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有什么作为?
说起唐朝第三位皇帝李治,要活活气死的,前后皇帝个个大有作为:开国皇帝爷李渊,贞观之治皇帝爸李世民,后面有开元皇帝孙李隆基。
李治在他们面前相形见拙,无颜以对。但说起女人来,李治却不言而喻,他有一个古今往来最厉害的武媚娘,厉害的做了女皇,政绩同皇帝爸丶皇帝孙相比毫不逊色。
李治是喜还是忧?
武媚娘早年是李世民小妃,李世民喜欢她,曾日拥夜抱,不知怎的李治也一见钟情。李世民喜欢她美貌和才艺,但又看到她身上有一股野女人骚劲,居然去征服野马不成用锤子击死。
李世民怕武媚娘勾引皇子,将她打发到尼姑庵念经去。
偏偏李治当了皇上,不搞比美选妃子,就要女尼武媚娘。李世民有魂要深悔,不送尼姑庵小儿也不敢到后宫来要人。
李治光会宠不会像老爸挥洒自如,却被武媚娘勾住了魂,双双上朝,让武媚娘熟悉了帝宫生活,滋生了过皇帝瘾。李治在时,武后已成宫中主角,夫君对她言听计从。可怜李治病亡后,武媚娘就迫不及待要过皇上瘾,还要做开国女皇,就连后宫也要有"相公"啊!
可怜李治皇,专宠一个武媚娘。身后武寡妇,坐拥后宫无数欢心郎。
李治治国不显山显水,却拥有一个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女皇。
李治一生对爱情忠贞不二,却爱上了一个改朝换代的风流女人。
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有什么作为?
谢谢邀请!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是高宗李志(649——683)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我国历史上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14个年号)在位34年,也算是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在政治上,仍有贞观遗风,一向有“永徽之治”的美誉。永徽年间太宗老臣仍在,高宗能重用老臣,坚持祖制,政治还是清明的。在经济上,重视农耕,发展生产,减少人民疾苦,也曾出现一定程度的繁荣。虽然出现几年的自然灾害,却能保住军事用粮,以确保边疆安全,让人民生活安定。在保疆护土方面,重视军事,消灭了扰乱边疆的西突厥,国土北到贝加尔湖,东到高句丽,面积比太宗时期还要大。在外交上,重视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成为举世瞩目的东方大国。在文化上,重视一些老臣的意见,运用科举考试选用人才,既重武,也不轻文,收到一定的实效。
660年以后,高宗多病,影响朝政,使得武后有了参与朝政的机会,这就使武后的权利逐渐扩大,以致唐朝天下落到武后的手里。683年,高宗驾崩,中宗李显即位,才几个月就被武后废掉,睿宗李旦即位,也没多少天,也被武后废掉。684年,武后即位,废唐国号,建立周朝。高宗的失误就在于让武后参政,当武后权利到手,为了巩固政权,大量杀害皇族,不少人遭殃。
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有什么作为?
唐朝的第三位皇帝?……唷,唐高宗李治!了不起的角儿!一手缔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也是最后一位女皇帝”。乖乖,〞两个第一〞,绝无仅有,仅有绝无啊。
高宗体弱,长年多病。但是,他的精神世界绝对没病,强健无比,呈井喷状态。
――武则天本是他老爸唐太宗李世民的歌舞妓,才人。也就是姨太太,小老婆,三奶,后娘,小妈。当然喽,有名无实。太宗那么老迈,只有想的份,没有行的力了。
――就是这个武则天,武媚娘,后来的武曌,被李治相中了,勾搭上了。没奈何受到封建礼教的限制,干瞪眼,挠痒痒。
――太宗死后,武则天出家修行,做尼姑,以示与前夫一刀两断了,从新做回黄花大闺女。这一洗白,果然凑效。李治冲破封建礼教的阻力,“名正言顺”地把武则天娶作了自己的新娘。
――接着,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拖着病体,大刀阔斧地施行了他的缔造女皇的计划,从读奏折,批奏拆,到颁布圣旨,让她大胆做。象那个“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拉”。圣驾崩,武则天水到渠成地撑握着大权,完成了女皇梦想。
――武则天做皇帝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这也是唐朝第三位皇帝的贡献。
但是,武则天反手就给了她前夫无数顶绿帽子――她也后宫“三十六宫七十二妃嫔”,娶上无数的老公。
当然,李治也不冤。他又何止武则天一个婆姨?
