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在有的人眼中可能为地痞流氓,他却一统天下,创立大汉王朝。大家怎么看?
司马迁的史记没有把刘邦写成高大尚的英雄,在项羽面前甚至不堪一击。但他确实统一了天下,正如他自己总结的那样,是靠了兴汉三杰的功劳。他最大的本事就是能聚拢天下英杰为他打下天下。谋仗张良,武赖韩信,管理靠萧何。
刘邦原名叫刘季,史学家又疑他是养子,早年在家中很落魄,父母、兄弟姐妹们并不待见。很早就出去谋生,40几了还是光棍一根,混了个小亭长(县下属乡丶村之类)。但他为人江湖气重,结交了各等人,从屠夫丶吹鼓手丶小贩等应有尽有,时常为县里干送押劳役丶犯人,与县狱吏曹参丶县秘萧何等关系良好。
有一次,有大富人家办宴席,按规矩人手礼金大小坐座位。可刘季白板一枚自说自话坐在了富豪身边。可见是地头蛇白吃惯了。
更令人叫绝是吕家庄吕老大,偏偏看重刘季,把长女嫁给他。他在外有个相好,为他生了私生子刘肥,他从不关心。后来只给长子封王,其母并没一丝奖赏。
刘季直到萧何丶曹参杀了县令,迎他做县长,领导沛县农民起义,至前决无半点雄心壮志,司马迁给他只有一句看到秦皇巡游时感慨:大丈夫应当如此!
一个小亭长什么时候讲的,算是司马迁给了一个很大粉脂涂沫。而给项羽的是:彼要取而代之!一个英雄形象呼之而出。而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显示出一种豪迈气概!
在项刘对决中,刘季几乎逢项必败,败到从车下丢下吕后等人而不顾,狼狈不堪。
项羽以杀了吕老大为要挟,刘季竟然说:我们是结义兄弟,老吕也是你爸,要烹了吃也分我一匙吃。项羽惊呆了,遇到无赖泼皮没办法。
而项羽终究妇人之仁,厚待吕家。鸿门宴上,不计前嫌,楚汉为界。
虽然刘邦最后胜了,但杀韩信等功臣,张良功成身退,萧何自折品节,三杰低迷,吕后残忍,都给后世留下怨言。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最后不忍战火再祸百姓,乌江自刎,倒是留下一段死亦为鬼雄之悲壮雄风!
刘邦在有的人眼中可能为地痞流氓,他却一统天下,创立大汉王朝。大家怎么看?
刘邦绝非等闲之辈,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刘邦与有勇无谋的西楚霸王项羽对决,势单力薄的时候百般附和,一旦势大穷追猛打!终使不可一世的项羽自刎于乌江!成就大汉王朝!
刘邦的胜利,在于他能用人、知人善任!文有张良、武有韩信等一干能人辅佐成就霸业情理之中!
刘邦在有的人眼中可能为地痞流氓,他却一统天下,创立大汉王朝。大家怎么看?
英雄不问出处。
出处这两个字含义丰富。
一个人能不能做成大事,既不要看这个人的家庭背景,也不要看他从事过什么职业,更不要讨论他的人品(尽管这些对评价一个人可能很重要)。
那看什么呢?
