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历史上开国太子不得善终这个现象?
开国皇帝之辉煌犹如日中天,而开国太子有的却如流星一般坠落。虽不是天意,但也是人祸。
从隋唐开始,隋朝杨坚直追秦始皇,结束了南北朝三百年的战乱史,统一大中华。长子杨勇当仁不让列为太子,当杨勇小不忍则乱大谋,行为不检点被父皇气剥太子,改立了杨广。
杨广亡于唐。唐又发生玄武门之变,次子李世民取代太子李建成做了唐太宗。
轮到赵匡胤建立大宋朝,偏偏发生"烛光斧影",赵匡胤午夜暴亡,陪伴皇弟赵光义代兄继位。宋太祖儿子连一个交待都没有。
元朝是马背民族,不是很严格的立嫡长子。
到了明朝,朱元璋长期执政,活活熬死太子,改立皇孙为继位人,又被叔父燕王取而代之。
大清太子顺治皇帝不出几年神密消失,有说患天花而亡,有说出家做和尚,更有说为一汉族美人而私奔。
开国皇帝好辉煌,自隋至清,却让开国太子无一不暗淡,实是令人百思不解,百般巧合,天不佑之!
如何解释历史上开国太子不得善终这个现象?
确实如此,要说巧合一次两次还好,这么多巧合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我觉得这这事和开国皇帝喜欢杀功臣紧密相关。
先把部分事件罗列一下我们从隋朝开始吧,前面乱乱呼呼的。
杨坚太子杨勇,没当上皇帝,被太子杨广矫诏赐死。
李元太子李建成,没当上皇帝,宣武门之变被杀。
赵匡胤未立太子,四个儿子,两个早亡。
朱元璋太子朱标,没当上皇帝,早亡,儿子朱允炆,当上皇帝,后来失踪。
其中,杀功臣最严重的朱元璋,差点打破魔咒,但是棋差一着,大儿子死了。
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几乎每个开国皇帝开国后都要大肆神话自己,编造花样繁多的神话故事,为的就是维护自己的统治。
但是这东西糊弄糊弄老百姓还好,那帮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才不吃这一套。
都是一起打拼过来的人,谁不了解个谁,弄不好某个皇帝被吓尿裤子的场景他们都记得,什么神神鬼鬼的,拉倒吧。
但玩谋略玩不过人家,玩武力玩不过人家,怎么办?
对付不了你,还对付不了你儿子,走着瞧!
幸好这一点皇帝也发现了,怎么办?你们想搞我,那我就先把你们搞了。
杀.......
功臣可以杀,儿子和亲兄弟总不能杀吧,于是,祸根就这样留下了。
不信你们看,那些最终当上皇帝的,都是曾经创业期打过仗的。
杨坚:二儿子杨广,开疆拓土,功劳不小;
李元:二儿子李世民,据说整个天下都是他打下的,就没有别人什么事儿;
赵匡胤:弟弟赵光义,创业期间也是出生入死;
朱元璋:四儿子朱棣,虽然和开国的那帮牛人没法比,但后期来看,战斗力不低;
如何解释历史上开国太子不得善终这个现象?
第一,开国乃大事,犹如开天辟地,万事开头难,立国更是如此。无论政治,军事,文化……皆逐步铺开来,就如同盖房子,是最容易出事故的阶段。
第二,太子,又称“储君”,乃一国之根基,更是群臣争夺,拉拢,窥视的位置,即矛盾之焦点,第一个太子更是如此。
第三,也有开国太子善终者。比如,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司马炎的太子司马衷也顺利继承帝位。
如何解释历史上开国太子不得善终这个现象?
的确,在历史上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当然有时不仅仅是开国太子没能登基或是再位不久,而且中期王朝中期有作为、有魄力的太子也不得继位,至于为何如此,还是有些原因的。
在大统一王朝之前,很多情况下都会出现大的混乱。而能成为大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可见其之魄力、能力,像这样的人多少年能出一个呢!
同时,当时不仅开国皇帝能力惊人,就连开国功臣的能力也是很强,在众人的努力下,经过东征西讨而终成帝业。
这时的太子,很大一部分是以立子以嫡的原则选立的。而太子虽为皇帝之一,但皇权之争是残酷的,权利在皇帝心中,是能让父子之间猜忌。
还比较严重的就是兄弟相残。太子虽为储君,是未来皇位的继承人,然而他目前却还只是太子。
皇帝儿子众多,而皇帝宝座、至高无上的权利又很吸引人,其他皇子也很想成为未来的皇帝。亦或者是各大臣、功臣之间站队的问题,就会形成对立。
其他皇子为了取得太子之位,就只得排压、功击太子。
而开国皇帝魄力、能力过人,这样的厉害角色不是常有的,但他却以自己为中心,认为自己如此厉害,那太子也应该如此厉害,这样的话却就对太子寄望很大,但后来却发现太子虽仁厚,却魄力不足,跟自己不像,这样就有些厌烦太子,从而有了废太子之心。也因此,给了其他皇子希望。
有的太子虽然成功继位为帝,但他虽为帝,手中却权利不大,一则是太后盛气凌人,有的则是功臣手握重兵等。当然事事都没有绝对的,这里说的只是其中的一些现象而已。举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开国太子,汉刘邦太子刘盈,虽登基为帝,大权却在吕后手中,后来忧郁成疾而亡。唐李渊太子李建成死于玄武门之变,明朱元璋太子朱标因病去世。
如何解释历史上开国太子不得善终这个现象?
太子即为储君,上有皇帝,下有各兄弟虎视眈眈。一旦稍有逾越,便会遭来皇帝猜忌,引起不满,然后导致被皇帝废掉。不然就是被兄弟各种栽赃嫁祸,从而丢掉太子之位。
如唐朝太子李建成。李建成也是颇有建树得一位太子,然而遭受秦王府官员幕僚得陷害,从而不得于秦王开始明争暗斗。最后导致玄武门之变,被秦王射杀。
又如清朝太子胤礽,也是一位能文能武得太子,奈何兄弟太多,想做太子得太多,身居太子之位,每天被那么多人盯着,难免有些把柄被握着,导致皇帝猜忌,连续两次被废。
总得来说,太子之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上不得逾越,下不得被抓住把柄。太子之位就是烫手山芋,谁坐着谁就得被所有人盯着。
如何解释历史上开国太子不得善终这个现象?
开国太子大多不得善终,这是因为一是大凡开朝君主皆英明神武,而太子则并非能子承其父。希望越大,失望则大。二是立国之初,百废待兴,对太子的考验也非寻常储君可比。三是太子为储君,也是权力争斗的核心,一不留神,很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