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近代的太监,大多阴险狡诈、凶狠歹毒,这是为什么?

太监,就是宦官,在东汉末期就有著名十常侍把政。朝廷昏庸,引来虎狼之师,董卓丶袁绍丶袁术先后粉墨登场,最后却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陈登不服,发撽文攻击:曹操乃夏侯氏过继给宦官的孙子,也等同宦官当道。不科急火攻心,曹操一惊之下大汗淋漓,却因祸得福,头痛疾病不治而愈。这就是后来曹操反夸奖陈登而不杀之因。

到了明朝,太监魏忠贤甚至把持朝政,权熏天下。

皇宫无数王妃宫女,皇帝不容他人染指。中国很早就出现宫中太监。阴阳怪气,不男不女。他们有的在皇帝面前,毕恭毕敬,诚惶诚恐。一旦骗取信任,掌握大权,就会滥用,比如秦始皇病逝,赵高就疯狂乱政。

太监大多出身贫寒,很小就送宫里净身,雄激素锐减,人格变态,而又要长期忍辱负重,心态不伦不类。为侍候皇上卑躬屈膝,忍耐到极点。阴逢阳违,百般阴险,打击忠臣不遗余力。一旦得志便猖狂。

中国古、近代的太监,大多阴险狡诈、凶狠歹毒,这是为什么?

我觉得这个情况还真不能只怪太监们:

作为处境最悲惨的一群人,却耳闻目睹着人间最繁华奢靡的生活,任谁都会心理扭曲。这就罢了,偏偏还给了他们攫取生杀予夺权利的机会,埋藏在骨子里的阴险狡诈、凶狠歹毒那是肯定要表现一下的。

出身与经历,决定了太监们心里不会很健康

太监这一特殊群体,本身就是扭曲制度的产物。他们是干啥的?说白了就是被阉割了的“男”仆。古时帝王的权力是绝对排他、至高无上的存在,帝王身边的女人们更不允许给其他男性任何触碰到的机会。但由于生理机制的限制,有些力气活宫女们是干不了的,这个时候阉割一些男子进宫做这类服务工作,不知道是哪个天才想出来的主意。

太监的来源主要有两种渠道:

一是主动的。民间穷苦人家的孩子为了讨口稳定的饭吃,主动申请进宫。毕竟,避免饿死是基本需求,下半身的满足则属于高级享受;当活着都是奢望时,谁还有力气、有心思去考虑男女之事。

另一种是被迫的。古时战争及政治斗争频繁出现,失败一方的家人、宗族往往会成为牺牲品,女的被发配怡红院、年幼男子被阉割进宫是常见的操作。比如大名鼎鼎的郑和,据说就是被明军在平定云南之战中俘获。

不管哪种方式,既然沦落到当太监这一步,他们一定是人间最悲惨的一群人,进宫后又以最令人不齿的特殊身份、干着最被人鄙视的工作,相信他们平时一定饱受欺凌。

这还不算完,由于深处皇宫,天天接触着人间最绝色的女子,环肥燕瘦琳琅满目,太监们虽身体条件不允许,但保不准内心颇有几分感慨;再加上经常目睹帝王与后宫骄奢淫逸的生活,低头看看自己,不禁悲从中来。在这种环境下,谁不会心理变态??

况且太监们往往没机会接受孔夫子的教育,咱能指望他们心如止水、以圣人的自我修养要求自己?

但是,如果只是让太监们老老实实的待在服务岗位上,估计也没机会施展他们的“阴险狡诈、凶狠歹毒”,可惜有人给了他们机会。

帝王制衡的需要,给了太监接近权力核心的机会

最早的宦官乱政,当属秦末赵高,他的发家过程与所作所为,大家都比较熟悉,鉴于在那个时期他是个例,在此不再赘述。刘邦建汉后,刻意将太监的只能限制得死死的,压根不给他们接触权力的机会。

然而由于太监们如影随形的陪着皇帝,免不了会被视为亲信,西汉元帝之后,太监逐渐接触到政事。到了东汉时期,由于外戚与文官势力强大,皇帝们为了制衡权力,把目光投向了身边的太监们:这些人没背景、没势力,无子女、无牵挂,最适合充当自己的抓牙,替自己与外面那些人撕咬。

因此,在东汉时期,太监群体迎来了第一春,大规模的宦官专政与外戚专权交错,汉末大名鼎鼎的十常侍,直接将大汉推向崩溃。

这意味着什么?平日里生活在最底层、饱受欺凌与白眼,偏偏又耳闻目睹着人世间最奢靡的生存方式,却苦于无处排解;如今大权在握,不好好整整你们这些读书人,怎么发泄他们这些年所受的苦?于是乎,“阴险狡诈、凶狠歹毒”倾泻而出,太监的形象就此跃然纸上。

