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为什么文人墨客大多仕途坎坷?

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尤其在天下太平的时候更甚。历来都是仕途曲折而艰难。这就是要考取功名,摘金夺银,学而优则仕。

像李白号称诗仙丶杜甫号称诗圣,名扬四海也无可奈何。李白曾经为朝廷命官,皇上丶皇后也曾奉为座上客,虽然也有一腔热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最后也不能如愿,还被扫地出门,去云游天下,好好做一个职业诗人。

杜甫还要悽惨,当一个县吏也未能长久,晚年生活落魄。

李杜两大泰斗仕途不易,更何况众多才华洋溢的文人墨客呢!

但上帝关闭了一扇大门,也会打开一个窗口。唐代仕途坎坷,却也让李丶杜等一大批失意文人专心致志地创作和泳叹,开创了震古烁今的伟大的唐诗。

周游天下,李白飘飘欲仙,写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千古名篇。游离于民间,杜甫感慨万千,留下了"卖炭翁“等现实主义的不朽之作。

唐代文人雅士清风傲骨,不与昏官同流合污,更显得仕途艰辛。但他们才能直抒胸臆,给后人留下了瑰丽壮观的唐诗!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为什么文人墨客大多仕途坎坷?

谢谢邀请!唐朝是我国封建时代的最强盛的时候,统治时间近300年,是不受外敌欺侮的封建王朝。原因是唐朝重武轻文,一些文人墨客仕途坎坷,与唐朝的重武轻文有很大的关系。唐朝用人,首先既要懂文,又要懂武,这样才能派上用场。脑壳大,拳头也要大,像王安石、范仲淹、岳飞、辛弃疾等人,能文能武,若再唐朝,仕途也许不会坎坷,唐朝的一些文人墨客,为了仕途,潜心苦读,光懂文不懂武的多,在官场上就吃不开了。若懂武,不怎么懂文也行。如瓦岗寨的英雄大都没有什么文化,唐太宗照样用他们,薛仁贵出身农民,没读过书,被封为平辽王。原因是他们能领兵打仗。唐朝的许多文人,要他们写诗,行,要他们领兵打仗,那就不好说了。

还有一个原因,唐朝自开国以后,有功臣世袭制度,连续几代,有些位置不空缺。出身门第低下的,没人举荐的,很难进入高层。唐朝也有一个怪现象,哪怕是个假隐士,只要有人举荐,也能弄个官。把一些有才华的人挤掉了。朝中没人,有才华没人举荐,也不行。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为什么文人墨客大多仕途坎坷?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什么文人墨客大多仕途坎坷。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体现在经济繁荣,民风开放,文化自信,外交频繁,军事强盛等方面,这种对文化发展有良好促进和发展的社会,文人墨客本该春风得意,平步青云,为什么却仕途坎坷呢?

小编认为,这种原因是多方面。

封建社会“马上得天下”的大势,形成的重武轻文的观念

文人墨客成就在诗书方面,而王朝的建立是无数战争的攻伐。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不管是鼎盛的唐朝,还是别的朝代,文人得不到重用,还会受到轻视,仕途自是多波折。唐中宗时期的阎立本,除了宫廷画师的身份,还是工部侍郎,依然会受到宫城官宦的歧视,中宗让他去画画,去的使者喊他“那个画画的”,而不是阎大人,阎侍郎。

整个社会风潮对文人墨客的偏见,使他们多遭不公的待遇,仕途坎坷。

而文人墨客的仕途坎坷,不管在唐朝还是别的朝代都很常见。这是因为文人墨客特有的属性,标签也是他们仕途坎坷的根源。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封建社会崇尚学而优则仕,以入仕为官为荣。而那些满腹经纶的文人墨客,他们饱读诗书,深受书中圣贤的影响,拥有崇高的理想,他们渴望有朝入仕大展宏图。在他们看来,他们可以拯救贫苦大众,可以救国家于水火,但是一旦入仕,他们就像不食人间烟火,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少女要做厨师,没有实践哪有真章。

理想跟现实之间的差距,踌躇满志后失败的落差他们很难接受。北宋的王安石,为改变宋朝积累多年的弊政,解决国家的危机,不顾大臣反对主张变法,但是变法却超越了当时的朝代,不合时宜的变革,没有改变宋朝现状,反而使流民数量剧增,最后以失败告终。缺乏对社会现状的认识,抱负终难实现。

