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比武人有文化,但为什么感觉开国之君或者造反的多是武人呢?

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开国皇帝一般都是文武双全。

大汉的开创者刘邦虽不是披甲上阵的武将,但他是一个小亭长,长年累月押犯人,也是一个道上的大哥,否者萧何丶曹参不会轻易扶他做县老大,起兵反朝廷。大将军韩信就评价过:虽不能将兵,却能将将。是善于指挥众多将领的卓越领袖。

开国者,具有知人丶用人的大局观,不是单纯的武夫,论武艺十个刘邦也不是项羽的对手,但一介匹夫最后总是功亏一篑。能扫灭群雄,除了功夫还得有识见,高人一筹。刘备也能三英战吕布,可他还是大儒臣卢植的学生。

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自古使然。

文人比武人有文化,但为什么感觉开国之君或者造反的多是武人呢?

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敢于带头扯旗造反的文人寥寥无几,而斗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大老粗,倒有很多通过造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文人的特点是心思缜密,考虑事情全面周到,缺点是胆小怕事,顾虑太多,往往在犹豫不决中坐失良机。

而武将则多是性情粗犷豪放,心直口快之人。这些人具有相当强的号召力,人缘一般都很好,结交广泛,是圈子里的老大,手中有兵,具有一定的军事实力。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曾经对文人十分警惕,他下令焚毁了天下大部分藏书,坑杀了四百多名读书人,只准读经过官方批准的书籍。

但让秦始皇做梦也料不到的是,起来造反并成功推翻大秦王朝的那些人,沒有一个正儿八经的读书人。

从陈胜、吴广到项羽、刘邦,都是些不学无术的大老粗。唐代的章碣针对这种现象写了首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还有推翻元朝的那个秃头和尚朱元璋,也是个没念过几天书的半瓶醋。

这些大老粗虽然自己没什么文化,但对那些有水平的读书人倒是挺尊重,并能向他们虚心求教。

虽然这些文人不擅长自己挑头造反,但对如何打天下,如何安天下却是别有心得,对天下的形势也判断得比较准确,并能找到应对解决的办法。

指点起那些大老粗领导,也能说得头头是道,有的放矢。并且能够做到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刘邦用好了张良,便能成功的坐上皇帝的宝座,成就大汉朝四百年基业。

而项羽只恃蛮力,对智囊范增疑神疑鬼,言不听,计不从,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下场。

红花还得绿叶扶,这些没文化的武夫大老粗,如果沒有这些甘当绿叶的文人帮助,连开花的机会都不会有,更别说能得到什么好结果了。

文人中的那几个带头起事的,像汉朝的张角和唐朝的徐敬业等人,都没能支撑多长时间,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只在历史上冒了一个泡。

当然文人有很多不通过武力造反,而是用和平的方法夺取政权的。

但这些人都是握有军政大权的权臣,皇帝在实际上已经被架空,只是一个任人摆布的木偶而已。

曹丕就是通过对汉献帝施加″苦口婆心"的″劝说",才把皇帝的椅子拉到了自己的屁股底下。

后来司马昭有样学样,照葫芦画瓢,也用曹丕的那一套把曹魏的江山搞到手。

建立起″新"朝的王莽,也是个深藏不露,善于随机应变,能把握时机的人。他通过一系列的前期铺垫,最后顺利登顶,成为一个成功人士。

总体来说,武人具有处事果断,做事雷厉风行的优点,有成就大事的潜力。

但如果没有那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文人相助,也很难成事。

武人只有取得文人谋士的帮助,并且能够配合默契,成为"狼狈为奸"的典范,才有可能笑到最后,变成新的"天之骄子"。

文人比武人有文化,但为什么感觉开国之君或者造反的多是武人呢?

浙大武大北大,不如胆子大,武人胆子大,所以武人坐江山!

文人比武人有文化,但为什么感觉开国之君或者造反的多是武人呢?

