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历史一把泪,中国古代又有几人能够功于谋国,巧于谋身?

吴越春秋,范蠡功于谋国,位极人臣;巧于谋身,富可敌国。

当年吴国屡屡攻越,并同楚国争霸。楚王派了范蠡丶文仲到越国,帮助越国抗吴。

吴国兵强马壮,打败了越国,一直打到越都,勾践也成了俘虏。

吴王夫差欲把勾践带回国,要从精神上丶肉体上彻底摧毁越国的斗志和信心。

范蠡对文仲说:留在大王身边应对吴王公不如我,坚守越国坚忍努力我不如公。

范蠡随勾践入吴,历经磨难,生死与共。

一次吴王生病,范对勾践耳语一番。勾践探视,竟提出尝屎能知病,亲口当场嚼了三口,然而微笑祝贺:吴王神明,偶尔龙体受寒,

不日便愈。

吴王听罢,心头一热,竟汗流浃背,当晚便愈。

如此几番,吴王看见勾践夫妇日扫厕所、夜卧牛棚,心里倒是过意不去,欲解除劳役。伍胥激烈反对:大王莫忘先王之死!(先王死于勾践之父手里)。

文仲年年按时朝贡。吴王己数次力压楚国,天下会盟坐上了老大宝座。一日想到霸业已成,越王俯首称臣,百般奴颜,心不忍,要放勾践回去。伍胥坚决反对。拿了巨大好处的伯僖想越王回去,越国就是大金库,取之不竭。向吴王告密:伍子胥有野心,欲大王行之不仁,天下有骂名,可丢失霸主之位于楚国,其是楚之间细啊!

从此夫差不听伍胥劝言。后来干脆放勾践回越了。范蠡要勾践挑选天下美女送吴王,一个是美丽动人的艳谍西施丶一个剑法上乘的杀手郑旦,定下了三年"挑吴行动"。

而文种早在越国实行军事性教育。学生文武并教,三年后,学生青年军直接可上战场。

文种在"挑吴行动”前一年,送了大量"转基因“种子献吴国,吴国一年后粮食颗粒无收闹饥荒了。

吴王夫差在日拥郑旦丶夜抱西施下,已疏于朝政,放任于伯僖胡作非为,国内一片怨声载道。

越王勾践自始至终卧薪尝胆,不忘奇耻大辱。

伯僖拿了大量越贡,鼓励吴王尽早会盟天下,让百国朝贡建千秋大业。

吴王在享受美女的欢乐中,看不见虎视眈眈的趆国在磨刀擦枪丶枕戈待旦。吴王带着大军远赴他国做着春秋大梦,临行还不听伍子胥的忠告:大王不要忘了勾践是阴阳小人,一旦国都空虚以防不测啊!

吴王哪里听得进去,你竟敢破坏会盟大业,再多言,杀无赦!

伍胥眼望着大军远去,不禁叹了口气:先王,我辜负托孤之义。夫差此去怕吴国难保了。我今割下一珠,放在城门,看勾践踏破城门。然后关照手下,自尽后眼珠放在城门上。一刎而去。

果然不出伍胥所料,越国乘虚而入,拿下国都。待夫差远师劳顿归来,又被越精锐之师一路围歼。军心涣散,溃不成军。

夫差已悔而不及,深感伍胥一片忠勇,勾践言而无信,恩将仇报。夫差要勾践似当年网开一面。勾践回道:当年上天给你机会你不要。今日老天给我机会,我岂能辜负?

夫差对着故国,自溢身亡。

越王后来也借势,数度会盟。

一曰范蠡救下西施,劝文仲一起离开。文仲说今日已是大功臣,哪有离开之理?

