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国时期诸侯王继承人,没在国内也无人夺权?

战国是进入大兼并时代,能称为战国七雄的都是有能耐的国家,都想成为最后的大赢家。七雄都内修清明,外扬军威,展开了一场场激烈的厮杀,时而联合丶时而对杀。在国家存亡之际,各个国家都会同仇敌忾,王子丶将相都为国之命运担忧,那有余热图谋不轨。

当然,秦国能成为最后的大赢家,除了秦始皇本身就是赢家的人,还多亏吕不韦,将一个不是太子的人质带回秦国继了位,不久病死正好传到了赢政,就是秦始皇。

战国时代,秦能先后灭掉分封制的共主西周和东周,最后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确是应该赢的。

为什么战国时期诸侯王继承人,没在国内也无人夺权?

战国时期,正处于礼乐崩坏的时期。这个时期诸侯国内的权力交替可比之前要残酷得多,弟杀兄,弟杀侄,父杀子,子杀父的情况屡见不鲜。因此,战国时期诸侯王继承人,没在国内也无人夺权这种现象并非是普遍现象,更多的诸侯国内依旧上演着血腥的王位争夺。

但是,既然题主这么问了,那么我就来说说这样的个例现象产生的原因。

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它的核心意思就是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庶出的子弟是没有资格继承的。

也许有人会问,战国时期,不是礼乐崩坏了吗?那么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还有作用吗?

我的回答是:有的。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西周的各项制度遭到破坏,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文明的进步,西周制度中一些不合理的条例就理所应当地受到排斥(比如井田制,其被破坏的原因就是牛耕技术和铁器的普及);第二个原因是诸侯王崛起,周王室没落,诸侯们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破坏了以周天子为主的西周制度。

也就是说西周的一些制度,是因为受到了诸侯们的排斥才被迫退下了舞台,而嫡长子继承制显然不在此列。

嫡长子继承制,也许对于庶出的子弟来说,那是十分苛刻的,但是它对于嫡长子来说,却是十分有利的。而随着一代代嫡长子继承下来,势必会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代表着王室的核心利益,其势力根本不是其他庶出王子的势力集团能够比的。

而所谓的诸侯王继承人,也只是这个嫡长子继承制集团的一个代表人。只要这个人活着,那么其身后的利益集团就会为他考虑,这和他是否在国内无关。

国家利益

还记得楚怀王之子楚顷襄王吗?这熊孩子当时是楚国太子,因秦国强大,所以楚怀王将其送入秦国为质。结果这货在秦国与人发生争斗,杀了人,还逃回了国家。

这就给了秦国一个发兵的机会,而楚国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而题主所说没在国内的诸侯继承人,大概率就是在其他国家为质。虽然说一个国家的王子在他国为质,对王子本身来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比如嬴政的父亲就曾经在赵国为质,他们因为秦、赵的关系恶化,险些被害。

但是同样的,质子在他国的举动也会引起不必要的外交冲突,特别是这个国家还比你本国强大。比如这位熊孩子楚顷襄王。

如果说这位继承人在他国为质期间,发现自己的太子位置被夺走了,难保他不会干出什么蠢事,以此损害自己国家的利益。也正是为了防备这一点,国内的王室宗族们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同意改立太子的。

结束语

说到底,战国时期诸侯王继承人的废和立,都不是绝对的。在那个时期,绝对的事情只有利益和权力。

为什么战国时期诸侯王继承人,没在国内也无人夺权?

这个问题是在说,战国时代的诸侯国的储君,即使没有在国内,为什么国内也没有人趁机夺权?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想要夺权或是企图夺权的势力,尚不具备足以使其达成夺权目的之实力!

因此尽管那些合法的王位继承人,或是因为去外国做“质子”,或是因为其他原因而不在国內,而那些有夺权野心的势力,囿于其实力的不足,也是有心而无力铤而走险的。

此外,凡是能够取得王位合法继承人资格之人,基本上都是其国内各派势力妥协的产物。而且早就与国内多数派系,形成了某种微妙地政治平衡格局。从而取得了朝野之间的支持,因此多数储君已经集聚起了不可小视的人望与拥戴力量,这是储君能够立足于国内的基础。

所以只要国王没有更换储君的意愿,则储君的位置就是名正言顺而难以动摇的!而那些阴谋夺权的势力,如果不能像骊姬谗诱晋献公诛杀太子申生那样,借君主之手实现其阴谋。而是企图以暴力方式夺权,则基本上只能以失败告终。正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

为什么战国时期诸侯王继承人,没在国内也无人夺权?

