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竞聘上公司中层岗位,结果被同岗位竞聘上的领导冷嘲热讽,大家怎么看?

最近公司进行中层干部的竞聘,因为是公开竞聘,我报名参加了一个岗位的竞聘,在竞聘会场见到现任一位领导,和我竞聘同一岗位,最后竞聘结果我没有竞聘上,他竞聘上了,然后今天在办公室当着好几个同事的面对我冷嘲热讽,大概意思是我能力比他们都强,我能干,我会说话,他们都怎么怎么不行,怎么怎么不如我,反正就是正话反说吧,我当时真是无地自容啊,可又不好发作。 后来,我就走开了,另一位同事过来说你看吧,谁让你去抢人家的位置,估计你这半年惨了! 我回了一句,你现在看出来他是个啥人了吧 其实说实话,我真的不明白,这种小肚鸡肠的人怎么也能当领导! 大家怎么看!

这只是领导大人心慌慌的表现罢了,不必在意。

“心慌慌”,那自然要表现得强势一些、显眼一些,好掩盖内心的恐慌与虚空。

顺便,借侮辱你,来敲打一下别人,也是防患于未然的操作。

这种人一般来说没什么内涵,不必在意。

但要不要继续在这部门干下去,倒是要马上考虑。

.

.

竞聘,那片排除异己、提拔亲信的遮羞布。

竞聘的初衷,本是为打造上升通道,让真正的人才有机会上来,让虚假的“人才”回到他应该去的地方。

但所有好的政策,都需要好的执行环境,才有可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否则,好政策依然办不成好事情。

比如,在权力斗争较为剧烈的单位、在权力失控的单位,以及在控制欲强烈到不可思议的人眼里,竞聘,就是最好的控制人、打压人、收拾人的工具。

在这种单位(的某些领导)、这种人看来,竞聘没错,但“竞”的目标、“竞”的内容,一定要符合他自己的利益。

.

所有的(利益)需要,都能找到迎合的对象——领导也是。

  • 最终,那些“竞相符合领导利益”的,就竞聘成功了;
  • 自然,那些“不竞相去符合、甚至是背离领导利益”的,自然就竞聘不成功了——再能干也不行。

若题主在竞聘之前没搞清这些事、没研究自己的“利益属性”,那竞聘基本没有成功的可能。

这不是你不好、不够行,这只是你不符合“竞聘的条件”,而已。

.

.

当面嘲讽,一是为掩饰惊慌,顺便隐约的自我安慰。

自信的人,不仅不惧怕竞争,反倒会经常去主动寻找竞争。

这不是他们有自虐倾向,这只是他们自信充足、迫切想要变得更强。

他们不会恐惧失败。

失败了又如何,他们有的是退路,不至于一次失败、终身睡马路;

就算败得很惨,他们也有信心,相信自己能翻过身来。

.

但不自信的人,却没有这个“不恐惧”。

“失败就是完蛋”、“从此以后不知如何是好”.......

无数关于失败(以后只会更惨)的臆想,让他们自动软了手脚。

因此,越是不自信的人,就越惧怕竞争

.

不是说领导就一定自信。

事实上,许多综合实力匹配不了位置的领导,不自信的程度要比基层人员强烈得多。

失去位置的恐惧、被人掀翻的恐惧、没有后路的恐惧,......

总之,(综合实力跟不上的领导)有多么的爱这个位置、有多么的想前进,就有多么的恐惧。

.

恐惧之心若难以控制,那只好用外在的强势、压迫,来显示自己的威权。

比如:(领导想表达)我是有权力的,是不可得罪的。

也借由这表达,领导成功地安慰了自己:“我是有权力的,是别人得罪不了的。”

.

.

当面嘲讽,二是为敲打旁人,防患于未然。

题主虽最终未能竞聘成功,但总算是尝试了一把。

在领导看来,这是做了个坏的榜样,保不准将来有人有样学样。

对掌握权力、不想失去权力的人来说,这是可怕的。

虽然竞聘结果可能已经内定——但“竞”这个东西,永远都存在变量。万一把领导“变”下去了,怎么办?

所以,要敲打,且要狠狠敲打,让看到这惨痛下场的人,再不敢起任何不应有的心思。

.

当面嘲讽,三是为顺便出气、压惊。

“居然最抢我的位置!?”

“你抢了,让我干啥去?!”

.....