范蠡说:勾践乃虎狼之君,可以共患难,不可冋安乐。

文仲不信,留下,后果被斩首,死前感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弓箭藏。敌国已破,我自当烹。

而范蠡携西子乔装打扮,潜入无锡,化名陶朱公,做生意做大了可以赛马云。

后来,人不知夫差丶勾践,却个个知道陶朱公,还有一位美如天仙的大富婆。

后来

一段历史一把泪,中国古代又有几人能够功于谋国,巧于谋身?

“功于谋国,巧于某身”,显然没有人比乐毅更符合这个评价了:

入相:在燕国处于谷底时,他勇担重任,陪同燕王卧薪尝胆30年、助燕国日益富强;

出将:借力打力,率领五国联军击败强齐;以小搏大,使燕国一雪前耻;

急流勇退:在被新君怀疑时,果断跑路,并且“君子交绝、不出恶声”,不仅没有反目成仇,反而更受各方尊敬。

我们看看这传位奇人物的经历。

雪中送炭,投奔燕国

公元前314年,燕国因“子之之乱”爆发内斗,被隔壁的强大齐国趁机兵不血刃的占领全境。令燕国人失望的是,本来以为迎来了王师,没想到却是强盗:

杀其父兄,系累其父母,毁其宗庙,迁其重器。

可以这样理解齐军在燕国的行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连燕王也被他们咔嚓了。后来在燕国军民的反抗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干预下,齐军不得不撤出,燕国得以复国,但经此浩劫,本就弱小的燕国更加虚弱不堪。

面对满目疮痍的江山,新任的燕昭王暗暗下定决心:我不仅要带领燕国恢复元气,而且一定要让齐国血债血偿。有理想的人是最可怕的,绝境逼出了战国时期燕国的最佳君主:燕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共苦”,而且“卑身厚币以招贤者”,也就是拉下脸面、真金白银的到处求贤。

这期间,魏国使者乐毅来到燕国。作为名将乐羊之后,乐毅早已名声在外。面对这样的高级人才,燕昭王自然抓住机会,他安排了极高的规格,并且亲自接待;乐毅先是一到推辞,后来由于实在不好意思,加上被燕昭王的诚意打动,干脆就留下了。

得到乐毅这位干将,燕昭王将他任命为亚卿(卿是诸侯手下的最高级爵位),并“任以国政”,也就是把国事都委托给他。这一年是公元前312年,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乐毅与燕王同甘共苦,君臣同心协力,燕国“日益富强”。

以小击大,燕国一雪前耻

公元前285年,东边的头号强国齐国在吞并宋国后实际大增,在随之极度膨胀的野心趋势下,亲湣王失去了一向的战略谨慎,对外四面出击:南侵楚、西击三晋,甚至还想灭掉周天子取而代之。

这一系列过火举动,打破了当时的势力均衡,齐国成功的使自己变成了众矢之的。北边的老仇人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鉴于两国实力差距过大,燕国决定借力打力,联合各诸侯国“枪打出头鸟”。

第二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带领全国精兵出征;同时,秦、魏、韩、赵四国也如约同时出兵,各国出奇的团结一致,他们共同推举乐毅为总指挥,赵王甚至还给了他一块相印(齐国这是有多招人恨~)。

面对这种阵仗,齐国自然不敢怠慢,齐湣王召集了全国精锐在济水之西迎敌。面对空前团结的五国,齐国双拳难敌十手,迅速败下阵来,齐王在逃到莒城后更是惨被号称前来助拳、实际上挂着羊头卖狗肉的楚国大将淖齿扒皮抽筋。

眼看大局已定,乐毅分赃后把其它四国军队遣回,自己则带着燕军长驱直入,在顺利占领齐国首都临淄后,他甚至来了个以牙还牙:把齐国的“重器”也运到了燕国,可谓天道轮回、报应不爽啊。

