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中,曹操的父亲到底是怎样死的?
曹操几度攻伐徐州,几度屠城,就是因为徐州长官陶谦杀了落难路过的曹操父亲一行。
当时天下大乱,陶谦部下误以为有一支部队入侵,就前堵后追攻杀了。一个家丁死里逃生,报告了曹操。
陶谦无法解释,就同曹操结下了梁子。
刘备从曹操处借故出走,来到了徐州。陶谦素知刘备仁厚,就三让徐州。刘备最后恭敬不如从命,接管了徐州。
这样,才开始了曹刘之间的恩恩怨怨。
曹操为报父仇,疯狂屠城,充分暴露了"宁可我负天下人,勿可天下人负我"的凶狠残暴的嘴脸。
曹操曾经屠杀好友吕伯奢一家,但决不容许他人沾染曹家血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从这里,我们看出陶谦厌恶曹操,敬重刘备,就是代表一种汉家正统观。
《三国演义》通过曹操父亲遇害,数度屠城,和刘备和陶谦之间三让徐州,刘备后来在荆州逃难中,携百姓一起逃难的事例,来充分展现了一个大奸"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个大忠"爱护黎民丶匡扶汉室"。从一叶知秋,画龙点睛,罗贯中的笔中倾注了多少心血啊!
三国历史中,曹操的父亲到底是怎样死的?
曹操的父亲曹嵩等数十口人被杀得一个不剩。这起血案史书记载得比较混乱,情节扑朔迷离。
一个说法是,凶手是陶谦派去的,曹操派人到琅邪国通知父亲准备离开。这个事,陶谦也想到了,陶谦也派人去了琅邪国,但在那里扑了个空,曹嵩一行已经离开了。
他们于是追赶,在泰山郡的华县一带追上,曹家人在这里等应劭来接应,还以为是应劭的人,没有防备,结果全部被杀。
根据这个说法,曹操的弟弟曹德先去开的门,被陶谦的人杀死在门口。曹蒿闻讯感到恐惧,跑到了后院想翻墙逃生,他还带着一个比较喜欢的妾,按后代的称呼曹操应该叫她姨娘,曹嵩想带着她一块逃。
曹嵩让这个妾先翻墙,但这个妾很胖,怎么都翻不过去。他们于是躲进厕所里,结果被发现,一同被害,跟随曹嵩的家人全部被杀。
另一个说法是,那些杀害曹家人的凶手不是陶谦派来的,而是陶谦手下的一个将领,此人当时驻扎在距事发地华县不远的东海郡的阴平。
他手下的士兵听说曹家人很有钱,就在路上设伏,在华县、费县一带把曹嵩等人杀了,这个将领的名字史书没有记载。
还有一个完全不同的说法,说陶谦听说曹嵩想儿子,就派部将张闿带领200人护送,曹家人很有钱,值钱的东西就装了100多车,张闿等人见财起了异心,在华县、费县一带将曹嵩等人杀了,抢光了东西,跑到淮南去了。
三国历史中,曹操的父亲到底是怎样死的?
曹操的父亲曹嵩(?—193年或194年),字巨高,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嵩性情敦厚,为人忠孝。汉灵帝时,曾是朝廷要臣,位列“三公”之一。
关于曹嵩的死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曹嵩是徐州牧陶谦杀的。公元194年,曹操的父亲曹嵩打算前往曹操所在的兖州,在半路上,被陶谦派兵杀害,曹操遂进兵徐州,向东南扩展势力。关于被杀经过,《世语》说的很详细,曹嵩在泰山华县。曹操命令泰山太守应劭护送曹嵩一家到兖州,也就是曹操的大本营,应劭的兵马还没到,陶谦秘密派遣数千骑兵追杀,当时曹嵩以为是应劭来迎接,没有防备。陶谦的兵到了,杀了曹操的弟弟曹德。曹嵩非常害怕,跑到后院要翻墙逃跑,让他的小老婆先爬墙,可 是他的小老婆太胖了,爬不上去。曹嵩于是跑到一个厕所,后来和小老婆一起都被杀,全家都死了。应劭知道以后,非常害怕,弃官投奔了袁绍。后来曹操击败袁绍,平定冀州,那时应劭已经死了。第二种说法,曹嵩是陶谦手下的部将张闿杀的:曹操派人接他老爹曹嵩,车辆钱物很多,陶谦派部将张闿带领两百兵士护送曹嵩,走到泰山华、费间,张闿见财起意,杀死了曹嵩一家,带着财物跑到了淮南。曹操因此怨恨陶谦,所以带兵讨伐陶谦。
三国历史中,曹操的父亲到底是怎样死的?
