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活着的时候和诸葛亮相比,他俩在蜀汉的地位谁的高?

诸葛亮和法正都是刘备倚重的人物,刘备用诸葛的忠义丶智慧和社会人脉,是为匡扶汉室丶为刘氏天下的股肱大臣。法正是刘备为行军打仗的主要谋士。

三顾茅庐丶白帝托孤,就说明了刘备对诸葛寄予了巨大希望。他欣赏诸葛全面之才,是作为宰辅,无人可以替代。

刘备对法正就如同赵云丶马超丶黄忠丶魏延那样,作为主要骨干,而谋士不多,更加珍惜。

事实上,刘备没有看错,诸葛辅弼两代君主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五丈原病逝,蜀国举国哀悼。至今,诸葛祠堂是成都一大景点,数千年受到 百姓的顶礼膜拜。

法正活着的时候和诸葛亮相比,他俩在蜀汉的地位谁的高?

现代人有一个误区,听了喷子专家的几句话,就认为诸葛亮啥也不是,就知道搞后勤。其实你要是在部队待过,你就能知道管后勤的人地位有多高了。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后勤是战争胜负最重要的保证。你可以战斗力不强,大不了打败仗。可是你要是没饭吃,对不起,你连出去打仗的机会都没有,兵变近在眼前。

所以说,诸葛亮的地位,在刘备集团中,那是无人可及的。用三国同时期的人来做比较,诸葛亮相对于刘备,便是荀彧相对于曹操,这两个人都是坐镇大本营的人。

至于法正,也就是个军事参谋,刚入职的时候凭借出卖前任公司的商业机密,得到领导重用,这是很正常。可是你想要长期获得刘备的重用,我看没那么容易。法正相对于刘备,说破天顶多也就是郭嘉相对于曹操的水平,何况他还未必达得到郭嘉的高度。

一、诸葛亮长于内政外交,法正长于军事。

诸葛亮算得上是刘备集团的嫡系力量,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啥也不是。混了二十来年,依旧是孑然一身,这也没谁了。

可是诸葛亮出山以后,刘备渐渐拥有了荆州、益州之地,后来还夺取了汉中。所以说刘备的江山,离不开诸葛亮的操盘。

我们仔细看《三国志》就会发现一个问题,曹操每次出去打仗时间都很短,没多久就要回大本营看看,为啥?因为他不放心大本营里的人,家里有人闹事,这还了得?

荀彧算是比较厉害的了,来硬的荀彧都能搞得定,可是来软的,荀彧就没辙了。为此荀彧总是写信给曹操:曹老板,某某某又在造谣生事啦!你快点打完仗回来收拾他吧!

刘备也是这么个情况,过去没有诸葛亮,刘备出去打仗,后院就被人家给点了。比如说刘备在徐州跟袁术打仗,结果吕布就把徐州给抢了。有了诸葛亮以后,刘备可以放心大胆地在外面搞事情,为啥?因为诸葛亮可以帮他解决内部的一切问题。

这就是诸葛亮的强大之处,刘备集团的所有内政,诸葛亮都能搞得定。刘备只需要出去抢地盘抢人口就行了,诸葛亮负责收编和善后工作。

此外,刘备要是在外面打仗吃不消了,那么没关系,诸葛亮还擅长搞外交工作。没事儿就跟孙权交流一下感情,巩固孙刘联盟,以至于刘备集团没那么快独自面对曹操的压力。

这种人是法正无法替代的,所以地位、级别肯定是要高于法正。那么法正呢?自然也不是一无是处,他的优点在军事上。

法正早就出卖了刘璋,把蜀中的一切都告诉了刘备,并且与张松密谋,打算卖主求荣,换取刘备的信任。刘璋这个人是个庸主,不值得效忠,这个问题不大。

法正给刘备打工以后,给刘备规划了未来的工作方针:刘备要想坐稳益州,必须要拿下汉中。拿下汉中以后,才可以蚕食雍州、凉州,继而夺取关中。

此后刘备的工作重心就转移到了夺取汉中之上,可见法正的战略眼光是相当高的。在夺取汉中的过程中,法正又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使得夏侯渊分兵支援张郃,最终导致夏侯渊被黄忠斩杀。由此可见,法正的战术运用也相当到位。