这事一想起来,领导就生气,顺带有些惊慌。

领导不想失去位置,领导还想在“领导的位置上”,好好活着呢。

不惊慌、不生气,那是不可能的。

要嘲讽,要狠狠嘲讽。

.

.

不必在意嘲讽,但要不要在这部门干下去,是个问题。

题主也说领导“小肚鸡肠”,同事也提醒“你这半年惨了”。

看来,以这领导之前的表现,并不是个好相与的人,心胸并不宽广。

——既然如此,那题主接下来的日子,是想见的不好过。

越是不自信、越是爱好权力的人,就越对“威胁”这种事极度的在意。

这“在意”,会很快烧断他们的理智之线——如果题主能力还行、业绩,那烧断得更早。

对一个已经烧断理智、不在乎口碑的领导,“爱好脸面,珍惜口碑”是不存在的——也不需要。

他们只需要紧紧握住权力、牢牢守住自己的“权力之地”,就够了。

至于其他如“脸面”之类,完全不在乎。

想想吧,这日子还能过吗?

.

.

总之,若没有“人际的根基”,那在竞聘之前,一定要研究清楚“(这单位)竞聘的真相”。

等彻底研究清楚了,再决定要不要参与这项竞争。

.

至于“领导发来的冷嘲热讽”?

你当他是个笑话,他就是个笑话。

.

但要不要在这部门继续下去(继续与这领导合作),则是迫在眉睫,立刻就要拿主意。

没有哪个已经公开宣战的领导,会以简单几句嘲讽为结束。

领导的这些动作,是在“昭示强大”

论“支持者”对领导的重要性

没有竞聘上公司中层岗位,结果被同岗位竞聘上的领导冷嘲热讽,大家怎么看?

其实,你的同事说得很对,谁让你抢人家的位置,你这半年估计会很惨。同事虽然没说透,但是你应该能听懂。如果听不出同事的弦外之音,以后你还会栽跟头。

我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很多人肯定你这种敢于尝试,展示自己的行为,我深不以为然。你,还有他们,都不了解公开竞聘的潜规则啊!任何一个游戏,你不了解规则,怎么可能成功呢!竞聘中层干部也是如此,这也是一种游戏,如果你不了解其中的潜规则,怎么可能如愿以偿呢!

公开竞聘这种游戏,国企最喜欢玩。其实,竞聘不过是一个掩人耳目的幌子,在公开竞聘之前,大都已经内定了人选。如果你没点背景,去趟这趟浑水,只能是自取其辱啊。所以说,你不要感觉委屈和愤怒,也不要怪你的领导小人得志。

我在国企工作过十几年,太了解其中的规则了。一般来说,任何一次中层干部公开招聘,都提前内定了人选,公司领导与之进行了谈话。但是为了不让人认为任人唯亲,都会选择公开竞聘,然后煞有介事地进行笔试和面试。所以,如果公司领导没有提前找你谈话,就不要给别人做绿叶了!

这件事,你还有一大失误,不应该跟现任领导争同一职位。不出意外的话,还是竞争你们部门的领导职务吧。如果真是这样,我实在是为你的情商捉急了。哪怕你竞聘一个其他部门/车间的中层职位都没有关系,哪能跟现任领导打擂台呢,这不是虎口夺食嘛。所以,你的领导对你冷嘲热讽也是可以理解的哈!

记住,领导提拔一个人,绝不会简单地通过一次公开招聘就做出决策。提拔任何人,领导都对他有深入地了解。中国如此,外国也是如此。打工皇帝唐骏在微软的时候,因为机缘,有一个高层领导对他印象很好。有一次,微软需要招聘一个大中华区总裁,他连想都不敢想。可是那个领导鼓励他报名应聘,而那个领导恰恰就是考官之一。在她的运作下,唐骏成功胜出!

你的领导对你冷嘲热讽,我们不否认这是一个小人,但是小人也有小人的长处,而他的长处可能恰恰就是你的短板。比如,他懂得招聘的规则,善于走上层路线,所以他成功了。而你盲目地相信自己的能力,天真地相信公开招聘的公正公平,所以你失败了!

👉答主:管理那点事。从事管理二十年,半年时间头条粉丝达64万,文章和问答阅读量4.5亿。如果喜欢职场和管理知识,想要学习头条运营技巧,请点击右上角【关注】。同时,别忘了点赞哟👍

没有竞聘上公司中层岗位,结果被同岗位竞聘上的领导冷嘲热讽,大家怎么看?

