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宋高宗不杀岳飞,岳飞能直捣黄龙灭掉金国么?
宋高宗之所以偏守一隅,坐个半璧江山,其才情如此,心胸如此。身边相如秦桧,等同流亡政府。多一个岳飞不多一寸江山,少一个岳飞不少一分媚骨。
宋高宗做了皇帝,忘了先帝,不想解救两帝。岳飞想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洞。秦桧害怕,怕自己在金寨的投敌变节被公开。宋高宗私心,迎回两帝自己朝不保夕。君臣无大志,奈何岳武穆,不似姜维屯耕田,远离小人全身而退。
如果宋高宗不杀岳飞,岳飞能直捣黄龙灭掉金国么?
历代南朝武功之盛,以东晋为最。这里的武功之盛,其实是在说东晋君臣都志在恢复,不管台上掌权的是谁,要想占住权力中枢,就必须要北伐收复故土,这是东晋的政治正确。到了南宋,情况有了一点变化。因为东晋王朝开启了偏安江南的先例,所以,南宋君臣认为偏安一隅也无不可,心理这一关已经过了。
北宋王朝的灭亡,其实是很可惜的。北宋王朝在灭亡前几年还有过熙和开边的壮举,西夏王朝也被打的奄奄一息,如果辽国能够再多撑个几年,北宋扫灭西夏也极有可能。
(北宋亡的毫无征兆)
可是金宋突然开战,宋朝最有作战能力的西军被锁在关中,中原地区的禁军那都是绣花枕头,那都是北宋王朝立国以来的官宦子弟镀金场所,哪儿有什么战斗力?金军渡河时,绑了一只羊蹬了一夜的战鼓,第二天守河的数万宋军将士就跑的没影儿了,金军轻松渡河。
北方大乱,盗匪四起。大宋的冗官冗兵冗费的问题竟然因为金兵的入侵,给消解的无影无踪了。这些大宋的寄生阶层,数量庞大,利益盘根错节,使得北宋王朝空有庞大的经济体量和综合国力,始终不能转化为军事战斗力。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这样的人,都无法在开封混下去,更别提普通的小老百姓了。
王公大臣3000多人都被掳走了,他们再也不会因为分赃不均大打出手了。禁军体系都被打乱了,他们四散奔逃,再也不会吃空饷了。宋朝的统治秩序被打乱了,一切都需要重建,包括军队。
(南宋军队重建)
金人得了这个大一个便宜,却不敢在中原久留。为啥呢?因为金国刚刚占领辽国土地,统治并不稳当。在可敦城,耶律大石招兵买马随时准备反攻金国。宋朝的国都虽然沦陷了,但是各地的勤王大军还在,他们对金军虎视眈眈。金国军队内部,除了女真人外,还有契丹人、汉人,一旦出现变故,对于初生的金国政权几乎可以肯定就是灭顶之灾。
所以,金国人选择了代理人统治,先是扶了一个楚帝张邦昌,为了扶上马送一程,金人才带走了3000多皇室大臣,目的就是为了清除张邦昌的称帝障碍。可是,皇室还有一个赵构,他在相州即位,张邦昌立刻把皇帝位子让给他了。
金国人眼见不成,再次南下,搜山检海捉赵构,把赵构吓得跑到了海上。金国人北边还有战事未了,因此又匆匆北返,这次他们又立了一个傀儡政权的齐国。从这也可以看出,金国人的实力根本不允许他们立刻统治中原。
金国人回东北老家,跟蒙古人打的不可开交,南边的战事就交给了这个齐国。岳飞等中兴四将在1130年至1137年所要对付的就是这个齐国的军队。
(伪齐帮助南宋锤炼了一支精锐)
北宋是募兵制,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还设置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制度,可是到了南宋突然就出现了“岳家军”、“韩家军”等称号。这是因为南宋朝廷初建,还被金国追着打,根本没有余力和时间去建设国家军队。这些将领基本都是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势力),自己组建的军队,军队的个人色彩非常浓厚。尽管后来为了国家大义,这些将领都打着“大宋”的旗帜,可是皇帝能够控制的程度极为有限。
