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是大意而死,还是为刘备而死?

庞统是中伏击而被乱箭射死。

当诸葛亮收到前线战报:庞统将带将士过落凤坡时,不禁眉头紧锁,预感不妙,庞统是凤雏,落凤坡莫不是?

果不其然,前线又急报:庞公战亡!

庞统太想为刘备立下汗马功劳,能与诸葛并为刘皇叔的左臂右膀,共同为匡扶汉室做出巨大贡献,因而急于求全,全军冒进。忘记诸葛嘱咐每逢险处要谨慎之忠告,落入陷阱,酿成悲剧。

庞统是大意而死,还是为刘备而死?

"卧龙、凤雏"得一而得天下,可见诸葛亮与庞统不差上下,刘备二者兼得,则一山难容二虎,二虎相争必有一失,二英才侍主,难免自恃才高,意见不和,各显其能,欲领头功,三国演义作者有意安排庞统与诸葛亮相逢,且把诸葛亮塑造成了未卜先知的神人,而庞统则成了急功近利之人,主观上庞统必死,迟早之事。

庞统之死也是偶然也是必然,纵观历史,凡急功近利,冒然挺进者必亡,偶然方面他不听诸葛之忠言,认为谈笑间拿下了益州,急打骆城是失策,让他不要分兵走大路他却偏抄小路,马失前蹄却不知吉凶,作为军士统领不知地名地域,正好敌军埋伏山间放过魏延专射骑白马者,假若这些三思而行,偶然和必然就都不复存在,庞统就不会死了。 然诸葛亮和刘备都没有及时制止庞统的冒进,诸葛亮己观岀天象与主帅不利,庞统却认为忌讳他抢头功,这充分说明庞统不论从相貌、策略、度量各方面稍逊诸葛亮,及至落凤坡才说岀心里话,因此庞统之死也是自己一意孤行造成的,必死无疑。

庞统是大意而死,还是为刘备而死?

庞统的死,《三国志·庞统传》里的记载是“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意思是,庞统攻城时不小心被乱箭射杀了,运气不好!在这里,庞统的死是有很大的疑点的,有极大的可能性是被刘备借刀杀人给杀了!理由有三:

一、庞统是谋士而非武将!

攻城略地是武将该做的事,而不是让文官去打先锋。庞统的武力值有多少?这个没详细的资料可以查询,但是估计和诸葛亮、郭嘉等人差不多,都是靠脑子吃饭的。刘备让庞统率军攻城,行为动机是很值得怀疑的。在整个三国时期,有让文官打战的,但是绝对没有让文官带兵攻城的。因为攻城危险太大了,谋士又是很稀缺的,比将军还宝贝,轻易折损不得。

而且刘备身边不缺少猛将,不是没将可用!身边还有黄忠、魏延、冯习、张南、傅彤、卓膺、霍峻等几员大将,根本就不需要让谋士去攻城。再者,谋士向来是军中最弱势的存在,也是最优先保护和照顾的对象,没道理拿谋士去填旋——划不来。

二、攻雒城是的策略是“围攻”。

按照《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刘备攻打雒城是采用了“围攻”方式,围打了一年!战术策略,侧重“围”而不是“攻”,他在等诸葛亮、张飞和赵云的援军(已入川但还没来汇合,正分兵攻打白帝、江州、江阳)。刘备根本就不急着去打雒城,但是为什么偏偏是武力值最弱的庞统一方去进攻呢?还那么急切呢?

《庞统传》讲,刘备在庞统死后一听到庞统的名字就流泪!既然感情那么深,刘备为何又不替庞统报仇?而且用庞统的死来激起士兵复仇的怒火是一个不错的战争契机。

三、庞统和刘备有嫌隙。

庞统是很有才的!能和诸葛亮并称的,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司马徽称他为“南州士之冠冕”。《江表传》中说庞统当过周瑜的功曹,得鲁肃和诸葛亮的联名举荐,当了刘备的治中从事兼军师中郎将。

有才是不假,但是桀骜不驯,不听话就是罪。庞统和刘备的相处不是很愉快的。庞统的多次建议刘备都没有完全采纳。双方最大的矛盾冲突是在涪城的庆功宴上。庞统说:“攻占别人的国土引为乐事,不是仁义之师的做法!”折了刘备的颜面,被赶出去。后来刘备后悔,把庞统叫了回来。庞统对刘备不理不睬,也不道歉。刘备问:“刚才我们谁错了?”庞统说:“我们都有错了!”

这是很致命的!君王有错没错不是臣子能评价的,除非君王很大度,不顾脸面了。庞统的回答,在刘备的眼里,就是庞统一直认为自己没错,错的是刘备,他只是曲于刘备的权威。君王杀人是不需要理由的,有时只需凭感觉和个人喜好!像韩信的“点兵多多益善”让刘邦有杀他的心思;刘封因“刚猛难制御“的担忧就被冤杀。庞统的回答,足够给了刘备产生杀他的念头。

庞统是大意而死,还是为刘备而死?

