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比较猛该换更高粘度的机油吗?
每台发动机都有适合粘度的机油,而且厂家会给出一定的范围让车主选择,一般来说主要是针对不同季节,比如冬季用低粘度机油,夏季用稍高粘度机油,但是这里所谓的高低粘度并不是随意选择,而是在厂家要求的范围内选择。对于开车比较猛,经常暴力驾驶的车来说使用厂家规定范围内的高粘度机油确实能增加对发动机的保护。
为什么粘度大的机油保护效果好机油最大的用处就是给发动机润滑,而机油润滑的原理是在摩擦面形成一层油膜,高粘度机油形成的油膜不容易破裂,而低粘度机油在高温和高负荷情况下容易破裂,因此在发动机经常大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使用高粘度机油确实可以给发动机提供更好的保护。
不同粘度机油有何不同常见的低粘度机油比如0W20,粘度很低,运行阻力小、经济性好、冷启动性能好,但是不适合高温大负荷情况况。而粘度适中的5W30高温保护性就更好一些。更高粘度的5W40高温大负荷保护作用好,但是燃油经济性差,冷启动性能差,在零下好几十度的冬季冷启动更困难。随着油耗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厂家都开始使用更低粘度的机油。
选择机油最好不要超出厂家规定范围我翻了一下用户手册,发现厂家推荐的机油粘度范围还是相当广泛的,厂家推荐优先选择0W20,估计是出于经济性,由于平时开车比较温柔所以一年四季都是0W20,但是价格比5W20贵了一百多块,考虑到我们当地冬天气温也不过零下二三度,因此打算下次直接换5W20,一来省钱,二来偶尔开猛点也不那么担心。个人感觉0W20只是油耗表现好点。之前有人说日本车用低粘度机油是因为加工精度高,高粘度机油渗透不到润滑部位,听了就想笑,照这么说别家的车发动起来都是哐当哐当响了。
什么才算激烈驾驶我觉得最起码要一路上转速3000朝上,换挡不低于4000,油门几乎踩到底,能让你心跳加速的开法应该算是激烈驾驶。有些车平时转速都没上过2500,油门都没踩超过一半,偶尔转速过3000这不叫激烈驾驶。也没必要担心发动机的承受能力。
其他注意事项1、冷启动后水温没上来还是老老实实稳着开,如果刚启动就拉高转速真的很容易造成发动机过早磨损。
2、高转速不一定就有大危害,比如我开面包车跑高速,时速120时发动机转速将近4500,当年连续跑了1000公里也没见发动机出任何问题,而且用的还是5W30的矿物质油,一桶油一百多。真正磨损大的转速就是红线转速,不要让发动机经常性工作在红线转速。
3、开车猛一定要注意散热系统,因为发动机大功率输出时发热量很大,一定要保证良好的散热性。我哥的老富康开起来确实很爽,但是毕竟十五年朝上的车龄了,散热系统有点问题,高转速稍微跑一下水温表指针蹭蹭往上窜,吓得都不敢踩油门了。
开车比较猛该换更高粘度的机油吗?
看到你说自己开车比较猛,我就想问一下,有多猛?能有赛车手开赛车那么猛吗?
我们一般人平时开车,所谓的“比较猛”顶多也就是偶尔把转速拉高点,油门踩深点,急加速急减速多点,还只是偶尔,又不是经常这样做,严格来说这根本就算不上开车猛。只是自我感觉开车比较激烈些罢了,担心对发动机会有伤害,于是想通过换更高粘度的机油,来达到更好地保护发动机的目的。
但是,我认为,根本没必要更换更高粘度的机油,一是因为汽车的发动机也不是纸糊的,没有你想得那么不堪一击,偶尔的激烈驾驶,并不会轻易地就把发动机搞坏。二是因为你的车该用多大粘度的机油,在随车的保养手册上都有标明,记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按这个粘度选择机油即可,最好不要随意更换机油的粘度。
三是因为更换更高粘度的机油,并非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更高粘度的机油,虽然能为发动机提供更好的保护,但同时也会增加发动机运行时的阻力,直接会使车的油耗增加,影响到燃油经济性。另外,尤其是在低温冷启动时,由于机油粘度更高,流动性不好,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发动机需要润滑和保护的位置,也就不能对发动机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四是因为更换了更高粘度的机油,无形之中会加重你激烈驾驶的侥幸心理,你会想当然地认为,反正自己用的是高粘度机油,开车猛点也没多大事,从而让你更有恃无恐地开车更猛。相反,如果不换高粘度机油,你可能还会有所顾忌,可能会慢慢改掉开车猛的不良习惯。
最后我认为,对那些开车比较“猛”的人来说,更换更高粘度的机油有利也有弊,是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事儿,想要对发动机提供更好的保护,就要在油耗方面有所舍弃。明知道自己开车比较猛对车不好,与其通过更换高粘度机油,倒不如从改变自己不好的驾驶习惯做起,学会开车温柔点,不要那么猛,毕竟我们不都是车技一流的赛车手!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如果你觉得还有点道理,请点赞留言哦~
开车比较猛该换更高粘度的机油吗?
