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怎么样了?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生不见人丶死不见尸,朱棣几成心病。到处派人撒网寻找,连海外东南亚都不放过。相传郑和几下南洋,其中一个任务就是打听有没有建文帝下落,因为南洋早就有华人在那里谋生了。

建文帝到底有没有遇害,史家众说纷纭。有人竟说南方岩洞上无人知晓的奇怪文字,是出自建文帝之手,为了某一天向世人公布真相。也有传说归隐了寺庙。…

几百年过去,历史的风沙早已掩没重重痕迹,无头文字也不知道能否解破。大明史的故事

如淡淡烟雾,等待奇迹般的出现。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怎么样了?

打下江山后的朱元璋,先是收归兵权,再上演一出儿子守国门。本以为自己苦心积虑身背骂名,会换来高枕无忧。谁知道前脚刚走却后院起火,防得了功臣却挡不住儿孙们兵戎相见刺刀见红。

公元1398年,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在即位几个月后开始着手废除藩封。一年之内,将朱元璋的五个儿子即建文帝的亲叔叔先后搞垮。此时,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成了建文帝的下一个目标。

建文帝首先在北平四周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全数调出塞外戍守。眼看即将大火烧身的燕王不甘“坐以待毙”,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起兵反抗,至公元1402年,燕王攻下京师南京,史称“靖难之役”。

一场皇宫大火“烧出”一个未解之谜

燕兵进京后,南京城内的皇宫却起了火。这把火有说是皇后点燃的,目的是为了造成建文帝被烧死的假象;另一说是为了掩护建文帝逃走。而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建文帝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对于烧焦尸体的辨认,在没有DNA等技术手段可以运用的明代确实是个难题。因此,仅凭几具烧焦的尸体及太监的一面之词,别说燕王朱棣将信将疑,这一幕也令后世的史学家们产生了众多的猜测。

既然朱棣有所怀疑,就必然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之前是建文帝防止他会动摇统治地位,现在刚好相反,轮到朱棣害怕建文帝没死继而会东山再起重夺皇位。建文究竟有没有被烧死?如果没死又会在哪里?

永乐皇帝朱棣充分利用事件,并做了两手准备

据《明史·恭闵帝本纪》 记载, 燕王攻入南京金川门的当天,“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朱棣对于宫中太监所说的,建文帝已被烧死肯定不会相信。这从他让胡濙假借寻访仙人张三丰,走遍长江以南各城乡暗中打探建文帝下落便可得知。

既然太监说建文帝已被烧死,朱棣也乐得假戏真做,将烧焦的尸体以天子礼下葬,再登基称帝。 如在永乐元年发给北邻朝鲜国王的诏书中,也称 “ 钦承祖训不得已而起兵 , 以清憨恶,不期建文为权奸逼胁,阖宫自焚 ” 。

但背地里,朱棣对建文帝的追捕从来没有放松过。建文帝的下落一直压在他的心里,直到临死前一年才放下心来。这个说法见于《明史·胡濙传》里的记载。

建文帝下落的各种猜测

建文帝在那场皇宫大火中逃脱的说法始于明末。清代顺治年间,由张廷玉纂修的《明史》出现后,猜测建文帝下落的各种版本不断出现。就算是《明史》,在顺治、康熙时是一个说法,据《明史 建文帝传》记 载 : “ 六月乙丑 , 宫中火起 , 帝不知所终。”

到了乾隆时期,补纂的《明史本纪》则又是另 一番说辞,“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 , 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 , 用学士王景言 , 备礼葬之。” 更为奇怪的,是《明史·姚广孝传》的记载,姚广孝向朱棣提议,将曾任建文帝主录僧的溥洽和尚放了,以便追查建文帝下落 ,因为他知道建文帝当和尚逃亡之事。

官方版本尚且如此自相矛盾,可想而知民间野史自是更加的精彩纷呈。关于建文帝下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现如今有学者又归纳出了三大说法,一说自焚;二说化装潜逃为僧 , 三说逃亡海外 。

一、藏匿在贵州罗水庵为僧

据《贵州长顺县志》记载,在贵州省长顺县城北五十四公里广顺东有一螺拥山,后因建文帝曾在螺拥山上的罗永庵为僧 , 遂改名白云山 。 山上的罗水庵有建文帝种的两裸树 , 上殿坎下有 一跪井 , 跪井左面有建文帝住时建的碑刻,庵内有建文帝睡觉的石床,罗永庵殿壁上还有建文帝的四首题诗。

二、贵州安顺平坝县高峰寺

据《平坝县志》记载,高峰山寺内斋堂地下有一个藏身洞,洞底有一块石碑上刻有 “秀峰肇建文迹尘知空般若门。”的铭文。而寺中的另一块石碑上刻有开山祖师秀峰收留建文帝的经过。