卧薪尝胆三十年,今朝大仇终得报,激动的燕昭王亲自赶到济水劳军,把头号大功臣乐毅封为昌国君,并命他顺势征占齐国全境。

乐毅受命继续四处攻城略地,与当初齐国在燕国的举动完全相反的是,乐毅在齐国境内“休整燕军,禁止侵掠……宽其赋敛,除其旧政”,简直比齐王对待齐人还要好,他甚至还公开祭祀齐桓公与管仲,因此“齐人喜悦”,六个月内,齐国70多座城池被燕国占领,只剩下即墨和莒城顽抗不下。

功高不骄,燕国君臣堪称楷模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乐毅在攻破临淄、立下旷世奇功后,国内对他“羡慕嫉妒恨”的嘴炮们自然少不了;偏偏其后在田单等人的顽强抵抗下,乐毅围攻莒城、即墨三年未下,一时间,声称他“养寇自重,故意留着两城想趁机收买人心”的谗言蜂拥而至。

燕昭王可不是寻常君主,他的处理方式如下:

首先,在全体大臣参与的宴会上公开表示,乐毅替燕国君民一雪前耻,即使与他均分燕国,也难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况且是他自己征服了齐地,封其为齐王也合情合理;

然后,他把进言者当众斩首;紧接着,赐给乐毅待在国内的妻儿以诸侯王家属的待遇,并派人前往齐国立乐毅为齐王。

你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面对燕昭王的大度之举,乐毅自然不会蹬鼻子上脸,他“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就是诚惶诚恐地下拜燕昭王的来信,以死发誓自己绝无二心。

自古“狡兔死走狗烹”,不按常理出牌的君臣两人,让那些本来想看热闹的吃瓜群众们有些尴尬:

齐人服其义,诸侯畏其信,莫敢复有谋者。

不得不承认,乐毅当时手握燕国主力,所占领的齐国领土已经远强于燕国本土,已经具备了角逐一方诸侯的实力(话说当时的齐国田氏,当初也是篡夺了自家姬姓君主的家业),燕昭王的这种处理方式固然高明;而乐毅表现出的忠诚,更是让人赞叹(可惜后来的韩信在同样占领齐地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借鉴乐毅的经验)。

“忠臣去国,不洁其名”,逃离燕国,却仍皆大欢喜

天有不测风云,同年燕昭王去世,与乐毅关系不佳的太子即位,是为燕惠王。一朝天子一朝臣,面临齐人的反间计,燕惠王毫不犹豫的派人前去替换乐毅。

像这种情况下如果乖乖回国,那肯定没好果子吃,乐毅果断开溜,连夜只身跑到当初送给自己相印的赵国,被赵王刻意安置在临近燕、齐的观津地区,以震动两国。

没了乐毅,燕军的战斗力瞬间下降了几个档,在田单的“阴谋诡计”下,他们很快崩盘,齐国人则绝境逢生、顺利翻盘。

燕惠王这下可算得上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他担心局面难以收拾,于是主动派人联络乐毅。这次主动出击,他有两个目的,一是致歉,二是指责:你乐毅只顾自己跑路,怎么对得起先王的知遇之恩?

乐毅则回了一封信(后世称之为《报燕书》),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示了他强大的逻辑、让人叹服的节操:

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立下的功劳够大吧?最后不还是死于吴王夫差之手;

吴王夫差之所以杀伍子胥,是因为没有享受过对方为自己立功,所以也说得过去;

伍子胥自己没能在活着的时候提早预见不同君主的不同气量,所以死不瞑目,尸体在江里也沉不下去;

所以伍子胥之死,使他自己、吴王阖闾、吴王夫差三方都遭受了不白之冤,这种死太不值了;

所以我之所以跑路,首先个人能立功且活命;

其次,大王你没能因一时的误解杀了我,这样你也免遭屠杀功臣的恶名,先王更是不用背负“兔死狗烹”的黑锅;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不替自己开脱的意思),我虽然驽钝,但也懂君子教给我的道理。