也正因为如此,南宋的军队特点与北宋全然不同,其在人员组成、军饷来源、作战风格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两支军队。每个将领都有私兵,如岳飞的特种部队背嵬军,人数不多,悍不畏死,在很多战役中充当着尖刀的角色。
在兵源方面,北宋以来的“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也得到了扭转。北人南渡,没有生计,流离失所,而且他们大多与金人有着国破家亡的深仇大恨。他们被编入军队,作战意愿是没有问题的。岳飞镇压杨幺起义时,受降了大量起义农民,与曹操从黄巾起义军中挑出精壮编成自己的起家部队“青州兵”一样,岳飞也从这些人当中挑选了精壮组成了岳家军。这些人作乱当死,岳飞对他们可算是有救命之恩,所以岳家军成立之初,就拥有了10万规模,战斗意志强大。
(士气高涨的岳家军)
军队有了,可是也还是需要上战场历练才行呀!如果岳家军成军之初,遇到的即是女真人部队,那么他们的成长之路可能会更艰难。可是金人北返,中原一带的伪齐军队是他们的对手。伪齐军队与南宋军队相反,他们是不得人心的乌合之众,完全继承了北宋禁军的传统,好看不经用。这样,在与伪齐军队练手的几年时间里,岳家军锻炼了队伍,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尤其是战马资源,他们逐渐成长为一支精锐之师。
金国人最终还是坐不住了,因为这个齐国的求救信天天跟雪花一样,金国不得不派遣一些部队协助他们防守。金国人疲于奔命,认为齐国的价值已经没有了。于是,就以开会的名义把皇帝刘豫抓了,废掉了齐国,金国自己统治中原,直接对阵岳家军。
这次盛装而来的金军,还以为南宋军队依然是数年前一触即溃的样子,他们是王者归来,扫平江南不过是一场“军事散步”。可是他们正面的,是已经经过整合、锤炼之后的新型军队。
女真作战有个特点,他们特别看重民族区别,他们信任本族士兵,分配给他们更好的武器、给他们更好的待遇,可是短短数年的情势的变化也在影响他们的战斗力。女真人数本来就少,打的仗越多,战损越多,却很难补充起来。另外,这些人从龙入关,分很多田亩地产,突然发现原来除了打打杀杀之外,人生在世还可以做一个富家翁。不管是将领还是士兵,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已经变化了。
岳家军与金兀术的精锐部队几番较量之后,金兀术哀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此时,岳家军的战斗力已经不比金军差了,甚至还要高过金军。金兀术一度想放弃开封,向北撤退,而岳家军的士兵士气高涨,也公开打出了“直捣黄龙”的口号。
更让金兀术坐立不安的是中原人们此起彼伏的抗金起义。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虽然北宋末年腐败不堪,但是到了金国时,由于金国文化落后,统治粗暴,有不仁之恶,剥削搜刮之烈,比起北宋时更甚,人们自然怀念起故国,不想做亡国奴。于是,每次北伐,金国境内都有多达数十万的义军响应王师,结连河朔,金国的统治岌岌可危。
(岳飞重兵在手)
这种抗金起义,终金国一朝,都没有中断过。在金国晚期,山东仍有红袄军起义,使得山东不为金国所有。其首领李全,在1218年率军投宋。
所以,在南宋初年,南宋通过建立三大战场,从四川,两湖、江淮三个战略区,实现了一体联动,战线已经基本稳固了。此时,对南宋来说北伐是极好的时机,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可是南宋君臣却有另外一笔账要算,首先是将领私兵违背祖制。在南宋朝堂上,自“靖康之耻”劫后余生的君臣们,无不唏嘘感慨,他们珍惜眼前稳定的生活,不希望再生变故。在南宋初期,正是权力重组的关键期,谁立下的功劳多,谁的权势就越大。这一切,都让文官政府和皇帝对拥兵在外的武将们感到忧心忡忡。尤其是岳家军还公然打出了“迎二圣”的口号,虽然大快人心,鼓舞士气,想一雪靖康耻,可是这让赵构如何自处?