放宽心,公道自在人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我们这里也有个这样的人,虽然当上了领导,但是素质不高,也是经常冷嘲热讽的。

被冷嘲热讽的也不反驳,只是努力做工作,搞好与各级的关系。

到年末考评,民主评议时那人就下去了,换上了以前没竞争上的。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有时一年就变。

素质不高的长不了,好的总会出头。

如果那人表面对你很好很客气,这才是最可怕的,咬人的都不叫。

没有竞聘上公司中层岗位,结果被同岗位竞聘上的领导冷嘲热讽,大家怎么看?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首先要肯定,这是好的现象。毕竟是露了一次脸,已经受到关注了。参加公开的竞聘,程序合法,正规途径,怎么可能只让几个人上台表演,垄断舞台呢?这个勇气,是他人不具备的,自己不能否定自己。

其次,竞聘是展现自己,本就是让大家挑刺的。相比于不争,或许你再怎么谦虚,也不会有竞争对手那么卖力的指出你的弱点(不仅是指出,更是让你必须记住的攻击。)。这个作用如果把握不住,锻炼不了自己,那就是白费汤。表现出来的如果是为了争权夺利,出丑的是自己。

最后,不论输赢,都需要有个目的。目的不明确,他人也不好帮你。竞争对手的打压,很正常,如果不去竞争,理都懒的理你,更别说锻炼你了。有了这次的经历,自己总结自己,这就是经验,成功不可能一次成型,需要“成长”付出的经历。

因此,祝贺你有了向上的勇气和经历!至于其它的,需要忍受,拿得起放得下,也知道了“取舍”的含义。

没有竞聘上公司中层岗位,结果被同岗位竞聘上的领导冷嘲热讽,大家怎么看?

按照套路,我应该对题主鼓励一番,然后再陪着大骂领导一通。

但是从我过往十几年的HR工作经验,以及处理此类问题的情况来看,这种答法有点“不负责任”,所以接下来的话可能没那么好听,但却是真诚直言,希望能对题主有所触动。

这件事儿,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而更重要的是事后不仅没想明白到底怎么回事,也没有借此“吃一堑长一智”,只是情绪发泄,对未来毫无益处。与自己的领导同时竞聘,甚至于应聘的还是领导现在的位置,实话实说,99%的为人领导者,可能对这事都不会有好感,只是你的领导恰巧表现出来了自己的不满而已

既然同事都说了“谁让你去抢人家的位置,估计你这半年惨了“,就说明领导竞聘上的就是目前的岗位,要不然他应该履任新职,也就不存在还是你的领导这种情况了。

即使你没竞聘上,仅仅是你参加竞聘这一岗位这件事,99%的领导就可能会对你没好感,为什么?

1、在职场上,“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你和领导竞聘,无论是否成功,都代表着你想把领导拉下马,你在动的是领导现有奶酪和利益,他怎么可能会对你没有想法?

2、侧面证明了对领导的不太认可,并觉得自己肯定会比他干的好

既然已经身为领导,就说明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干了一段时间,如果公司层面没有任何的其他的暗示或者明示,就说明领导干的还凑合,公开竞聘,更多只是一种正常的企业制度执行。

这个时候,一个下属参加竞聘,相当于在说:“我也能干好这个岗位”。

这意味着什么?

一个有经验的领导,和一个没有岗位经验的下属,凭什么你觉得公司会选你?只能是你自己觉得自己比领导强,还强的很多,公司才会放弃原有的熟手。

在职场上的公开竞聘,我鼓励拼搏和奋进的精神,但是不鼓励盲目的去做“炮灰“

有一些公司为了体现人才平等、可上可下、给在岗人员一些压力,又或者是老板确实希望随时发现优秀的人才,都会推行公开竞聘。

但是,在日常工作实践中,一旦出现目前在岗人员和其他人员同时展开竞聘时,无特殊情况下,在职人员具有绝对的优势。

因为在职人员对该岗位更加熟悉,在没有重大工作疏漏和偏差的时候,“用熟不用生”,是企业避免风险的重要原则。

1、在职场上能给员工带来最大助力的人一般是直系领导,所以要事先和领导沟通,这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感恩的表态。