结论

首先,客观而言,并不是所有太监都如此不堪,有小部分还是挺不错的,比如发明纸张的蔡伦(他因参与政治被杀就另当别论);唐代的高力士、鱼朝恩(有争议),晚唐镇压黄巢起义的杨光复;明代的郑和、怀恩、冯保等。

第二,专业的事就该让专业的人干。太监就让他们做自己的本质工作,皇帝如果觉得他们辛苦,对他们好点、多赏点钱就够了;政治就该让专业的官员操持。各司其职,既是对当事人的保护,也是对政权的负责任。若因操弄权柄而坏了规矩,最终首先受害的是帝王自己。

中国古、近代的太监,大多阴险狡诈、凶狠歹毒,这是为什么?

主要原因是历史都是士大夫写的。太监整体的道德水平和当时社会的平均水平是相匹配的,不会特别坏也不会特别好。东汉时,豪强士族代代做官,从基本面上讲,不是官员后代,想当官就是空想,这就是最大的腐败啊!比较当时的宦官,半斤八两罢了。朱元璋杀贪官杀得手都软了,贪官还是前赴后继,士大夫的道德高吗?魏忠贤当权时,士大夫对其阿谀奉承到空前绝后,但也有前面逢迎刘瑾、严嵩、张居正的先例,人心日下也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所以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一般来说,都是后起王朝初期修前朝历史,此时王朝初建,皇帝驾驭朝局能力强,不需要太监做帮手,太监也就没什么能力干涉舆论宣传,所以史书里太监的形象大体都是邪恶的。打个比方,如果清初修明史时,处在一个类似魏忠贤的时代,还敢把明代的太监写的那么坏吗?就会这样写:没了魏忠贤的领导,东林党、齐党、楚党狗咬狗,天下大乱。后来,清兵已经占领了长江以北,大敌当前,士大夫却分成几派拥立江南的几个王爷争帝位,依然斗得死去活来,大明的灭亡完全是因为士大夫乱搞!

总之,太监能权倾朝野,首先是各种条件构成了一个适合太监生长的沃土,具体哪个太监能长到最高,看能力,也看机缘。不然的话,西汉、魏晋南北朝、宋朝为什么没有著名太监呢?没那个环境啊!

中国古、近代的太监,大多阴险狡诈、凶狠歹毒,这是为什么?

以明朝为例,明朝自太祖皇帝开国之日起,就规定内宫之人不得识字,并立有铁牌在宫内:内官不得干预政事。朱元璋之所以立下太监不得识字的规矩,是他在研究汉唐内宫秘史得出的。在他看来强汉和盛唐之所以最后衰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宦官祸国。

在古代皇权的更迭太监起着很重要的角色,很多太监担负着未来皇权接班人也就是太子的成长,太子从小就由他们陪护,玩耍,在皇宫封闭的环境下,只有太监才是太子可信赖的人,所以很多新皇登基往往会重用跟自己关系亲近的太监,这往往会造成太监干政。

 

明朝以前,秦朝的赵高、汉朝的张让、唐朝的李辅国都曾让当时的皇帝变成傀儡,整个朝局掌控在他们手中。更为让世人震惊的是,唐朝居然有三位皇帝死在了太监手中。

朱元璋深知太监干政的厉害,但又无法改变太监的存在,于是他决定禁止太监学习知识,只做一个愚昧无知和听话的木偶。朱元璋的的这个条例深刻影响了明朝的太监文化,大部分的时间里太监对大明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太监对皇帝也是忠心耿耿。

然而有一个人却改变了朱元璋的政策,这个人就是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是是历史上一个有为的君主,在他的任期中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后人将他与明仁宗时期称为仁宣之治。

 

后来朱瞻基发现朝廷的奏章太多,自己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于是就让太监代他在奏章上批红。朱瞻基还请来老师专门给太监上课教他们识字。同时他还在全国范围内招揽有文化的人进宫当官,不需要走科举路线,当然条件就是必须当太监。

朱瞻基的政策对他来说是减轻了负担,但是他没有考虑后世的皇帝会不会和他一样英明。朱瞻基招文化人进宫当太监,也给大明招来了一个大祸害,那就是大太监王振。

 

王振是个落魄的文化人,当他看到朱瞻基的告示后,立马觉得自己机会来了。他与妻儿老小诀别自愿净身进宫,朱瞻基发现他很有才华,就让他辅导太子朱祁镇。后来朱祁镇继位,非常重用王振,朝廷大小事情都要听他的意见。瓦剌兵犯大明,结果在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被瓦剌俘虏,王振也被愤怒的明军杀死,造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