另外,大军北伐,消耗钱粮无算,北方已失,只有东南半壁可以征收赋税,民间早已鼎沸。北人要作战,返回故国,于江南人何干?不要埋怨当时南宋底层人们觉悟不高,这是现实的经济利益。后来南宋的丞相史浩公开说“北人南归心术可疑,为啥?如果他们有忠义之心,就应该在北方死战,跑到南方来避难,谁知道存的什么心思?”所以,南宋政府竟然给这批人设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归正人”,在很多方面对这些人多加限制——这就是南宋政权的秉性,焉能不败?
所以,岳飞北伐时完全是有可能恢复故国的,起码打到河朔,恢复北宋疆域是可以的,至于直捣黄龙也未可知。但是,从南宋君臣的一系列政策来看,这是一个保守的偏安政权,胸无大志,所以他们不可能支持岳飞北伐。
(南宋君臣缺少恢复之志)
他们真正醒悟有国才有家时,应该是异族的屠刀架到他们的脖子上。无独有偶,明朝末年,江南富庶,朝廷却始终征收不上来税收,结果天下易鼎,剃发易服。到那时,即使发出“亡国忘天下”之问,在没有了有组织的抵抗时,又有什么意义?不过是屠刀下又多了几缕冤魂。
南宋比起明末的幸运,是因为还有岳飞、韩世忠这样的铁血军人,他们守护住了汉民族的尊严,不仅仅是让江南免遭荼毒,更让金国人重新认识汉人武力,不敢再予杀予夺,肆无忌惮。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他们可能会给你们盖学校、建医院、还会给你们涨工资,这并不是他们突发善心,变得仁慈起来,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如果宋高宗不杀岳飞,岳飞能直捣黄龙灭掉金国么?
在金朝崛起的过程中,对于宋人最难忘的靖康耻恰恰就是金人崛起的重要一环。金灭北宋是非常迅速的,可以讲一句其实是“斩首”行动,因为当时北宋虽然腐败虽然整个社会急剧的衰败。
但还远远没有达到末世的那种情景,若无大金插入,北宋依然可以正常运转许久——徽宗年间甚至一度将老冤家西夏逼入生存死角,眼看着就要将西夏磨死,关键时刻金人突然崛起,用强悍的军力先灭大辽后平北宋。
北宋其实是硬生生被打跪了的——两千金兵在黄河边上敲了一夜鼓,竟然吓退了北宋数万兵马,而且是吓到溃散,随后两千金兵如入无人之地,从容渡河。
南宋建立之初,金人继续肆虐,面对南宋小朝廷,金人的态度很简洁“搜山检海抓赵构”,赵构吓得一路跑,最后甚至一度被赶到海上吹风去了,这种情况下,岳飞所部的横空出世——收复建康,给了南宋人民吃了一颗定心丸——金人也是人,并不是三头六臂的怪物。岳飞所部证明了金人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事实上,南宋初年,整个北方大地,每时每刻都有无数起义军反抗金人统治,乃至到了辛弃疾时代,还有义军活跃——辛弃疾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是金朝了,甚至他的父亲时代就已经是金朝了,那个时候辛弃疾还能加入义军队伍南下去投奔南宋。
在南宋初年当时可以说是遗民朝思暮想盼王师,为何呢?当然是因为金人落后的生产组织关系无法适应已经高度发达的北宋的市民阶级。金人可不管什么适应不适应的,你不服我我就用拳头说话,在战争期间金人就用雷霆之击迅速击败了许多抵抗势力同时肆意劫掠,但是到了和平时期,金人将北方地区纳入自己统治之下后,依旧只会简单粗暴的解决问题,甚至和战争时期一样肆意妄为劫掠自己的子民:公然制定“括地”此类等同于明抢的政策。
