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在垓下是怎么样将项羽打得几乎全军覆没的?

韩信北线作战,一路连克魏丶代丶赵丶燕,直下齐地,齐王田广求救于项羽,项羽派龙且率部救援,在潍水一战中计全军覆沒。

潍水一战根本扭转了楚汉形势,项羽从此无力灭汉了,陷于被动防御状态。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广汉与项羽相持不下,楚军虽已断粮,而刘邦未能及时调来韩信丶彭越等军,双方订立"鸿沟和议"。不久刘邦背弃盟约,调来韩信丶彭越丶英布等5路大军,合计70万,从西丶北丶西南、东北向楚军合围。项羽一路败退,最后十万楚军退守垓下。

刘邦将30万大军交韩信主攻,陈贺丶孔熙分率左丶右军,刘邦大军随后接应,周勃押后军。项羽几次突围都无功而返,人员伤亡惨重。

韩信将俘虏派到前沿一个个呼唤老乡:“小六子,孩子他爹,孩子想你了!“"阿田,老婆小桥在家等你了""阿炳,老娘盼你养老啊“…

白天叫了,晚上四面响起楚歌:阿妹想哥哥,

阿母念孩儿…楚军士气低落丶军心涣散,不时有人开小差。面对一盘散沙,项羽与心爱虞姬告别,带着昔日江东八百子弟兵,打开城门,想杀出一条血路。项羽虽猛不复当年豪壮,江东兵虽勇已无昔日风采,面对层层压上的汉军,项羽且战且走,浑身伤痕累累,最后一人杀出重围。路上遇一农人问路,指向沼泽地,

身后汉军齐刷刷压上来,江中心一亭长撑船过来:楚霸王,快上来,待日东山再起!

项羽哭泣:出来八千,回来无一,我项羽无颜回江东!

项羽将宝马送上小船,仰天长叹:天要亡我!

乌江自刎了。

韩信十面埋伏丶四面楚歌,最后才将西楚霸王逼上绝路。

刘邦后来总结会上大赞韩信率百万大军战必胜丶攻必克,军功第一,与张良丶萧何并列三杰。

韩信在垓下是怎么样将项羽打得几乎全军覆没的?

其实。不是垓下一战打败的。

从楚汉相争来看,长久的战争已经拖垮了楚国的经济基础。楚军疲弊,民生凋零。这点大家基本都知道,所以按下不提。

从地缘因素看,当时的刘邦集团已经占有了绝对优势:除了刘邦自身的军队外,还有齐国的韩信,淮南的英布,燕国的韩广等近十个军事集团的支持,而项羽集团只有临江王共敖一家支持了。(盟友极其缺少,而且帐下已经没什么可以倚仗的大将)

从大环境看,楚汉相争五年来,天下百姓已经受够了战争之苦,早就在渴望停止兵戈,过太平日子了。这时候,百姓更加喜欢仁厚长者刘邦,毕竟曾经有约法三章,而且没有屠城的黑历史。人心向背,决定了历史走向。

言归正传,从当时的战场形势来看,八月,燕王臧荼派出骑兵南下,助汉攻楚。同时,彭越拥兵梁地,断绝楚军粮道;齐王韩信又接连发兵击楚,其先锋灌婴之军甚至已攻入淮北,多次击败淮北楚军。

深感四处受敌的项羽,曾打算退回彭城。然而,彭城早被灌婴攻下,西楚群臣皆被俘虏。项羽无奈,只好继续南撤,去舒城找主持南方军政的楚国大司马周殷。项羽的计划是,凭借淮河之险与巢湖之粮,与汉军继续周旋。

然而,淮南王英布已经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楚国三大司马(龙且、曹咎、周殷)的骨鲠之臣周殷的投降意味着项羽南撤的退路已被截断。

而垓下之围不过就是前期铺垫完之后的一次大决战。

垓下之围前,项羽之卒就已经锐减到不过十万,且粮食后援全数断绝,已是强弩之末,帐下已经没有几个可以信赖的大将,楚国后方也在灌婴的铁蹄之下被疯狂收割。

即便神勇无二,败局已定。

韩信在垓下是怎么样将项羽打得几乎全军覆没的?

