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在作《大风歌》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刘邦做为开国皇帝心情是非常的豪迈,一生从不会写诗的,也禁不住与众将官一起狂欢,即兴唱了《大风歌》,还有另一首,却在中国诗坛留下了一段佳话。
据说气死了风流皇帝乾隆皇,一生写了近万首,几乎日日夜夜上头条,到头来还不如平生不吟诗丶出手就不凡的刘大帝。
刘邦《大风歌》,气贯长虹,表达了威加海内、统一天下的王者之风。
诗以言志,刘邦能击败一代天骄西楚霸王,本身就很高傲,更是继秦始皇一统天下,还有谁能比得上如此功勋伟业,自然要威加海内,自我宣扬一番!问天下伟人大业,舍我其谁?非刘邦不可也!
汉高祖刘邦在作《大风歌》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当时的刘邦绕幸得胜、也是全凭他善听忠言的结果,取群英之智,谋群雄之力而取得成功的一世英名之枭,当时的大风之歌也是表衷和赞扬他的合伙人的,也就是说会懂得舍得赞赏别人的人同时会赢来别人对他的拥护,会笼络别人就是为了巩固自己,。项羽却为人性格不同于他,丈着自己个人勇猛无敌一意孤行、不听智言所以最终会遇到强敌碰壁而亡。
汉高祖刘邦在作《大风歌》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直抒胸臆充满豪情壮志的《大风歌》是汉开国皇帝刘邦(公元前256一195)所作。公元前196年准南王英布起兵反汉,此时己为皇帝的刘邦亲自带兵出征平叛,击杀英布,凯旋班师回朝途经故乡(沛县)时邀集父老乡亲连日痛饮,此时此刻的汉皇帝刘邦思绪万千,昔日与群雄竞逐天下,浴血奋战,所向披靡的情形历历在目,而今基业虽成但目前国家尚未完全安定,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担忧,面对此情此景喜忧参半。遂乘酒酣伴奏击筑,慷慨而舞,感伤惆怅之际即兴成此传诵不朽的千古名作《大风歌》,刘邦远大的政治抱负在诗中彰显无遗。
汉高祖刘邦在作《大风歌》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司马迁在评价刘邦时说道:“匹夫崛起而有天下者,自高祖始。”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平民身份登上皇帝宝座的人,其中因缘,刘邦在自我总结时说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班固在总结刘邦的成功原因时也说的比较精辟:“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知人善用”、“好谋”、“能听”、“顺民心”是刘邦夺取天下的最重要条件。
然而,班固同时也提到:“高祖不修文学。”
的确,这首诗如果仅仅从字面了解,没有太大的艺术价值。作者无非看着天气,赶着路程,稍稍发了下感慨而已。但是,如果,如果把这首诗和其创作背景联系起来,立刻就上升了一个高度。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举行登基大典,建立汉朝。在即位初期,汉高祖刘邦出于安定人心等目的不得不分封很多异姓诸侯王,淮南王英布正是这些异姓诸侯王之一。而等刘邦坐稳江山后,开始着手铲除这些异性王。淮南王英布眼见韩信、彭越等一个个异姓王被刘邦一一诛杀,心中非常不安,终于于公元前196年七月起兵造反。刘邦闻讯,亲自带兵平叛,并很快击败英布平定了这场叛乱。公元前195年,做了八年皇帝的刘邦已经是62岁高龄,也是这年他在平定了英布的叛乱,途径家乡时,邀请家乡父老饮酒。在席间,刘邦击筑高歌,做了这首《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学者李善在解释这句诗时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有一定的道理。不同的是,相对于那些秦末群雄的逐鹿,此时,再大的风也不足以卷走汉王朝的锦绣江山。当初在酒肆拖欠酒钱的小混混刘季也已经威加海内,无限尊贵。带着这份荣耀,也带着刚刚凯旋的愉悦,击筑而舞,这是多么豪迈的一种情怀?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然而,有谁知道,在这“威加海内”的尊贵之中有着怎样的艰涩与复杂?想当年,斩白蛇而起沛县的无奈、加入怀王阵营时的卑微、初进咸阳时的喜悦、鸿门宴上的恐惧、垓下争生死中的决绝,这都是常人难以理解的。经过重重磨难,这个起于阡陌的“匹夫”,用七年时间完成从平民到皇帝的角色转换,不仅如此,没人能冒犯乃至触碰他的尊贵,哪怕是他自己分封的诸侯!现在他带着这份不可冒犯和着大风回到了家乡,“匹夫还乡已为贵胄”,此时,英布的反叛已经成为一个注脚而已。在这个时候,刘邦应该高兴才对,可是,他在这首歌中,唱罢故乡的荣耀后,突然话锋一转,发出一句疑问:“哪儿去找勇士帮我守卫这无尽的边疆?”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时,我们才真正理解这位看似豪迈,处事随意“骂詈诸侯髃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的“流氓皇帝”的真正内心。这位“性格粗糙”的皇帝在兴奋、踌躇满志的外表下,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想当年,有“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英布等人为他出生入死,夺取江山,可如今正是他自己亲手一个个的将这些开国重臣一一剪灭。人都说,“守业更比创业难”,创业时期有这么多的将军,守业时的人才从何而来?想到这儿,这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不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因此,说《大风歌》就生动地显示刘邦矛盾的心情,是恰当的。但更准确的说,这首《大风歌》是对“狡兔死,走狗烹”历史定律的无奈。对开国重臣“用之有疑,杀之可悲”,刘邦没走出这条死胡同,后之来者,也没有“有感于斯文”,走出一条可行的出路,这才是这首诗的真正悲哀之处。尽管如此,不得不说,在中国古代所有的开国之君中,刘邦的这首《大风歌》的恢宏气势是独一无二的。https://mp.weixin.qq.com/s/_LClqCKi9g1lnz4iiGhyzw
汉高祖刘邦在作《大风歌》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大风歌》创作的背景是:平叛淮南王英布后有感而发的。楚汉争霸时,刘邦的得以战胜项羽,是依靠许多支部队的协同作战。这些部队,有的是他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项羽失败后,刘邦担心这些部队联合起来反对他,他是无法应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时,他不得不把几支主要部队的首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统治一片相当大的地区;然后再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陆续消灭。在这过程中, 不免遇到顽强的抵抗。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刘邦亲自出征,很快击败了英布。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主要表达两重意思:其一是战胜项羽之后气魄冲天,表达了自己开疆拓土的豪迈和衣锦还乡的荣耀,其二是刚经历英布之乱,表达了对以后如何治理好天下的忧虑和对治国安邦之才的渴望。反映出他既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生动地刻画出他的矛盾的心情。
汉高祖刘邦在作《大风歌》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最后一句点睛之笔,这是一代帝王的哀歌,四处征服叛乱,去哪里能求得一个“猛士”帮我镇守江山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