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东周、武周、北周、后周为什么都以周为国号?

国家本来就是代号,皇帝喜欢叫什么就是什么,比如历史有大顺丶张楚等。有的喜欢历史上有过的,为了区别分南北东西。

有人认为周是古代典范,就以周命之,青菜罗卜,各人喜欢。当然,命名之时,都是有历史含义的,要了解就要细细看他命名的过程。

西周、东周、武周、北周、后周为什么都以周为国号?

国号,即一个国家的称号,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各个王朝的名称,例如我们熟悉的汉、唐、宋、元、明、清等,每一个王朝的建立者,建国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立国号。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国号的确定必然有其背后的意义。

但纵观历史,我们却发现有很多王朝的国号相同,以至于后人只能按照建立时间或者都城的位置,在国号前面加上“前后”和“东南西北”来进行区分。例如问题中提到的“周”这个国号,就有先秦时期的西周、东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则天的武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那么,为什么这五个朝代都以“周”为国号,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西周、东周国号的由来

西周和东周和西汉东汉、北宋南宋一样,是一个朝代的两个时期,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以“周”为国号的王朝。

周人在最初生活在陕西武功一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但与此同时,周人一直受到西边戎族的侵袭,被迫进行了好几次大规模迁徙。

与游牧为生的西戎不同,周人擅长耕作,经过了好几次迁徙,周人终于找到了一处有着肥沃土地的新家园,也就是现在陕西岐山县东面的岐山脚下,周人将这片土地称为周原,并在后来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即周国,“周”的国号就这么沿袭下来了。

△在甲骨文、金文的“周”字中,不难看出农田的痕迹

北周国号的由来

北周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北方政权,其国号与东周西周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是取自于皇帝的爵号。

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换是非常频繁的一件事。北魏末年,权臣高欢和鲜卑贵族宇文泰将北魏一分为二,宇文泰在长安扶持元宝炬为傀儡皇帝建立西魏,高欢依葫芦画瓢,在邺城建立东魏。虽然东西两魏在名义上还是元家(鲜卑拓跋氏,孝文帝汉化改革后,改用汉姓)的,但实际上是宇文家和高家的。

宇文泰原想取代西魏自己做皇帝的,但是没几年便病死了,西魏的朝政大权落到了宇文泰侄子宇文护的手中。宇文护想做第二个宇文泰,于是逼迫元廓(元宝炬第四子)退位让贤,拥立宇文泰的小儿子宇文觉为新帝,自己则作为“顾命大臣”独掌朝政。因为宇文觉在宇文泰生前就被立为世子,宇文泰死后,宇文觉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后又被封为周公,因此宇文觉称帝后,便以爵位定国号为周。

武周国号的由来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在定国号这件事上,她也废了不少心思。

武则天登上高位之后,为了证明自己的高贵出生,称自己时周朝王室后裔。根据史籍记载,“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首曰武,遂以为氏”,武则天便以此为据,称武姓源自姬姓武氏,自己是周天子的后裔。在建立武周之火,武则天还令百官按《周礼》行事,恢复上古之风,以周礼为标准对朝中官制进行改革。

除了追根溯源之外,武则天在被册立为皇后之后,其父亲被封为“周国公”,武则天以“周”为国号,也是承自去父亲的爵号。

后周国号的由来

后周是五代十国“五代”里面最后一个政权,其建立者为郭威。

五代十国的历史实在泰国混乱,后周的建立过程就不说了,单单说说后周的国号。郭威出生并不是太好,没几岁便成了孤儿,但是好在他有一身本领,胆子又大,这才建立了后周,可自己不是名门望族出生,祖上没出生什么人物,找了帮文人捣鼓了大半天,终于定下了“周”的国号。

原来,周文王有一个弟弟叫虢(guó)叔,武王灭商之后,封虢叔为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于是,郭威自称是虢叔的后裔,定下了“周”的国号。

西周、东周、武周、北周、后周为什么都以周为国号?

大家好,这里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周”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个比较多的朝代,除了题主所列的东西周,武则天的大周,北周和后周,此外还有清朝初年的康熙年间吴三桂掀起“三藩之乱”后建立的政权,史称为吴周

那么这些周为国号的原因是什么呢?

姬发↑

东西周

东西周其实一个来源,因为都是属于周朝,只不过前半段都城在镐京后半段都城在洛邑。

周朝是中国历史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它的来源也是地名。

商朝第二十七任君主武乙时期,因为被犬戎进攻所逼,周朝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公亶父带领族人迁移到渭河之滨的周原定居。

不过虽然周朝的先祖居住在周原一带,“周”的国号来源可能是商王武乙所赐,周在甲骨文之中的写法类似于“田”字,而周人擅长农耕,因此为部落之名,之后成为国号。

北周

北周的来源是因宇文觉被西魏恭帝拓跋廓封为周公,之后受禅为帝,国号为周,历史上称为北周。

十二月丁亥,魏帝诏以岐阳之地封帝为周公。-《周书》

不过我认为这个“周公”的称号可能是宇文氏自己选的。

北周政权的实际奠基人宇文泰,他虽然是个鲜卑人,但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之后,宇文鲜卑亦是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还是在西魏政权时代,宇文泰为实际的掌权者,他改革官制,认为前朝汉晋官制太过繁杂,学的就是周朝之制度。