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有什么作为?
唐朝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发展中,不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算是地位比较高的一个封建朝代。曾经出现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大中之治”三大盛世时期。
唐朝的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他是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排行第九。他在众多兄弟中的综合能力并不是有多超群。他上位的主要原因应该是长孙无忌政治集团的政治利益所致。我们都知道,在李世民众多子嗣争夺继承权的过程中,很多有希望得到继承权的儿子们到最后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或是自杀,被幽闭起来。
李治就是在那个时候,进入到长孙无忌政治集团的视野中。因此在后来长孙无忌等人的极力推荐下,李治荣登大唐皇帝宝座。
高宗李治上位期间,基本继承他老爸李世民的行事作风,也可以称作是大唐盛世的继往开来。他治理国家柔中带刚。百姓安居乐业,“贞观遗风”就是对高宗李治管理朝政的一个重要肯定。
虽然高宗李治性格比较柔和,但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确实相当强悍。在他治理下的大唐江山,国家版图最为壮观。公园649年高宗李治继位,公园657年号令三军剿灭西突厥,公园660年完胜百济(韩国),公园668年战胜高句丽(高丽)。当时的大唐国家疆域幅员辽阔,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咸海,北面到达贝加尔湖,南面征战到越南中部。
高宗李治的功绩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确实可圈可点。但是在他管理国家的任期内却是发生了一件足以震动中国历史的大事件。那就是在他的培养下,成就了一代女皇的逆袭之路。在高宗李治去世以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代女皇应运而生。我们不知道去世的李治听到如此消息是何感想。但是女皇武则天所开创的中国历史是和高宗李治密不可分的。没有高宗李治,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代女皇可能只是一个梦想。
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有什么作为?
感谢邀请
唐朝开国皇帝是唐高祖李渊,第二位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位就是唐高宗李治。
李治前面是千古一帝李世民,后面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两位都是对后世影响巨大的皇帝,中间的李治跟这两位相比显得没那么出彩,然而李治绝不是一位庸主,是一位低调的雄主,被低估的皇帝。
唐高宗李治
古往今来,通过激烈竞争当上太子进而坐上皇帝位置的,都不是笨人。李治是李世民第九子,长孙皇后第三子,他上面是太子李承乾、齐王李泰。李唐能够立国坐上皇位,离不开关陇集团势力的支持,而当时长孙无忌是关陇集团的头面人物,他又是长孙皇后的兄长,因此长孙皇后的儿子要比李世民的其他儿子更有当太子的优势,太子之争也主要在长孙氏三个儿子之间进行的。
李治性格宽厚仁慈,对兄弟也非常和睦。李世民曾经问他《孝经》中什么最重要,李治回答“孝道最重要,年幼时侍奉双亲,长大后效忠君王,朝堂上要为君王分忧,退朝后要纠正君王的过错”,李世民对此大为满意,对李治更加喜爱。
李治性格宽厚,并不表示他对皇位没有想法,因为李承乾、李泰年龄比他大,都有势力,李治只能韬光养晦等待机会。因为李世民的宠爱,李泰扳倒李承乾后以为自己会被立为太子,这时李治走到台前向李世民揭漏李泰的阴谋。李世民虽然英明,在家务事上也有糊涂的时候,这件事搞的他很被动,要拔剑自刎,长孙无忌等一班老臣提出愿意拥戴李治为太子,就这样李治以静制动渔翁得利当上了太子。