朱瞻基让太监学习文化的做法,没有因为土木堡之变改变,相反成了明朝皇宫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而且太监的权利有了相当的分工,比如: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司礼太监,下边又分出了不同级别的太监官职。以至于朱瞻基之后的皇帝在批复奏文时,都由太监在一旁辅助。

 

有时候大明的很多奏章批复如果太监不批红,朝廷的政策就执行不下去,很多太监借着这个权利大肆发展自己的权势。明武宗时期的大太监刘瑾甚至有谋朝篡位的想法,天启皇帝时期的魏忠贤,更是被人称为九千岁,大明朝站着的皇帝,可见这些大太监的权势有多高。

大明朝让太监协助皇帝理政,造就了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大太监:王振、刘瑾、汪直、冯保、魏忠贤等,纵览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出现这么多的权监,大明朝是独一份。这些权监不但左右着大明的朝局,更设立了东厂、西厂并监管着锦衣卫,掌控着大明的文武百官。大明朝重用太监不可怕,可怕的是大明朝的太监都太有文化了。

 

 

中国古、近代的太监,大多阴险狡诈、凶狠歹毒,这是为什么?

第一、大多数的宦官出自贫寒家庭(有钱人家的小孩谁会送去净身啊),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自然也不会受到太多传统礼仪的约束。简单来说就是从小就三观不正,通常为了达到自身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极端自私。

同时,由于年幼便离开了亲人入宫,缺少关爱,没有亲情,而自身的残缺使得他们更无爱情,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人性格不扭曲才真奇怪了。

第二、还是因为自身的缺陷,导致宦官们的人生追求只有权和钱。而长期身居宫内的他们,对宫廷权力斗争早已耳熟能详。刚进宫的宦官地位很低贱,深处皇宫大院中的最底层。想要摆脱这种现状,他们只有通过讨好皇帝、跻身为上层社会这唯一的途径。所以任何一个宦官,一旦进入皇宫向上爬的欲望都特别强烈,对权力的追求可以说已到了一种病态的程度。

深宫大院,本就是权力斗争的中心,父子反目、骨肉相残等在历代宫廷中屡见不鲜,这一点宦官有着更加直接的体会。在欲望的推动下,宦官们的本性进一步膨胀起来,为达目的而大开杀戒

因此宦官这种阴险狡诈、凶狠歹毒的性格,主要还是因为幼年的经历和成长的环境所造就。

中国古、近代的太监,大多阴险狡诈、凶狠歹毒,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太监大多阴险狡诈、凶狠歹毒?其实这个问题要分两步来答。一步是先搞清“太监大多阴险狡诈、凶狠歹毒”这个说法对不对。

我觉得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中国古代太监太多了,每一朝每一代都有几千甚至几万的太监。当然,我这里所说的“太监”是指所有的宦官。事实上不是所有阉了在宫里服务的人员都可以称为“太监”。只有一定品级的宦官才能称为太监。

那么多的宦官,历史上真正留下名字的连千分之一的都没有,留下名字的也不全是阴险狡诈的,也有像蔡伦、高力士、郑和这样的好的,还有像明万历朝冯保这种不是非常好,但也不是很坏的。真正在历史上留下阴险狡诈,凶狠歹毒恶名的太监其实很少。我能想到的也就是唐朝的鱼朝恩,明朝的王振、刘瑾、魏忠贤这屈指可数的几个。

历史上没有留名的几十万宦官也不见得大多数都阴险狡诈。想一想也不可能。如果真是这样,那皇帝和后妃都难以生存。他们除了身体上少了一点东西,其实也还是普通的服务人员,只是他们服务的对象比较特殊。他们大多数人净身做太监也是出于无奈,只想有口饱饭吃而已,根本不会有那么多闲工夫整天想着害人,而且害人也要有资本的,不是想害就能害。

第二步是搞清楚为什么有的太监会阴险狡诈、凶狠歹毒呢?

因为太监如果达到可以害人的地位,部分人的欲望就会膨胀,希望拥有更大的权力。比如王振,原来只是一个地方学官。明成祖朱棣时征召一些学官净身进宫教宫女读书,王振就进宫做了太监。因为有文化,又成了明英宗的启蒙老师。英宗对他非常尊敬,称他为“王先生”。英宗即位后,王振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权力欲才不断膨胀。

而因为太监一般没有子孙后代,也不怕死后的骂名,所以干起坏事来更加无所畏惧。加上太监因为身体少了点东西,长期没有那方法的生活,心理容易变态。有的便以折磨其他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就是有的太监阴险狡诈、凶狠歹毒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