机油粘度无需因驾驶风格刻意提升·建议标准可满足全转速区间需求
问题:
- 经常拉高转速是否需要提升机油粘度,高粘度机油能否减磨?
很多喜欢驾驶的车主都对这个问题比较好奇,因为很多老师傅都会这样建议;理论上这种建议单纯从减磨的角度分析确实不算错,因为机油有「黏温性」的概念。但从发动机的制造工艺的角度,综合行驶里程与真实驾驶习惯而言实际没有必要性。
设计制造发动机的工程师们会有更全面的考量,对机器的转速进行限制,这就是对异常磨损的限制。
基础知识机油的「黏温性」是个很好理解的概念,所谓机油指的的是engine oil·发动机润滑油,变速箱是则是ATF(ATO标准也可以);润滑油具备黏性随着温度变化的特点,标准如下。
- 温度降低粘度升高
- 温度升高粘度降低
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的温度会逐渐升高,那么机油的粘度当然也是在线性的变化;所以机油就必须具备一个“中和”的标准,也就是低温运行时粘度不会过大,高温运行时粘度也不应该过低。以此才能保证冷启动时仅要几秒钟即可形成有效润滑,而且运行时不会明显动力——升级粘度标准最大的影响实际是热车过程。
机油实现对发动机各个部位润滑的方式是不同的, 比如最重要的活塞气缸的润滑依靠的是飞溅喷射;机油喷射到缸壁上之后由活塞环上行时布油,但在布油之前机油会在重力的影响下而流动。
机油的粘度低于建议标准则流走的部分多,剩余的机油刮平后形成的油膜厚度不足以满足润滑;反之机油粘度过高则会造成活塞要挤压过量的机油,这一过程会损耗发动机的扭矩,说白了就是动力会变差。冷启动时的机油粘度本就偏高,如果再刻意升高粘度会怎样呢?
高温粘度理论上是提高机油的粘度之后,在高温环境中可以形成更有效的润滑,但是仍旧没有理由去刻意提升!因为内燃机的运行温度是相对恒定的,以防冻冷却液为基础的水冷循环系统在持续运行,温和的驾驶也得让冷却液温度升高到90℃以上,激进的驾驶也不能升高很多。
假设某台发动机的设定温度在100℃左右,温和驾驶与暴力驾驶的差值最多10-20℃;这对于机油的高温黏性标准的影响,至少会在能有效减磨的范围内。影响润滑效果的是机油的黏性,影响黏性的是内燃机的运行温度,水冷系统有效控制了温度;所以并不用担心暴力驾驶会加速磨损,只要水温稳定在中线即可。
问题:家用代步汽车每年的行驶里程能有多少呢?怕是能开到五位里程数的车辆都很少。
其中即使有部分司机习惯于暴力驾驶,但也只是偶尔会将转速拉升到红线区而已,只要不“突破”转速表的显示转速就会在合理的磨损范围内——转速是突破不了的,因为超过设定标准就会断油保护。
虽然不能否认行驶转速越高则磨损越大,但此类车辆的平均转速其实也很低;以这个标准驾驶汽车,内燃机仍然会有几十万公里的正常使用寿命。
对于年均不足一万公里,多一些也不过两三万公里的家用汽车而言,车辆用上一二十年也不用担心机器磨损导致报废,有多少车主能把一台车开上十几年而不换车呢?想一想还有没有必要为了减磨而升高机油粘度,同时面对衰减的动力与升高的油耗吧。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授权发布
欢迎转发留言讨论,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开车比较猛该换更高粘度的机油吗?
开车猛不一定要加高粘度的机油,日常发动机保养讲究粘度匹配发动机。就开车猛而言,是需要细分区别对待的,不同的车的发动机动力参数不一样,决定了在不同的转速区间发力也不一样。所以开车猛需要细分为:起步加速猛(通常用16或者20粘度),中段提速猛(30或40),后段极速高(50/55/60粘度),所以粘度的匹配是看驾驶风格或者某个阶段道路类型判断的(比如某晚直线竞技赛或者弯道赛或者漂移赛),专业来讲,同一辆车驾驶不同类型路段用的机油都会不同。如果是日常驾驶偶尔想体验发动机的动力效果,选择四类或者五类的高性能油即可(例如:美国鹏斯、法国摩特、美国红线、Ravenol),机油粘度的匹配也要看发动机的排量的,小排量发动机选择高于40的粘度,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不知道楼主车辆类型,只能回到到这里。
开车比较猛该换更高粘度的机油吗?
