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著名的历史学家?

古代孔子作《春秋》,左丘明《左传》,到大史学家司马迁作《史记》。中国历史学有了大一统的历史观。历朝历代都有明确史学家纂修前朝历史。到宋朝司马光编写了历史《资治通鉴》,再到大明群臣编纂《永乐大典》丶大清群臣编纂《康熙大典》。到了近代,有王国维丶范文澜丶郭沫若等历史大家。

有哪些著名的历史学家?

有哪些著名的历史学家?

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线,其中一个因素是历史学家的贡献。我国从古至今,出现了很多著名历史学家,在以前的回答中做过简要介绍。我的大学时代曾听过或选修过一些历史学家课,听过北大历史系邓广铭先生的宋史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员廖学盛的世界上古史课,选修过北大历史系王永兴先生的隋唐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庆成的太平天国史,听过一些历史学家学术报告等等,今天就介绍几位自己熟知的历史学家。

齐世荣(1926-2015),江苏连云港人,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

曾任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学院院长、首都师范大学校长等职。

主要从事世界现代史和世界通史的教学与研究。主编或共同主编有《20世纪的历史巨变》《世界五千年纪事本末》《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绥靖政策研究》《世界通史》《精粹世界史》等。著有和编译有《史料五讲》《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译著有《西方的没落》(合译)等。6卷本的《世界通史》是全国通用教材。

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的创建者、杰出的教育工作者、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注:北京师院历史系79级的开学第一周,齐先生讲了如何学好历史一课,他讲课时的神态语气至今记忆犹新,没有讲稿,但记下的笔记指导了自己四年的大学学习,也指导了以后近40年的历史学习。毕业后几次大的同学聚会,齐先生都应邀参加,介绍学校的发展史,对同学们寄予希望。记得30多年后一次与齐先生见面,还曾被“训诫”一次:什么时候都不能给首师大丢脸。恩师已去,教诲还在。

宁可(1928—2014),湖南浏阳人,1947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

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从事中国历史、史学理论、敦煌学、中国古代经济史、隋唐五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宁可史学论集》《敦煌社邑文书辑校》等,主编和参加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隋唐五代经济史》《中华五千年纪事本末》《中华文化通志》《敦煌学大辞典》《英藏敦煌文献(汉文非佛经部分)》等。

注:宁先生很受历史系学生的崇拜,他当时在史学界已大名鼎鼎,选修过他的史学概论课,对象主要为77、78和79级学生,也有很多外系学生,200人左右的阶梯教室每次都挤得满满的。讲课时,他的两副眼镜随时轮换,看讲稿时一副,看学生时一副。看学生时重点讲他的个人看法和观点,包括他的治学和人生经历。《史学概论》的笔记已保存了40年,他讲的史学家要有良知、有史德、有史识、有社会责任,研究要有根据,凭史料说话,去掉虚饰、去掉掩盖、去掉造假等话至今犹响在耳。

王永兴(1914—2008),辽宁省昌图县人。1934年至194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中文系、历史系和北大文科研究所史学部。

曾在西南联大历史系、清华大学历史系、山西省教育学院、北大历史学系任教,北大历史学系教授。出版有《隋唐五代经济史料汇编校注》(第一编上下)、《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唐代后期军事史略论稿》《唐勾检制研究》《陈门问学丛稿》《敦煌经济文书导论》等专著。

注:选修过王先生的隋唐经济史课,他讲课没有讲稿,每次从北大来师院上课,讲台上放着夹着纸条的几本书,讲课时需要引用史料时,就把书翻到一个纸条页面,或看一下,或念一段,或抄几句,然后展开讲。纸条页都翻过了,课也讲完了。讲课时经常会讲到陈寅恪如何治学,对寅恪老充满敬意。考试是写一篇隋唐经济史方面的论文,一位同学没有精力写,就用《资治通鉴》中有关突厥史料的10几页摘抄顶替,成绩为良,大喜,同学们议论得出结论:先生重视学生读原著,重视史料收集。

限于篇幅,廖学盛、邓广铭、王庆成等历史学家这里就不展开介绍了。

有哪些著名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班固。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范晔。字蔚宗,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有哪些著名的历史学家?

1、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公元约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2、司马迁(公元前145年或公元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

西汉末年,为避战乱至天水,依附于隗嚣,欲劝说隗嚣归依汉室,作《王命论》感化之,结果未能如愿。

4、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洛阳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与其弟班超一同撰写《汉书》,后班超投笔从戎,班固继续撰写,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

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

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5、陈寿(公元233年-公元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

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6、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

出身士族家庭,博览群书。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即位后,出任冠军长史,迁秘书丞、新蔡太守;

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得罪司徒刘义康,贬为宣城太守,开始撰写《后汉书》,迁宁朔将军。

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投靠始兴王刘浚,历任后将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随从孔熙先拥戴彭城王刘义康即位,事败被杀,时年四十八岁。

一生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著作《后汉书》。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7、司马光(公元1019年11月17日-公元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8、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人。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代表作品:《人间词话》、《曲录》、《观堂集林》

9、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10、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代表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11、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吕思勉在史学研究中,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坚持不懈地涉猎古文献,又广泛阅读新出报刊和从西方引进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他读书广博,着重综合研究,讲究融会贯通,一生著有两部中国通史、四部断代史、八部专门史,加上在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大量史学札记,共计1000多万字。

两部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1923) 《吕着中国通史》(1940﹑1945)

四部断代史:《先秦史》(1942) 《秦汉史》 (1947) 《两晋南北朝史》(1948) 《隋唐五代史》(1957) 《吕著中国近代史》

八部专史:《先秦学术概论》 《经子解题》 《理学纲要》《宋代文学》《中国制度史》《中国民族史》《吕著史学与史籍》和《文字学四种》

12、陈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广东新会人。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1910年毕业于光华医学院。一生经历中华民族大灾难和大动荡,但矢志于治学,著作宏富,成就斐然。在中国宗教史、元史、中西交通史及历史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陈垣与王国维齐名,又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陈垣也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培养了启功、柴德赓、容肇祖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学者。现今北京师范大学东门的励耘学苑,“励耘”二字取自该校原校长陈垣的“励耘书屋”。

代表作品:《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南宋河北新道教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有哪些著名的历史学家?

孔子:他所写的《春秋》是先秦以前,第一部以编年体纪实手法描写春秋、战国时代以前的历史。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7年后,《史记》,又名《太史公史》,正史之首,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字孟坚,公元32——92年,《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陈寿:字承祚,《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国别史书。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书中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

杜佑:字君卿,《通典》是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

赵翼:字云崧,号瓯北,《二十二史札记》是一部正史考证著作,清代著名学者,中国著名史学家。

有哪些著名的历史学家?

*左丘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撰写《左传》 和《国语》,生动记录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重要史事。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班固,东汉著名史学家,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与其弟班超一同撰写《汉书》,后班超投笔从戎,班固继续撰写完成,《汉书》开创断代史先例。

*陈寿, 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范晔,南朝宋国官员、史学家、文学家,一生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著作为《后汉书》。

*刘知几,唐代史学家人,编著《史通》,是我国第一个史学批评家。

*杜佑,唐代政治家、史学家,著有《通典》,为我国第一个记叙典章制度的通史,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

*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另著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