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诸葛亮如果继续进攻而致刘禅的调令于不顾会怎样?
诸葛孔明是忠臣的代表人物,他以身作则,处处维护小皇帝的权威。在刘禅的催令下,他会及时赶回京都。
他不仅在失街亭后自降三级,赏罚分明;而且适时上书,告诫阿斗"要亲贤人、远小人”。不要受宦官黄皓影响。
诸葛还为了军队战备,提出军队屯田,将部队放在边防,生产丶训练两不误,让刘禅完全安心。待军队强盛了,再出"出师表"。
直到五丈原病逝,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丶死而后已”的承诺。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诸葛亮如果继续进攻而致刘禅的调令于不顾会怎样?
前言: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终得出山辅佐刘备,从刘关张到西蜀的建立,诸葛亮可以说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关羽被杀,西蜀借问责东吴发动战争,可惜的是功败垂成,在白帝城郁郁而终的刘备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北伐”二字便成了诸葛亮活着的全部动力,在屡屡北伐受挫之后,西蜀的二世主刘禅,在周围臣子的鼓动下,向诸葛亮发出调令,旨在让诸葛亮班师回朝,那么如果诸葛亮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为由,拒绝回师,而是继续北伐进攻,等待诸葛亮的将是什么?两个字:失败!
北伐的粮草需要朝廷供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冷兵器时代,打仗打的就是后倾补给,而且战线拉得越长其损耗也最大,连年的北伐已经在掏空西蜀的家底,不论是兵员数量还是后请保障,都严重不足,如果诸葛亮还是置若罔闻,刘禅会放任诸葛亮任意而为?不要说夺权了,就是掐掉他的后倾补给,来个釜底抽薪的计策,诸葛亮的大军就得乖乖回朝,那时要是问责诸葛亮于法而言,自当如此;于私而言,未尽到辅佐新主的义务,而自作主张,失掉人臣本分,诸葛亮之时托孤的大臣之一,作为制衡他的李严会放弃这个打击的机会?
孤军深入,北伐失败刘禅召回的命令看似在从中作梗,但是基于当时的时机情况是,如果诸葛亮一味的纵深北伐,必然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粮草运输是大问题,加上本来存量就不多,那些为西蜀奋战的将士也许会忍受一天无粮的日子,那么两天呢?七天呢?时间久了,不要说曹魏集团的反扑,光是他西蜀内部就有哗变的危险,毕竟士兵参军打仗也是为了过上好日子,连温饱都没有,还指望士兵给你卖命?在这样的情况下,曹魏有夹击的危险,如果自己内部粮草不能持续的供应,北伐必然失败。
成为政治对手的攻击对象上面已经提及,他与李严虽然都是托孤大臣,但是却是分属两派,后虽然挤掉李严大权在握,那是因为他恪守刘禅的军令,如果他公然拒绝刘禅的诏令,等待他的可不仅仅是李严的攻讦,要知道刘备在去世前交代过: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调令不回的话,会落得一个想取而代之的口实。那么他诸葛亮从草庐出仕便显得早有预谋,其奸臣形象恐怕就要彻底坐实,这对于诸葛亮而言,比杀掉他还要严重。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诸葛亮如果继续进攻而致刘禅的调令于不顾会怎样?
这件事发生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四出祁山,司马懿使用离间计,贿赂宦官劝刘禅把诸葛亮召回,使诸葛亮错失了大好时机,当然作者不懂军事,虽然这段故事很精彩,但是大大削弱了诸葛亮的形象,如果事实真是一击就能拿下长安,聪明的诸葛亮绝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一定会先斩后奏,先拿下长安再说。
事实上诸葛亮六出祁山第一次因为司马懿拒守,使诸葛亮粮草供应中断被迫退回,第二次因为曹仁恐怕司马懿功高震主而撤了司马懿,使的诸葛亮快打到长安,又急忙启用司马懿,守街亭失败使诸葛亮又功亏一篑,第三次还是供给问题,第四次遇到郭淮顽强抵抗,使诸葛亮无功而返,第五次还是司马懿顽强死守,第六次病死在五丈原。
诸葛亮作为战略家,只有第三次与东吴合作功击曹魏,这不是明智之举,也非长久之计,再有就是司马懿一直做正确事……防守,诸葛亮战线长不能久战,曹操之所以没有使三国统一,也是因为孙刘一直在做正确的事,那就是孙刘联盟。司马懿完全是靠对手成就了自己
如果历史上诸葛亮真正能遇到马上进攻就能拿下长安,相信诸葛亮一定会“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拿下长安,可惜没有这个机会,加上诸葛亮太急于求成,如果等司马懿彻底歇菜再与东吴联合进攻,蜀国的历史也许可以重写了!对手越高自己成就越高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诸葛亮如果继续进攻而致刘禅的调令于不顾会怎样?
题目意义重大!
刘备托付于诸葛亮源自于多年的合作人品与能力的充分鉴定,对于刘婵刘备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再者明着是托付于诸葛亮,但实际不是其一人,而诸葛亮只是一个丞位,摆兵布阵,出谋划策,根本不是实权蒋帅,至于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应该与诸葛亮没有直接关系,感觉……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诸葛亮如果继续进攻而致刘禅的调令于不顾会怎样?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不适用于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会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就是因为诸葛亮忠心,因为诸葛亮忠心所以才成就了诸葛亮的万世名声,当时诸葛亮领兵作战可是顶着压力硬上的,朝中还有反对派等着看诸葛亮的笑话呢?这时候诸葛亮即使没有回去取得胜利了,留守成都的刘禅怎么想?反对派怎么想?诸葛亮本身就才智过人,现在还大权在握,完了君王的命令也不听了,难道这是要造反吗?诸葛亮这样做无异于自毁长城。
诸葛亮这样做的话,一定会失去刘禅的信任,反对派的攻击,要是这时候回去还会受到刘禅的重用吗?还能手握大权吗?自己苦心孤诣营造了这么久的功臣忠臣形象可就毁了,要是回去失去了一切,诸葛亮可真是得不偿失啊,诸葛亮不敢啊,造反更是不行,那蜀国才真是到头了,不用魏国吴国出手,自己就先灭了。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诸葛亮如果继续进攻而致刘禅的调令于不顾会怎样?
对于这次进攻,肯定是事前确定好了目标和计划的。战争没有定法也不能有定法,“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是有其合理依据的,但君威的不可侵犯也是重要原则。刘禅和诸葛亮不是一般的君臣关系,也不是君师关系,刘禅叫诸葛亮为相父,可见关系很不一般。我认为首先从打仗水平角度讲,两人实力相差甚远,甚至不会产生必有一失的漏洞,可以说诸葛亮相对刘禅永远是对的。即使没听调令,而又最终未达到目标,可能在敌而不在我。不听调令,刘禅的君威受到了侵犯,肯定情绪会有很大波动,或做出一定的抵触行为,但不会出现大的变局和改动,我认为主要出于他们的关系很不一般,及和刘禅平顺的性格也有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