这个问题很好,而且基本观点也是正确的。
想要谈透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搞清楚两个概念一个关系:一是何谓“开车猛”?二是机油粘度?另外就是二者之间到底是关系?
传统润滑油品牌认为“年轻人不懂润滑油”,格德宝则认为“润滑油不懂年轻人”。
“开车猛”俗称激烈驾驶,具体上来说就是起步快、油门大、转速高、速度快、刹车急;这种驾驶风格,同时也叫“三费”:费油费胎费皮!
追求驾驶乐趣,享受推背起步,风驰电掣的速度,引擎澎湃的吼声,日常经常跑高速,玩越野,进场可以飙速度,弯道玩漂移。
机油粘度是什么?
什么是粘度?
粘度是“液体面对流动和剪切时的抵抗能力”。
宝叔就举个生活中水的例子:老话讲滴水穿石,这个水就是低粘度液体,它的特点就是流动性快,即使你去阻挡也会绕流而行,这就是面对剪切力时的阻力也非常低,当然阻力还是存在的,例如我们跳水时,如果动作不规范,如水时还是会有阻力表现的,例如,“水面打肚皮”,也挺疼的,或许一些小伙伴有这样的经历。
德国格德宝提倡:享受汽车文明的同时,选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构建人、车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机油面对剪切的抵抗形态是粘度越高,剪切力的抵抗能力越强,机油可以在在发动机零部件之间形成附着能力较强的油层,从而可以避免零部件之间的磨损,就是一般人常讲的“油膜的强度”。但是也不能说,粘度越高就是越好,粘度越高剪切力的抵抗力也越强,如果发动机转速和温度不够,反而会束缚引擎动力释放,阻力增加油耗也随之上升。机油粘度高流动力低,而流动力也是机油很重要的物理性能,机油需要快速相应到达各个零部件表面形成润滑保护,也要通过循环往复流动把吸收发动机热量带走至,也就是帮助发动机散热,流动性太差,就有可能造成瞬间干摩擦,以及散热不佳的问题。
所以流动力和剪切力就变成一种矛盾的存在,而粘度的单位也依照流动力和剪切力分成两种,一种叫运动粘度,就是计算机油的流动力,单位是 1cSt = 1 mm2/s另外一种叫绝对粘度,计算剪切力的,单位是1 mPa·s = 1 cP。
决定机油品质的是科学,是不为名利的工匠精神,还有绿色环保的人类服务意识。
机油粘度高低是怎样形成的?
主要是机油分子结构的大小,分子越大,机油粘度就越高;分子越小,机油粘度就越小。当然这个分子结构是人工技术合成,也就是说,只有全合成机油才可以依照需求通过各种工艺制造出来。但是矿物油就没办法控制分子大小,因为是从原油直接提炼出来的,分子的大小结构属于纯天然,所以大小不一的分子混在一起。宝叔解读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为什么说全合成机油换油周期长?主要原因就是油分子均等,摩擦力小阻力小剪切力小,具有很好的高、低温性能,工作温度范围大,闪点及燃点高使用安全,蒸发率低,结焦少,使用寿命长、粘度指数高,粘温性能好,抗磨损、抗乳化、抗泡性能优异,良好的电气性能和热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无毒、无刺激性。
选机油,最怕“假机油”,还有“王婆卖瓜机油”,咋办呢?选择知名品牌吗?错!很简单:看认证!
谁为机油制定了标准?全世界机油定标准的国际组织SAE和API,SAE是美国汽车工程协会的简称,API是美国石油协会简称。
SAE后边的标号就是机油的粘度值,而API后边的标号则标明机油的质量级别。
宝叔举例说明:例如使用量最大的5W-40,这个粘度值首先表示这个机油是多级粘度润滑油,相对应的单级粘度在车用油领域已经消失了。W代表WINTER冬天,W前面的数字是代表倾点,简单来说就是结冰点温度。5W的机油对应的结冰点温度是-30℃;W后面的数字代表机油在100℃时的运动粘度,数值越高说明粘度越高。40代表100摄氏度时运动粘度标准为12.5mm2/s到16.3mm2/s之间。发动机启动时受到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启动后就不再受制于环境气温了。摩擦接触面间形成连续的油膜。这层油膜起着液态润滑的作用—防止金属与金属间直接接触,从而减少摩擦。润滑油能否提供液态润滑,取决于能否在两个金属表面上形成不断裂的油膜。当这层油膜在重负的情况下断裂,便会造成阻力和摩擦。能在其他基础油失效的条件下仍能保持优越的润滑作用,这便是酯类油在临界润滑情况下的优胜之处。
激烈驾驶习惯,需要高粘度机油的支撑!