只看他有没有成大事的特质,另外还要看天意。
刘邦有什么特质呢?至少两点。
心胸开阔。
不管你怎么看我,怎么对我,只要对我称霸天下有帮助,我就使劲团结你。像雍齿,素轻刘邦,多次在刘邦背后捅刀子,把刘邦恨的牙痒痒,可他就是忍了,开国后还给雍齿封候。这得有多大的度量。
会用人,知人善任,有领袖气质。
陈平,名声差,他重用。
韩信,没名气,他重用。
樊哙,杀狗的,他重用。
英布,投降的,他重用。
彭越,是强盗,他重用。
不仅重用,用且不疑。
所以韩信说刘邦善将将,绝不是吹嘘。
刘邦在有的人眼中可能为地痞流氓,他却一统天下,创立大汉王朝。大家怎么看?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诚哉,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我想。在大家看来,项羽为楚国贵族出身,身份尊贵,战功赫赫;反观刘邦,一介市井小人,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但是最后的结局却是让我们惊掉眼睛,威武霸气的楚霸王自刎于江岸,市井小人刘邦却成为了皇帝。要我说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就是时代变了,已经不是贵族的时代而是平民的时代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 商鞅变法与贵族时代的没落关于这件事,我们还是要从商鞅变法说起。众所周知,秦朝由弱变强的关键点便是商鞅变法一事。商鞅变法的具体举措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便是打压传统旧贵族,扶植军功新地主。
我们都知道,在春秋战国时代实际上就是一个贵族争锋的时代,最初连战争都是贵族的特权,平民连参战的资格都没有,到了后来战事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平民才被编入军队参战。因此这便有了一个问题,平民拼死拼活地作战,但是好处都是贵族的,换谁谁干?
商鞅变法的重点之一便在于打倒这一批食利阶层的旧贵族,扶植平民依靠军功晋升。商鞅变法废除了贵族的井田制,实行了土地私有制,剥夺了旧贵族的经济权力;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颁布军功爵制,剥夺了旧贵族的政治权力。
在商鞅变法之下的秦国,只要你有能力,那么你完全可以用手中的刀来杀出一条富贵之路,从一介平民变成新的地主;如果你没能力,只能依靠父辈而活,那么你必然被秦国所抛弃。在这种风气的刺激之下,秦朝迅速变成了一部强悍的战争机器。据记载:
“夫秦卒与山东之卒.犹孟贲之与怯夫;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秦国的士兵很强大,是那种远远胜过于六国军队的强大。可以说在秦国,平民阶层的崛起成功取代了旧贵族阶层,秦国培养了一批强悍的中坚力量,成为了国家的中流砥柱。此后商鞅虽然死在了旧贵族手中,但是他的变法和精神却留了下来。
因此我们可以说,到了商鞅变法之后,时代变了。中国的格局开始从一个贵族社会逐渐转变为一个平民社会。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才可以突出出来;没能力,没本事的人将会被时代给淘汰。
二、 开历史倒车的项羽项羽出身自楚国贵族阶层,是当年楚国名将项燕之后。就其骨子里来说,项羽是非常向往贵族政治这一套的。当时陈婴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项氏世世将家,有名於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我们可见虽然秦国实行了军功爵制,但是对于当时剩下的六国来说,这种贵族统治的色彩依然是非常浓厚,他们所崇尚的,所向往的依然是贵族政治。因此在陈婴手中有兵有权的情况下,他所想的不是去打下自己的一片天,而是想着去投靠贵族世家的项羽,想着去“依靠名门”,然后灭亡秦国。
项羽此后分封诸王,其中大部分都是六国的旧贵族,齐王、魏王、赵王、韩王等身份尊贵的一字王基本上都是还给了传统的旧贵族。而跟随着项羽打天下的平民将军例如说英布是九江王,远远逊色于传统的六国旧贵族。
六国旧贵族虽然被项羽册封,但是面对着项羽往往是面前一套,背后一套,因此反叛不断,相互间也多有争斗。项羽需要把自己有限的军队投入到与这一批旧贵族的斗争之中。因此刘备趁机崛起,项羽也大大损耗了自身的势力。