【据实回答每一个问题】

韩信和项羽的首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交手,就是在垓下之战。这场战役是汉军对楚军的围歼战,此战之后,项羽乌江自刎,刘邦一统天下,称帝建立西汉政权。

01.刘邦违背停战协议,对项羽的楚军,发动最后一次的大决战:

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一直相持不下,最终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归刘邦,鸿沟以东归项羽。刘邦同意了项羽的停战请求,项羽为了表示停战的诚意,放回了刘邦的家人刘太公和吕雉。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

达成停战协议后,项羽就带着楚军后撤了。这个时候,刘邦本来也打算撤军,但是张良等人建议刘邦,应该趁着对方兵少粮缺的时候,消灭项羽的楚军。刘邦听从了张良等人的建议,下令追击项羽的楚军。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刘邦本来的打算是,等韩信、彭越一起合围项羽的楚军,没想到的是,韩信和彭越没有来。项羽又率军回击刘邦的汉军,刘邦因此退守,等待韩信他们的支援。

刘邦再一次听从张良等人的建议,安抚各路诸侯,允诺功成之后,定有重赏。这才使得韩信、彭越等各路诸侯,率领军队至垓下,与刘邦一起围歼项羽的楚军。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02.垓下之战的具体过程:

垓下之战的对战双方,一边是刘邦以及各路诸侯联军,总计兵力在30万以上,一边是项羽的楚军,总计兵力在10万左右。

刘邦一方的阵型排布为:韩信率领30万人在最前方,孔将军在左侧,费将军在右侧,刘邦等大部队在后方。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

垓下之战的第一阶段:韩信率领的30万人,主动对项羽的10万楚军,发动正面冲锋。不知道是项羽的楚军,真的很能打,还是韩信故意使诈。总之,第一次交锋,韩信的军队大败,项羽的楚军乘势追击。

垓下之战的第二阶段:汉军阵型中的左侧和右侧大军,完成了对项羽楚军的战略迂回包抄。再加上韩信原本撤退的军队,又再一次引军回击项羽的楚军。一时间,项羽的楚军,陷入汉军的包围之中。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淮阴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垓下之战的第三阶段:项羽最终只率领800精骑突围而出,汉军于是对项羽的残余军队,进行追击围剿。项羽在乌江边上自刎,垓下之战结束。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至此,楚汉争霸战争宣告结束,刘邦一统天下,称帝建立西汉政权。

03.总结:

韩信和项羽的军事指挥能力,到底谁更厉害一点,是无法通过垓下之战去得到结论的。因为垓下之战,只是韩信和项羽的首次,也是最后一次交手。

从相关的文献记载来看,韩信在垓下之战,先退后进的行为,无法判断韩信是故意为之,还是真的被项羽的楚军,打得被迫败退。

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韩信故意不敌项羽,诱使项羽的楚军追击,深陷包围圈之中的可能性,比较大一点。

参考文献:《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项羽本纪》

韩信在垓下是怎么样将项羽打得几乎全军覆没的?

作为楚汉争霸之战的终极之战,垓下之战的结果直接决定了天下的归属,最终项羽乌江自刎,刘邦登基称帝。那么,一向以正面作战见长的项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被韩信打的几乎全军覆没呢?事实上,在撤往垓下途中,项羽已经接连受挫,后路被断的他撤往垓下已经是强弩之末,再加上汉军的绝对优势兵力,他的战败已经不可避免。

垓下之战以前,局势对项羽已经极为不利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八月,项羽与刘邦结束了长达两年的对峙,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事实上,此时的局势对于项羽已经极为不利。

△垓下之战前局势

1、天下大势层面。在双方在荥阳对峙早期,刘邦和项羽可以说是势均力敌,项羽甚至占据着一定的上风,然而随着两年的经营,到“鸿沟和议”时,刘邦已经通过军事征服和外交游说等方式,先后攻占魏地、代地、赵地、齐地,降伏燕王臧荼、衡山王吴芮、九江王英布,从而掌控了天下绝大部分土地,并从东部和北部对项羽的控制区实现了半包围,而项羽的势力则毫无发展。可以说,此时的战略天平已经完全倒向了刘邦。

2、军队战力层面。荥阳对峙期间,楚军虽然在正面战场上长期占据着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军队战斗力却是在持续下降。对于刘邦来说,他的背后是自己直接占据的广大地域,在萧何的经营之下,粮草兵员源源不断,这使得他的军队战斗力始终较为均衡。反观项羽方面,由于其远离自己的控制地区,补给线不仅比刘邦更远,而且长期遭受彭越的骚扰和阻截,在后勤补给、军队士气等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这也是他被迫主动议和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从荥阳对峙到垓下之战,由于刘邦和项羽的此消彼长,战争天平已经一步步倒向了刘邦,其实在垓下战争爆发的那一刻,便几乎已经注定了项羽的失败。

项羽撤退途中接连受挫,退路被断的项羽只得撤往垓下

“鸿沟和议”之后,项羽率兵东撤,刘邦则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撕毁协议率兵追击,同时令齐王韩信、梁王彭越尽数挥军南下,又令刘贾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对项羽展开合击。简单介绍一下整个追击过程:

△刘邦追击项羽路线

项羽撤退至阳夏后,被刘邦大军追杀,项羽战败,楚国大将周将军被俘,项羽被迫退至固陵,并留钟离眜驻守固陵保证后路安全,刘邦追击至固陵,被断后的钟离眜击败,不得不暂时停止追击,项羽得到了短暂的喘息之机。