三、江苏省吴县尾山普济寺、弯窿山皇驾庵

这观点被认为是最多史料佐证的,但同时也是争议最多的。据1991年1月18日《人民日报》题为《明建文帝下落有新说》一文所载,上海史学工作者徐作生经过七年考证后认为,建文帝出逃为僧,先藏于江苏昊县尾山普济寺内,不多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的监护下建文帝隐匿弯窿山皇驾庵,直至1432年病逝于此。此处有建文帝出逃的遗迹、遗物 , 如雕龙柱 础、御池、御池桥、神道、方台等物为证。

此文一出即引来争议,如不可能会出现雕龙柱、朱棣的心腹姚广孝怎会成了建文帝保护人、建文帝并非殁于永乐二十一年等,这些都是不合情理的。

四、浙江兰溪市东山上的古寺

兰溪市东山又名皇回山,是金华山脉的一支,寺院里的和尚世代口传建文帝在此削发的传说。并说寺院中还保留有建文帝的隐居之处和古碑遗迹,在寺院的大殿内,塑的是身穿袈裟的建文帝像,左右两旁分别为伴帝 出家的杨应能、 叶希贤两人,殿内的后壁绘有建文帝逊国出逃的路线。

至于其它的,还有云南武定县狮子山正续寺、昆明五华寺等。

四、从福建泉州出发逃往东南亚

这说法,认为建文帝从南京城逃出之后,辗转来到泉州,流落到海外,而后来的郑和下西洋,据说就是为了寻找流落海外的建文帝。据《泉州开元寺志》记载,建文帝来到泉州后,便隐匿开元寺中,派人寻找出逃海外的机会。终于有一天,他们坐上了一个阿拉伯商人的货船,随行来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岛,开始在此隐居。

(逃往东南亚一说,也见于《明史纪事本末》等多种明朝著作。因此,也有专家学者认为建文逃往东南亚的可能性最大。)

五、自焚说

结语 :

个人更偏向于自焚说。至于出家说与逃往海外已有众多的专家论述过,这里不再赘述。首先,在靖难之役中还发生过一个“金川门之变”。在六月初八时,燕王朱棣大军已逼近至距京师金陵东约30公里处,此时的建文帝已是六神无主。

后召集大臣商议,有人提议逃往内地以图兴复,而方孝孺则表示城中尚有二十万兵,理应坚守京师等待勤王,即使战败,国君也应为社稷而死。可以边等待救援,边与朱棣谈判以拖延时间。

六月十二日,在谈判未果而外出募兵的大臣们仍未返回的情形下,建文帝仍派在京诸王和武臣们守卫各门。七月十三日,燕军抵金陵。左都督徐增寿作为内应,事败后被建文帝亲自诛杀于左顺门。从这一点看,建文帝显然是认可方孝孺的“国君应为社稷死。”

其次,如果建文帝有计划要逃亡,也不会坚持等到朱棣大军到达金陵之时才匆匆制造假像。而在守卫金川门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再逃亡显然已错失时机。此时,要逃出重重包围谈何容易。

燕王进入京城后,虽有文武百官跪迎道旁,但同时,忠于建文帝的大臣亦不在少数,甚至于众多大臣在被诛杀时仍义正严辞地斥责朱棣,很显然是抱着君臣同死的信念。

最后,当朱棣无法辨认烧焦的尸体是否为建文帝的情形下,派出的所谓两路追寻人马,更多的只是将信将疑下图个心安买个保险罢了。另外,明朝在朱棣死后的几任皇帝,也曾多次明查暗访建文帝的“皇陵”,其结果均一无所获。

因此,建文帝在城破之时更有可能是自焚而死。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怎么样了?

靖难之后,明建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那么他到底是死在战乱中还是得以脱逃呢?

朱棣篡位成功后,建文帝的下落不明曾使他寝食难安,如鲠在喉,他也怕他这个侄子皇帝在暗中蓄谋力量来找他复仇。

所以他派多路人马在全国寻找,都无功而返,此事成了他的一个心病,陆地找遍毫无踪影,他千思万想,最后把重点放在海路。

建文帝在陆路没有消息,如果从海路逃脱呢?所以他就派郑和率船队从海路去探访,一则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二则和近海国家拉近关系,这样的话即使建文帝脱逃成功到海外国家,也没有人支持他复仇。

郑和船队浩浩荡荡成功出访好多国家,但仍然没有探访到建文帝的下落,所以至今也是历史一大悬案。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怎么样了?

相信很多看过《穿越时光的爱恋》的朋友,都希望建文帝朱允炆跟着仙仙回到现代,我也想这是最好的结局,不过这只是美好的想象而已啦。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历来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是自焚说。据永乐年间修成的《实录》和清初《明史稿》等书记载,建文帝在燕王攻下南京后,下令焚烧宫殿,他也自焚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的人都说建文帝自焚而死了,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分不清男女,朱棣下令用天子的礼节埋葬了。

二是削发为僧说。据说当时建文帝看到大势已去,想要自杀,有个内臣告诉他,朱元璋在临终前,曾给他留下一个铁箱子,并让他在大难临头时使用。建文帝开箱一看,里面有三张度牒,上面写好建文帝等三人的名字,还有僧衣、剃刀、白金等物品。建文帝和两个随从削发易服,出了南京城,流落民间为僧。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怎么样了?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1:自焚而死。官方史书记载是死于宫内的大火之中。《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