所以说,法正是个战略、战术运用都比较突出的军事人才,这样的人在军中的确没有人能够出其右,可是放眼整个刘备集团,地位自然还是不如诸葛亮。

二、没有法正,刘备还能混。没有诸葛亮,蜀汉就得崩盘。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东晋名将刘裕负责北伐,一举拿下了长安,收复了关中,这是东晋集团首次拿下关中地区,本该弹冠相庆才对,最好是把都城迁徙到长安。

可是这个时候,刘裕却必须要回建康,为啥?因为他的后勤大总管刘穆之病逝了!有刘穆之在,刘裕可以在外面随便打仗,后勤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刘穆之一死,刘裕就担心建康城里会有人起来反对自己。

甭说夺取天下了,刘裕在建康城内的家眷,可能都要遭到他人的屠戮。因此刘裕最终选择折返建康,不久在建康登基称帝。至于到手的长安,没多久就丢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刘备失去了诸葛亮,那刘备可就寸步难行了。因为内政无人打理,忠心的人不具备诸葛亮的才能,具备诸葛亮才能的人,未必就对刘备忠心。所以说诸葛亮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至于法正,在建安二十五年去世后,刘备集团依旧没有崩盘的危险。这就是诸葛亮比法正重要的地方。失去一个军事人才,最多是战略萎缩,大不了龟缩不前。可失去一个内政外交人才,那么对不起,你这个国家机器,可就转不动了!大厦将倾近在眼前。

三、诸葛亮的地位,显然是要高于法正的。

刘备为啥喜欢重用法正?除了法正高明的战略、战术水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法正孑然一身,没有朋党。

任何一个君主都喜欢孑然一身的臣子,因为这样的臣子才能一心一意地给自己干活。法正是个锱铢必较的人,所以人缘不是很好,这也正好对上了刘备的胃口。

但是这也注定了法正的地位不可能超过诸葛亮,因为刘备集团是一个集团,就算你刘备是董事长,可也得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问题。你个人喜好法正那是你的事情,可是集团要想正常运转并且让股东们有收益,就必须要保住总经理诸葛亮的地位。

诸葛亮就是刘备集团的总经理,而法正顶多是军事部门的参谋,连部门经理都不一定混得上。当年有人投诉法正,可不是投诉到刘备那儿,而是投诉到了诸葛亮这儿。这是为啥?因为诸葛亮是有权力处置法正的。你见过向村长投诉镇长的事情吗?

总结:法正去世太早,这是刘备和诸葛亮共同的悲剧。

说到底谁不希望集团越来越好呢?好不容易挖来一个业务能力很强的骨干,结果法正出来露了个脸就嘎嘣一声去世了。这事儿不光是刘备的损失,也是诸葛亮的损失。

诸葛亮和法正本身就不是一个层次的人才,诸葛亮需要把控全局,集团今后该往哪儿走,怎么走,这是诸葛亮要考虑的。至于法正需要研究的,是该如何打好眼前的这一场仗。

法正的去世,导致蜀汉失去了一位军事上的业务骨干,刘备和诸葛亮都很伤心。所以夷陵之战以后,诸葛亮不禁感叹:如果法孝直还在,一定可以劝说主公不伐吴,即使伐吴,有法孝直在,也能减少损失。

参考资料:《三国志》

法正活着的时候和诸葛亮相比,他俩在蜀汉的地位谁的高?