日常领导对你的工作表现,为人处事有较大的话语权,即使公司决策很民主,一般情况下,直接上级的评价权重也至少占到30%。

这意味着你一旦放弃了领导的评价,寻求发展机会最多只有7成把握,更何况你的同事、平行部门一般情况下也会去考虑你的领导的感受,而深受你直接上级的影响。

所以,要参加竞聘,一定要获得领导的支持,如果碰到了与直系领导同岗竞聘,要么你有更高层级领导的支持,要么至少能让直系领导不明面上反对此事。

更何况,在职场,作为管理者历来都会观察一个人是否感恩、有良心,以免提拔一个人反受其害。而这一评价很多时候都来自于你如何处理与现任领导的关系。

追求进步没有错,但是不打任何招呼,想要背着直系领导做事,甚至“踩着领导往上走”,会被大部分管理者所放弃。

2、想法搞清楚这次公开竞聘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公司打底有想要替换还是只是走个过场?

子佳曾经碰见过过一次中高层的公开竞聘,实际上人选早已内定。

甚至于为了保证内定人员顺利竞聘上岗,并通过公示,英语要求从cet4到取消要求,学历标准从至少本科改为专科以上,相关工作经验从8年降至只需要6年。

最后,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又应该怎么办?给你3个方向供参考

1、寻求更高层的认可和支持。

既然参与的是领导岗位的竞聘,就说明此次竞聘环节是有更高层级的领导参与评价,如果确信自己的表现还不错,更高层领导也给了一些良好评价,那么最好借此机会,和更高领导层打好关系,既然露脸表态了,那就选择继续在高层露脸,才能让自己的领导会因为高层对你的关注而“有所顾忌”,让自己有机会立于不败之地,未来才能找到机会翻身。

2,也可以选择主动认怂,“战略性撤退”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如果无法获得更高层的支持,为了长久发展,最好能主动向领导低头。

韩信曾受“胯下之辱”,其原因不仅仅只是因为韩信身怀大志,不屑于和地痞流氓计较,而是因为韩信一旦动手,即使杀了地痞流氓保住了自尊,也会因为当时严苛的大秦律,以及森严的户籍管理制度,无法逃脱出家乡以逃避惩罚,更会因此坐牢丧失无限可能的。

所以,韩星选择了两者相害取其轻,忍一时之辱换未来无限机会。

3、准备调岗换部门,或者跳槽的准备。

如果前两者都做不到,就目前领导对你表现出来的不友好,大概率领导不仅未来会给你穿小鞋,还会把你当成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而不断打压,你的职场生涯生涯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甚至会走弯路。

那还不如,不如做好调岗和跳槽的准备。

结语

综上,详细了解释了为什么这件事从一开始就错了,以及在职场上碰到公开竞聘这种事情的关注点,也给了目前这种状况下可以采取的主动行动。

身在职场,做任何事情前,先想着可能的后果和给他人带来的影响,才不至于“行差踏错”。

如果已经陷入不良境地,建议也多想想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不要过多地考虑自己既无法控制也无益于解决困境的因素。(比如考虑领导的反应和心理,就于事无补)

没有竞聘上公司中层岗位,结果被同岗位竞聘上的领导冷嘲热讽,大家怎么看?

怎么看?老鬼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恭喜题主!恭喜题主幸亏没有竞聘成功!否则的话更麻烦!之后再谈对于整件事情的看法。

一、题主啊!您有几件幸事!您应该知道!

1、你得庆幸自己没有竞聘上!否则,就你现在这点儿肚量,即使当了中层领导,百分之九十的概率:比现在还惨!

您应聘的是“中层干部”!这种岗位对于人的心理承受力、情商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越是高级别的管理岗位,越需要职业经理人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问题的能力、快速厘清问题本质的能力!

现在呢?只是在没有应聘成功的强狂下,糟糕了那个素质不高的领导的一番奚落,就变得这么纠结!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老鬼帮你换个角度梳理一下:

如果你应聘成功了呢?既然那个领导素质不高,那他如果没有应聘上,而是你应聘上了,他在背后胡说八道,你会作何感想?

他到处散播虚假消息、不实言论来诋毁你,你又是什么心情?

难道你真的能够做到:只要自己应聘成功了,就能够坦然的面对某些人背后胡说八道、四处造谣甚至在高层领导甚至老板那里再给你添坏话?