太祖以汉魏官繁,思革前弊。大统中,乃命苏绰、卢辩依周制改创其事,寻亦置六卿官,然为撰次未成,众务犹归台阁。-《周书》

在其子宇文觉时期,很可能是因此而授意傀儡皇帝西魏恭帝拓跋廓以岐阳之地为封地,并因此而封为周公。

所谓岐阳之地,是指关中岐山之南,周室肇基之地。故而之后才会有宇文氏的周朝。

武则天↑

女皇武则天之武周

武则天篡唐,以周为国号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武氏是出自姬姓

周平王的最小的儿子,名为姬武,此后世子孙便以武为姓氏。

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万姓统谱》

第二,武则天的父亲为周国公爵位。

武则天的父亲为武士彟,在唐朝初年以钱财资助,跟随李渊建立大唐王朝立下了功绩,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武士彟封为应国公,唐高宗李治在位时因为宠爱武则天而改封为周国公。

高宗永徽中,以士彟仲女为皇后,故崇赠并州都督、司徒、周国公。-《新唐书》

第三,武则天崇尚周朝制度。

在唐代,之前朝代的盛世无外乎周汉,唐太宗以汉法治国,而武则天主张以周礼、恢复周朝制度。

五代之后周

五代后周开国之君郭威,黄袍加身“创始人”,自认是周朝周文王的弟弟虢叔之后裔,称帝后便以周为国号。

朕本姬室之远裔,虢叔之后昆,积庆累功,格天光表,盛德既延于百世,大命复集于眇躬,今建国宜以大周为号。-《旧五代史》

吴三桂之吴周

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清朝下令撤三藩,吴三桂因此而反清,自称为周王。之后又在公元1678年,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为大周。

他以周为国号的原因其一是因其吴姓源于周朝的姬姓,第二应当有“尊王攘夷”之意。

东周时期,周天子的威望下降,外族多有入侵,诸侯之间纷争不断,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尊崇周天子,征伐不臣之诸侯国和北方之夷狄。

于是“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的故事被称为“尊王攘夷”

而此时入主中原的清朝实为外夷,以此为旗号收买人心能够加大成功的可能性。

吴三桂和陈圆圆↑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希望有所帮助。

西周、东周、武周、北周、后周为什么都以周为国号?

历史上朝代名的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由朝代建立者原有的封号而来

2、由政权所统治的区域或是发源地而来

3、由部落或部族联盟名而来

4、源于宗族关系。

5、取吉祥之意。

周源于部落生活于周原地区(陕西岐山),武王灭商后就以周为国号。历史上把周东迁前后分为西周和东周,东迁前的周定都镐京(陕西西安),因此称为西周;东迁后的周定都洛邑(河南洛阳),因此称为东周。

武周,是武则天代唐后改国号为周,称武周主要是区别于先秦时期的周朝。武则天之所以定国号为周是因为,她想要承周礼治盛业。据说在她称帝之前,曽两次令在洛阳仿建西周时期的明堂。

北周,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个国号。之所以定国号为周,是由于其建立者以宇文觉在称帝前号称周公。为了和与周为国号的其它国家进行区别,又称为“后周”、“宇文周”和北周。称北周是因为其是南北朝时期,地处北方的国家。

西周、东周、武周、北周、后周为什么都以周为国号?

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善种植,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公刘时由邰迁到邠(今彬县、旬邑县之间),到时迁到岐山之阳的“周原”(今扶风县与岐山县交界处),所以这个部落被叫做周。后来周人取代商人建立西周,周也由部落名称变成国号。

而西周东周是同一个朝代,相互是继承关系,后人只是为了区分,而叫作东周和西周。周朝是周这个国号的创立者,后面的其他周国差不多都是和这个周朝攀关系的。

宇文家族的北周是因为北周建立者宇文觉的爵位是周公,他称帝后以爵位为国号。

而武则天的武周之所以也叫周

其一是据《姓纂》记载,武则天的武姓来源于周平王之子。周平王的少子姬武一落娘胎,手掌中便有一片特殊的纹路,形状就像个“武”字,所以不但他自己以武为名,后来他的子孙也以武为氏。而武则天自认为是姬武的第40代子孙。

其二是意喻效法周代,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在当时的唐人看来,惟周、汉两代。唐太宗治世崇尚汉法,武则天却认为应承周,以“周”为号,也是为了表明她要承周礼治盛业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抱负。

五代时期的后周建立者是郭威,郭威自称是周朝虢叔的后代,所以国号也是周。

西周、东周、武周、北周、后周为什么都以周为国号?

因为都是周朝,这些都是指周朝的某些时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