说刘备对法正言听计从,其实是诸葛亮说的,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刘备大败之后,曾经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是这样说的:

《三国志 法正传》: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亮边叹气边说道:如果法正还活着,一定能制止主上(刘备),让其不进攻东吴,就算是进兵东吴,也不至于遭到如此惨败。

诸葛亮的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刘备听法正的话,或者说法正能够让刘备听从自己的意见。

二是有法正在刘备身边,刘备不会惨败,说明法正能够给刘备出谋划策,能够引导刘备打胜仗,即使打不赢,也不至于遭到如此大败。

诸葛亮

以诸葛亮的眼光来看,法正有两个长处,归结起来就是八个字:多谋善断,能说服人。这也是法正最大的特点。

法正在刘备身边的作用,相当于郭嘉在曹操身边的作用,曹操每当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会征求郭嘉的意见,郭嘉往往能够力排众议,给曹操想要的答案,比曹操远征乌桓,但没有信心,郭嘉说:曹公你放心地去吧,刘备不会来的,因为刘表会阻止刘备北攻许昌的。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顺利打败乌桓。

汉中之战,刘备打了一年多不仅无法突破,反而损兵折将,于是法正给刘备出了一个主意,放弃攻打阳平关,占据定军山,吸引夏侯渊来争夺高点,这叫引蛇出洞,然后又来了个声东击西,把主力攻打张郃,引诱夏侯渊分兵救援,然后蜀军又烧了夏侯渊的鹿角,迫使夏侯渊亲自修鹿角,最终被黄忠从山上直冲下来,当场斩杀。

刘备与诸葛亮

如果说曹操远征乌桓最大的功劳是郭嘉的,那刘备汉中之战最大的功劳就是法正的,除了汉中之战外,刘备能够拿下益州、打败刘璋,法正功劳也是很大的,法正就是那种能够跟随在主公身边,并且出谋划策的好谋士

法正还有一个特长,就是能说服人。别小看这个特长,法正劝说刘备,刘备没有不听的,举几个例子,刘备拿下益州后,有人劝刘备娶了刘璋寡居的嫂子吴夫人为妻,刘备不同意,认为自己和刘璋是同族,这个时候法正出场了,法正只说了一个故事,刘备就听从了,法正说: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逃难时,为了得到秦国的帮助,迫不得己娶了自己亲侄子晋怀公子圉的妻子怀嬴为妻,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秦穆公为了拉拢晋怀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晋怀公子圉为妻,晋怀公回国即位,没带走怀嬴,后来重耳流亡,就娶了怀嬴为妻,并得到秦穆公的支持,在其帮助下,回国即位,既然晋文公为了江山可以娶侄女婿为妻,为何刘备不能娶刘璋的寡嫂为妻呢?

刘备无话可说,只得听从了法正的建议,娶了吴夫人为妻,这就是后来刘备的吴皇后。

法正

还有例子,有一次打仗,蜀军没有进展,刘备大怒,亲自冒着箭矢在前线督战,当时箭如雨下,刘备身为主公在前线是很危险的,身边人都劝刘备撤退,但刘备牛脾气上来了,就是不肯撤退,这个时候法正又出场了,轻飘飘地往刘备身前一站,什么话也不说了,为刘备挡箭,刘备反而过意不去,反过来劝法正撤退,法正又轻飘飘地冒出来一句话:

主公都冒着箭雨,何况是我法正呢?

结果刘备不好意思,于是就撤退了,法正的意思就达到了。从这两个例子就能看出,法正这个人很精明,可以看透刘备的心思,知道刘备的想法,法正劝刘备避箭,跟其他人完全不一样,其他人直接说危险,刘备根本不听,法正直接把自己当成挡箭牌,反而让刘备不好意思,最终目的达到。

刘备

法正的这个例子让我想到了贾诩,曹操问贾诩:曹植与曹丕谁当世子合适?贾诩不说话,曹操又问,贾诩说:我在想事呢,曹操问:我在问你话,你想什么事?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曹操立即就明白了贾诩的意思,因为袁绍和刘表都是废长立幼,导致政权内部出现了纷争,贾诩看上去啥也没说,实际上已经表达了自己的意思,非常高明。