并且与宋朝那些过于精细熟知律法的官僚不同,金人委派的官员往往极为不得民心:他们手持利刃威逼子民交出最后一口口粮、不理会律法肆意挥霍民脂民膏、制定丝毫没有可行度的歧视性法规政策。
所以当岳飞所部出现在遭受严酷压迫的故地子民的视野当中的时候,自然是盼望王师久哉,无不景从云集,这就是历史上非常真实的事件——岳飞带着军队出现在了黄河以北的故地,岳飞挥师北进,遗民欢呼雀跃,纷纷起事,杀死官员打垮驻军,与岳飞所部共同夹击金军,金军迅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在如此环境之下,岳家军打出来了赫赫威名,先后收复河南重地郑州、关中重地洛阳等地,岳飞所部的高光时刻便是郾城大捷——在郾城,面对金人的重兵围剿,岳飞所部同仇敌忾,与万众一心的大宋遗民通力合作,以弱胜强,打垮了金朝军队,此后衔尾追击在颍昌再次追上金军,然后再次大败金军,金军节节败退,喊出来了著名的口号“撼山易,撼岳的家军难。”
此后岳飞兵锋之至,金军溃不成军,岳飞驻军朱仙镇,喊出了“直捣黄龙府”的壮烈口号,黄龙府就是金人的老家。历史上的真实记录就到次为止,因为下面就是南宋主和派一十二金牌急召岳飞回京受死,岳飞被害身亡。
那么,若是南宋朝廷全力支持岳飞,岳飞按照正常的历史进度与超强的军事实力,当然收复失地问题不大,还于旧都迎回二帝乃至直捣黄龙府都是大概率事件,但历史没有假如,岳飞不但没有得到南宋朝廷的全力支持,反而被害而亡了。
如果宋高宗不杀岳飞,岳飞能直捣黄龙灭掉金国么?
如果赵构是真的从心里而不是单纯嘴上说说的来支持岳飞全力抗金,那宋朝还真有可能成为又一个汉唐盛世,为什么这么说呢。
岳飞剧照
首先如果赵构全力真心抗金,那么那些投降派求和派的生存土壤必然不复存在,跟风观望意志不坚定的朝臣也会成为新的坚定主战派,而原本被打压的主战派势力将进一步得到增强,一增一减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效果。
其次,不要以为宋朝一直被欺负就下意识地认为宋军战斗力不堪一击,其实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装备精良还有不少火器,个人体力体魄也是不错的,之所以让人觉得宋军战斗力不行,还是上面政策的原因,打赢了打输了都是纳贡求和,或者打一半快赢了结果非得退兵,被敌人再一次追着打,哪有不失败的。
第三,岳飞在北伐的时候一度打到开封,逼得金人不得不北遁而逃,这还是不受全力支持,处处受制时的情况,而在岳飞手上还有一只规模不大的骑兵,若是有全力支持,一只成建制的强大骑兵是很有可能组建起来的,而且主战派,北伐能人可不止岳飞一个,还有不少其他人,这些人联合起来对付金人还是绰绰有余的。
第四,强大的国力,后勤能力支持,宋朝可以说别的没有,就是钱多,粮多,打得起,耗得起,而金人就不一样了,一场风雪可能就能让他们大伤元气,这也是我说的可能实现汉唐盛世的基础保障。
最后,宋人不是没有血性只知道投降的,从后来崖山海战可以看出来宋人也还是有一定的血性和骨气的,只不过受于上面的不作为,压制罢了,如果这种压制转变成了支持,那宋人也不止是会吟诗作词,书生手中的三尺青峰也是会杀人的。
只不过是,唉,实在是太可惜了。
如果宋高宗不杀岳飞,岳飞能直捣黄龙灭掉金国么?
中原人的血性已经复活了,在岳飞等元帅的带领下,灭掉金国一点问题都没有。金国与南宋讲和的前提就是要南宋当局杀害岳飞,他们明白只要岳飞在,金国迟早会完蛋。可惜,腐朽的宋政权在南方那些没出息的人的挟持下已经不可救药了。
如果宋高宗不杀岳飞,岳飞能直捣黄龙灭掉金国么?