性本乖张,自负清高

文人墨客熟读圣贤诗书,深受熏陶,具有崇高的品德,他们不畏权贵,品格高洁。而官场是个复杂的社交场所,他们不懂为官之道,圆滑融通处事,直来直去,嬉笑怒骂皆在脸上,不屑于官场阿谀献媚攀附权贵,自然很容易得罪人。

他们这种文人脾性,让他们难以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里游刃有余。唐朝的李白,在京城等待多年后入宫,让高力士提鞋,嘲讽贵族,最终失意离场。宋朝的苏轼被贬闽南,由闽南到海南,都因早年与人生怨,惨遭打压。

总结

虽然文人墨客大多仕途坎坷,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坎坷命运对他们成就的影响。正是那种失意厚难以排解的郁愤,让他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寄情山水,寓物于意,这种丰富的人生体验给了他们创作更多的灵感和素材。仕途的坎坷,也让他们文人墨客的形象更深入人心。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为什么文人墨客大多仕途坎坷?

唐朝相对而言还算是政治比较清明,言论自由度比较高的一个时代。如果像清朝动不动就因为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来大兴文字狱,恐怕那些传世的佳作根本就难以出现。

所以不要因为杜甫有两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说唐朝什么政治黑暗,迫害贤良之类的语言。

那么为什么那些文学大家大都仕途坎坷呢?其实主要有两大原因:

第一,空有一腔热情,大方向却没有看清。李渊起兵是李世民鼓动的,而且一路上创建天策府出谋划策寻兵找将,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所以可以看出,李世民本人是一个谋略家。

试问一个谋略家,他的骨子里是文人的可能性有多大?继位之后,李世民自称是李耳后人,要立道教为国教,大兴科举选拔贤才,虽然看似儒释道并举,但他的侧重点却是道与法与理,而儒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进谏!所以如魏征、褚遂良等理性占主要成分的文人才有了一席之地。

而那些情感丰富的文人,或放荡不羁(如王勃李白),或书呆气重(如杜甫孟浩然)等,只知道挥斥方遒、咬文嚼字,对国家而言没什么用处,充其量是一个文化产业,不可能进入政治核心。

第二,儒生文人固有的性格缺陷,处事能力先天不足。儒者,柔也。这是《说文解字》解释的。情感比较丰富,讲求君子坦荡荡,讲究礼尚往来。倘若一切都很顺利,大家都能够光明正大地按照规矩来,那就没问题,可是一旦有了情与理的纠缠,有了阴谋与背叛,事情一旦乱起来,这些文人往往就会手忙脚乱,拎不清,担不起,要么意气用事,要么听天由命,很难找到最佳的处理方法。

所以这些文人做了官,不是入了别人的圈套,就是受到别人的蛊惑,最终的结局要么被贬,要么深陷牢狱之灾,比如王维,李贺,陈子昂之类,多是如此。

所以毛主席说,历史上但凡有所作为的,大都是法家的代表。因为他们不但可以提出大政方针,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创造出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且丝丝入扣,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条款都很清晰明了。可那些儒者文人呢,大多只是想到一个大概,很难去思考义理条款的可行性。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为什么文人墨客大多仕途坎坷?

您好,我是简生,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题主问题之意,是唐朝社会发达文化兴盛,然而为什么文人墨客仕途坎坷。在这里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其实不仅仅唐朝如此,在整个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面,文人墨客的命运大多都是多舛曲折的,鲜有才名和仕途双收的文人。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矛盾”导致的。

1,文人所受教育与官场所需能力的矛盾。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每个时代都有其对应的官员选拔制度。例如征辟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等。然而不管是何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其核心都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品德,一是文才。这样好不好呢?当然是有一定好处的,国家公务人员,如果品行不端,那么天下如何治理呢?另外,他们需要与文字打交道,所以重视文才,以此处理公事,教化天下,也是有帮助的。于是,想要入仕途做官的人,从小便重视对文才的培养,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十年寒窗苦读,一方面学习创作,培养文才,一方面读圣贤之书,追求高尚品德。