同样,法正也是非常高明的一个人,他的智商不比贾诩、郭嘉等人差多少,但法正这个人缺点也非常突出,同样是八个字:恩怨分明、睚眦必报

法正的恩怨分明,是指对待他的主公,刘璋当年不重视法正,法正就对刘璋不忠,投靠刘备出卖了刘璋,还为刘备出谋划策,对付他的旧主子刘璋,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不忠,但从刘备的角度来看,只要法正忠于自己,就没有问题,但是,刘备并非就完全不担心法正,作为一个政权的领导者,刘备需要所有人都对他忠心不二。

法正能说服刘备

举个孟达的例子,孟达与法正是好友,一同投靠刘备,孟达担任宜都太守,汉中之战结束后,刘备派孟达率军攻打上庸,然后不放心,又派刘封去上庸统帅孟达的军队,其实仔细想想也会明白,刘备这是担心孟达不忠,上庸是前线,孟达手下有三千户部曲,至少有一万多人,力量很强,刘备担心孟达反水,所以才派刘封去统领孟达的军队,刘备明显是对孟达不信任。

对于法正,刘备绝对不敢说百分之百的信任,因为法正是刘备带在身边出谋划策的,刘备能够控制法正,无需担心忠心方面的问题,而法正是个有才能的人,所以刘备不仅仅把法正当谋士看待,而且对法正的待遇也是非常优厚。

刘备俘虏刘璋拿下成都之后,有四个人的封赏最优厚,分别是: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赏赐分别是: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可见刘备是把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视作他最得力的助手,与功劳最大的四个人。

刘备与诸葛亮等人

以时间为界来说明一下法正与诸葛亮的地位比较:

1、刘备拿下成都后

刘备拿下成都后,封法正的官职是蜀郡太守,封诸葛亮的官职是军师将军。

刘备拿下成都后,刘备自己还是左将军,成都算是刘备的临时首都,刘备把管理临时首都成都的行政大权给了法正,然后让诸葛亮管理自己的左将军府,左将军府是刘备的最高权力机关,刘备所有的命令都是从左将军府中发现,而为刘备管理左将军府一切事项的人就是诸葛亮这个军师将军。

比较一下,法正的地位高,还是诸葛亮的地位高?法正是刘备的首都市长,诸葛亮是刘备政权的秘书长,当然是诸葛亮地位高,首都市长再高,能跟朝廷的秘书长比吗?首都市长只是地方官,诸葛亮的军师将军可是京官,还是管理朝廷政权的高官。

诸葛亮一直主管政治及后方

2、刘备称汉中王后

刘备称汉中王后,封法正的官职是尚书令,诸葛亮官职不变,仍然是军师将军。

这个时候刘备是汉中王,他的左将军幕府升级为汉中王府,诸葛亮的官职不变,因为封无可封,刘备本人还没有称帝,他不能封诸葛亮为丞相啊,只能官职不变,法正的官职开始从地方官蜀郡太守升级为京官尚书令。

尚书令是协助皇帝管理内朝的行政官员,只要录尚书事,就能参与尚书台所有政务,是一个位低权重的官职,担任尚书令的人地位都比较高,可以参考曹操的尚书令是荀彧对比一下,诸葛亮这个时候仍然是管理刘备汉中王府一切事项,同样还是朝廷的秘书长。

不同的是,法正之前不能参与政权,现在可以了,法正可以与诸葛亮共同参与政事,但就地位来说,应该相当于诸葛亮是处理政事的正职,法正是副职,同样还是诸葛亮的地位高于法正,因为实际权力在这里摆着,诸葛亮可以处理刘备汉中王府所有的事项,包括后勤、内政,同时还要留守后方,这个职责可以参考刘邦手下的萧何。

法正

所以,法正的地位还是不如诸葛亮。

3、刘备称帝后

刘备称帝后,法正去世,封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

就算法正没有去世,他的官职仍然只能是尚书令,而诸葛亮是丞相,丞相是百官之首,丞相和尚书令同时出现时,丞相的地位当然是高于尚书令的,以汉武帝时期来看,尚书令与皇帝 的关系,高过丞相与皇帝的关系,也就是说,法正如果没有死,与刘备的关系,可能会好过诸葛亮。