刘邦见追击受阻,于是命令刘贾渡过淮河,攻占寿春,阻断项羽逃回会稽的归路。同时,派人策反楚国大司马周殷,周殷随即叛楚,帮助刘贾、英布攻占九江。

△向南退路已断的项羽只得向东撤退

与此同时,灌婴、靳歙等人已经攻破楚都彭城,并率领骑兵向固陵挺进,与刘邦在固陵东边颐乡会合。项羽得知灌婴、靳歙等率领汉军东来后为防自己被包围,只得向南退守至陈县,集结剩余兵力意图做最后决战。

汉五年(前203年)十月(注:秦纪年以十月为岁首),刘邦率军再败楚军于陈下,楚将灵常、陈公利几降汉,项羽只得继续撤退,意图退往会稽,但由于向南退路已经被刘贾、周殷、英布截断,最终只得向东撤往垓下,而刘邦追击的同时,刘贾、周殷、英布同时率军向垓下挺进。

△项羽大势已去,韩信、彭越出兵

与此同时,韩信、彭越见项羽大势已去,也只得率军前往与刘邦会合。至此,五路大军尽皆会合于垓下,面对处于绝对优势的汉军,项羽已经很难翻盘。

五路大军合击项羽,垓下战败项羽乌江自刎

汉五年(前203年)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率领残余的十万疲惫之师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十二月,韩信、彭越、英布与刘邦会合,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兵力大约七十万的汉军,已经处在了绝对优势。

△垓下交战示意图

汉五年(前202年)一月,楚汉双方展开决战,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正面迎战项羽,侯孔藂率军为左翼,费侯陈贺率军为右翼,刘邦则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则在刘邦军后待命。

韩信首先亲率汉军发动进攻,初战受挫,韩信后退。楚军追击韩信时受到左右两翼汉军的夹击,双方陷入混战之中,此时韩信整军回身再战,楚军受到三面夹击,一场大战之后楚军战败,项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夜间 ,双方各自回营休战。汉军采取心理战攻势,命人高唱楚歌,此举导致项羽的疲惫之师士气降到了极点,项羽见大势已去后只得趁夜率领八百精骑突围南逃,在汉军的追击下,最终于乌江自刎。

韩信在垓下是怎么样将项羽打得几乎全军覆没的?

项羽退至垓下时,楚军约十万人。而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各路汉军总共六十余万。汉军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鉴于韩信曾有平定三秦之战和平齐之战的经验,刘邦决定将这六十万大军的指挥权都交予韩信统一调度,毕其功于此战。完成对楚军的全面合围的汉军,开始一步步缩小包围圈,退无可退的项羽只能主动出击,楚汉最后的决战爆发。韩信终于要和项羽决一胜负了。这场本该精彩的对决却很快呈现出一面倒的趋势。原因很简单,项羽之卒不过十万,且粮食后援全数断绝,已是强弩之末;而汉军仅韩信部就有足足三十万。以多敌少,虽胜之不武,但韩信明白,如果没有数倍兵力,任何人也无法在野战中正面击败项羽。鉴于项羽勇猛的冲锋式作战风格及其滴水不漏的战阵打法,韩信决定只使用直属自己的三十万大军与项王正面对决。

韩信将这三十万大军分成三部:一部亲自率之,直接迎战项羽;一部由大将孔熙率领,埋伏在左翼;一路由大将陈贺率领,埋伏在右翼。除去韩信三十万,刘邦还自将十万卒为后军,周勃与陈武两支预备队则安排在最后。最终,投入战场的汉军总计四十多万,他们呈三层梯队纵深部署,其中各自内部亦有多重梯队,分工明确,最终,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项羽被迫退回垓下城。此时,楚军已损失八万,只留项羽与两万精锐楚军。而汉军也为此损兵十多万,他们都是韩信从齐国带来的兵将,汉王的嫡系部队则毫发无损。避免不必要的伤亡,韩信打算对项羽围而不攻,耗其士气,竭其粮草,让楚军不战而溃。最终,项羽兵少食尽,最后楚歌响起,楚卒思乡,大多散亡。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史记》中交代因田父欺骗),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在乌江决战中,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之后的结局众人皆知,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最后自刎而死

韩信在垓下是怎么样将项羽打得几乎全军覆没的?

1.项羽和刘邦对峙,久攻不下,双方都疲惫了。

2.项羽后勤不行,士兵打仗都快吃不上饭了,医疗差。

3.项羽和刘邦签订合约,南北分天下后,归还刘邦爹和妻子吕后,帅军归国,在路上在刘邦追击,击败刘邦追兵后,再次对峙。

4.英布从九江,韩信从齐国,彭越从魏国,和刘邦一起围住项羽,围而不打。

5.项羽军中断粮,士兵厌战,就偷跑光了。

6.项羽帅精锐骑兵百余,抛弃大军,转战逃脱,又觉得没脸回江东,最后被困自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