但是,进入仕途以后呢?当他们走上实际的工作岗位,当了县长,做了御史,成了通判,实际上更需要什么能力呢? 这个时候,就需要真正会治理国家,能够拿出切实的措施方法,来增加财政收入,来改善民生,来治理水患,来处理案件了。这些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可是没有重点关注的,因此,大部分刚刚进入仕途的人,往往手足无措,碌碌无为,最终没有政纪,往往被贬,仕途不顺。在这方面最好的例子,就是李白了。 虽然李白文才高于北斗,空前绝后,但是客观的说,他的政治才能几乎为零,否则也不至于在皇帝身边贴身了一年毫无作为最终被释金放还了,虽然他一直在说自己怀才不遇,实际上是无才可遇啊。李白只是一个代表,像他这样的人,大有人在。像王安石那样既有文才,又有治国之才的人,实属罕见。

2,文人风骨与政治官场的矛盾。

在古代,稍有文才之人,大多是有文人之风骨的。他们向正人君子这个目标奋斗,刚正不啊,敢于直言,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这样高尚的品质当然很好。但是,想要在仕途上发展并有所作为,这样的刚直之人可以吗?很明显是不行的。再加上古代朝堂多党派之争,因此,这些身怀抱负与文才的人,在官场上屡屡碰壁却往往不明所以。试想,一个大喊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能在官场上混的开吗?

李白自不必说,像柳宗元,刘禹锡,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人,莫不如此。柳宗元年少盛名,其家又是豪门望族,因此胸怀大志。进入官场后,因为党派之争失败,终生没有再回到过长安城。

因此我们会发现,古代有文才的人,往往在政治上都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相反,那些在政治上表现出色的,大都不是文才出众之人,这些人,想必并不在题主所说的文人墨客里面。最好的一组例子便是和珅和纪晓岚了,和珅没什么文才,但是治理国事无人可及,因此虽然巨贪,但是位极人臣。而纪昀纪晓岚文才卓越,却没有什么政纪,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完全不能与和珅同日而语。

3,江山不幸诗人幸,逆境更出人才。

我庆幸,李白,杜甫,唐宋八大家等人在政治上仕途上都不顺利,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留下灿烂辉煌的篇章。试想,如果苏轼官场得意,那么他还会有那么深刻的人生思考吗?还会有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没有了这些,他怎么能写出《赤壁赋》这样的旷世名作呢?难怪他的弟弟苏辙说,广州之前,他的文章可以与苏轼一较高下,但是黄州以后,他就难以望其项背了,这就是苦难的力量啊。

总之,古代封建社会的两个不可调和的矛盾:文人所受教育与官场所需能力的矛盾,文人气质与政治官场的矛盾,导致了古代文人墨客必然命途多舛。繁盛如唐朝也不能避免,再加上唐朝的门阀制度,这种现象就更加普遍了。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见,我是简生,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欢迎大家点赞支持,也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学习,谢谢大家!😃😃😃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为什么文人墨客大多仕途坎坷?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使社会经济处于稳步上升阶段。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文化,同时唐朝也和周边国家进行文化和技术交流。

这就使当时的诗词歌赋等文学创作,达到了繁荣发展的鼎盛阶段。唐诗的发展与兴盛离不开唐朝的著名诗人。唐朝时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还有诗鬼李贺以及被称为诗魔的白居易等一系列著名诗人。还有刘禹锡、贾岛等都留下了旷世名诗。

“全则必缺,极则必反。”这句话用在大唐王朝的国运上再合适不过了,到了中晚唐时期,皇权更是衰微,藩镇割据局面日益严重,使唐王朝的统治权力名存实亡。帝国的衰落,致使唐初一贯的进取向上的精神和积极的自我调节能力彻底消失,国内外矛盾日益加剧,朝政、科举腐败黑暗不堪。

许多士大夫和众多知识分子感到无情的绝望,他们渴望辅君王、济苍生,建功立业,但面对混乱的政局,只能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在此情形下,晚唐文人墨客无不怀揣惆怅伤感心理,其诗歌也所表现带有一种浓郁感伤情绪之美。在这其中就产生了唐朝最负能量诗人,他由于应进士试多次不中,最终写出人生最深沉的无奈,后来却成为千古名言!