但不代表法正的地位比诸葛亮高,无论是官职,还是实权,或者是地位,法正都不如诸葛亮,刘备之所以打仗带着法正,那是刘备要用法正的特长,因为法正擅长多谋善断,这是刘备的用人,同样,刘备对法正言听计从,是因为法正精明,有能力,往往能说到点子上去,说到刘备的心里去,所以刘备爱听,也喜欢把法正带在身边。

刘备与诸葛亮

诸葛亮的特长是内政、后勤管理、政治,所以刘备把诸葛亮放在后方来进行管理,这同样是用了诸葛亮的特长,这就是用人,谁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就把他用在哪一方面,刘备不带诸葛亮打仗,并非不重用他,这个道理跟刘邦不带萧何打仗一样,刘邦却把萧何作为汉初的第一功臣来对待。

法正活着的时候和诸葛亮相比,他俩在蜀汉的地位谁的高?

大部分时间都是诸葛亮地位更高。

证据有很多。

比如据《华阳国志》记载。

刘备取益州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任命法正为扬武将军、蜀郡太守。

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正扬武将军、蜀郡太守,关羽督荆州事,张飞为巴西太守,马超平西将军。

单从名字排序上,我们就能看出,诸葛亮的地位要高于法正。

不然为什么不是法正的名字在前?

同样的排序,在《先主传》中也一样。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

虽然“股肱”和“谋主”哪个更重要,不好说。

但诸葛亮的名字确实又排在法正前面了。

并且,刘备入主益州时,当时正儿八经最拿的出手的职务是左将军,这是东汉朝廷任命的职务。

诸葛亮任“署左将军府事”,这就说明,他当时的地位非常高。不然,刘备也不会把镇守大本营的重任交给他负责。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国志·诸葛亮传》

而正因为诸葛亮的地位要高于法正,因此在正史中,才又有下面这两则记载:

一则出自《杨洪传》。

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

刘备打汉中,蜀郡太守法正随同出征。诸葛亮给刘备打报告,推举自己的从事杨洪担任蜀郡太守。

如果诸葛亮地位低于法正,他敢给刘备打人事调动报告,要求刘备把法正的蜀郡太守职务任命给杨洪?

肯定是不可能的嘛。

另外从这也可以看出,诸葛亮与法正的关系应该不错。他知道法正不会与自己计较。不然以他的智商,也干不出这种缺心眼的事。

另一则出自《法正传》。

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刘备重用法正后,法正报复曾经欺负过他的益州豪强。有人对此看不惯,就把官司打到了诸葛亮那里。

虽然诸葛亮当时没敢处理法正,但从有人把状告到诸葛亮那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地位要高于法正。

不然,当事人干嘛要找诸葛亮申冤?

你对知府不满,当然是找巡抚申冤了。找县令申冤,能有啥用?缺心眼啊?