这一番言论,有理有据却又不顶心顶肺,完美解释了自己的行为却又给各方保全了颜面,称得上功高震主者的教科书式自辩。燕惠王毫无脾气,他善待乐毅的儿子乐闲,让其继承了昌国君的爵位;而乐毅余生中来往于燕赵两国,为两国的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最终他在赵安然去世,被封为“望诸君”。

入相出将都能立下旷世奇功,权侔人主仍能忠心耿耿,功高震主确能全身而退,这样的奇人,难怪能引起后世有识之士的膜拜:诸葛亮在隆中待业时,常常“自比管仲、乐毅”;曹操也写道,自己每每读到乐毅时,“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史记》也专门为乐毅立传,并且不吝溢美之词。在“狡兔死走狗烹”的恶性政治环境下,乐毅为后人树立了一出经典的样板。

一段历史一把泪,中国古代又有几人能够功于谋国,巧于谋身?

历史如明镜,照见世间百态与每个人心底角落!

什么叫功于谋国,巧于谋身?

即对国家有突出贡献,达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但是却能功成身退的人,违背事物常理,几乎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对立面,功高震主的除非自己篡位,或者少有好下场,比如汉代霍光和明代张居正。但是历史上有那么几人却做到了,就是唐代的郭子仪。史称其“权倾向下而朝不忌,功高一代而主不疑”。这是对他一生最中肯的评价,事实上,纵观中国古代史,也只有他和几个少数几个人做到了,尤以他最为出名。

他率军平定“安史之乱”,收复失地,有再造唐室江山之功,他一生赤诚报国,却从不拥兵自重,令皇帝深深倚重,他为人宽厚,令朝野感佩,连敌人都对其心服口服。郭子仪的为臣之道成为古今称颂的一个传奇。

武则天神功元年(697),郭子仪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其父郭敬之历任绥、渭、桂、寿、洒五州剌史,赠太保,逝后被追封为祁国公。其自幼习武,熟读兵书,早年间以武举登第,补为左卫长史(皇帝禁军中的幕僚)。此后,他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郭子仪出任安塞军使,拜左卫大将军,五年后又改封为天德军使,兼任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天宝十四载(755),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慌忙任命郭子仪为卫尉卿,令他率军平叛。年近60的郭子仪迅速披挂上阵,率军出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等地,为官军进军河北扫清了道路。

后来,他又与名将李光弼率10万大军,在九门城(今河北藁城)、嘉山(今河北定县)等地大战史思明,杀敌数万人,获得全胜。同年,潼关失守后,唐玄宗仓惶入蜀。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南)即位,是为肃宗。从此跟着肃宗开启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肃宗任命他为兵部尚书,重新部署兵力平叛。几乎提前扫平叛军,甚至到至德二载(757)九月,唐肃宗向回纥借兵15万,以自己的儿子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出兵收复两京(长安和洛阳)。

临行前,肃宗对郭子仪说,事情成败,在此一举。郭子仪则说:“此行不捷,臣必死之!”

在郭子仪的指挥下,唐军接连收复潼关(今陕西潼关)、陕州(今河南陕县),然后一举攻下长安。接着,郭子仪又挥军东进,与15万叛军交战于新店(今河南郏县西)。

郭子仪派2000名精锐骑兵打头阵,命1000名弓箭手设伏,令回纥军队从敌军背后偷袭,自己则率主力大军迎战。后来叛军中伏,腹背受敌,一溃千里。郭子仪乘胜收复洛阳。消息传到朝中,唐肃宗欣喜万分,立即封郭子仪为代国公。唐肃宗对郭子仪说:“大唐江山虽是朕的,却是由爱卿再造的啊!”