长孙无忌
选择谁当太子,对长孙无忌来说都是有利的,因为他是李泰、李治的舅舅,然而李泰性格刚强不容易控制,李治性格淳厚好控制,长孙无忌选择对他利益最大的李治并将他推上皇帝宝座。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是他登基前的最大依靠,也成了他登基后最大的阻力。
年轻有为的皇帝,身边总是少不了一帮老头子在耳边聒噪,做什么事总是先征求他们的意见,否则就办不成。做事不能乾纲独断,长孙无忌等一帮元老大臣成了李治掌权的障碍,尤其是在废除王皇后、改让武则天当皇后这件事上,遭到了元老派的激烈抵制。借这件事,李治采取果断措施将褚遂良贬到爱州,现在越南,将长孙无忌贬到黔州,现在四川,两人先后死在地方上,关陇集团许多重要人物遭到株连,从此李治在政治上不再受制于人,一切自己说了算。
李治当上皇帝后,勤劳政事,把太宗时期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沿用太宗时的各项政策,颇有贞观遗风,史称“永徽之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在他统治时期,通过科举进入官场的人数迅速增多,他李治也有识人之明,通过他的提拔,身边出现了一大批贤臣,如辛茂将、薛元超、魏元忠等人。
- 李治统治时期,《唐律疏议》编撰完成,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封建社会法典,成为中国法系的代表,对后世及周边其他国家都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一时期犯罪率较低,执法也比较公正,大理寺卿曾向李治报告说“监狱里在押的犯人只有五十人,需要执行死刑的只有两人”。
- 李治统治时期也是唐朝疆域面积最大的时期,东到朝鲜,西至里海,贝加尔湖以南、越南横断山脉以北的广大区域都是唐朝的国土,这一情况持续了32年,唐朝最鼎盛的开元盛世时期也没有这时的国土面积大。广袤的疆土显示了唐朝强大的军事实力,击败东突厥车鼻可汗,设置单于、瀚海都督府,用兵西域击败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击败高句丽百济控制朝鲜半岛,奠定了我们今天疆域的基础。
后期的李治由于长期患病没有处理好武则天的问题,导致后人对他评价较低,他仍然不失为一位雄主,公元684年李治病逝,葬于乾陵,庙号高宗。
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有什么作为?
唐朝的第三位皇帝李治,是个被父亲和老婆的光辉掩盖的君主。
唐太宗子嗣众多,十四个儿子中,身为第九子的晋王李治仁弱平庸,绝不是唐太宗眼中储君的最佳人选,但作为除了承乾、李泰之外最后一个嫡出的儿子,李治身上的这个弱点又使他成为平衡朝中派别纷争的唯一棋子,诚如唐太宗所言,“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为了避免再次重演当年玄武门的兄弟相残一幕,也为了防止各方势力的激化,唐太宗只能采取两弃之的做法,既废承乾,又废李泰,而选择处于中间位置的李治来继承大唐基业。
那么,高宗李治继位后,又有什么作为呢?事实上,高宗李治虽非有为之君,但从其执政期间的表现看,也算是不错的守成之君。对父亲忠诚笃信的李治没有轻易地对先朝的内政外交改弦更张,他延续了贞观年间的纳谏之风,召集诸州进京贡献方物的朝集使,让他们揭露不便于百姓的种种弊端;他还召刺史入阁,问询民间疾苦;尤其是在他初登皇位不到两个月,晋州发生大地震,五千余人丧生,他更是宵衣旰食,立刻派官员前去吊疾问苦。正是因为他的勤勉,才使得大唐权力交接的过程没有出现任何波动,贞观之治也得以顺利过渡到永徽之治。
当然,高宗李治的永徽之治,无法摆脱其父创下的贞观盛世的影子,他所做的一切,在史家眼中,只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延续;而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他的手脚又被一个女人的影子牢牢罩住,在属于他的朝堂,他的声音渐渐被挤缩为乌有,他留给李氏子孙的,更是一个无法掌控的弈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