下面举几个例子说明:

一、王维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每一种题材的诗都很擅长,也曾是少年得志的才子,然而一生却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诗佛”王维的一生创造了无数优美的田园诗,年轻时期也曾意气风发,留下了许多名篇杰作。17岁的王维即兴写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简洁明了的诗句直接勾画出节日的思乡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寥寥几笔将离家在外的少年思乡之情充分展现。

王维的一生坎坷波折,虽然出身名门望族,然而一生孤独落寞。王维9岁丧父,30左右岁的时候妻子不幸身亡。可谓是早年丧父,中年丧妻丧子,家庭生活更是支离破碎。妻子死了之后王维没有续弦,此后截然一生30多年,丧父丧妻一生无子。可见王维内心的低落和痛苦,短短人生路将多种情感一一体验。

王维虽然才华出众,虽有状元的才气和名誉,在官场上仍然不得志。曾几次到边塞任职,早年由于受他人牵连曾被贬为司法参军,在济州任职4年多。王维在事业低谷中曾遇孟浩然,并和孟浩然讲述其求官历程有归隐的想法。也曾劝孟浩然隐居山林,“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王维也曾劝孟浩然远离官场烦扰纷争。虽然有心归隐,曾中状元的王维仍然不甘心。在他闲居之时曾经找过当时的中书令张九龄,希望他能够代为引荐,使自己能够重回官场,后来官拜右拾遗,四十岁左右又迁殿中传御史。五十岁时由于母亲去世,便离开朝廷守孝。

在朝廷任职但是一直不受重视,导致王维几度归隐对于围观之路心灰意冷。到了晚年寄情于山水,再加上“安史之乱”的影响,其内心也是追悔莫及。晚年一心向佛也曾写过多篇佛系诗篇。诗篇《为薛使君谢婺州刺史表》表达了其内心的耻辱感。一心寄情于山水和佛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官位不低曾担任尚书右丞。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官职,只任了一年便去世了,所以后世也称王为为王右丞。王维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几百篇名诗,无论是边塞诗、山水诗还是韵律诗,句句妙笔生花。对于心情、心态和景色描绘,诗画相融、写意传神。将诗词和画卷融为一体,诗句朗朗上口,让读者展现丰富的想象。王维在唐朝诗坛上极负盛名,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艺术财富。所以有“李白天才,杜甫地才,王维人才”的说法。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预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二、李商隐

816年,李商隐跟随父辈迁到浙江,当时家庭环境并不富裕,再加上至亲的去世,年幼的他跟着母亲过着穷苦的日子。而他又是家中的长子,所以小小的肩膀上便担起了那份坚硬的责任,他要撑起来一个家,虽然他知道力量很小,但是在他的那份坚持中,他却成长了很多。他身上的那份细腻和柔情,我想跟他的这些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吧。李商隐在他五岁的时候便能诵读经书,七岁的时候就可以写得一手好字。他曾经受到过许多文人的夸赞,但是他却没有恃才放纵,而是努力去吸收周围的知识,即便现实很苦,但是至少在精神上,李商隐是富有的。可能富有才华的人,想求得一番功名,上天总得去给他们许多磨难,怀才不遇也好,壮志未酬也罢,毕竟努力了,都不会输。

李商隐在追求仕途这条路上走的不顺,他遭人陷害,但是他却没有放手,他从没有说去什么归于田园,隐于集市。而是屡次求索,为了心里那份对政治的热情,这或许是他的动力,拉着他前行。在求仕的路上,他写下了许许多多的诗,保留下来的大约600首,其中关于政治方面的比较多。李商隐所作的咏史诗有他自己的风格。它不同于前朝诗人的以古抒怀,也没有那种闲泛的无病呻吟,他写下了自己眼中的客观的历史,来对当时的政事发出慨叹,吸取历史的经验。李商隐还写了许多的无题诗,这些诗歌大多写的是男女之间的情爱,他将那些情意写的缠绵缥缈,意境朦胧,字里行间里流露着柔情,美感十足。李商隐的诗,具有一种音律美,虽然有的晦涩难懂,但是却别有一番滋味。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罗隐(原名叫罗横)

晚唐著名诗人罗隐(原名叫罗横)。罗隐字昭谏,是唐末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曾做过县令。罗隐素有“江东才子”之名,年少时便文名远播,诗歌和文章都堪称一流,“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备受人们推崇和赞誉。《唐才子传》也称他“少机敏,善诗文,诗笔尤俊拔”。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人才,本该顺利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可是他却屡屡受挫落榜,最后负气之下改名叫罗隐。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罗隐第一次到京师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然而事与愿违,连考了七年都榜上无名。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几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罗隐着实充分发挥了 “科举虐我千百遍,我待科举如初恋”的不服输精神,虽“屡战屡败”但入仕求功名的决心与勇气还是值得称赞的。