到了唐代宗时,郭子仪再次被任命为副元帅,继续剿灭“安史之乱”的残余部队。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持续了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平息。正因为他平定了安史之乱,拯救了大唐王朝,此后广受赞誉,最后更是直接受封为汾阳王,成为唐朝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异姓王之一。其子郭暧更是因为郭子仪的功勋,得娶代宗之女升平公主,这也是“醉打金枝”得由来。

此后先后平定吐蕃回鹘,协助代宗治理国家,且从不以功臣自居,最终得以颐养天年,比如其子郭暧“醉打金枝”时说出 唐朝是郭子仪打回来的,吓得郭子仪马上带领郭暧入宫请罪,代宗更加看到了郭子仪的赤胆忠心,对他毫无猜忌,并说了一句安慰他的话“不聋不哑,不做家翁”,就是说小辈的争吵,随他们去了,咱们这做长辈的人不用操心那么多,可见其圣眷之隆。

郭子仪最后能功成身退,这与他一直保持赤子之心至关重要,对上对下从不以自己的地位导致态度发生改变,与“暴发户”相距甚远,而且一直谨慎事君,成为中国历史上为臣的奇迹。

一段历史一把泪,中国古代又有几人能够功于谋国,巧于谋身?

这样的人太多了吧?

从伊尹到周公、姜子牙,从管仲到萧何到张安世,从诸葛亮到王猛到王导,从李靖李绩到李泌,

历朝历代真正“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人,反而很少,

大多都工于谋身,谋国只是谋身的过程,谋身才是终极目标,

一段历史一把泪,中国古代又有几人能够功于谋国,巧于谋身?

谢邀,一段历史一把泪,中国古代又有几人能够功于谋国,巧于谋身?

古代功于谋国,巧于谋身的人也不少,如春秋“范蠡”,西汉“张良”,东晋“王导”,北魏“崔宏”唐“狄仁杰”,宋“赵普”,明“姚广孝”、洪承畴等。

古代历史人物,但凡功于国,巧谋身的人,都是能够看透人性的人,能够审时度势的人,善于谋略的人,清廉而不搬弄是非,不结朋党的人,爱护百姓的人。

一段历史一把泪,中国古代又有几人能够功于谋国,巧于谋身?

《道德经》:生而弗有,长而不宰,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中国历史上,知进者多,知退者少。

  • 有人只知谋国,不屑谋身。
  • 有人只知谋国,不懂谋身。
  • 更多的是蝇营狗苟之辈只为谋身,不知谋国。
  • 先谋国,功成谋身者为智者。

1-只谋国,不屑谋身者如蜀汉丞相诸葛亮,操劳国务,军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大明朝张居正,一心改革,无惧得罪权贵(包括万历皇帝的外公武清侯,驸马都卫许从成),死后被抄家,人亡政息。

大明青田海瑞海笔架,为了江山社稷,上了千古一蔬《治安疏》,痛骂嘉靖皇帝,直指社稷之弊不在别人只在君王。

林则徐不惧压力,一心虎门销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2-只知谋国,不懂谋身者。

春秋时期越国文种,为越王勾践出谋划策,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然而免不了兔死狗烹。

战国时期的商鞅,为大秦帝国变法图强,奠定了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础。然而,得罪公子虔,最终被车裂。

西汉的韩信,带汉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灭章邯定关中。灭魏国,赵国,齐国,十面埋伏击败项羽。功高盖世,无人能比。被萧何,吕后杀于长乐宫。

这种人历朝都有,吴起、岳飞、于谦、袁崇焕。

3-只谋身不谋国者多。

汉末的贾诩,避祸于段煨,位高于曹魏是谋身的典范,但是给西凉军残兵谋划进攻长安,诛杀司徒王允,天下大乱,酿成惨祸东汉朝廷彻底完蛋。虽然智谋超群,但也只是被称为第一毒士,为人所不齿。

大明的薊辽总兵李成梁,为保荣位,养寇自重,致使女真满清的崛起,真乃千古罪人。吴三桂,洪承畴皆是如此。

4-既谋身又谋国者为智者。

春秋时的范蠡,和文种一起辅佐勾践,却结局大不相同。

西汉时的张良,萧何,唐朝的李靖都是有大功于国的人,又智谋超群,然而最终功成身退,成为世人楷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