综上。从214年刘备取益州,法正效忠刘备开始算起,到219年刘备拿下汉中,重新调整人事为截止点。

在法正效忠刘备的大部分时间里,他的地位都比不上诸葛亮。

当然,刘备自立为汉中王,重新调整人事关系后,法正的地位上来了。

开始与诸葛亮平起平坐了。

据《资治通鉴》记载,刘备称王后,任命法正为尚书令。

备还治成都,以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馀皆进位有差。

至于诸葛亮,则没有职务变动。

大概就是从“署左将军府事”变成“署汉中王府事”。

诸葛亮继续当大管家。

而尚书令这个职务,懂的都懂。这是汉朝皇帝为削弱相权、巩固皇权,设的内朝官。不仅职位高,而且权力还重。在皇帝举行朝会时,有专席独坐的资格。

因此可以说,从219年刘备称王开始,法正与诸葛亮无论是名义上还是实际上,都没有上下级关系了。法正管不着诸葛亮,诸葛亮也管不着法正。

他们都直接听命于刘备。

如果法正不是死的早,以他当时积累起来政治地位,以及刘备对他的信任。他肯定能在刘备称帝后,位列三公,并挤掉李严,与诸葛亮一起担任托孤大臣。

只是,法正死的太早了,刘备称帝前,他就病死了。因而我们这才看不到这一幕。

总的来说。在《三国志》中,诸葛亮是单独列传,法正和庞统合传。

诸葛亮扮演的角色,类似于萧何,搁今天的话说就是刘备的副司令。

而法正和庞统的定位一样,类似张良,长时间担任刘备的参谋长兼秘书长。

副司令和参谋长兼秘书长,谁地位更高呢?

或许,前者不如后者受宠。毕竟参谋长兼秘书长要常年陪在总司令身边,与总司令的关系肯定不会差。

但要论地位,肯定是前者高于后者。

虽说后来法正也是宰相,与诸葛亮大体平起平坐了,但他死的早。

因此说,法正和诸葛亮对比,大部分时间都是诸葛亮的地位更高。

法正活着的时候和诸葛亮相比,他俩在蜀汉的地位谁的高?

引言:熟悉《三国》的人,一定对诸葛亮不陌生,刘备三顾茅庐也要请其出山,赤壁之战建立奇功,刘备死后甚至白帝城托孤于他,诸葛亮甚至被称为《三国》最聪明之人,后世传说他料事如神。但是对于法正这个人物,大家知道的就不是太多了,这个人物在三国的历史上,被淹没在众多闪耀的星星里。

一、法正与诸葛亮的对比

法正在年龄上是比诸葛亮大的,应该是诸葛丞相的大哥,两人同为刘备股肱之臣,就是左膀右臂的意思,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

这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其实法正在智慧上还是绝对不逊色于诸葛亮的,毕竟谋士也是需要智商的。虽然彼此性格爱好完全不同,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的合作关系,做不了朋友,一起干工作还是配合得得心应手的。

就像办公室规则一般,总有一些龃龉,但是无伤大雅,双方能以公事大义为重,相互协作,诸葛亮总理后方政务,比如吵吵架什么的,毕竟这种事情还要诸葛臣相亲自处理。法正则随军征讨,出谋划策。法正与诸葛亮在工作中的表现可谓珠联璧合,互相之间的紧密合作,取长补短,使得蜀国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

诸葛亮对于法正还是十分欣赏的,毕竟英雄相惜嘛,诸葛亮为后世所赞扬,是因为他身上确实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气节,在三国英雄中,他被文学作品所渲染的也好,口口相传也罢,诸葛亮被塑造成一个完美的智者。而法正却恰恰相反,他虽然智商超群,但是他有一个性格上的缺陷,有仇必报。他是属于不记仇的人,因为他有仇过不了几天就报了。

《三国志》里就记录了他的这个性格缺陷,郭奉孝不治行检、法孝直滥用权力。比起完美无缺的诸葛亮来,法正更像是一个“人”,他身上有人性的缺点,有仇必报,心胸狭隘。这样一个有缺陷的人物,当然不能和诸葛臣相的完美高大相提并论。

、法正与诸葛亮分工合作,责权分明

诸葛臣相与法正的价值观还是很接近的,所以这两个人在刘备面前,可以说缺一不可。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军包围成都,蜀郡太守许靖将要出城投降,被人发觉,这还得了,敌人还未打进家门,自己人就先自乱阵脚,但是在这危急之时,诛杀自己人也是犯了大忌,于是刘璋心软放过了许靖。

刘璋是心软了,刘备不舒服了,在刘璋投降之后,刘备对许靖冷眼相待,并不重用。许靖与其弟许劭虽然是天下闻名的名士,但没有身为人臣的才能。

这时诸葛臣相站了出来,对皇叔说:“许靖的名声很大,众人所敬仰,这样的人断断不可以失去,我们可以借助他的名气,使海内对你恭敬”。其实诸葛臣相的意思很明白,这就是名人效应嘛,许靖这样的知名人士都被你善待了,那些崇拜他的粉丝还不更加依附于刘备吗?

