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和外婆,有什么区别呢?哪个用的人多?

上海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收录了陕西作家李天芳的一篇文章《打碗碗花》。课文中,把原作中的“外婆”改成了“姥姥”。这一改动,被细心的读者发现,并发布在网上,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许多对此改动不满,强烈要求“还我外婆”。

据上海市教育局对此的回应称,“姥姥”一词是普通话,而“外婆”属方言。之所以这样改动,是本着推广普通话,推进使用民族规范词语的初衷做出的决定。这种解释并没有平息人们的不满。有网友说:“‘打碗碗花’也是方言,为什么不改成‘牵牛花’呢?文学作品中方言的存在,可以表现地域文化的特点。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随意改动,是对原作者的不尊重。”

这件事情,现在已经有结果了。据昨天的央视新闻报道,在群众的呼吁之下,上海市教育局已经决定把“姥姥”一词改回原来的“外婆”并为此事道歉。在央视的评论中,没有涉及到方言与普通话之争的话题。主要是从对原作者尊重的角度上进行了简单评论。至此,这个事件顺利解决。但网上的讨论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回答的问题,就是证明。

在这一事件中,我觉得把他归结为南方话与北方话之争,普通话与方言之争,都没有太大意义。追问到底是叫姥姥的多,还是叫外婆的多,也没什么意义。有意义的是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

这篇课文到底是用“外婆”对呢?还是用“姥姥”对,其实是没有一个标准的。坚持“还我外婆”的人说:“我们以前耳熟能详的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是不是也要改成‘姥姥的澎湖湾’?”但是,习惯叫“姥姥”的人也可以说:“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是不是要改为‘外婆门前’呢?”所以,无所谓那个正确,作者原来用的是那个,就应该是那个。上海市教育局随意改动了作者的文章,就是对作者和读者的不尊重。

在我的印象中,南方人叫外婆的多一些,北方人叫“姥姥”的多些。但这情况也不绝对。北方人也有叫外婆的,正如南方人也有叫姥姥的一样。而本文的作者李天芳,就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一样。

上海市教育局是教育管理部门。审核教材是它的分内之事。一篇文章要选入中小学教材,由教育主管部门把关,也是没有问题的。但“外婆”一词的改动,从推广普通话的角度来说,虽好像言之成理。但却并非必要。原因很简单,这两个词语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不会引起理解上的困难。既然是上海市的教材。那么当然要尊重上海的人民。况且,作者原来用的就是“外婆”。语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因为字典中把“外婆”当成方言,而把“姥姥”当成普通话,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改正。以加强“姥姥”的正统性,“外婆”的方言性,未免有点迂腐了。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这两个词,就是毫无差别的同义词。

这件事引起人们的讨论,我觉得背后是有深层次原因的。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应用,各地的方言这些年来正是飞快的速度在消失之中。当然,普通话的推广,对于不同地域之间人们的交往,产生了极大的便利。在改革开放之前,在中国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前。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人们进行交流是有障碍的。普通话推广之后,这种障碍被打破。但同时,方言在慢慢消失。不用说别的,就说上海话,它是中国几大语系之中的吴语系统,与两广东话,闽南话一样,属于一种很有特色的方言。可是,现在上海的许多小朋友都已经不会说上海话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大的遗憾。

方言之中,无论是它们各自不同于普通话的发音,还是一些独特的语汇,都包含地方文化信息。如果方言消失了。这些文化信息也就消失了。这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对文化的保护和发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十年前,不同地区的人们在一起,一开口说话,就知道这一个是山东人,那一个是河南人,那一个是山西人,那个是四川人,那个是广东人。现在,许多省份的人聚在一起,很难从口音上分辩出谁是那里人了。大家都是中国人。我们在享受交往的便利性的时候。与以前对比,忽然发现,我们的生活统统被格式化了。语言变成了统一的腔调,行为变成了统一的模式,审美变成了统一的标准。面对这样的现实,人们在享受现代化信息化的便利的同时,心中难免会产生一点遗憾,一点不足。“姥姥”与“外婆”之争,或许正是这种心情的表现。说明我们不愿意自己的语言被格式化。

那些极力证明“外婆”正确或是“姥姥”正确的人,大概没有体会到这一点,他们争的是谁来主导这种格式化。当然,对上海市教育局的意见和不满,是对格式化的反抗。上海市教育局的改正,体现了他们的从善如流。

姥姥和外婆,有什么区别呢?哪个用的人多?

妈妈的妈妈应该叫姥姥,不应该叫外婆。

现在是男女平等时代。

母亲的娘家人已经不是外人。

应该取消外祖父,外祖母,外孙等。把外字去掉才算公平。

母亲的母亲叫王母,姥母,毑母。

母亲的父亲叫王父,姥父,毑父。

因为过去把母亲多叫姥。

比如西王母=西姥。

所以叫姥姥是很合适的。

外婆属于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

母系为外族。

现在说好个男女平等。

怎么还戴个外字?

姥,是个上古母系时代的词汇,通母亲。又有伯母,姨母之意。

北方把姥姥一词给了母亲的母亲用。

南方部分地区把姥姥一词给了祖父的母亲用。

南方重男轻女的多。

姥姥是个尊称。也是个俗称。

爷爷也是个尊称。也是个俗称。

很多女神仙都用姥尊称。

男神仙都用爷,老爷尊称。

甚至有的男神仙,女神仙都用老尊称。

现在是男女平等时代。

爷爷最初指父亲。

姥姥最初指母亲。

爹爹也可以指父亲的父亲。

娘娘也可以指母亲的母亲。

用外婆一次实在是不妥。

有些南方人执意叫外婆,是因为骨子里就瞧不起女性,母亲。

从父母一词就可以看出来。

在北方,母亲可以用在父亲前面。例如母父。

而某些迂腐的南方人是不认头的,认为是大逆不道的。

甚至有的南方人觉得自己跟母亲没有血缘关系,只是借了母亲的肚子。

现在男女平等。

请大家尊重母亲的母亲,请叫姥姥。

姥姥和外婆,有什么区别呢?哪个用的人多?

北方普遍称姥姥,南方普遍称外婆,教科书上普遍称外祖母,书面上外祖母用的最多,社会称呼上外婆用的最多。

姥姥和外婆,有什么区别呢?哪个用的人多?

说白了,姥姥在古代是穷人老妇人的代名词,而外婆确实尊称

姥姥和外婆,有什么区别呢?哪个用的人多?

江浙沪一带肯定叫外婆,其他的不了解

姥姥和外婆,有什么区别呢?哪个用的人多?

在我们这里,姥姥是指父亲的奶奶,或者母亲的奶奶叫姥姥,外婆是妈妈的母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