我是三维策论,历史爱好者,在这里回答你的问题。

在刘备入川的过程中,庞统率军攻打雒城,结果在攻城战中被流矢命中,就此殒命。庞统死的时候年仅为三十六岁,安葬的地方被改名为落凤坡。

庞统死于雒城既是因为刘备的决策,也是因为庞统的疏忽大意。

第一、刘备决策失误

由于刘备的两次决策失误,直接把庞统送入危局之中。

第一次是入川之时,庞统向刘备献策,上策是乘着刘璋不备,奇袭成都,一举拿下西川。中策是佯装撤回荆州,实则偷袭刘璋手下杨怀、高沛的兵马消灭刘璋军的有生力量,再进取成都。下策是退回荆州,再做打算。刘备采取了中策,随后刘备虽然通过突袭削弱了刘璋的军力,但是却被阻挡在雒城。如果采取上策,断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庞统献策)

第二次是派遣庞统上前线督战。庞统是军师,又没有什么武力值,出谋划策、调兵谴将或许尚可,但是排兵布阵,引兵攻城是万万不行的。一个战斗力为五的军师怎么能去干将军做的事情呢?况且当时刘备账下还是颇有些战将的,怎么也轮不到庞统去督军啊。

不管刘备出于什么心思,但是他这两次决策确实是把庞统送入危局之中。

(身披铠甲的庞统)

第二、庞统急于建功、疏忽大意

庞统自己是个什么水平自己心里是清楚的,他当然知道自己战力不行。但还是去了前线,这反映出了他不顾一切、急于建功的侥幸心里。庞统和诸葛亮齐名,诸葛亮在蜀汉势力中已经颇有威望,但是庞统虽然获得重用却没有什么功绩。他知道如果刘备占据西川那么天下三分,短时间内不可能会有攻占一整个州的情况,诸葛亮帮刘备拿了荆州,他凤雏也要帮刘备拿一个州,入川之战是他唯一的机会。眼看大军被堵在雒城城下,短时间内无法突破,于是急于建功立业的庞统安奈不住,亲自督军去了。

(急于建功的庞统)

本来去督军也没什么,后来诸葛亮也常常督军作战,但是庞统进入敌军弓箭的射程之内确是疏忽大意了。他这种级别的官员自然是被敌军盯着的,眼看庞统如此靠近前线,那敌军还不弓弩齐发。

攻城拔寨自有将军去做,庞统如果小心翼翼,远远的在后方督军攻城,未必会英年早逝。

(庞统亲自上前线是导致他死的原因)

综上所述:

刘备的两次决策失误让庞统陷入危险的境地,庞统自己又急于建功、疏忽大意。于是一代天才就此殒命,徒留唏嘘。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经解答了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三维策论(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庞统是大意而死,还是为刘备而死?

很多人认为庞统怕被诸葛比下去,被边缘冷落,想争功劳,急功近利导致自己身死。

我却认为庞统的死更重要的是来自组织体制的问题所导致的。为什么呢?诸葛亮是三顾茅庐请来的,庞统是别人推荐信推荐来的,结果人家认为自己有本事,未亮身份。刘备因为人家相貌问题而让其当个小小的官。上赶的不是买卖就是这个道理。

看来刘备也并不是真正的爱惜人才之人,也有以貌取人之嫌;刘备的组织没有甄选人才的机制。

俗话说: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得天下。

关键是卧龙找到了合适位置和发挥价值的地方,凤雏却没有,再牛逼的人才也有短板,在一个组织里一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庞统就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位置,科学的安排导致失去这样一个旷世奇才。周瑜都说过:既生瑜,何生亮?!况庞统乎?

如果凤雏不死,三国的局面也许会有更大的变化。但是老天没给凤雏机会。可惜了。如果凤雏不死,我觉得三国更好看。如果凤雏去孙权那呢?

刘备有诸葛亮、孙权有凤雏庞统、曹操有司马懿。哈哈,新三国就有看的啦。

喝多了,瞎逼逼一气,权当消遣!

庞统是大意而死,还是为刘备而死?

《三国志》关于庞统之死说的很简单:“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从这里看庞统死于意外。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庞统之死就被加以演绎而变得复杂了。

一、庞统冒进:疑心诸葛亮嫉妒自己

在《三国演义》中,庞统谈笑间得了洛城,立下第一功,正欲攻打雒城,刘备受到了诸葛亮的书信,认为天象有异常,“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

刘备见书信,打算回荆州商议此事,但是庞统却不这样想。

庞统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州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

这里把庞统塑造成心胸狭窄之人,和周瑜一样,其实都是文学塑造,为了衬托诸葛亮的高大形象。

庞统执意要攻打雒城,结果中了埋伏,“只听山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

二、刘备换马,间接害死庞统

庞统率人攻城前,“忽坐下马眼生前失,把庞统掀将下来”。

一向仁义的刘备,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施展仁义,于是将自己的马换与庞统:

玄德跳下马,自来笼住那马。玄德曰:“军师何故乘此劣马?”庞统曰:“此马乘久,不曾如此。”玄德曰:“临阵眼生,误人性命。吾所骑白马,性极驯熟。军师可骑,万无一失。劣马吾自乘之。”遂与庞统更换所骑之马。

果然,庞统很感动,谢曰:“深感主公厚恩。虽万死亦不能报也。””

结果,敌将张任“急引三千军,先来抄小路埋伏”,“见魏延兵过,张任教尽放过去,休得惊动。”

等见到了庞统率军而来时,张任“遥指军中大将,骑白马者必是刘备”,结果“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者射来”,庞统最终被射死。

从这个角度来说,庞统的确因刘备而死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