所谓历史的规律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什么样的历史规律是和一定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什么望样的历史条件产生什么样的规律,脱离历史条件谈历史规律就是在耍流氓。文人文化还是武人文化的优劣产生于丛林社会的古代社会,在那个人人为自己的野蛮社会中讲理是行不通的,就像在鸡群里讲道理没用一样,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谁战斗力强谁做鸡王。从丛林社会过度到文明社会是是近代才形成的,进去现代社会之后,治国再用胜者为王那一套就行不通了,现代社会有太多的规律需要认识,需要解决,这是一届武夫所不能胜任的,此时文人就爱比武人优越得多。

文人比武人有文化,但为什么感觉开国之君或者造反的多是武人呢?

既然是开国之君,那么肯定是推翻旧朝代建立了新朝代,那么推翻旧朝代凭的是什么?当然凭的不是嘴说,凭的是驰骋沙场,你死我活真刀真枪的打出来的。

历史上著名的开国之君,比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哪个不是打仗打出来的!哪个不是九死一生拼出来的!哪个不是战功赫赫,哪个不是手握大权之人。只有打仗才能立功,只有领兵才能建立威信,文人是比武人有文化,但是文人不上战场,无法带兵,手上没有军权怎么能有所作为呢!那些带兵打仗的武将都是大权在握,手上有权这才是最大的依靠,手上有权才能成事,所以开国之君多数是武人出身,说白了皇帝的位置是自己拼出来的。自古以来,手握兵权的大将也是朝廷最大的威胁,所以就有了皇帝上位以后,开始清算那些跟他当初打江山的人,比如上面说的朱元璋和刘邦。汉初三杰的韩信就是很好的例子,因为韩信有威信,大权在握,割据一方,对朝廷构成了威胁,所以不管他忠心与否,刘邦都会杀他。反观张良,同是汉初三杰人家就能善终,原因很简单,张良是文官,没有所谓的权利,对刘邦构不成威胁。

再说造反者为什么多是武人?一样的道理,手上没军权怎么会造反呢?有军权的都是武将出身,常年带兵打仗,九死一生活下来了,可以说自己手下的那些兵除了自己,别人谁都不尿,包括皇帝老子也不行,所以敢造反。还有上面说的,跟皇帝最初打江山的那些武将,最后都会成为皇帝清算的对象,有时候造反也是出于无奈,但不管怎样,这些造反的人大多都是手握大权的武将。文人一般都是幕后出谋划策,走在最前面的永远都是武将!皇帝清算也是清算武将,不会清算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所以文官造反的相对少。

文人比武人有文化,但为什么感觉开国之君或者造反的多是武人呢?

这有多重原因。

首先是性格,文人性格偏温和,武人性格多豪爽,讲义气,容易打抱不平。在冷兵器时代,想要建立王朝肯定是有统一战争的,而当时在武器都是冷兵器的情况下,人力资源就成了关键因素,刚起步时候的团队基础很重要,大部分武人身边的人基本也都是武人,武人讲义气,能一呼百应,而且大家都能打仗,一来二去团队容易壮大,带兵也要靠本事服众。

而文人则不同,古代文人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清高,一般谈的不投机他们就懒得搭理,而且文人写写文章还行,打仗带兵不是他们擅长的。

而且不光是文人建国少,应该说整个历史中都是北方人建立的王朝多,南方人建立的王朝少,古代的政治中心大都在北方,你看古代京都数量就行了,北方古代京都一抓一大把,南方就那么一两个。

我们经常听到逐鹿中原这句话,中原在哪啊,河南。当时航海不发达,中原的地理位置就显的格外好,四通八达,大家都要抢那块地方,历史上北方的战争发生也比较多,土匪乱兵也比较多,所以北方百姓危机意识比较强,时不时还要防范土匪乱兵,强身健体也是生存需要,所以北方民风彪悍,再加上战争影响经济发展,日子过不下去肯定激起民变,所以北方武将辈出。

而南方呢?日子稍微好点,气候也比较好,战争发生的也比较少,就拿战国时期举例,南方大部分在楚国范围,就最后秦统一那一场大战发生在南方,其他时候都是在北方打来打去。鱼米之乡大部分都是形容南方的,就是今天,南方的经济基础也要比北方好点。日子相对好点也不会想到造反了,当时基本只要北方平定了,南方很快就收复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