陶谦本想劫持曹嵩,不料张闿见财起意,杀人越货,任务失败的他投靠了袁术,推测张闿后来战死在曹操袁术的蕲阳之战中,后世再无记载。
挟制人质关于曹嵩父亲被杀,无非两个版本的说法。第一种是陶谦派遣张闿去追杀曹嵩等人;第二种是陶谦派张闿带兵护送曹嵩,张闿杀人取财物。
小王看了下《后汉书》《吴书》《魏晋世语》的记载,思前想后认为是陶谦本想派兵劫持曹嵩等人,来作为人质制约曹操,没想到都尉张闿临时见财起意、杀人越货,坏了陶谦的大事。张闿自知回去会受到惩处,便带着钱财投靠了袁术。
为什么说是陶谦想劫持,而非截杀?
在古代,投降对方、外交称臣、带兵打仗要提供人质的情况比较常见。比如三国时期,刘备进入四川时,白水军原本隶属刘璋,刘备占据涪城后为了控制白水军保证不闹事,质押了他们的家属。曹操纳降了张绣,张绣以为曹操要杀他后引发了叛乱,事后总结时,曹操提到了没有及时收取他们的人质作保障,导致宛城之败。
加上陶谦就不是什么老好人,一个政治老手,早与曹操有矛盾。在第二次讨董联盟瓦解后,陶谦加入了袁术、公孙瓒阵营,与袁绍、曹操形成对抗。恰逢兖州刺史刘岱兵败战死,兖州出现的权力真空使这块地盘变成了一块肥肉,五大诸侯展开了交战。
袁绍、曹操VS袁术、陶谦、公孙瓒的交战结果,就是陶谦、袁术公、孙瓒战败,曹操坐稳兖州之地。可陶谦不甘心,私自与自称天子的下邳人阙宣勾结,指引其劫掠骚扰兖州的泰山、任城一带。
如此矛盾,陶谦怎会派张闿去护送曹嵩?
好巧不巧,曹嵩居住的琅邪国国主刘容病死了,而同样权力真空的琅邪国极有可能被陶谦接管,事实上陶谦也的确派了泰山贼臧霸、孙观等人驻扎在琅邪境内,把控形势。
曹嵩眼看形势不妙,收拾细软投靠兖州曹操。所以,陶谦急于派人去抓捕曹嵩来当人质,目的就是制约曹操、防止他出兵东征。
这里推测曹嵩之死不是陶谦本意,在于一个死的曹嵩对于陶谦来说没有任何用处,如果作为人质,关键时刻还能要挟曹操,否则曹操就跟马超逼死马腾一样,留下不孝之名,否则杀死曹嵩只会更加激化双方的矛盾,将自己置于不死不休的境地,还没有捞到任何好处,于理不合。
贪财的张闿其实翻看历史记载,发现在字句上并没有明确表示陶谦是要追杀曹嵩。
“徐州牧陶谦素怨嵩子操数击之,乃使轻骑追嵩、德,并杀之于郡界”
《后汉书》的记载中,是写陶谦派遣轻骑追曹嵩,并在郡的边界杀了他们。有可能情况是追击抓捕,曹嵩等人抵抗死于乱军,并不一定是派兵追杀。
“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
《魏晋世语》里,陶谦就是秘密派骑兵乘其不备而逮捕曹嵩人,曹嵩以为是前来接应的泰山太守应劭的人马,没有防备。如果是直接攻杀曹家,应该是会有所戒备防御。
“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
《吴书》写的张闿在泰山华县一带,杀了曹嵩,取走财物,因此投奔淮南。
所以,除了《吴书》写的陶谦派张闿护送曹嵩这段小王是不相信外,其他地方串起来的场景,我还原下应该是:
曹嵩知道情况不妙,举家从琅琊国迁往兖州,并派人通知曹操来接。陶谦想劫持为人质,派兵前去追捕,曹操派应劭去接应。等张闿到达泰山华县一带时,应劭还在路上,曹嵩等人以为张闿是应劭的兵马没有防备,张闿也没表明身份,等发现曹家的财物后,杀人越货。
由于陶谦安排的任务是抓捕而非击杀,所以任务失败的张闿带着钱财去投袁术,与其受罚、不如改换山头。大概率上交一部分钱财给袁术,混了个一官半职。
蕲阳之战对于张闿的失败,历史上没有记载陶谦是否有过追究。不过料想陶谦也没空追究,首先考虑的是面对曹操的怒火,即使陶谦没想杀曹嵩一家,但劫持一样讨不到好,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即使想追究,袁术当时与陶谦处于同一阵营,也有心无力,甚至小王揣测陶谦可能存在祸水东引的想法,把收留张闿的袁术推到前面,不过曹操打的是徐州的主意,至于元凶是谁不重要,咬死陶谦攻打徐州就行。
张闿也乐的逍遥几年。196年再次登上历史舞台,这次出现在陈国,陈国因为励精图治、秩序安宁吸引了十几万流民归附。袁术借粮被陈国国相骆俊拒绝后怀恨在心,让张闿装扮成流民混入陈国,随后设计诛杀了骆俊,并起兵乘夜灭了陈国,劫掠钱财米粮。
曹操逮到机会带兵攻打袁术,袁术派桥蕤、李丰、梁纲、乐就断后,全部被围蕲阳、兵败身亡。小王推测此战中,卧底的张闿也被留下断后、死于战乱中,后面再无记载。
三国历史中,曹操的父亲到底是怎样死的?