因此我们可以说,项羽依靠旧贵族,分封旧贵族的行为实际上是商鞅变法以来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一种反抗。在项羽的操作之下,项羽手下有能力的平民将军如囚徒出身的英布,强盗出身的彭越等人获得不了符合自身战功的奖赏;相反,那一批依靠祖辈名望的六国旧贵族却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各种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自然会被手下所抛弃。此后我们也可见,项羽不仅被手下抛弃,他曾经分封的六国旧贵族也属于墙头草一样的人物,全去投靠了刘邦。最终的局势便成为了:
“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最终在刘邦的强军进攻之下,项羽大败而归,最终身死。
因此我们可以说,项羽努力想要恢复那种传统的六国旧贵族统治天下的样子,想要恢复到传统的贵族统治体制。这种一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因此项羽遭受了手下人的背叛并且还被心怀鬼胎的各路诸侯所孤立。
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刘邦刘邦是平民出身,在他的眼中没有什么贵族的门户之见,甚至于道德问题都可以暂时放下不提,刘邦用人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好用的人以及物尽其用。因此在刘邦手下,可以说是聚集了一大批项羽不屑于使用的平民型人才。其中最为出名的人我想就是韩信了。韩信曾经在项羽手下有过短暂的一段被任用的时间,据记载: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项羽不用韩信,一方面是因为瞧不起韩信的平民出身,一方面是瞧不起韩信当年“胯下之辱”中的表现。
因此我们可见,在项羽的骨子里其实是带着一种傲慢的。但是刘邦不一样。当刘邦知道韩信有才能,能够帮自己摆脱困境的时候,刘邦就非常愿意给韩信信任并且拜他为大将军。
再看刘邦军中另一人物宰相陈平。陈平早年也在项羽手下,仅仅是个都尉。此后因为丢失殷地项羽想要杀了他,因此陈平才逃到了刘邦手下。说实话,就按照项羽的性格来说,他绝对不会喜欢陈平这样的好色且阴谋诡计的人的,因此陈平即便是在项羽手下,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陈平的为人据记载是这样的:
“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原王察之。”总之就是一个好色、贪婪、诡计多端的人。但是就是这样的人,刘邦敢于用他,最后陈平也崛起,成为了刘邦手下的重臣。
因此我们可见,相对于项羽有着强烈的个人喜好以及很多附加的家世、人品、经历等,使得项羽错过了很多人才。这些人才最终都落到了相对弱小的刘邦的手中,最后也成就了刘邦。
四、 总结其实在写刘邦项羽此事的时候,我想到了另外一对冤家,那就是曹操和袁绍。说实话,刘邦和项羽,曹操和袁绍,背后都是一场寒门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在贵族腐化、天下大乱的情况下,往往寒门更出人才,之后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真正地获得胜利。因此刘邦的胜利并非是流氓混混的胜利,而是一场平民对战贵族的胜利。汉多布衣将相,此言不虚。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刘邦在有的人眼中可能为地痞流氓,他却一统天下,创立大汉王朝。大家怎么看?
关于刘邦人品,历来都存在着褒贬两种说法,甚至是极端的两派,说他人品差的一方会把他与厚黑学联系到一起,说他人品好的一方则会结合他的功绩。不管怎样,大多数人品上的好坏都不是绝对的,更何况刘邦是一朝的开创之主。
在贬低刘邦人品一方的观点中,他是一个浪荡好色的地痞无赖,在家的时候毫无劳作之心,也没有经济收入,经常与人聚在一起喝酒,起兵后以利为先,不念儿女之情,背信弃义,滥杀功臣。刘邦的无赖是他的父亲刘太公说的。在他当了皇帝后,有一次喝酒喝醉了,在朝堂上埋怨起父亲,说早年父亲总说自己没出息,不会置办产业,不如二哥。事实上,刘邦也确实有过不好的行为,如在逃亡时几次踢下年幼的惠帝和鲁元公主,又如在与项羽鸿沟和议后趁着他带着军队东归时背弃之前的盟约,还有在天下稳定后废杀几位异性王等等。
在褒扬刘邦的一些人看来,他能取得天下不是没有道理的,而除了有手下的帮助外,他自身的人品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他们认为刘邦大度谦虚,有仁爱之心,有一定责任感,体恤百姓。刘邦早年还在做亭长时,负责押送囚犯,他却在路上把他们都放了;进入关中后约法三章,颁布了一些利民政策;汉朝建立出现叛乱,他就亲自带兵平定,因此他是史上首位亲征的皇帝。
刘邦在有的人眼中可能为地痞流氓,他却一统天下,创立大汉王朝。大家怎么看?