诸葛臣相进言时,可能刘备还有一些犹豫,但是等到法正再一次进谏之时,刘备就深信不疑了,还是诸葛臣相有远见,两位谋士都这么说,那就是没错了。法正对刘备说:“天下最有名无实的可能就是许靖了,但是主公刚刚创立了如此大业,总是要笼络人心的,如果你薄待了他,其他人怎么能归附于你。”同时法正还提出了希望刘备仿效战国时的燕昭王重用郭隗的故事,经过诸葛亮和法正的联手建议,刘备得到了一个“贤君”的名声。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一句话,“不怕神一般的对手,就怕猪一般的队友”。法正与诸葛亮更像一对分工协作的队友,和谐而统一的打着配合战。

三、刘备取汉中之计来自于法正的建议,法正是蜀国的智囊团成员之一

法正在外掌握着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在内仍然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是刘备的主要谋臣,所以大部分主意还是他在拿。

但是法正有一个性格上的缺陷,在掌握大权后睚眦必报,对他有过恩惠的人,他都以礼相待,而有过矛盾的人,他绝对不放过,必然要除之而后快,这也是他不被后世所赞颂的一点,再加上诸葛亮确实在后世的小说也好,演义里也好,都被描述成当之无愧的“智者”,所以法正的光芒被盖住了。

在很多大事上,法正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向刘备献计策,认为曹操一举降伏张鲁,却未继续进攻益州而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汉中,一定是内乱,而夏侯渊、张郃的才能不足以守住汉中,应该立即发兵夺取汉中。

事实证明法正是对的,他告诉刘备取得汉中的意义,汉中是替代蜀中地区承担巨大的生存压力的首选重镇,进可攻国贼,尊崇汉室;汉中入蜀的两条道,米仓道通往巴郡,可以为蜀郡提供粮草;中间可以蚕食雍、凉二州,开拓蜀国疆土;退有天险剑门可守,固守要害,持久无忧。

刘备赞同了法正的建议,于是率领手下将领挥戈而下,占领汉中。一次,刘备与曹军大战之时,由于形势对汉军极其不利,本该立刻撤退的,而刘皇叔打得怒起,不愿意立刻撤退,此时无人敢上面去劝谏于他。当时箭雨如林,都射向汉军之阵,但是法正义无反顾的挡在了刘备身前,以行动劝谏刘备,刘备赶紧喊道:“孝直避箭。”当然法正说,主公都在前线,我怎么能轻易撤退。法正用行动说服了刘备,两人双双撤退,没有被箭矢所伤。

法正在这些大事上,确实有大智慧,而且他能身先士卒,英雄也有弱点,他比之诸葛亮更接近人的标准。

公元222年(章武二年),蜀、吴因关羽之死而爆发的彝陵大战,蜀军战败,退回白帝。诸葛亮感叹道:“若法孝直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这是诸葛亮对法正的评价,可以说法正在蜀国的作用并不比诸葛亮小。

诸葛亮的生平

诸葛亮能彪炳史册,不仅仅是他智谋出众,更因为他的才能出众。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这些闪亮的头衔下,法正确实暗淡了很多。

诸葛亮的《出师表》、《诫子书》等流传千古,到至今都为后人所赞颂。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孔明灯,为后世留下许多传说,他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后人为了纪念他的这项发明,特命名为诸葛连弩。

他一生南征北战,屡出奇谋,他心怀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直到他去世也没有多余的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

在这样一位耀眼的明星面前,法正这个名字必然会被历史所淹没。诸葛亮与法正就是蜀国的左膀右臂,若论地位,刘备在世时,诸葛亮主要负责后勤和外交,军事方面的谋略主要依靠法正和庞统。相当于一个外勤,一个内政,在地位与作用上是不分上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除。

法正活着的时候和诸葛亮相比,他俩在蜀汉的地位谁的高?

诸葛亮的地位高 不论是先祖刘备 或是后主刘禅 大事小事必向诸葛亮请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