣坛中,推向常人可望又可即的社会生活中。

国学不神秘,国学蕴含的是最为适用的为人处世的哲理,应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每一位国学老师的解答,便是一座将国学与当今人进行联结的桥梁、纽带和钥匙。老师们以奥卡姆剃刀定理,简单适用地揭开了国学神秘的面纱,正如两千多年前一样,给大多数的人以有益的启示,使世人皆能从中撷取智慧的浪花。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是因为他们把复杂的道理简单化了。深刻的道理有时候就是那么平凡而又亲切。于此,他们让人尊敬,敬佩。

国学强调学思践悟,学是为了弄清楚,习是深入实践,学道而不行道,不叫学习,行道而不学道,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学习。老子、孔子、庄子这些圣人,不是完美的,都要从学思践悟中做起,都要终身学习和修养。

抛弃世俗的偏见和局限,我们就心存感激,对待国学是这样,对待解读国学的老师们也是这样。一味空喊“读原著,读原著”,那要老师干嘛,要学校干嘛,又有多少人去读原著,读懂它呢?

片言之赐,皆我师也。有品德的老师永远是值得尊敬的,不在于苛求他们尽善尽美。

关注@风过无痕摄有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