题主说的这个打败含义是什么?如果是指消灭金国,对不起,做不到。但如果是在一两场战役中打败金国,那是可以的,比如郾城之战,岳飞率岳家军以少胜多,确实打败过金国。很可惜,虽然岳家军取得大捷,但是金强宋弱的整体态势并没有改变。
如果双方要进行的是生死存亡的大决战,一方以消灭另一方为战争目的,那么战争至少要打好几年,就会陷入长期的战乱。鹿死谁手那就很难讲。估计先垮掉的是宋朝。下面从几个方面做一个深入的分析:
一、宋朝有致命的软肋在金国手中。
暂且抛开双方的整体国力不谈。宋高宗赵构有一个最大的软肋就是:关键人质在对方手上。不要以为这个不重要,这个是宋高宗的最大心病。对赵构来讲,其他问题都好克服,这个问题无法回避。因为只要有这个因素,金国随时可以另立一个大宋朝廷出来,那么南宋朝廷就有大麻烦了。
赵构不仅父母在对方手上,关键是他的哥哥,也就是正宗的皇帝宋钦宗也在对方手上。
不要小看宋钦宗赵桓是个金国的俘虏。他可是宋徽宗赵佶长子,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就被立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开封牧,后宋徽宗禅让登基为帝。他的皇帝之位,来得名正言顺。在当时宋朝人心目中,他才是真正的皇帝。
而在宋朝人眼中看来,宋高宗赵构这个皇帝之位,来得就有点不太正。在当时的南宋人看来,赵构其实就是一个代理皇帝。他的主要任务就是迎回二圣,正宗皇帝回来了,应该就没他什么事了。当然,情况是会发生变化的,如果他真的能够击败金国,威望那就不一样了。
高宗在位时,曾经发生过一次兵变,差点让他送命。这就是苗刘兵变。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宋将苗傅和刘正彦发动哗变,带兵围住皇宫,以清君侧为名 ,诛杀了宋高宗赵构宠幸的大臣及宦官,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苗刘二人还当众责问赵构:
“陛下帝位来之不正,若渊圣(宋钦宗)归来,当何以自处?”
因此,金国掌握了一个大杀招,如果万一宋朝取得军事优势,金国就会让钦宗赵桓“安坐汴京,其礼无有弟与兄争”。从而扼制赵构。而宋高宗赵构,断无北上攻打哥哥宋钦宗赵桓的法理依据。金兀术曾经将这种可能性进行过认真分析。秦桧从金国回来,已经把这种可能性告诉了赵构。
也就是说,金国一旦军事上处于失利状态,就会把钦宗立为傀儡皇帝。而南宋不是整天吵着要“迎回二圣”吗?现在我把二圣还给你,另立一个中央。你赵构能和你的父兄争天下吗?就算你狠下心来无父无兄,别忘了你妈也在那边。如此一来,南宋小政权就会完全失去道义上的正当性。
如果金国真的这么一来,很有可能南宋就有许多人要投奔宋钦宗。这个仗就没法继续打下去了。
二、南宋整体国力明显弱于金国。
1.金国拥有军事、地理优势。宋高宗赵构建立了南宋朝廷后,启用了中兴四将以及吴阶等一批重要将领,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在与金国的作战中,扭转了一败涂地的局面,能够互有胜负。金国一时也拿南宋没有办法。
客观上,当时中国形成了一个南北朝对峙的态势。在整体国力上,金国占据北方,相对南方而言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其疆域东抵日本海,北至火鲁火疃谋克(今俄罗斯外兴安岭南博罗达河一带),西北到河套地区,与蒙古部、塔塔儿部、汪古部等部落为邻;西与西夏毗邻,以大散关与宋为界,南部与南宋以秦岭、淮河为界,其面积相当于南宋的两倍。
如果金下决心攻打南宋,具有自古以来由北向南征服的军事上和地理上的优势。
2.金国有更强的战争资源。金国实施的“乣军制”和南宋的“募兵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拉壮丁,动员能力更强,战争成本低,后者动员成本更高。而金国由于占据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其拥有的土地、兵源都远远超过南宋。其战争消耗可以随时得到补充,而南宋在这一点上就有所不如。