发动机长时间高转速行车,这种场景就需要两个配合,一个是温度高,一个是剪切大,所以需要粘度较大机油形成不间断保护,也就是需要油膜的强度支撑。因为凸轮和顶杆之间、活塞和气缸之间、轴与轴瓦之间都存在很大的正压力(压应力,非剪应力),油膜会被挤破,而高温高剪切正是反映了在活塞和气缸之间、轴与轴瓦之间的润滑油的附着能力。
如果发动机属于城市拥堵道路,基本上就是走走停停,那么温度和剪切力并不需要机油提高强度保护,使用低粘度机油可减少CO2排放量及燃料消耗,体现低粘度计有低灰节能低排放优势;使用低粘度机油更容易启动,特别是在冬季气温较低环境;低粘度机油较低的启动阻力可以使电瓶寿命变得更长;低粘度机油流动能力,表现在发动机运行顺畅,从而提速快让驾车过程感觉更顺畅。
选择低粘度机油,就是选择节能环保
综上所述,机油粘度大与小也恰如其分体现了事物的两面性,没有好与不好,重要的是看你需要哪一面。
爱车爱生活 宝叔有话说
开车比较猛该换更高粘度的机油吗?
壹车热评,原创不易,谢绝搬运!
机油,我们都知道它犹如血液般随时随地为发动机提供着有效地保护,每一款车在设计、生产的过程中都有它既定的机油使用标准,而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发动机内部磨损的不断增加,以及积碳这些外来因素的影响,车主选择合适的机油也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在传统的认识里,发动机年限较老或者内部磨损较为严重的发动机比较适合粘度稍高的机油,但同时也有很多喜欢激烈驾驶的车主认为开车比较猛也应该采用较高粘度的机油。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开车比较猛,它容易让发动机持续处于高温高转的状态,而这也确实会给机油带来一定的问题,因为长期的高温高转会加快机油的酸值增加,进而产生高温油泥,并导致机油抗氧化性能下降等问题,从而缩短机油的使用寿命。
经常暴力驾驶的朋友,在选择机油时可以首先考虑抗氧化性能较高的全合成机油,还有就是考虑高温油膜强度较高的机油,所以粘度高一点的机油在高温高负荷的环境下,它的油膜更加不易膜裂,也确实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同时,机油的粘度越高,从理论上来讲它的抗剪切性也就越好,而抗剪切性又是衡量机油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如何理解抗剪切性?我们拿出一张餐巾纸,如果餐巾纸的抗剪切性越好,我们在擦手或者擦嘴的时候餐巾纸就越不容易破裂,机油也是如此。
抗剪切性越好的机油,它所形成的油膜在外力撕扯的作用下也就越不容易破裂,对发动机内部的保护也就越持久,而粘度高与粘度低的机油之间,它所形成的油膜保护区别,就好比你用几张餐巾纸叠在一起擦嘴和仅用一张来擦嘴的区别,叠在一起的餐巾纸越多,擦嘴时餐巾纸自然也就越不容易破裂。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相同粘度的机油,它们之间的抗剪力性就一定相差不大,比如两个品牌的纸巾厚度都一样,可能其中“心相印”的就要比另外一个更好一些,原因就在于不同品牌机油之间的添加剂不同。
我们日常使用的机油基本都是多级油,它们一般都需要加黏度指数改进剂,而这些外加剂的品质和量就决定了机油的抗剪切性。
如果采用合成基础油,因合成基础油本身的黏温性能好,可以少加这些高分子的东西,因此剪切安定性就会更好了, 所以壳牌超凡合成油的一个卖点就是它的剪切安定性好,能够适应更高转速的发动机,这也是壹车热评推荐暴力驾驶的朋友尽量采用全合成机油的原因。
综上所述,虽然理论上来讲机油的黏度高一些可以让油分子更大一些,但这是否意味着它所形成的链状油分子就具备较高的抗剪切性,这个还是有所区别的,毕竟每个品牌背后所涉及的成本与利润是不同的,它所产生的产品性能就会不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