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当今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何矛盾?

孔子的"四非"观念与张扬和尊重个性的现代化观念并无矛盾。

孔子的“四非”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律的古典传统,是古往今来许多伟人的做人守则。

三国诸葛亮和关羽以忠义著称,千古留传,盖在于"四非“自律于一生。诸葛身为一人之下丶万人之上的大宰辅,从不拈花惹草,欺负女人,从无半点绯闻,真乃德高亮节!

关羽虽为一代名将,却从不欺男霸女。在一路护送大哥的两个女人征途中,经常手持大刀为两嫂通宵达旦地守护大门。宁愿自己遭受苦,也不愿让女人受半点委屈。先让女人和老人,有英国珅士和法国骑士合成的风度。关羽能被老百姓尊为武圣一一关帝庙,都源自个人的正人君子的品德。

革命烈士李大钊教授丶大文豪鲁迅先生和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等,都是非常自律的一代人杰,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楷模!

传统的"四非"和现代文明不仅不抵触,而且还相辅相成。"四非"保证了古文明丶古文化没有在历史风云中坠落和沉沦,为人类保存了独一无二的东方古文明。在近代和现代中,中华民族又接受和汲取西方文明的张扬和尊重个性,走向了世界。"团结丶紧张丶严肃丶活泼“,就是当代中华民族自律和开放的最好的写照!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当今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何矛盾?

谢邀!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当今张扬和尊重个性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但是,张扬和尊重个性,前提是有约束力的,并非毫无节制的,是在尊守法律,法规,道德的基础上。

比如说,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事情,不看,不说,不听,不要做。是在言行方面需要尊纪守法,要尊守法律法规和道德的约束。

非礼勿视出自《论语、颜渊》孔子的《论语》卷六,颜渊十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说,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解释:意思是,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颜回说,这个道理很深很难,总要拿一个章法,一个引子给我们入手,或者可以进入“克己复礼"的境界。因此,孔子就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用四个规范,严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规范薰陶自己。

颜回说:我虽然很笨,悟性不高,但借外力薰陶内心的方法是懂了。我只好用这种方法,慢慢去达到那个“克己复礼"的境界!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当今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何矛盾?

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礼的含义应该是真诚与敬重,推己及人,克服自己的欲望,常怀仁爱之心,提倡“和为贵”。

当今张扬和尊重个性与此是否有矛盾要看情况,不同的人个性各异,如果你的个性与孔子提倡的“礼”相符,那无矛盾,如果你的个性虚伪、暴躁、自私、偏狭、欲望不止,那就与孔子提倡的“礼”背道而驰了。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当今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何矛盾?

孔孟之道。道德标准。礼义之邦。以礼助教。但杜牧的诗也不错。惊世之作。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当今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何矛盾?

予盾重重。现在的年青人学过文言文吗?他们懂通常意义上的"礼"吗?他们根本不懂的东西你怎幺能叫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呢?

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与当今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何矛盾?

孔子说的“礼”与张扬和尊重个性,并没有矛盾。要搞明白清楚这个问题,先要正确理解“礼”和“个性”的正确含义:

第一,西周东周的“礼”,就是“规矩”,就跟我们现今通常说的“规矩”、“礼数”意思是相通的。周礼,对吃穿住行、上下老幼等等,涉及到人的一切言行,“规矩”制定的全面、详细,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言行不遵守。而我们现在说的“懂规矩”、“讲礼貌”,在生活中也是很重要的,只不过不像周礼那样流程复杂、要求严苛罢了。

第二,时下讲张扬和尊重个性,我认为指的是保持自己独特、独立的人格,发挥自己独有的优势和特长,按着自己的思路和道路去发展。张扬个性,不是张狂个性,不是任性胡为,不是胡作非为。

第三,搞清楚了前两个问题,我们也就清楚了“懂规矩”、“讲礼貌”与张扬个性不矛盾。“规矩”不妨碍你的个性;比如,公共场所不能吸烟这是规矩,这不会阻碍你的个性吧。个性也不是建立在破坏规矩之上;比如,你去拜访客户了,总要敲敲门、说声我是谁,总不能一脚把门踹开,这不叫个性,这叫没教养。

第四,“礼”要上升到现在的国家层面,我认为就是“国家制度”。这更不影响你张扬、尊重个性;你的个性再张扬,也不能去破坏和践踏国家制度。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