还能怎么看?事实就这样摆在那里,无可回避。但问题是,有的人眼中的刘邦就是完整的刘邦吗?况且,都是混社会的,你真觉得一个地痞流氓能够一统天下,开邦立极吗?难道现在打天下也和喝水一样简单了?
一:打铁还需自身硬
历史的真相总存在于蛛丝马迹之间,就在大家普遍认为刘邦只是一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地痞无赖时。大龄青年刘邦不仅走完了自己的追梦之旅,并已然穷游天下,将大秦的壮丽河山尽收眼底,且因此而许下了“大丈夫当如是”的宏图大志。
除此之外,这种外表浪荡,举止浮夸的大龄青年,还在不声不响之中考上了大秦帝国的公务员编制,并成功的当上了掌握泗水亭地区暴力机关的派出所所长。话说,这在“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大秦帝国,底层出身的刘邦能够走到今天,对于同时期的广大青年而言,绝对是活生生的励志哥。
更何况,刘邦的传奇远不止于此,就在他进入乡镇机关之后,天性疏朗,性度恢廓的他随即与机关同事和各地同僚打成一片,甚至于职位高他好几级的萧何等人也都心甘情愿的与他为伍,为他遮掩,为他忙。
换句话说,浮夸浪荡不靠谱,不过是刘邦的外在表象而已,是因为当时人们对他行为举止的不认同而产生的错误认知而已,并不足以说明说明问题。试问,倘若他本人不是一个优秀的人,他又如何能够将萧何、曹参等政府大员频繁往来,甚至在大事初起之际而将他们收归麾下,为己所用?
二:智谋与韬略兼具的刘邦
打从刘邦起兵反秦开始,他的人生看似一帆风顺,实在步步危机,生死存亡皆在一念之间而已。做为为数不多的且实力最强的拥有独立兵团的刘邦,先是被阴谋夺权复出的楚怀王当做压制项羽的棋子,之后又被他视为比欲除之而后快的危险人物,并因此而被派到危机重重的西征路上,若不是后来楚霸王项羽绝地反击,进而间接的救了刘邦,只怕堂堂汉高祖也早就灰飞烟灭了。
在之后,又因为他曾是楚怀王的人的身份而在《鸿门宴》上被强悍霸道的项羽无情嘲讽,当然,这次宴会更应该被看成是刘项二人合谋背叛楚怀王,将其踢出游戏的一次聚会。但无论如何,此次宴会终究还是给刘邦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毕生挥之不去。
再之后,因为不甘,志存高远的刘邦终于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欲望,而在韩信辅佐之下,向业已称霸天下的项羽发出挑战,虽然由于战略的操作和强弱的波动而被项羽长期困守在荥阳和成皋。但换个角度看来,以一人之力而经营天下的项羽又何尝不是刘邦牵制在此不能动弹呢?毕竟,刘邦军中还有号称“国士无双”的兵仙韩信在为他征伐天下呢!
三:杀伐决断却又顾念交情
公元前202年,终于干掉项羽的刘邦在定陶称帝建国,随即,出于帝国安定的考虑和实际隐患的存在,雄才伟略的刘邦随即对刚刚放下刀兵准备好好享受胜利的果实的“盟友”,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举起了砍刀。花了将近7年时间,以各种各样的借口和理由终于将这群骄兵悍将尽数铲除。
当然对于当年一起出道的沛县兄弟和忠心耿耿的后来追随的谋臣武将,刘邦又是极尽拉拢抚慰之能事,所以,总计刘邦一朝,除了杀了那些矜骄自傲的异姓王外,其他百余位侯爵无一不是荣华富贵、安度晚年。话说,单就这种“恩威并施,取舍有度”的手段,就不是随便什么人能够掌控的。
总而言之,虽然刘邦处处给人不过如此的感觉,但其行为却又处处出彩,处处令人鼓掌而呼。古话说的好“不叫的狗才是最凶的”,刘邦的成功正是因为他的“貌不惊人和才不出世”。但他的“貌不惊人才不出世”却又仅仅只是假象而已,只是他所展现出来希望别人看到的东西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