你的心理素质太差了!你得庆幸自己这次没有选上!否则你的这点儿心理承受力,上去了也可能在中层管理岗位上摔大跟头的!

因为中层管理岗位工作,会每天面对大量的计划、决策。处理的都是下属不能决策的、左右的。往往是下属根本处理不了的!而现在题主的心理承受力、情绪控制能力、看待问题的高度、胸怀等等,都差的太远!

你得庆幸自己没有应聘上!否则,有可能败的更惨!

这不是老鬼故意说歪理!如果你还认为这是老鬼无理搅三分,那老鬼只能回以呵呵一笑了......

2、你得庆幸:那位领导竞聘成功之后的那副德行、那种行为,直接帮了你的大忙!

他错了,你郁闷什么!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在众人面前丢人了,而你却感觉自己下不来台?题主啊!您自己的逻辑都乱套了!他当着众人的面,做“丢人”(丢他“自己”的人!)的事儿,你不该高兴吗?这不是正好让更多的同事看清楚那个人的嘴脸嘛!

3、你得庆幸能够看到老鬼这篇文章!否则你很难从负面情绪中跳出来!

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怎么可能理性的浏览各个问题回答者提供的意见、建议?只会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文章来看而已!屁用都没有!

你只有从现在开始彻底恢复了理性,才能客观审视这个经历,才能以最时效性的方式来采取后续的行动!

三大幸事,你得偷着乐才对啊!还郁闷?!纳闷个鬼啊!

二、竞聘某个岗位能否成功,往往是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这是需要我们在失败之后尽快分析清楚并且弥补短板的最好时机!哪里有时间浪费到情绪波动上呢?!

不能被这位竞聘成功者的这个行为冲昏了头脑,让自己的分析、判断缺乏了理智,失去了理性!

逐条梳理自己可能存在的短板吧!这才是正事儿!

老鬼举个例子:有可能你的最大短板就是日常和公司高层甚至老板的沟通、交流太少了!虽然你很可能在竞聘演讲上表现的非常好,但是日常的交流、沟通方面存在缺陷。任命中层,那不是闹着玩儿的!没有与高层甚至老板日常的紧密沟通、互动,谁会用你?

老鬼说一个很多人反感的观点:到了中层职位,如果不能让领导感受到你的积极性、你的忠诚,根本不可能给你做中层的机会!日常不主动交流还想竞聘成功?纯粹胡扯!

上面只是一个例子而已。只是为了给大家抛砖引玉,大家需要的是沉下心来赶紧做这件事!以利于自己下一次能够抓住机会!

老鬼再挑战一下朋友们的神经:或许那位应聘成功者就是在日常与领导互动方面远远胜过你!其他方面或许差一点,但这个因素很可能是压倒你的关键点哦!

可能此人真的人品有问题,但是,愿意靠近领导、愿意主动的找领导或者老板沟通交流请示汇报,这就是人家的优势!

别看到这些就觉着火冒三丈!这些都不能理性的看待,你就别想“中层”这个概念了。“高层”俩字就更没戏了!

三、职场人要清楚:情绪不对或者情商较低,很容易造成判断方面的偏差或者失误

老鬼来一回“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题主所描述的那位竞聘成功者的言行,或许与题主所定性的完全相反!

有可能是那位竞聘成功者非常谦和的一次鼓励,是对题主能力的肯定,是希望能够安抚一下题主,或者是希望用这种方法拉近与题主的关系!

恳请大家想一想!!!!!!!——题主没有应聘成功,那位成功者面对题主时,能说些什么呢?必须得鼓励啊!那怎么鼓励呢?一定会说出一些承认题主很多方面很优秀的话呀!!!

如果正如老鬼所言,题主错误的理解、判断了那位领导的心意,那才叫可悲呢!如果自己又被你的那位同事的拱火的语言给蒙蔽了(题主的同事说:你抢人家的位置,你后半年惨了....这个哥们儿真有可能不是个玩意儿,就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那你就彻底被自己的情绪给害了!

因此,还是尽快的让自己冷静下来!让自己的理性快速控制自己的感性,你才能让自己尽快回复状态,从而做出正确的后续行动。

换个说法,即使那位竞聘成功者确实素质很低,那又如何?他是他、你是你,他干丢人的事儿与你何干?

放下包袱继续前行就好。

欢迎【关注】老鬼,每天分享职场、销售、口才、人脉类实战内容。越多分享,越多收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