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一段时期。此时期东周君王仍为各诸侯国的共主,在国君继承人问题上,各国都一直共同遵循宗法制度,即釆用嫡长子继承制保证王位利用父子血缘关系的承续。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这个制度有所变通,在王位继承人上更多的是以才能和实力来进行选择,以应对诸侯国间频繁的战争。战国时期的君王子嗣众多,不是所有的嫡长子都能够顺利继位,为了王位争夺往往非常尖锐、复杂、激烈,甚至血腥。父王的立储很关键,相对而言,依循宗法制度立储,以德才兼备为主,合法合理性众所公认;违逆这个原则立储则纷争激烈。在父系国王经与大臣们商议确立储君后,一般来说不能轻易更改。只要被确立,无论储君在不在国内,继承权不容剥夺,正常情况下国内会设法迎接新君回国继位,而不敢趁机夺取王位。相关国家也会协助保护新君回国登基。

为什么战国时期诸侯王继承人,没在国内也无人夺权?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的继承人就算没有在国内,也能够顺利的继位,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原因:

法统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统观念非常的重要,特别是作为国家的立国之本——继承人制度,更是有严格的要求和法统规定,在血缘上一定遵循“嫡庶有别,长幼有序”的原则,这样的原则是诸侯国能够长久立国的根本,也是国家统治阶层保持权力稳定的核心。

法统的根源在于宗法观念,宗法观念是上至君主,下至百姓的基本准则,只有统治阶层能够遵守这样的宗法法统,才能够得到国内民众的拥戴,宗法制度的确定更是关乎到部分贵族的利益,有了法统和利益的捆绑,王位的继承人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一切按照制度来。

诸侯国的法统规则很简单,嫡子继承,无嫡子才选择庶子传承,就算是庶子继承,都要把他的身份更改为嫡子,比如废后,立庶子的生母为正妻等等,这样做都是为了保证王位传承符合法统,遵守规则。

实力

不要以为君王的嫡子、庶子出生就不讲究实力了,生在王侯之家,没有哪个王子能够摆脱权力争斗的旋涡,有斗争就一定有权力作为后盾,有后盾,那就看实力了。

总体来说,嫡子的实力要远远强于庶子,这与他的外戚势力决定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外戚的势力非常的重要,甚至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朝局,一般来说,嫡子的生母具有强大的政治背景,这样的背景要么是国中最重要的贵族世家,要么是其他诸侯国的王室势力。

有了这样的背景,而又具备继承王位的身份,就算继承人没有在国内,他依然有足够的影响力保证顺利继承王位。继承人与他的实力后盾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他需要实力派的支持;实力派需要他继承人的身份。

国家影响力

一般来说 ,继承人不在国内,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外出公干,比如出使某国;二是为质。

为质的可能性最大,这是战国时期的传统,国与国之间有联盟,更是战争,盟约在春秋时期还算有用,大家都遵守这一纸合约,到了战国时期,盟约和誓书都不怎么管用了,也就是说的天下到了“礼崩乐坏”的地步了。

大家都没有了契约精神了,但是国与国的外交关系还是要有的,于是大家都想到了一个方案,既签订合约,又互相派出王子为人质,谁要违约,就杀了对方的儿子。就连这一招最后都不怎么管用,因为君王的儿子实在是很多,杀一个把,无所谓。

于是大家都派出了最为重要的人质——嫡子(王位继承人),这个人的分量很重,他既关乎到国家的继承问题,更是因为此人的背景很深厚,他背后的实力派不允许他的嫡子继承身份有失。

战国时期的这种互派质子的做法其实也是相当的无奈,大家都把规矩玩坏了,只能用重量级的人物来进行人质抵押,但是这样的人质对两国双方来说也是一种约束,母国不希望人质出事,质押国更不希望质子有问题。

而更多的时候质押国对这样的人质还特别的关照,因为他可是未来诸侯国的国君,他继位后,对质押国会有一定的回报,质押国也需要这样的政治投机。

为什么战国时期诸侯王继承人,没在国内也无人夺权?

自打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以来,就很好的被执行着,战国时期嫡庶之分还非常明显,那个时候即使庶子再有实力,一旦干了篡位之事也是会瞬间失去人心的。

不过战国时期庶子不敢篡位是有个前提的,那就是嫡长子还活着。题主所问,为什么战国时期诸侯王的继承人不在国内也没有人夺权,大致原因就是那个时候的宗法观念比较浓厚。

不过春秋战国,甚至西周时期,不是嫡长而获得继承权的也大有人在。当然,这种情况是嫡长子自己死了,或者是想继位的庶子使用手段把嫡长子给害死了,总之嫡长子是死了不存在了,这才有了庶子的份儿。

其实从春秋时期开始,整个东周就已经开始礼塴乐坏了。虽然秦朝以前很看重血统,对嫡长子很在意,不过春秋开始篡位之事就已经时有发生了,姜齐后来变成了田齐,赵魏韩把晋国给分了,这都是对宗法制度的赤裸裸挑衅。

虽然秦朝以前很重视血统,贵族和平民不常变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自秦末开始,但这并不能代表秦朝以前没有夺权篡位的事发生。所以,战国时期篡位的事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数情况下,嫡长子活着的情况下,一般是没人夺权的。

在那个贵族永远是贵族,平民永远是平民的时代,即使有夺权行为的出现,也是贵族之间,真正的平民夺取政权是从陈胜吴广开始的,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也是最后一次。因为此后再有起义,很多时候都成了篡位谋权的借口成了卑鄙的幌子。

因此,综上所述,战国时期即使诸侯王的继承人不在国内也无人夺权,基本原因就是那个时候宗法制度的严格和血统观念的浓厚所致。另外要说的是,战国时期夺权篡位之事是存在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