东汉末年,十常侍乱政,大汉天下也因此摇摇欲坠。后来,大将军合金建议天子下诏,命令西凉刺史董卓率领大军进京稳定局面。谁知天意弄人,在董卓率兵赶到之前,十常侍用计杀死了何进,何进死后,他手下的得力干将曹操和袁绍又率兵冲进皇宫,将十常侍赶尽杀绝,至此,这两股势力便同归于尽,谁也没有落得好下场。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他们斗得你死我活,却让董卓捡了个现成的,手里有兵腰杆子就硬,率领大批西凉兵进城的董卓自然成为了新的权臣。
而董卓得势之后便开始得意忘形,胡作非为,因此满朝的大臣恨不得将他食肉寝皮。直到曹操刺杀董卓失败逃离京城之后,诸侯割据的时代便正式开始了。而曹操虽然刺杀董卓失败,却落得了一个舍命护国的好名声,因此获得了很多能人的支持,后来占据了兖州,被朝廷任命为兖州牧,成为当时实力比较强大的诸侯之一。
曹操稳定下来之后,便想把他的父亲曹嵩接到兖州来享清福。而徐州刺史陶谦一直想巴结强大的曹操,因此在曹嵩路过徐州之时,他便派遣自己的部将张闿沿途护送。而张闿觊觎曹家随身携带的财物,便在夜里假扮盗贼,杀光了曹家所有人,带着抢来的财物投奔袁术去了。而曹操得知父亲死后,立刻以复仇为名兴兵攻打徐州。那么问题来了,曹操的父亲是被张闿杀死的,他为什么不去追杀张闿,反而要一味地按着徐州打呢?
首先,曹操作为一方势力的当家人,是非常务实的。他的父亲已经被害死了,即使他可以把张闿剁成肉泥,除了获得了精神层面上的慰藉之外,没有任何实际的好处,反而白白地耗费了钱粮和时间。而把杀父之仇报在陶谦身上便不一样了,杀死了陶谦便等于取得了徐州,那可是一座拥有几十万百姓的大城啊!正好曹操早就对徐州垂涎三尺了,可是他一直没有出师之名,否则早就打过去了。而现在杀死曹父的凶手本身就是陶谦的部将,而又是陶谦派他去护送曹家人的,这笔账算在陶谦身上没有毛病。
不过,归根结底,亲手杀死曹父的是张闿。而曹操明知道张闿已经投奔了袁术,他又坐拥几十万人马,想杀死一个张闿可以说是手到擒来。但是曹操在攻取徐州之后,并没有要追究张闿的意思。难道曹操不想为父亲报仇吗?他当然想!可是,他已经以报仇为名向徐州用兵了,如果再改口说张闿才是他的杀父仇人,那么之前攻打徐州岂不成了故意挑起刀兵,图谋徐州吗?
这样做一来会彻底在天下诸侯心中失去信誉,二来会将自己陷入兴不义之师的尴尬境地,搞不好还会有被诸侯们围攻、瓜分自己的底盘的风险。既然曹操可以以报杀父之仇为名出兵攻打徐州,那么别人为什么不可以以曹操污蔑陶谦、实则为了图谋徐州为名出兵攻打曹操呢?以报仇的名义,曹操只能号召他自家的将士,而以维护大义和秩序为名,则可以号召天下诸侯的将士了。所以,曹操既然拿下了徐州,尝到了甜头,张闿杀死他父亲的仇也就只能忍了,有舍才有得嘛。
最重要的一点,张闿杀死曹父后投奔了袁术。而当时袁术的实力要比曹操强大不少,况且他还有个更加强大的兄弟袁绍在为他撑腰呢!像曹操这种人,是绝不会被自己的不良情绪误导,作出不理智的决定的。不仅如此,在当时诸侯割据的环境下,最重要的便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倘若袁术不护着张闿,任由曹操把他从自己麾下抓走杀死,那么以后还有谁肯来为袁术效力呢?所以,袁术绝对不可能把张闿交给曹操,他反而会为了宣传自己爱护属下的名声而不惜代价地与曹操一战。本来曹操就不如袁术兵多将广,再加上个袁绍,自己是完全没有胜算的。所以,曹操放弃杀张闿并不是不在意自己的父亲和家人,而是当时形格势禁,迫于无奈,曹操除了咽下这口气之外别无选择!
三国历史中,曹操的父亲到底是怎样死的?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一直居于山东的曹操与徐州陶谦发生的争端,华县正是前线。次年(兴平元年)曹嵩(曹操父)带着次子曹德与妻妾,打算离开刀兵之地前往曹操的大本营兖州。不料行踪泄漏,被陶谦部将张闿围住,曹操派兵将接应不及,曹嵩及次子曹德,夫人邹氏(曹操之母),姬妾赵氏皆成了刀下亡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