不过,唐朝考取进士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李白与杜甫虽然都是大诗人,但却都不是科举考试的宠儿。诗仙李白是个传统教育的叛逆者,他不屑于参加科考,而想凭借诗名进入中央朝廷。后经过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推荐,他终于实现了梦想,成了唐玄宗身边的近臣,陪侍皇帝左右。

诗圣杜甫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杜甫和罗隐一样屡试不第,为了就业,他接连给皇上献上了三大礼赋,最终感动了唐玄宗,赏给杜甫一个九品芝麻官。而大诗人孟郊更励志,54岁才得中,随后激动的写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千古佳句。由此可见,在古代考取功名并非是件容易的事。

实话实说,罗隐的才学确实出众,就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对他青睐有加。但由于他自持才高,桀骜不驯,他的试卷里的讽刺意味太强,考官们对他很是反感。在他的考卷中,议论朝政,讽刺意味强,这不是在考官自己的地盘打他们的脸吗,就算考官惜才选中他,但这份试卷也是要程给皇帝御览,如果天子一怒可不是闹着玩的,不仅罗隐有过错,就连考官们都会受牵连。

于屡试不第,罗隐也写了许多自嘲诗篇,这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是他那首《赠妓云英》诗:“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罗隐当初以寒士身份赴举,路过钟陵县(今江西进贤县),结识了当地乐营中一个颇有才思的歌妓云英,彼此应该印象很深刻。

多少年以后,不知道他第几次考试落第再度路过钟陵,又与这个歌姬碰面了。见到云英仍隶名乐籍,未脱风尘,罗隐不胜感慨。更不料云英一见面却惊诧道:“怎么罗秀才还是布衣?”于是呢,罗隐就写了这首诗送给了她,道出了心中的无奈。随后罗隐对当时考试制度非常失望,对豪门贵族贪得无厌的丑恶本质更是非常厌恶,他便写下了很多讽喻诗。其中就有讽刺意为极强的七言绝句《金钱花》:“占得佳名绕树芳,依依相伴向秋光。若教此物堪收贮,应被豪门尽劚将。”该诗托物寄意的诗,虽然诗题是“金钱花”,但主旨并不是咏花,而是借金钱花戳穿了豪门贵族贪得无厌的丑恶。一针见血,具有很强的讽刺和批判力量。

罗隐虽然科举不中,但他的才华并没有被埋没。在京城长安,也是混得风生水起,被达官贵人奉为座上客,甚至受到当时宰相郑畋和李蔚的赏识。在这里还有一段趣事,话说宰相郑畋有个女儿,聪明美丽,爱好文学,在读了罗隐的诗“张华谩出如丹语,不及刘侯一纸书”,甚是喜欢,少女心性不禁情愫暗生。从此对这位只见其诗不见其人的才子,朝思暮想,辗转反侧。当宰相女儿知道自己的父亲和罗隐交好之时,便央求父亲带着她见这个才子。知女莫如父,女大不中留。郑畋知道了女儿的心思后,就想顺水推舟纳罗隐为婿,也可促成一段风流佳话。于是郑宰相就找时间约罗隐到府中做客,而郑小姐就在门后看了他一眼,然后便掉头就走,并且自此放下了心中的爱慕之情。不仅如此,她还因为罗隐的面貌不佳而讨厌起了他的诗歌。《旧五代史·梁书·罗隐传》就曾记载:“畋女幼有文性,尝览隐诗卷,讽诵不已,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

人生或总有太多的无奈和遗憾,诗人罗隐由于生活在政治极端腐败的晚唐社会,又加上他仕途坎坷,十举进士而不第,便化进取为愤怒,视功名如烟云,常常以激愤的心情、锐利的笔锋揭露现实的丑恶,批判唐廷的腐败,抒发心中的愤懑。后来罗隐就写出人生中比较有名的佳作《自遣》,写出人生最深沉的无奈和不平,尤其是后两句更是成为千古名言,流传至今。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英雄也总有用武之地。罗隐一生不得志,晚年返回老家杭州,没想到得到了吴越王钱镠的重用,终于踏入“仕途”。当时罗隐已经55岁高龄,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高官厚禄下罗隐晚年生活的很是富足,一直到77岁才去世,或许这也算是上天对他前半生屡试不第的补偿吧!临终前,吴越王钱镠更是亲自探望,看着病榻上的罗隐,不禁泪眼婆娑说:“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世再难继此才”。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