“靖难之役”的最后时刻,燕王朱棣的大军攻入南京城,满朝文武纷纷投降。朱允炆眼看大势已去,下令焚宫,顿时火光熊熊,朱允炆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嫔侍从等,大都随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朱允炆下落。宫内侍人都说朱允炆已自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焦的尸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

不过,这种说法却并不十分缜密。因为到目前为止,建文帝朱允炆的陵墓一直未被人发现。而且,朱棣即位之后的种种举动,包括指派郑和下西洋寻觅踪迹、以寻找张三丰的名义指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遍行郡、乡、邑长达14年等。似乎倒在暗示他并不相信朱允炆已经死去,而他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因此,这便引出了有关建文帝下落的另一种说法。

2:出宫避祸。相对于正史之中的关于建文帝下落的记载,似乎人们更加相信这一类说法。注意,这是一类,而不是一种说法。因为,关于建文帝朱允炆逃出宫门后的下落,有着几种截然不同的版本。

版本一:出家为僧说

据万历《钱塘县志·纪制》记载:“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有遗像”。(《杭县志稿》卷八)“相传朱允炆遁迹至此,时旭日始旦,题曰东明。自归国后,方知为帝。今范其遗像。有手植牡丹,色白如银”。意思就是说当年建文帝出逃后,辗转来到了今天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安溪境内东明禅寺,出家为僧。寺内留存有建文帝生活过的种种痕迹。

此版本,明代嘉靖年间《留青日札摘抄》、清代康熙年间《湖堧杂记》中也都有记载。

另外,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户科都给事中胡濙遍行郡、乡、邑14年,搜寻朱允炆下落。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个晚上,他已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

胡濙访得朱允炆离开禁宫后,削发为僧,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

小编比较认同这个版本的说法。

版本二:遁入道门说

据有学者考证,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云,隐踪在江西上饶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宫住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宫观为掩护,巧妙修筑了“明治山詹碧云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关石雕、楹联、三清山石刻260余处,留下了“风流建水翁承赞,樽酒论文“千载同”、“方豪上”、“都俞脱生”、“壶市安井”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隐逸文化密码。

此版本小编不做评论,不好下判断

版本三:逃遁海外说

见于《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大致是说在胡濙回来之前,有传言朱允炆从海陆逃走了,朱棣便分派宦官郑和等人下西洋,便是到这时朱棣才大体消除了疑虑。

不过小编认为这个版本同样不大可信,郑和下西洋的举动,更大的意义在于宣扬国威和进行朝贡贸易。单纯为了找一个人的话,弄出如此之大的动静,只怕会闹得人尽皆知。毕竟,建文帝的生死亦或是寻找其踪迹,在朱棣看来,都应该在暗中悄然进行才是。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譬如“红崖天书”说,泉州开元寺说之类,这里便不做展开,有兴趣的话可以自行搜索关键词。

最后,小编认为,朱允炆作为一代帝王,在朱棣攻入南京城的那一刻,便已经死亡了,也必须死亡。这一点,对朱棣来说,很重要,对朱允炆自己来说,也很重要。对于参与“靖难之役”前后所有的人,更加重要。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怎么样了?

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历史背景吧。在公元1399年,明朝的建文皇帝朱允炆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燕王朱棣因此起兵造反,1403年,燕王的大军从北平(今北京)起兵,当年就攻克当时明朝首都南京,建文帝出逃,从此失踪,留下了千古之谜。明朝建文帝的去向死活,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难解之谜之一。关于这个谜团,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建文帝朱允炆像

建文帝削发为僧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朱允炆就是走了这一条路。在朱棣的燕军破城之后,建文帝无可奈何,本想一死了之。可这时朝中大臣景清告诉他:太祖皇帝临死前曾留给朱允炆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之时交给你,我一直把他当做秘密藏在奉先殿内。侍卫大臣们慌忙把铁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三样东西:一张度牒,一件僧衣,一把剃头刀。朱允炆望着爷爷的画像,明白了爷爷的用意,此时只有削发为僧才是保命之道。

我们知道朱元璋做皇帝前就当过僧人,他可能早就预料到了朱允炆会有此一劫,重新干回朱家的老本行起码能保住一条性命。

建文帝自焚之说

在外部重兵围困皇宫的情况下,建文帝就算想逃也来不及了,他知道自己的四叔不会让他活着,与其被抓住窝窝囊囊地死,不如自杀。当时宫内燃起了熊熊大火,之后有人在火堆中找出了一具尸体,指为建文帝。所以民间“建文帝自焚”流传的比较深远。

靖难后的皇宫,火光冲天

建文帝被秘密处死

这一种说法认为,朱棣在进宫之后,就立即秘密处死了建文帝。朱棣为了不在历史上留下“杀侄夺位”的骂名,故布疑云,留下历史谜团,这可能也是朱棣的用心之处。《大明风华》朱棣剧照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凉夜寒塘(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