所以,如果要支撑长期的战争,南宋跟金国拼消耗拼不起。南宋唯一的优势就是:原北宋金占区,人心思宋,有民间反金力量。但如果金国把宋钦宗立起来,这一点又是立马就不复存在。而南宋内部,也一直不太平,各地流寇以及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岳家军除了要对抗金国,在大多数时间就是跟农民起义军作战。主要是征伐杨玄起义军,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武装。我们在《宋史》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记载,如:
三年,贼王善、曹成、孔彦舟等合众五十万,薄南薰门。飞所部仅八百,众惧不敌……四年……盗郭吉闻飞来,遁入湖,飞遣王贵、傅庆追破之……尽降其众……
3.金国的军队更容易统一集中指挥。这一点是和宋高宗赵构抑制武将的一贯思想分不开的。他始终担心的是:不能让某一个武将掌握全部的军队。南宋中兴四将之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互相都不能够指挥对方的军队。赵构曾经也打算过让岳飞接管刘光世的部队,并节制川陕诸军。但为防止他一家坐大,很快就取消了这个打算。
赵构曾经问过秦桧:“岳飞应当是个忠臣吧?”秦桧向赵构说的一句话很能体现皇帝的心理:“当初太祖不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吗?”人是会变的,今天是忠臣,明天不一定是。既然宋太祖曾经是个忠臣,他能搞黄袍加身,谁敢保证岳飞就不能也搞一次?
所以南宋的军队,在对金国作战时,往往难以做到统一协调指挥。带兵的将领相互之间存在本位主义思想,彼此之间互相协同作战存在很大的问题。
4.战线如果太长后勤跟不上。如果要消灭金国,所谓直捣“黄龙府”,黄龙府的位置在今吉林省农安县。而囚禁徽钦二帝的五国城,在今黑龙江依兰县。
对于南宋军队而言,要想由南向北征服实现统一,打到那么远的地方,难度极大,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南宋除了人力、资源、地理方面不具有优势。战线拉得如此之长,其战争的后勤保障也不是南宋朝廷所能够承担得起的。
三、和谈几乎是唯一的出路。
1.赵构其实是个有为的皇帝。宋高宗赵构在人们心目中长期是一个窝囊皇帝的形象,但其实他不是天生发贱,心甘情愿地向金称臣。如果有人认为宋高宗赵构是个庸才、脓包,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可以把赵构与南明王朝去做一下比较,南明的条件,比当初赵构不知要好了几千倍。但是南明很快灭亡了,而南宋生存下来了。
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后,由于明朝有北京、南京两个都城,在南京,南明政权还有一整套完整的机构。明军的精锐部队还在,弘光政权刚建立时,左良玉和江北四镇尚有数十万大军,而清军只有约二十万。即使是引清军入关的吴三桂,初衷也是为了对付李自成而不得已为之,实际上他内心还是愿意忠于明朝的,如果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也完全可以把他争取过来。就这么一个条件,南明王朝还很快就灭亡。
而宋高宗赵构在靖康之变后,仅凭自己的皇室身份,在金军“搜山捡海捉赵构”、国内处于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生存环境极端险恶的情况下,很快地组织起自己的一套班子, 并很快组织起了有效的抵抗。基本上和金国打了一个平手,保住了半壁江山。两相比较,你能说赵构是个庸才、脓包吗?
2.赵构的目的就是以打促谈。宋高宗赵构非常明白,凭南宋的那个力量是根本不可能消灭金国的。中兴四将等人在军事上取得的那些成果,并没有给金国带来实质上的打击。金国的战争机器尚没有完全发动。因此,他希望岳飞等人在战场上能够取得局部的胜利,以打促谈。让金国受到一定的损失,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来。他的总体战略指导思想就是:“打还是要打,谈还是要谈,和还是要和”。
“迎回二圣,直捣黄龙”在当时只能是一个政治口号,是为了激励人心,同时证明自己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但当不了真。皇帝又不能明着讲:我不想收复中原,我就是想谈判。 而岳飞不能理解皇帝的真实意图,这就是他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
3.赵构希望解决人质问题。一般人以为,赵构很担心宋钦宗回来。其实根本不是这回事,如果赵构真的凭借自己的能力迎回二圣,那么他的威望将会达到一个顶峰。真到了那个时候,谁又能够撼动他的地位呢?二圣即使回来了,最多就是做名义上的太上皇吧。赵构怕是怕的金国把宋钦宗立起来对付自己。
赵构非常希望能够通过谈判让金国释放他的母亲。据《宋史》:
命何铸、曹勋一报谢,召至内殿,谕之曰:“朕北望庭闱,无泪可挥。卿见金主,当曰:‘慈亲之在上国,一老人耳;在本国,则所系甚重。"以至诚说之,庶彼有感动。”
绍兴和义谈判期间,赵构让何铸、曹勋到金国报谢,让他们以至诚感动金国:我母亲在你们那边不过是个无用的老人而已,但对我来说却是异常重要。
在绍兴和义签订后第二年,金国终于释放了赵构的母亲韦太后,并将宋徽宗等人的灵柩一并送还。两国实现了和平。但对于宋钦宗,金国却一直扣押着不肯释放。这是他要挟对付南宋的一张王牌。
4.和谈相比较战争损失要小得多。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与金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宋割让部分土地,每年向金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
这个思维其实和北宋时,宋真宗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是一个思路。《澶渊之盟》签订后 ,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目的就是避免战争。再如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以文景之治积累下的巨额财富与匈奴作战,而匈奴人口不过汉朝一个郡,最终的结果是民众死伤过半,国内经济衰退。
所以,宋高宗赵构明知长期战争不可为,而与对方签订这么一个和约。不能简单地斥之为卖国。站在他的角度,他有他的道理。
四、岳家军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1.岳飞大败金军后,金军仍能进攻。我们从宋史中可以看到,岳飞与”流贼“作战,反而比与金国作战还要多。而岳飞与金国作战,似乎并没有决定性的优势。《宋史》中经常看到:他大败金军后,金军反而疯狂进攻的描述。比如他在泰州等地与金国作战,大败金军,但金国继续作战,泰州也仍然陷落。使人不禁要产生怀疑:既然大败金军,又怎么会陷落?
在整个对金作战中,岳飞并不是总指挥,他经常负责一个大战役的局部,与其他部队协同作战。照我看来:郾城大捷应该是个局部性的胜利,该地区远离金军的大本营。但战役几天后,杨再兴就在小商河阵亡。紧接着,金军继续进攻颖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金军在所谓的大败后,攻势并不减,看不出其实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之后岳飞又打了个胜仗,接着就是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驻军于朱仙镇的岳飞。在此之前,淮南东路张俊军也已撤退。
2.史书的描述有所夸大。我们要客观看待史书中对岳飞的一些夸大性的描述。史书中对岳飞的描述确实有一点神话色彩,经常描述到岳飞一个人单挑敌人的大部队,并且还大获全胜。
根据《宋史》记载:有一次,岳飞凭一个人的力量,击败了贼众五十万人马。据说当时王善、曹成等一帮豪强聚集了五十万人马,进军到应天府的南熏门。 而岳飞手下只有八百人。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仗没法打。但岳飞左手拿弓,右手持矛,冲入五十万人马的敌阵,横冲直撞,一下子就把敌人的阵营冲乱了,敌人大败而逃。所以这中间确实有一些夸大的成分。
岳飞由于不能理解皇帝的真实意图,只知一味精忠报国,最终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这也充分说明岳飞是一个优秀的将领,是一个典型的业务型干部,但他不是一个政客,他不明白军事永远是为政治服务的,从而,促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也是民族的悲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